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当代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评传》前半部分讲述了郭汉城在年方弱冠,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投入抗战洪流;新中国成立之初,立志从事戏曲学术;特殊年代的坚持不懈;硕果累累,著作等身,终于成为前海学派的奠基人之一黾勉躬耕学术奉献人民的一生。后半部分是作者张林雨对郭老作
为戏曲史论家、剧作家、学者型诗人的评价。
作者简介
张林雨,曾任山西省戏剧研究所与太原师范学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主攻方向为戏剧史论与传统音乐。学术专著有:《陈晋元及其司鼓艺术》(获中国音乐家协会戏曲音乐论著一等奖)、《晋昆考》(获文化部首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山西戏剧图史》(3卷,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类图书奖)。尚有《晋剧文场艺术》《宋转转与转转腔》《许合智司鼓之道》《云冈大锣鼓》《云冈大锣鼓总谱》《云胜锣鼓图典》《太原锣鼓》(主编之一)《塞外戏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合作,山西省“十二五”规划项目)等近千万字,均已出版发行。
目录
缘起
风雨平生郭汉城
一、艰辛坎坷求学路
二、革命圣地受熏陶
三、烽火岁月搞教育
(一)校园生活
(二)课堂教学
(三)战火中开运动会
(四)社会实践
(五)入党
(六)成家
四、梨园“戏改”任艰难
(一)转入剧界搞“三改”
(二)择定梨园度终生
(三)勤于调研得瑰宝
(四)换岗赴晋搞戏改
五、人生低谷信仰在
六、献策戏曲现代化
戏曲史论家郭汉城
七、“文化大革命”前的戏曲理论
(一)传统剧目教育意义论
(二)戏曲剧本特征论
(三)剧评代表作《薛刚反朝》论
(四)传统戏整理改编论
八、新时期以来的戏曲史论
(一)实事求是批谬误
(二)全面评价汤显祖
(三)戏曲的美学特征与时代精神
(四)对郭汉城学术成就的研究
剧作家郭汉城
九、个性鲜明的“这一个”剧作
十、成功的翻案戏
十一、喜剧的主题升华
十二、悲剧意蕴的深化
学者型诗人郭汉城,
十三、“文化大革命”中的诗词
十四、新时期以来的诗词成果
创建前海学派
十五、前海学派的内涵
十六、前海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十七、前海学派的奠基人
十八、张庚、郭汉城对前海学派的主要贡献
附录
后记
后记
写不完的郭汉城
本书稿校对完毕,笔者通读一遍,掩卷沉思,有些话还是要一吐为快。
众所周知,目前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严重地冲击着文坛和出版业。就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中国戏剧出版社对本书稿颇为垂青,以社会效益为重,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季国平先生的高度重视下,在王蕴明先生的精心审读下,在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总编的大力支持下,在责任编辑魏治国、设计师何强的精心编辑、设计下,在校对一丝不苟的核校下,即将高质量地付梓了,我由衷地感谢他们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所倾注的大量心血。
随着课题的进展,我对郭汉城先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却也越来越觉得就自己的现有水平,能表达出郭老的精神于万一,便非常欣慰了。因为这是个写不完的课题。本书仅为抛砖引玉的急就章,但愿金声玉振恢宏继起。
回首前尘,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已年届古稀,所幸身体尚佳。记得在最后汇报本书的脱稿情况时,我曾向恩师郭汉城先生表示:“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解读先生的为人治学一一年方弱冠,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投入抗战洪流;新中国成立之初,立志从事戏曲学术;特殊年代的坚持不懈;硕果累累,著作等身,终于成为前海学派的奠基人之一黾勉躬耕学术奉献人民的一生,正是为我现身说法,上了一堂极好的身教课: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诚实劳动,既埋头钻研业务,又抬头看路,辨清前行的方向,具有甘于为人民奉献的老黄牛精神,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铸就人生的辉煌。这正如先生的一首七律所言:
