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历史的镜像”第二辑!“帝国的背影”,关注重要帝国的尘封历史与全新未来。
哈布斯堡历史专家,讲述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朝600多年的兴衰史和血的教训。
一个存在600多年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从风俗、语言到思想、文化的社会认同、心理归属?对多民族的中国而言,我们应该从中借鉴和警惕什么?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金融时报》《科克斯书评》盛赞!
名人推荐
皮埃尔·贾德森的这本著作,不落窠臼,发人深省。假如他关于哈布斯堡王朝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18世纪的部分听上去有些过于乐观的话,那就应当是这本书对人们所熟知的哈布斯堡黑暗传说的纠正,而这正是我们所欢迎的。这本书行文明白晓畅、优雅简练,富有令人惊讶和极具启发性的细节,它应当被大力推荐给那些对近代欧洲历史有兴趣的读者。
——蒂莫西?布莱宁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哈布斯堡王朝》是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哈布斯堡历史学家之手的反思巨著。贾德森提醒我们,对哈布斯堡历史的复杂性和微妙之处,我们完全掌握的东西是如此之少。
——拉里·沃尔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欧洲与地中海研究中心主任
贾德森永远地消除了哈布斯堡帝国不合时宜、逐渐衰落的老朽帝国的形象。这是一部自哈布斯堡帝国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之日起,我们就盼望能读到的历史著作。
——塔拉·扎赫拉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
媒体推荐
重新评价哈布斯堡王朝的著作,尽管这个帝国在约一个世纪前的1918年分崩离析,但对于在帝国曾经的国土上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来说,帝国的遗产仍然沉重,并影响深远。
——《金融时报》
这是一本经过深入研究,描写细致精妙的作品……这是一部对一个重要的欧陆帝国细致精到的学术再评价。
——《科克斯书评》
作者简介
作者:[荷] 彼得·贾德森(Pieter M. Judson)
译者:杨乐言
目录
引 言
本书讲述了从18 世纪至“一战”,哈布斯堡王朝建立一个统一的、一体化的帝国的种种努力,以及欧洲中部数不胜数的群体与这些行为产生的联系。
第1章|诞生于偶然的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正在形成的国家,是个人或大众身份认同的一个对象。
第二章 臣仆与公民,帝国和祖国(1780—1815)
玛丽亚·特利莎将一颗至关重要的改革种子亲手播种入土,然后它在她的儿子和孙子手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第三章 矛盾的帝国(1815—1848)
对逐渐建立起来的中产阶层社会而言,帝国往往成为某些可能性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对各州的贵族们,尤其是匈牙利的贵族,从帝国部分的退让中得到了好处,于是他们重新开始主张自己的传统权利。
第四章 帝国谁属:1848—1849年革命
1848年春,当欧洲大陆爆发一连串革命时,奥地利的活动家们亦冒着被迫害和流血的危险,努力实现他们复兴帝国的目标。
第五章 世纪中的现代化:一个自由帝国的出现
在这些年中,缔造了自由主义帝国的人们在充满活力的改革和独裁控制之间保持着平衡。
第六章 文化之战与为文化而战
从1867年到帝国覆灭,奥匈帝国各种政治立场的拥护者们逐渐用针对所有人的广泛文化诉求,来使他们的要求、提议与计划合理化。
第七章 寻常的帝国,我们的帝国(1880—1914)
从19世纪80年代到1914年,奥匈帝国的国民的日常生活,与帝国产生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紧密强烈的联系……而这个帝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八章 战争与彻底的国家建构(1914—1925)
