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通常,中华传统文化谈“道”少谈创造,西方文化谈创造少谈“道”,两个领域像两条道上跑的车,平行而不相交。刘仲林著的这本《中西会通创造学(两大文化生新命)》尝试将两者融会贯通,以“创造”改进中华传统“外学”之不足,以“道”改变西方创造学“内学”之缺憾,形成体现跨中西、跨文理、跨学科大视野的“中西会通创造学”。
本书内容力求深入浅出,突出重点,详说细解。读者只要抓住创造“知行合一”的本质,在实践中体会“创造之道”,则领悟中西会通创造学精髓不难。
作者简介
刘仲林,河北乐亭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化大学的创办人。
长期从事文理交叉科学研究,是国内知名的跨学科学研究专家,曾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交叉科学》主编。出版《跨学科学导论》《跨学科教育论》《现代交叉科学》等专著。
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早期从事创造学研究的学者之一,现任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出版《美与创造》《中国创造学概论》《科学臻美方法》等专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师从张岱年先生,从事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创新性发展及大众普及研究,系统进行中西会通、文理交叉的“创学”理论探索。出版《新精神》《新认识》《新思维》等专著,主编《中华文化精修入门》《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普及著作。
目录
绪论篇创造学与东西文化
本篇导言
第一章创造与创造学
一、中西创造观溯源
二、创造内涵的界定
三、创造学及学科性
第二章东方与西方
一、中西文化的特质
二、中国新哲学理路
三、中西创造学构成
Ⅰ 知本篇创造心性
本篇导言
第三章古代:善恶之性的交锋
一、孟子和告子的大战
二、荀子“似黑马”出山
三、古代人性论点评
第四章近代:生生之性探寻
一、易传独辟性蹊径
二、理学拓展性空间
三、六经责我开生面
第五章现代:创造之性的觉醒
一、当代新儒家承启
二、创造性含苞欲放
三、综合创造展新心
第六章西学东渐的创造之性
一、马克思的创造观
二、基督教的创造观
三、西哲中的创造观
Ⅱ 运思篇创造思维
本篇导言
第七章创造过程与创造思维
一、创造过程
二、创造思维
三、一阴一阳
第八章意象思维与审美逻辑
一、逻辑学与美学联姻
二、审美逻辑要点综述
三、臻美推理与类比推理
第九章概念思维与形式逻辑
一、形式逻辑要点综述
二、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三、形式逻辑推理特点
第十章创造思维的互补结构
一、逻辑诸推理关系图
二、思维运动互补模型
三、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Ⅲ 用法篇创造技法
本篇导言
第十一章联想系列技法
一、典型技法——头脑风暴法
二、引申:自由联想系列技法
三、典型技法——检核表法
四、引申:强制联想系列技法
五、中国与联想系列技法发展
第十二章组合系列技法
一、想象的本质:组合
二、典型技法——形态分析法
三、引申:组合系列技法
四、中国与组合系列技法发展
第十三章类比系列技法
一、创造中的四大类比
二、典型技法——提喻法
三、引申——类比系列技法
四、中国与类比系列技法发展
第十四章臻美系列技法
一、美的基本形态
二、美的本质与创造
三、典型技法——补美法
四、引申:臻美系列技法
Ⅳ 达至篇创造境界
本篇导言
第十五章转识成智的境界
一、中华文化再认识
二、转识成智展新知
三、道的内涵与修养
四、实践亲证事例
第十六章明明德与法自然
一、儒家之道境界修养
二、实践亲证事例
三、道家之道境界修养
四、实践亲证事例
第十七章日日新与见心性
一、易家之道的修养
二、实践亲证事例
三、禅家之道的修养
四、实践亲证事例
第十八章创造大道致中和
一、知大本而达至境
二、创家之道的修养
三、实践亲证事例
四、创造大道致中和
附录
后记
通常,中华传统文化谈“道”少谈创造,西方文化谈创造少谈“道”,两个领域像两条道上跑的车,平行而不相交。刘仲林著的这本《中西会通创造学(两大文化生新命)》尝试将两者融会贯通,以“创造”改进中华传统“外学”之不足,以“道”改变西方创造学“内学”之缺憾,形成体现跨中西、跨文理、跨学科大视野的“中西会通创造学”。
本书内容力求深入浅出,突出重点,详说细解。读者只要抓住创造“知行合一”的本质,在实践中体会“创造之道”,则领悟中西会通创造学精髓不难。
作者简介
刘仲林,河北乐亭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华文化大学的创办人。
长期从事文理交叉科学研究,是国内知名的跨学科学研究专家,曾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交叉科学》主编。出版《跨学科学导论》《跨学科教育论》《现代交叉科学》等专著。
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早期从事创造学研究的学者之一,现任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出版《美与创造》《中国创造学概论》《科学臻美方法》等专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师从张岱年先生,从事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创新性发展及大众普及研究,系统进行中西会通、文理交叉的“创学”理论探索。出版《新精神》《新认识》《新思维》等专著,主编《中华文化精修入门》《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普及著作。
目录
绪论篇创造学与东西文化
本篇导言
第一章创造与创造学
一、中西创造观溯源
二、创造内涵的界定
三、创造学及学科性
第二章东方与西方
一、中西文化的特质
二、中国新哲学理路
三、中西创造学构成
Ⅰ 知本篇创造心性
本篇导言
第三章古代:善恶之性的交锋
一、孟子和告子的大战
二、荀子“似黑马”出山
三、古代人性论点评
第四章近代:生生之性探寻
一、易传独辟性蹊径
二、理学拓展性空间
三、六经责我开生面
第五章现代:创造之性的觉醒
一、当代新儒家承启
二、创造性含苞欲放
三、综合创造展新心
第六章西学东渐的创造之性
一、马克思的创造观
二、基督教的创造观
三、西哲中的创造观
Ⅱ 运思篇创造思维
本篇导言
第七章创造过程与创造思维
一、创造过程
二、创造思维
三、一阴一阳
第八章意象思维与审美逻辑
一、逻辑学与美学联姻
二、审美逻辑要点综述
三、臻美推理与类比推理
第九章概念思维与形式逻辑
一、形式逻辑要点综述
二、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三、形式逻辑推理特点
第十章创造思维的互补结构
一、逻辑诸推理关系图
二、思维运动互补模型
三、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Ⅲ 用法篇创造技法
本篇导言
第十一章联想系列技法
一、典型技法——头脑风暴法
二、引申:自由联想系列技法
三、典型技法——检核表法
四、引申:强制联想系列技法
五、中国与联想系列技法发展
第十二章组合系列技法
一、想象的本质:组合
二、典型技法——形态分析法
三、引申:组合系列技法
四、中国与组合系列技法发展
第十三章类比系列技法
一、创造中的四大类比
二、典型技法——提喻法
三、引申——类比系列技法
四、中国与类比系列技法发展
第十四章臻美系列技法
一、美的基本形态
二、美的本质与创造
三、典型技法——补美法
四、引申:臻美系列技法
Ⅳ 达至篇创造境界
本篇导言
第十五章转识成智的境界
一、中华文化再认识
二、转识成智展新知
三、道的内涵与修养
四、实践亲证事例
第十六章明明德与法自然
一、儒家之道境界修养
二、实践亲证事例
三、道家之道境界修养
四、实践亲证事例
第十七章日日新与见心性
一、易家之道的修养
二、实践亲证事例
三、禅家之道的修养
四、实践亲证事例
第十八章创造大道致中和
一、知大本而达至境
二、创家之道的修养
三、实践亲证事例
四、创造大道致中和
附录
后记
ISBN | 7201115731,9787201115733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刘仲林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