牛颂
己丑牛年正月初一开笔大吉
小试东风渐涨塘,
春雷滚滚动村庄。
老蹄放跻来时路,
新汗滋泥别样香。
已道夺鞭惊黑手,
何甘嚼草趴斜阳。
昂头翘角豪情在,
风雨纵横看两洋。
我当砥砺奋进,继续将这个课题进行下去,以不负恩师的厚望!我想,本书面世,也一定会启迪后学,蹈厉来者。”先生说:“谢谢你的美意,如此甚好,我心甚慰。”
我将在恩师的谆谆教诲下,继续在戏剧的学术园地里拼搏,坚持调查研究的法宝,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以静心、素心(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清代大儒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语)、精心的治学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创,力争为人们提供与时俱进的、既可供品味又有实际功效的精神食粮。
需要提及的是,一直十分关注我的学术事业,为我操劳家务一生的贤妻邢召川于2016年5月7日仙逝了。生前她非常关心本书的写作进度,在病入膏肓之际还叮嘱我一定背水一战、尽最大努力完成此书。本书的脱稿,也浸润着她的心血啊!然而,如今她再也看不到我为人民逐步完成的历史使命——本书及其他著作了,就以我今后仍焚膏继晷、奋力拼搏的学术成果来寄托对她的哀思,让她含笑九泉吧。
张林雨谨识
2014年8月5日初稿
同年10月31日改稿
2015年5月2日完稿于并州桃源斋
本书摄影张志强陈媛蓉张志永张箭等
照片提供郭汉城顾棣等
绘画刘光玉
文摘
一、艰辛坎坷求学路
民国六年(1917)9月8日,郭汉城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戴村镇张家弄村。其父郭贵富,母董氏,全家共6口人。郭汉城为老四.他前面有3个姐姐,女姐郭莲香,二姐郭小香,三姐郭国香。次年又增添了一个弟弟郭汉章,变成一家7口人。其父在浙江绍兴一个做冥钱的锡箔手工业作坊打工,其母在家操持家务,生活非常贫困。
郭汉城在7岁上,入戴村镇私塾就读,接受启蒙教育。他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课本锻炼了他对中文平仄声的感受能力,对他后来写诗作词很有好处。他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先生教的是国学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就是做人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热爱社会,忠于国家,要争做好人,不做坏人,争当忠臣,不做奸贼。
民国十五年(1926),郭汉城9岁上,家庭发生变故,父亲因多年劳累,腿患了一种叫“瘤火”的病,浮肿很粗,不能行走,家中又缺医少药,不久便作古了。父亲的病故给家庭的维持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那年私塾废除,戴村筹办了初级小学,郭汉城本应去上小学,但因家中穷得吃了上顿无下顿,光靠寡母给大户人家缝补浆洗衣服,难以为继,便辍学了。
在这种状况下,郭汉城的舅父出了个主意——在村上开了个“郭记”小卖部兼饭馆,以解郭家的燃眉之急。张家弄的四周有河,这河是钱塘江的支流,从该村的码头乘船沿河划行,一夜便可到达杭州。张家弄村周围的山里盛产竹笋、毛边纸等货物,附近村庄的民夫们每日要挑担把这些货物运到张家弄村的码头,然后上船发往杭州,翌日把当地农民们常用的东西贩上再返回来。一去一返,这些挑夫及船夫们往往要在“郭记”小卖部购买食品打尖或者在饭馆内就餐。家里有了生活来源,郭汉城便上了戴村初小2年级。
郭汉城在孩提时代受家乡的民间文化特别是戏曲的熏陶很深。他小时候常在郭氏宗祠的戏台上,观看绍剧与的笃班(越剧的前身)的戏。在《龙虎斗》中有一句鲁迅先生笔下阿Q最喜爱的唱词“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记忆犹新。还有,每当演《翠屏山杀嫂》一剧时,一演到当场出彩的情景,他总是预先俯下头去,不忍观看。他说他是从小听着家乡戏绍剧与越剧的旋律长大的,他对这两个剧种很有感情。2013年3月1日,他还为一部文集《戏曲探索50年》欣然作序,表明了他对这个源于浙江的小剧种一跃而发展为全国大剧种的越剧,一向是十分关注的。其中,他在分析草根剧目《九斤姑娘》的成功改编时,谈道:“《九斤姑娘》的探索是有价值的,符合继承发展的规律,它为越剧表演现实生活走出一条新路、提供一种可资参照的经验。这种经验又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不仅越剧可以借鉴,对其他民间地方小戏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这本书中,还看到当前越剧在生存竞争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他指出,“把问题真实地摆出来,情况清,肚里明,可以更准确、有效地进行改革,推动越剧进一步向现代化道路上发展。”1927年“大革命”(特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失败后,一个从湘湖师范毕业在戴村高小任教的老师见郭汉城学习不错,劝他小学毕业后,继续上学。于是,1928年.郭汉城考入戴村高级小学上学。这所学校历史悠久,老师大多是从湘湖师范学校毕业而来的。他们思想比较进步,其中还有地下党员。在该校,郭汉城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