战争依然不是那根压断一个正在衰弱帝国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也没有加速帝国无法避免的崩溃趋势。不过迄今为止,战争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它们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令奥匈帝国的崩溃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即将成为现实。
尾声 新的帝国
哈布斯堡家族从此再也不是中欧的统治者。他们的帝国是第1个从欧洲地图上消失的大陆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昔日的领土被3个新生国家和4个已经存在的国家所分割,所有这7个国家都把它们自己视作民族国家。
注释
关于地名和人名
致谢
序言
1911年6月13日星期二,以及6月19日星期一,全奥匈帝国的乡镇城市中有超过450万人参与投票,选举新一届国会。。各个单独功能组别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各党派的造势者直到最后一刻都在努力召集支持者。从福拉尔贝格到布科维纳,从布拉格到杜布罗夫尼克,在选举进行的那几周,整个国家的公共空间被集聚的政党、夸夸其谈的各类政纲、堆积如山的小册子,还有精妙的讽刺占据了。
各种党报都在敦促自己的读者尽快行动,带着官方身份证明文件前往当地政府。人们可以在那里得到投票人身份确认卡(德语称之为legitimation),投票结束后他们需要把身份确认卡留在身边备用,以防自己所在地区的选举时间延长。直到最后一刻,各个党派都还在警告自己的选民不要相信敌对党派的巧言诡辩。基督教社会联盟的报纸还恳求格拉茨和林兹的选员们在选举结束前,都持续不断地在所有选区的街道和街坊之间造势。在切尔诺夫策,资产阶级的各个民族主义党派,它们的成员是德意志人、罗马尼亚人、乌克兰人以及波兰人,这些党派将它们所代表的社群集中起来,试图推翻当前执政的社会党。佩尔图的斯洛文尼亚语报刊Stajerc向读者们呼吁:“农民们!工人们!还有手工艺人们!去投票吧!”同时要求他们团结一致,支持它在南施蒂利亚支持的候选人。
选情预测人和候选人往往喜欢夸大选举中的政治风险。回顾过去,1911年选举所冒的风险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地区报纸的报道所表现出的兴奋程度,以及选举日的高投票率反映出选民们参与投票活动的重要性。一份社会民主党的报纸抓住了这个重要性的本质:“当你把属于自己的一票放进投票箱时,你就决定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就在奥匈帝国人蜂拥前往投票地点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时,这些人也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同时还决定了这个帝国的命运。投票结束后次日,全国的报纸读者们震惊地发现,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为了前往投票付出了极高的代价。就在投票当天,加利西亚的产油重镇德罗霍贝奇发生了大屠杀。一批犹太人和说鲁塞尼亚语(或者乌克兰语)的人聚集在城镇广场上,决心在激烈的议会竞选即将结束时行使他们的投票权。他们中很多人有充分的理由担忧地方当局会试图操纵选举,偏袒目前在职的内森·洛文斯坦(Nathan Lowenstein),并阻止他们投票给自己中意的候选人——犹太复国主义者葛森·齐珀(Gershon Zipper)。洛文斯坦是这座城镇中犹太裔政治掮客和波兰人结社中的保守派精英看中的候选人,而这些精英就是奥匈帝国加利西亚州的实际统治者。
为了这一次选举,镇上的实权派大人物们只设立了一个投票站,供全镇将近8000名潜在选民使用。投票日这一天,本地警察封锁了投票站,只允许洛文斯坦的支持者们入内投票。这一来,当地的店主们就遭了殃,他们原本期待着群聚欢庆的投票者们带来好生意,结果越来越愤怒的暴民砸碎了店铺的窗户,造成了连带破坏。于是在下午,当权者们招来普热梅希尔要塞附近的热舒夫驻防部队,鼓动他们向人群开火。总共有26人当场死亡,其中包括老弱妇孺。之后该事件的调查员们发现大多数死者都是背部中弹,他们推测这些人是在逃离军队追击的时候被枪击身亡。
