
编辑推荐
《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吴泽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俄苏文学史,比较文学,比较文化,俄国汉学。曾任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俄罗斯文艺》杂志主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著作、译著多部。
目录
引言对研究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关系问题的思考/1
上编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
第一章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民族文化思想基础和社会历史背景/3
第二章青年托尔斯泰精神探索从西向东的转向/11
第三章《战争与和平》——天道的显现/31
第四章精神危机中的抉择——走入另一个“共同世界”/47
第五章托尔斯泰直接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开始/60
第六章托尔斯泰的新生命观和他的“无为”说/78
一、新生命观的奠立和儒家思想的渗透/78
二、托尔斯泰的“无为”说——儒道思想的融合/90
第七章托尔斯泰的晚年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101
一、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执着译介和宣说——托尔斯泰晚年的“中国热”/102
二、从托尔斯泰译述《大学》和《中庸》看他对儒家思想的取舍臧否态度/116
三、寻求全人类共识的宗教思想——托尔斯泰接受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最后形式/133
下编托尔斯泰思想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比较
第一章托尔斯泰的“上帝”和中国的“天”/149
一、中国的“天”/149
二、托尔斯泰的“上帝”的演化/154
三、托尔斯泰对上帝的祈祷和孔子的反省/164
第二章托尔斯泰的“人”和中国的“人”/173
一、中国的“人”和基督教的“人”/174
二、从基督教的“人”走向中国的“人”/178
三、对中国人的生命之福的认同/191
四、走中国人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205
五、托尔斯泰的人的“禁欲主义”和中国人的“淡泊明志”/227
第三章托尔斯泰和中国儒家知论/239
一、托尔斯泰和中国儒家知论在认知目的和界限方面的共识/241
二、托尔斯泰对中国儒家知论的知之客体的认同——对“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的褒贬/245
三、托尔斯泰对中国儒家知论的知之主体的认同/252
四、托尔斯泰对中国儒家知论的认知方式的认同/259
五、对托尔斯泰认同中国儒家知论的评价/269
第四章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艺观的对话和共识/273
一、托尔斯泰的文艺情感说和中国古典文艺思想/276
二、托尔斯泰的艺术境界和中国的意境说/289
三、托尔斯泰与中国儒家伦理化审美观的共识/301
结语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的当代意义/311
附录
一、中国文化视野和托尔斯泰经典的重读/320
二、从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说到托尔斯泰对音乐的酷爱/339
三、托尔斯泰进入20世纪中国所伴随的一场论争/353
四、托尔斯泰在中国现代文化演进中的命运/371
五、托尔斯泰的反暴力和托尔斯泰的暴力/398
六、教育家托尔斯泰和至圣先师孔子的邂逅/407
托尔斯泰译述中国所用名词术语的汉俄对照表/419
主要参考书目/421
文摘
版权页:
1907年,叶道胜翻译的《托尔斯泰宗教小说集》果然在日本横滨印刷,由香港礼贤会出版。这是译人中国的第一本托尔斯泰作品。它与其说是以文学经典的面目,不如说是以传播宗教思想为宗旨出现在中国的。全书共12篇,如《主奴雪霄逐财录》,(目次上名《主奴论》即《主与仆》)、《论人需几何土》《爱在上帝亦在》《人所凭生论》等,都如译者序言所说,“无非欲人改恶从善体上帝之心为心”,“有修心养性之理”。(这本《托尔斯泰宗教小说集> 1925年又得以重版,意旨大抵也是在此。)然而这舶来的“修心养性之理”,一旦和中国传统的“修心养性之理”相遇,竞能撞击出怎样的火花呢!之后托尔斯泰的各种作品纷纷译人中国,受到从革命先觉者到保守派的普遍关注。
190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80岁生日之际,很多中国传统文人聚会上海,决意致电托尔斯泰,(由辜鸿铭执笔成文)庆贺他80华诞。这一贺电,正表明在东方,也有对托尔斯泰欲建立全世界统一的宗教,以拯救人类的思想的应和。它简直可谓是托尔斯泰的“大同思想”的回声。