在修身课上,老师讲,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身。《四书》的第一本《大学》,一开始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要求,做人必须自觉追求崇高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想的灌输,为郭汉城日后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国语课上,小学老师把我国的“诗教传统”换了一种形式来继承传授,常常带领学生去郊游。一次,在郊游中老师给郭汉城他们讲了一个“文种访范蠡”的故事,他一下就记住了。故事是这样的: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觉得勾践“长颈鸟喙,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欢乐”,便辞官而去。功臣文种与范蠡有同感,就去寻找范蠡。文种走到苎萝村,碰见一人在放鸭子,就问此人:“老伯,范蠡住在何处?”此人答:“小小一间屋,门前一竿竹。”其实此人就是范蠡,头戴竹笠,身穿蓑衣,不是“一间屋”吗!而门前那竹竿,就是此人手持的竹竿。文种未领会到,与范蠡擦肩而过。郭汉城幼小的心灵想:要是他俩能够相见该有多么好啊!
回校后,老师布置学生,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文种访范蠡》,结果郭汉城的作文被选中,老师送到萧山县《儿童时报》社,发表了,还给了郭汉城一角钱稿费。这是他首次公开发表文章并得稿酬。
……
P17-19
《当代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评传》前半部分讲述了郭汉城在年方弱冠,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投入抗战洪流;新中国成立之初,立志从事戏曲学术;特殊年代的坚持不懈;硕果累累,著作等身,终于成为前海学派的奠基人之一黾勉躬耕学术奉献人民的一生。后半部分是作者张林雨对郭老作
为戏曲史论家、剧作家、学者型诗人的评价。
作者简介
张林雨,曾任山西省戏剧研究所与太原师范学院艺术学研究所研究员。主攻方向为戏剧史论与传统音乐。学术专著有:《陈晋元及其司鼓艺术》(获中国音乐家协会戏曲音乐论著一等奖)、《晋昆考》(获文化部首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山西戏剧图史》(3卷,获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类图书奖)。尚有《晋剧文场艺术》《宋转转与转转腔》《许合智司鼓之道》《云冈大锣鼓》《云冈大锣鼓总谱》《云胜锣鼓图典》《太原锣鼓》(主编之一)《塞外戏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合作,山西省“十二五”规划项目)等近千万字,均已出版发行。
目录
缘起
风雨平生郭汉城
一、艰辛坎坷求学路
二、革命圣地受熏陶
三、烽火岁月搞教育
(一)校园生活
(二)课堂教学
(三)战火中开运动会
(四)社会实践
(五)入党
(六)成家
四、梨园“戏改”任艰难
(一)转入剧界搞“三改”
(二)择定梨园度终生
(三)勤于调研得瑰宝
(四)换岗赴晋搞戏改
五、人生低谷信仰在
六、献策戏曲现代化
戏曲史论家郭汉城
七、“文化大革命”前的戏曲理论
(一)传统剧目教育意义论
(二)戏曲剧本特征论
(三)剧评代表作《薛刚反朝》论
(四)传统戏整理改编论
八、新时期以来的戏曲史论
(一)实事求是批谬误
(二)全面评价汤显祖
(三)戏曲的美学特征与时代精神
(四)对郭汉城学术成就的研究
剧作家郭汉城
九、个性鲜明的“这一个”剧作
十、成功的翻案戏
十一、喜剧的主题升华
十二、悲剧意蕴的深化
学者型诗人郭汉城,
十三、“文化大革命”中的诗词
十四、新时期以来的诗词成果
创建前海学派
十五、前海学派的内涵
十六、前海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十七、前海学派的奠基人
十八、张庚、郭汉城对前海学派的主要贡献
附录
后记
后记
写不完的郭汉城