这个令人不安的可怕故事不仅仅说明了在一个全民动员起来投票的年代,地方上的政治权威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势有多么不遗余力。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一些其他的东西,在这样一座远离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工业城镇,居民们在政治上和情感上都和他们的帝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这只不过是1907年奥匈帝国承认男性公民普选权以来的第二次选举,亦是自1897年开始授予无产的男性公民选举权之后的第三次选举。正因为上述的这些原因,人们将这艰难奋斗得来的投票权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在这个时期,加利西亚的选举因其腐败而臭名昭著。因此德罗霍贝奇的居民很清楚,掌控城镇的权贵们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操控选举的结果。然而即便如此,镇上属于不同民族、拥有不同宗教信仰、说着不同语言的工人阶层依然决定投票给他们一致同意的候选人。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鲁塞尼亚农民看上去似乎不可能成为同盟,尤其在奥匈帝国内,这两个群体因为民族和宗教上的冲突常常争斗不休。然而这两群人都十分关心在遥远的维也纳举行的国会选举,哪怕维也纳的国会对他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还不如位于利沃夫的加利西亚政府,以及政府在德罗霍贝奇当地的代理人。那么为什么德罗霍贝奇的居民们愿意从象征性和实际的角度冒这么大的风险?关于哈布斯堡王朝以及它的机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这场悲剧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对很多奥匈帝国人来说,帝国是一个象征性权力与实权的替代性来源。它的权力或许不能超越地方贵族精英,但至少可以削弱、缓和他们的权势。举例来说,当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鲁塞尼亚的政治领袖向维也纳的内政大臣投诉地方在选举活动的腐败行为时,即便维也纳方面不能完全整顿地方政治现状中本质性的不公,投诉者仍然得到了一些法律上的救济。而在6月19日,德罗霍贝奇的居民们正是使用了帝国赋予他们的投票权利,把它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去“撬动”、去对抗被认为是本地的压迫者的那些人。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学家们常常处在欧洲历史学家的前列,开发出各种文化的、跨国界的或者比较的方法,挑战传统上构建了东西欧对抗这一最根深蒂固的二元概念,例如公民国族意识和民族国族意识、发达和落后、民主和专制、民族同一性和民族多元化。当使用从地方社会中得到的证据来验证这些假定的对立时,它们大多数是不成立的。如今,哈布斯堡史的研究领域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创造与革新之地。
研究哈布斯堡君主政体的历史学家们事实上教给研究欧洲其他领域的同僚们很多,包括如何思考民族主义、多语言政策、对国家的漠视以及很可能是最重要的,对帝国和国家的分类方式。不过奇怪的是,仍然有一些历史学家或者编辑群体还在关注帝国本身,而不是在地区发展轨道中作为推动力量的各个民族,并且撰写这方面有着更广阔叙事角度的历史作品。在引人注目的《哈布斯堡王朝:1848—1918》皇皇巨著中,有几卷来自奥地利科学院的作品,通过民族分类组织并建构它们的议题。他们当然有充分的理由继续坚持这样一个计划。直到最近,欧美的历史研究与训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由民族学派组织,使得要为一个大型集体项目设想一个有效率的替代模型变得十分困难。。。
本书要求历史学家们通过将帝国的共同经历放在显著的位置,把哈布斯堡王朝看作历史调查的一个主题。它调查了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的最初10年,帝国共享的制度、行政实践和文化计划协助塑造帝国各个区域内的地方社会的方式。它审视了这些集体性的因素是怎样跨越语言、信仰和地域的差别与时间界限,给全帝国的国民们带来共同的经历与体验。即便是哈布斯堡王朝于1918年11月不复存在之后,帝国习俗中的大众元素仍然塑造了人们对福利制度、征兵制或者政治生活应当如何运作的问题等诸多方面的想象。哈布斯堡王朝之后的国家中,杰出的民族主义政治家们也都曾作为帝国政策重要参与者,受到他们成长时期的经历的深远影响,从捷克斯洛伐克的托马斯·马萨里克(Thomas Masaryk,1850—1937)、意大利的阿尔契德·加斯贝利(Alcide De Gasperi,1881—1954)到南斯拉夫的安东·科罗舍茨(Anton Korosec,1872—1940),无一例外。他们往往将熟悉的法律、习惯和制度应用到他们新创立的国家中,而与此同时,这些政治家严正拒绝帝国的遗产,认为它与民主制度和民族自决格格不入。