《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吴泽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俄苏文学史,比较文学,比较文化,俄国汉学。曾任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俄罗斯文艺》杂志主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著作、译著多部。
目录
引言对研究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关系问题的思考/1
上编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
第一章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民族文化思想基础和社会历史背景/3
第二章青年托尔斯泰精神探索从西向东的转向/11
第三章《战争与和平》——天道的显现/31
第四章精神危机中的抉择——走入另一个“共同世界”/47
第五章托尔斯泰直接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开始/60
第六章托尔斯泰的新生命观和他的“无为”说/78
一、新生命观的奠立和儒家思想的渗透/78
二、托尔斯泰的“无为”说——儒道思想的融合/90
第七章托尔斯泰的晚年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101
一、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执着译介和宣说——托尔斯泰晚年的“中国热”/102
二、从托尔斯泰译述《大学》和《中庸》看他对儒家思想的取舍臧否态度/116
三、寻求全人类共识的宗教思想——托尔斯泰接受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最后形式/133
下编托尔斯泰思想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比较
第一章托尔斯泰的“上帝”和中国的“天”/149
一、中国的“天”/149
二、托尔斯泰的“上帝”的演化/154
三、托尔斯泰对上帝的祈祷和孔子的反省/164
第二章托尔斯泰的“人”和中国的“人”/173
一、中国的“人”和基督教的“人”/174
二、从基督教的“人”走向中国的“人”/178
三、对中国人的生命之福的认同/191
四、走中国人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205
五、托尔斯泰的人的“禁欲主义”和中国人的“淡泊明志”/227
第三章托尔斯泰和中国儒家知论/239
一、托尔斯泰和中国儒家知论在认知目的和界限方面的共识/241
二、托尔斯泰对中国儒家知论的知之客体的认同——对“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的褒贬/245
三、托尔斯泰对中国儒家知论的知之主体的认同/252
四、托尔斯泰对中国儒家知论的认知方式的认同/259
五、对托尔斯泰认同中国儒家知论的评价/269
第四章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艺观的对话和共识/273
一、托尔斯泰的文艺情感说和中国古典文艺思想/276
二、托尔斯泰的艺术境界和中国的意境说/289
三、托尔斯泰与中国儒家伦理化审美观的共识/301
结语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的当代意义/311
附录
一、中国文化视野和托尔斯泰经典的重读/320
二、从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说到托尔斯泰对音乐的酷爱/339
三、托尔斯泰进入20世纪中国所伴随的一场论争/353
四、托尔斯泰在中国现代文化演进中的命运/371
五、托尔斯泰的反暴力和托尔斯泰的暴力/398
六、教育家托尔斯泰和至圣先师孔子的邂逅/407
托尔斯泰译述中国所用名词术语的汉俄对照表/419
主要参考书目/421
文摘
版权页:
1907年,叶道胜翻译的《托尔斯泰宗教小说集》果然在日本横滨印刷,由香港礼贤会出版。这是译人中国的第一本托尔斯泰作品。它与其说是以文学经典的面目,不如说是以传播宗教思想为宗旨出现在中国的。全书共12篇,如《主奴雪霄逐财录》,(目次上名《主奴论》即《主与仆》)、《论人需几何土》《爱在上帝亦在》《人所凭生论》等,都如译者序言所说,“无非欲人改恶从善体上帝之心为心”,“有修心养性之理”。(这本《托尔斯泰宗教小说集> 1925年又得以重版,意旨大抵也是在此。)然而这舶来的“修心养性之理”,一旦和中国传统的“修心养性之理”相遇,竞能撞击出怎样的火花呢!之后托尔斯泰的各种作品纷纷译人中国,受到从革命先觉者到保守派的普遍关注。
190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80岁生日之际,很多中国传统文人聚会上海,决意致电托尔斯泰,(由辜鸿铭执笔成文)庆贺他80华诞。这一贺电,正表明在东方,也有对托尔斯泰欲建立全世界统一的宗教,以拯救人类的思想的应和。它简直可谓是托尔斯泰的“大同思想”的回声。
ISBN | 9787108057778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 吴泽霖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