本书稿校对完毕,笔者通读一遍,掩卷沉思,有些话还是要一吐为快。
众所周知,目前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严重地冲击着文坛和出版业。就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中国戏剧出版社对本书稿颇为垂青,以社会效益为重,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季国平先生的高度重视下,在王蕴明先生的精心审读下,在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总编的大力支持下,在责任编辑魏治国、设计师何强的精心编辑、设计下,在校对一丝不苟的核校下,即将高质量地付梓了,我由衷地感谢他们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所倾注的大量心血。
随着课题的进展,我对郭汉城先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却也越来越觉得就自己的现有水平,能表达出郭老的精神于万一,便非常欣慰了。因为这是个写不完的课题。本书仅为抛砖引玉的急就章,但愿金声玉振恢宏继起。
回首前尘,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已年届古稀,所幸身体尚佳。记得在最后汇报本书的脱稿情况时,我曾向恩师郭汉城先生表示:“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解读先生的为人治学一一年方弱冠,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投入抗战洪流;新中国成立之初,立志从事戏曲学术;特殊年代的坚持不懈;硕果累累,著作等身,终于成为前海学派的奠基人之一黾勉躬耕学术奉献人民的一生,正是为我现身说法,上了一堂极好的身教课: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诚实劳动,既埋头钻研业务,又抬头看路,辨清前行的方向,具有甘于为人民奉献的老黄牛精神,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铸就人生的辉煌。这正如先生的一首七律所言:
牛颂
己丑牛年正月初一开笔大吉
小试东风渐涨塘,
春雷滚滚动村庄。
老蹄放跻来时路,
新汗滋泥别样香。
已道夺鞭惊黑手,
何甘嚼草趴斜阳。
昂头翘角豪情在,
风雨纵横看两洋。
我当砥砺奋进,继续将这个课题进行下去,以不负恩师的厚望!我想,本书面世,也一定会启迪后学,蹈厉来者。”先生说:“谢谢你的美意,如此甚好,我心甚慰。”
我将在恩师的谆谆教诲下,继续在戏剧的学术园地里拼搏,坚持调查研究的法宝,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以静心、素心(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清代大儒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语)、精心的治学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创,力争为人们提供与时俱进的、既可供品味又有实际功效的精神食粮。
需要提及的是,一直十分关注我的学术事业,为我操劳家务一生的贤妻邢召川于2016年5月7日仙逝了。生前她非常关心本书的写作进度,在病入膏肓之际还叮嘱我一定背水一战、尽最大努力完成此书。本书的脱稿,也浸润着她的心血啊!然而,如今她再也看不到我为人民逐步完成的历史使命——本书及其他著作了,就以我今后仍焚膏继晷、奋力拼搏的学术成果来寄托对她的哀思,让她含笑九泉吧。
张林雨谨识
2014年8月5日初稿
同年10月31日改稿
2015年5月2日完稿于并州桃源斋
本书摄影张志强陈媛蓉张志永张箭等
照片提供郭汉城顾棣等
绘画刘光玉
文摘
一、艰辛坎坷求学路
民国六年(1917)9月8日,郭汉城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戴村镇张家弄村。其父郭贵富,母董氏,全家共6口人。郭汉城为老四.他前面有3个姐姐,女姐郭莲香,二姐郭小香,三姐郭国香。次年又增添了一个弟弟郭汉章,变成一家7口人。其父在浙江绍兴一个做冥钱的锡箔手工业作坊打工,其母在家操持家务,生活非常贫困。
郭汉城在7岁上,入戴村镇私塾就读,接受启蒙教育。他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课本锻炼了他对中文平仄声的感受能力,对他后来写诗作词很有好处。他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先生教的是国学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就是做人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热爱社会,忠于国家,要争做好人,不做坏人,争当忠臣,不做奸贼。