当我们将观察的镜头从今日占据了中欧和东欧地图的众多民族国家转向远方作为本书主题的哈布斯堡王朝时,我们急需一种新的大众叙事角度,以其为中心来组织我们的研究发现。我们不需要单一的叙述视角,而是需要大量可供选择的故事,作为我们整理集结过去几十年杰出研究作品时的辅助部分。假如我们回过头去寻求那些与新的作品相抵触的基本叙事,我们就不能继续要求读者阅读并从中获益。我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系列可以选择的叙事角度,可以围绕着它们来整理我们不断变化更新的研究领域。
文摘
1853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还通过自己的婚姻改善了哈布斯堡王朝业已败坏的声望。皇帝的年轻妻子是他的表亲——巴伐利亚的伊丽莎白(1837—1898),这桩婚姻创造了无数歌颂哈布斯堡王朝的机会。围绕着这位新皇室成员——之后以“茜茜”的名字为人所知的16岁皇后,人们创造出许多广受欢迎的传说故事。暂且将伊丽莎白与维也纳宫廷之间困扰她一生的矛盾放在一边,这位皇后偶尔也有力地帮助哈布斯堡朝廷,让哈布斯堡王朝和帝国与大众更贴近。对很多匈牙利爱国者来说,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手上沾满了民族烈士的鲜血,但伊丽莎白和她的丈夫不同,她很快就在匈牙利多地获得了广泛的欢迎。这或许部分是因为她学习匈牙利语,并且坚持聘用匈牙利贵族作为随从的表率行为,以及1867年,她站在匈牙利民族事业的立场上,以个人身份向丈夫求情的缘故。在她之后的人生中,伊丽莎白在匈牙利一直颇具魅力,同时也是匈牙利民族主义情感的投射。到了1894 年,甚至有传言宣称她曾秘密在不久前下葬的路易斯·科苏特坟墓上敬献了一个月桂花环。
1857年5月,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带着伊丽莎白首次访问匈牙利。当皇帝夫妇一走下停泊在布达的蒸汽轮船,伊丽莎白就立刻引起了轰动。当时的观察者们注意到,皇后将匈牙利的民族色彩(红、白、绿)作为其服饰的重点。在皇帝夫妇访问期间,这些观察家反复提及年轻皇后在其时尚选择上的亲匈牙利象征意义。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旅行途中,皇帝与皇后年幼的女儿索菲公主死于麻疹。作为19世纪5年代复兴的天主教仪式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公主的葬礼后,皇帝夫妇公开前往施蒂利亚,到圣母圣殿所在的玛利亚采尔(Mariazell)朝圣。3万匈牙利人表达了他们对这对夫妇的同情,或者他们对伊丽莎白的欣赏,于是他们同样启程前往玛利亚采尔。显然,这次皇室访问及其后续至少成功地缓和了匈牙利大众对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反感。
哈布斯堡朝廷通过在遍布全帝国的报纸网络上报告皇室情况的手段,影响皇帝及其家族在公众中的形象。这些报纸反过来也热衷于披露皇室生活的所有细节供大众消费。在19 世纪60 年代,严厉的政府审查制度走向终结之际,这种现象却不一定有所改变。哈布斯堡宫廷仍继续严密控制着皇室家族的形象,甚至偶尔还修改官方照片,塑造出一种田园诗一般欢乐幸福的家庭氛围,皇室家庭亦始终是大众感兴趣的对象。出于这个原因,各种天主教、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报纸,都开始报道皇室家族的情况,因此他们至少间接地参与了促进皇室声望和大众性的事业之中。
“历史的镜像”第二辑!“帝国的背影”,关注重要帝国的尘封历史与全新未来。
哈布斯堡历史专家,讲述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朝600多年的兴衰史和血的教训。
一个存在600多年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从风俗、语言到思想、文化的社会认同、心理归属?对多民族的中国而言,我们应该从中借鉴和警惕什么?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金融时报》《科克斯书评》盛赞!
名人推荐
皮埃尔·贾德森的这本著作,不落窠臼,发人深省。假如他关于哈布斯堡王朝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18世纪的部分听上去有些过于乐观的话,那就应当是这本书对人们所熟知的哈布斯堡黑暗传说的纠正,而这正是我们所欢迎的。这本书行文明白晓畅、优雅简练,富有令人惊讶和极具启发性的细节,它应当被大力推荐给那些对近代欧洲历史有兴趣的读者。
——蒂莫西?布莱宁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哈布斯堡王朝》是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哈布斯堡历史学家之手的反思巨著。贾德森提醒我们,对哈布斯堡历史的复杂性和微妙之处,我们完全掌握的东西是如此之少。
——拉里·沃尔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欧洲与地中海研究中心主任
贾德森永远地消除了哈布斯堡帝国不合时宜、逐渐衰落的老朽帝国的形象。这是一部自哈布斯堡帝国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之日起,我们就盼望能读到的历史著作。
——塔拉·扎赫拉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
媒体推荐
重新评价哈布斯堡王朝的著作,尽管这个帝国在约一个世纪前的1918年分崩离析,但对于在帝国曾经的国土上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来说,帝国的遗产仍然沉重,并影响深远。
——《金融时报》
这是一本经过深入研究,描写细致精妙的作品……这是一部对一个重要的欧陆帝国细致精到的学术再评价。
——《科克斯书评》
作者简介
作者:[荷] 彼得·贾德森(Pieter M. Judson)
译者:杨乐言
目录
引 言
本书讲述了从18 世纪至“一战”,哈布斯堡王朝建立一个统一的、一体化的帝国的种种努力,以及欧洲中部数不胜数的群体与这些行为产生的联系。
第1章|诞生于偶然的帝国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正在形成的国家,是个人或大众身份认同的一个对象。
第二章 臣仆与公民,帝国和祖国(1780—1815)
玛丽亚·特利莎将一颗至关重要的改革种子亲手播种入土,然后它在她的儿子和孙子手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第三章 矛盾的帝国(1815—1848)
对逐渐建立起来的中产阶层社会而言,帝国往往成为某些可能性的象征。而另一方面,对各州的贵族们,尤其是匈牙利的贵族,从帝国部分的退让中得到了好处,于是他们重新开始主张自己的传统权利。
第四章 帝国谁属:1848—1849年革命
1848年春,当欧洲大陆爆发一连串革命时,奥地利的活动家们亦冒着被迫害和流血的危险,努力实现他们复兴帝国的目标。
第五章 世纪中的现代化:一个自由帝国的出现
在这些年中,缔造了自由主义帝国的人们在充满活力的改革和独裁控制之间保持着平衡。
第六章 文化之战与为文化而战
从1867年到帝国覆灭,奥匈帝国各种政治立场的拥护者们逐渐用针对所有人的广泛文化诉求,来使他们的要求、提议与计划合理化。
第七章 寻常的帝国,我们的帝国(1880—1914)
从19世纪80年代到1914年,奥匈帝国的国民的日常生活,与帝国产生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紧密强烈的联系……而这个帝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八章 战争与彻底的国家建构(1914—1925)
战争依然不是那根压断一个正在衰弱帝国脊梁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也没有加速帝国无法避免的崩溃趋势。不过迄今为止,战争造就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它们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令奥匈帝国的崩溃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即将成为现实。
尾声 新的帝国
哈布斯堡家族从此再也不是中欧的统治者。他们的帝国是第1个从欧洲地图上消失的大陆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昔日的领土被3个新生国家和4个已经存在的国家所分割,所有这7个国家都把它们自己视作民族国家。
注释
关于地名和人名
致谢
序言
1911年6月13日星期二,以及6月19日星期一,全奥匈帝国的乡镇城市中有超过450万人参与投票,选举新一届国会。。各个单独功能组别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各党派的造势者直到最后一刻都在努力召集支持者。从福拉尔贝格到布科维纳,从布拉格到杜布罗夫尼克,在选举进行的那几周,整个国家的公共空间被集聚的政党、夸夸其谈的各类政纲、堆积如山的小册子,还有精妙的讽刺占据了。