民国十五年(1926),郭汉城9岁上,家庭发生变故,父亲因多年劳累,腿患了一种叫“瘤火”的病,浮肿很粗,不能行走,家中又缺医少药,不久便作古了。父亲的病故给家庭的维持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那年私塾废除,戴村筹办了初级小学,郭汉城本应去上小学,但因家中穷得吃了上顿无下顿,光靠寡母给大户人家缝补浆洗衣服,难以为继,便辍学了。
在这种状况下,郭汉城的舅父出了个主意——在村上开了个“郭记”小卖部兼饭馆,以解郭家的燃眉之急。张家弄的四周有河,这河是钱塘江的支流,从该村的码头乘船沿河划行,一夜便可到达杭州。张家弄村周围的山里盛产竹笋、毛边纸等货物,附近村庄的民夫们每日要挑担把这些货物运到张家弄村的码头,然后上船发往杭州,翌日把当地农民们常用的东西贩上再返回来。一去一返,这些挑夫及船夫们往往要在“郭记”小卖部购买食品打尖或者在饭馆内就餐。家里有了生活来源,郭汉城便上了戴村初小2年级。
郭汉城在孩提时代受家乡的民间文化特别是戏曲的熏陶很深。他小时候常在郭氏宗祠的戏台上,观看绍剧与的笃班(越剧的前身)的戏。在《龙虎斗》中有一句鲁迅先生笔下阿Q最喜爱的唱词“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记忆犹新。还有,每当演《翠屏山杀嫂》一剧时,一演到当场出彩的情景,他总是预先俯下头去,不忍观看。他说他是从小听着家乡戏绍剧与越剧的旋律长大的,他对这两个剧种很有感情。2013年3月1日,他还为一部文集《戏曲探索50年》欣然作序,表明了他对这个源于浙江的小剧种一跃而发展为全国大剧种的越剧,一向是十分关注的。其中,他在分析草根剧目《九斤姑娘》的成功改编时,谈道:“《九斤姑娘》的探索是有价值的,符合继承发展的规律,它为越剧表演现实生活走出一条新路、提供一种可资参照的经验。这种经验又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不仅越剧可以借鉴,对其他民间地方小戏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这本书中,还看到当前越剧在生存竞争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他指出,“把问题真实地摆出来,情况清,肚里明,可以更准确、有效地进行改革,推动越剧进一步向现代化道路上发展。”1927年“大革命”(特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失败后,一个从湘湖师范毕业在戴村高小任教的老师见郭汉城学习不错,劝他小学毕业后,继续上学。于是,1928年.郭汉城考入戴村高级小学上学。这所学校历史悠久,老师大多是从湘湖师范学校毕业而来的。他们思想比较进步,其中还有地下党员。在该校,郭汉城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
在修身课上,老师讲,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身。《四书》的第一本《大学》,一开始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要求,做人必须自觉追求崇高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想的灌输,为郭汉城日后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国语课上,小学老师把我国的“诗教传统”换了一种形式来继承传授,常常带领学生去郊游。一次,在郊游中老师给郭汉城他们讲了一个“文种访范蠡”的故事,他一下就记住了。故事是这样的: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觉得勾践“长颈鸟喙,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欢乐”,便辞官而去。功臣文种与范蠡有同感,就去寻找范蠡。文种走到苎萝村,碰见一人在放鸭子,就问此人:“老伯,范蠡住在何处?”此人答:“小小一间屋,门前一竿竹。”其实此人就是范蠡,头戴竹笠,身穿蓑衣,不是“一间屋”吗!而门前那竹竿,就是此人手持的竹竿。文种未领会到,与范蠡擦肩而过。郭汉城幼小的心灵想:要是他俩能够相见该有多么好啊!
回校后,老师布置学生,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文种访范蠡》,结果郭汉城的作文被选中,老师送到萧山县《儿童时报》社,发表了,还给了郭汉城一角钱稿费。这是他首次公开发表文章并得稿酬。
……
P17-19
ISBN | 9787104040,7104040 |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 张林雨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