各种党报都在敦促自己的读者尽快行动,带着官方身份证明文件前往当地政府。人们可以在那里得到投票人身份确认卡(德语称之为legitimation),投票结束后他们需要把身份确认卡留在身边备用,以防自己所在地区的选举时间延长。直到最后一刻,各个党派都还在警告自己的选民不要相信敌对党派的巧言诡辩。基督教社会联盟的报纸还恳求格拉茨和林兹的选员们在选举结束前,都持续不断地在所有选区的街道和街坊之间造势。在切尔诺夫策,资产阶级的各个民族主义党派,它们的成员是德意志人、罗马尼亚人、乌克兰人以及波兰人,这些党派将它们所代表的社群集中起来,试图推翻当前执政的社会党。佩尔图的斯洛文尼亚语报刊Stajerc向读者们呼吁:“农民们!工人们!还有手工艺人们!去投票吧!”同时要求他们团结一致,支持它在南施蒂利亚支持的候选人。
选情预测人和候选人往往喜欢夸大选举中的政治风险。回顾过去,1911年选举所冒的风险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地区报纸的报道所表现出的兴奋程度,以及选举日的高投票率反映出选民们参与投票活动的重要性。一份社会民主党的报纸抓住了这个重要性的本质:“当你把属于自己的一票放进投票箱时,你就决定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就在奥匈帝国人蜂拥前往投票地点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时,这些人也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同时还决定了这个帝国的命运。投票结束后次日,全国的报纸读者们震惊地发现,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为了前往投票付出了极高的代价。就在投票当天,加利西亚的产油重镇德罗霍贝奇发生了大屠杀。一批犹太人和说鲁塞尼亚语(或者乌克兰语)的人聚集在城镇广场上,决心在激烈的议会竞选即将结束时行使他们的投票权。他们中很多人有充分的理由担忧地方当局会试图操纵选举,偏袒目前在职的内森·洛文斯坦(Nathan Lowenstein),并阻止他们投票给自己中意的候选人——犹太复国主义者葛森·齐珀(Gershon Zipper)。洛文斯坦是这座城镇中犹太裔政治掮客和波兰人结社中的保守派精英看中的候选人,而这些精英就是奥匈帝国加利西亚州的实际统治者。
为了这一次选举,镇上的实权派大人物们只设立了一个投票站,供全镇将近8000名潜在选民使用。投票日这一天,本地警察封锁了投票站,只允许洛文斯坦的支持者们入内投票。这一来,当地的店主们就遭了殃,他们原本期待着群聚欢庆的投票者们带来好生意,结果越来越愤怒的暴民砸碎了店铺的窗户,造成了连带破坏。于是在下午,当权者们招来普热梅希尔要塞附近的热舒夫驻防部队,鼓动他们向人群开火。总共有26人当场死亡,其中包括老弱妇孺。之后该事件的调查员们发现大多数死者都是背部中弹,他们推测这些人是在逃离军队追击的时候被枪击身亡。
这个令人不安的可怕故事不仅仅说明了在一个全民动员起来投票的年代,地方上的政治权威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势有多么不遗余力。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个故事中读出一些其他的东西,在这样一座远离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工业城镇,居民们在政治上和情感上都和他们的帝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这只不过是1907年奥匈帝国承认男性公民普选权以来的第二次选举,亦是自1897年开始授予无产的男性公民选举权之后的第三次选举。正因为上述的这些原因,人们将这艰难奋斗得来的投票权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在这个时期,加利西亚的选举因其腐败而臭名昭著。因此德罗霍贝奇的居民很清楚,掌控城镇的权贵们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操控选举的结果。然而即便如此,镇上属于不同民族、拥有不同宗教信仰、说着不同语言的工人阶层依然决定投票给他们一致同意的候选人。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鲁塞尼亚农民看上去似乎不可能成为同盟,尤其在奥匈帝国内,这两个群体因为民族和宗教上的冲突常常争斗不休。然而这两群人都十分关心在遥远的维也纳举行的国会选举,哪怕维也纳的国会对他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还不如位于利沃夫的加利西亚政府,以及政府在德罗霍贝奇当地的代理人。那么为什么德罗霍贝奇的居民们愿意从象征性和实际的角度冒这么大的风险?关于哈布斯堡王朝以及它的机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这场悲剧又能告诉我们什么?
对很多奥匈帝国人来说,帝国是一个象征性权力与实权的替代性来源。它的权力或许不能超越地方贵族精英,但至少可以削弱、缓和他们的权势。举例来说,当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鲁塞尼亚的政治领袖向维也纳的内政大臣投诉地方在选举活动的腐败行为时,即便维也纳方面不能完全整顿地方政治现状中本质性的不公,投诉者仍然得到了一些法律上的救济。而在6月19日,德罗霍贝奇的居民们正是使用了帝国赋予他们的投票权利,把它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去“撬动”、去对抗被认为是本地的压迫者的那些人。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学家们常常处在欧洲历史学家的前列,开发出各种文化的、跨国界的或者比较的方法,挑战传统上构建了东西欧对抗这一最根深蒂固的二元概念,例如公民国族意识和民族国族意识、发达和落后、民主和专制、民族同一性和民族多元化。当使用从地方社会中得到的证据来验证这些假定的对立时,它们大多数是不成立的。如今,哈布斯堡史的研究领域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创造与革新之地。
研究哈布斯堡君主政体的历史学家们事实上教给研究欧洲其他领域的同僚们很多,包括如何思考民族主义、多语言政策、对国家的漠视以及很可能是最重要的,对帝国和国家的分类方式。不过奇怪的是,仍然有一些历史学家或者编辑群体还在关注帝国本身,而不是在地区发展轨道中作为推动力量的各个民族,并且撰写这方面有着更广阔叙事角度的历史作品。在引人注目的《哈布斯堡王朝:1848—1918》皇皇巨著中,有几卷来自奥地利科学院的作品,通过民族分类组织并建构它们的议题。他们当然有充分的理由继续坚持这样一个计划。直到最近,欧美的历史研究与训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由民族学派组织,使得要为一个大型集体项目设想一个有效率的替代模型变得十分困难。。。
本书要求历史学家们通过将帝国的共同经历放在显著的位置,把哈布斯堡王朝看作历史调查的一个主题。它调查了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的最初10年,帝国共享的制度、行政实践和文化计划协助塑造帝国各个区域内的地方社会的方式。它审视了这些集体性的因素是怎样跨越语言、信仰和地域的差别与时间界限,给全帝国的国民们带来共同的经历与体验。即便是哈布斯堡王朝于1918年11月不复存在之后,帝国习俗中的大众元素仍然塑造了人们对福利制度、征兵制或者政治生活应当如何运作的问题等诸多方面的想象。哈布斯堡王朝之后的国家中,杰出的民族主义政治家们也都曾作为帝国政策重要参与者,受到他们成长时期的经历的深远影响,从捷克斯洛伐克的托马斯·马萨里克(Thomas Masaryk,1850—1937)、意大利的阿尔契德·加斯贝利(Alcide De Gasperi,1881—1954)到南斯拉夫的安东·科罗舍茨(Anton Korosec,1872—1940),无一例外。他们往往将熟悉的法律、习惯和制度应用到他们新创立的国家中,而与此同时,这些政治家严正拒绝帝国的遗产,认为它与民主制度和民族自决格格不入。
当我们将观察的镜头从今日占据了中欧和东欧地图的众多民族国家转向远方作为本书主题的哈布斯堡王朝时,我们急需一种新的大众叙事角度,以其为中心来组织我们的研究发现。我们不需要单一的叙述视角,而是需要大量可供选择的故事,作为我们整理集结过去几十年杰出研究作品时的辅助部分。假如我们回过头去寻求那些与新的作品相抵触的基本叙事,我们就不能继续要求读者阅读并从中获益。我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系列可以选择的叙事角度,可以围绕着它们来整理我们不断变化更新的研究领域。
文摘
1853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还通过自己的婚姻改善了哈布斯堡王朝业已败坏的声望。皇帝的年轻妻子是他的表亲——巴伐利亚的伊丽莎白(1837—1898),这桩婚姻创造了无数歌颂哈布斯堡王朝的机会。围绕着这位新皇室成员——之后以“茜茜”的名字为人所知的16岁皇后,人们创造出许多广受欢迎的传说故事。暂且将伊丽莎白与维也纳宫廷之间困扰她一生的矛盾放在一边,这位皇后偶尔也有力地帮助哈布斯堡朝廷,让哈布斯堡王朝和帝国与大众更贴近。对很多匈牙利爱国者来说,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手上沾满了民族烈士的鲜血,但伊丽莎白和她的丈夫不同,她很快就在匈牙利多地获得了广泛的欢迎。这或许部分是因为她学习匈牙利语,并且坚持聘用匈牙利贵族作为随从的表率行为,以及1867年,她站在匈牙利民族事业的立场上,以个人身份向丈夫求情的缘故。在她之后的人生中,伊丽莎白在匈牙利一直颇具魅力,同时也是匈牙利民族主义情感的投射。到了1894 年,甚至有传言宣称她曾秘密在不久前下葬的路易斯·科苏特坟墓上敬献了一个月桂花环。
1857年5月,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带着伊丽莎白首次访问匈牙利。当皇帝夫妇一走下停泊在布达的蒸汽轮船,伊丽莎白就立刻引起了轰动。当时的观察者们注意到,皇后将匈牙利的民族色彩(红、白、绿)作为其服饰的重点。在皇帝夫妇访问期间,这些观察家反复提及年轻皇后在其时尚选择上的亲匈牙利象征意义。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旅行途中,皇帝与皇后年幼的女儿索菲公主死于麻疹。作为19世纪5年代复兴的天主教仪式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公主的葬礼后,皇帝夫妇公开前往施蒂利亚,到圣母圣殿所在的玛利亚采尔(Mariazell)朝圣。3万匈牙利人表达了他们对这对夫妇的同情,或者他们对伊丽莎白的欣赏,于是他们同样启程前往玛利亚采尔。显然,这次皇室访问及其后续至少成功地缓和了匈牙利大众对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反感。
哈布斯堡朝廷通过在遍布全帝国的报纸网络上报告皇室情况的手段,影响皇帝及其家族在公众中的形象。这些报纸反过来也热衷于披露皇室生活的所有细节供大众消费。在19 世纪60 年代,严厉的政府审查制度走向终结之际,这种现象却不一定有所改变。哈布斯堡宫廷仍继续严密控制着皇室家族的形象,甚至偶尔还修改官方照片,塑造出一种田园诗一般欢乐幸福的家庭氛围,皇室家庭亦始终是大众感兴趣的对象。出于这个原因,各种天主教、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报纸,都开始报道皇室家族的情况,因此他们至少间接地参与了促进皇室声望和大众性的事业之中。
ISBN | 9787508675220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 彼得·贾德森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