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农民的价值世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书稿在对当前我国农民价值观研究现状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梳理了价值观研究的一般方法,回顾了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基本特点,以及农民价值观研究的一些初步结论。在建构农民基本价值观理论分析分析框架之前,对中国农民阶级社会不平等性、分化以及阶级意识变化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然后将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价值观研究落实到实证层面。
作者简介
廖永松,男,1970年生,四川省富顺县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7年在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IWMMI)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农户行为与农业政策分析,村庄治理,水与粮食安全。
目录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
(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三)个案分析
四报告结构
第一章价值观及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
第一节价值观
一价值
二价值观念
三价值观
第二节中国传统价值观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演化
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西方价值观
一西方价值观总体特征
二西方价值观的演化
三西方价值观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章阶层分化与农民价值观
第一节阶层分化
一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历史
二新中国成立前农民阶层变动
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阶层分化
第二节传统农民价值观
一农民的概念
二传统、现代与现代化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四传统农民价值观意蕴与变化
第三章农民基本价值观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样本概况
一样本点分布
二样本特征
第二节农民基本价值观测度
一测度理论与方法
二测度结果分析
三初步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农民婚姻、家庭和养老观
第一节婚姻观
一基本内容
二择偶标准
三婚姻目的和子女抚育
第二节家庭观
一家庭结构变化
二样本家庭概况
三家庭观调查
第三节养老观
一养老观现状
二实证调查
三农村养老模式讨论
第五章农民的社会和政治观
第一节农民社会观
一基本概念
二社会信任与社会关系调查
三社会组织参与
第二节政治价值观
一政权合法性和政治信任
二农民对基本政治的看法
三政治参与
四农民政治信任度
五法治观
第六章农民解放条件的理论反思与现代化
第一节农民解放条件的理论反思
一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保守的中间等级日趋没落和灭亡
二劳动异化、土地国有和生产资料公有
三工农联盟走向工农平等到人人平等
第二节农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农民的现代性特征
二培育现代农民的基本原则
三发展现代农民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农民价值观研究入户调查问卷
文摘
版权页:
与政治合法性紧密相关的概念是政治信任。政治信任是政治支持最为根本的要素,构成了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相信政府的人更倾向于遵守法律,支持政府管理活动,自愿地追随政治领袖。对政府信任的长期缺失会导致公众对政治制度基本原则信任的崩溃(李艳霞,2014)。一个拥有高水平政治信任的政体对政治错误和行政管理失误的后果更具修复性。低信任度会引发暴动,以及其他系列旨在推翻现行政治制度的政治活动。孟子日:“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儒家政治伦理的重点之一就是取信于民,所谓“民无信不立”“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执政者应当获得民众的信任,如此保持天下太平,开万代之基业。民心向背的概念,用现代政治学概念表述就是政治信任。
《农民的价值世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书稿在对当前我国农民价值观研究现状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梳理了价值观研究的一般方法,回顾了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基本特点,以及农民价值观研究的一些初步结论。在建构农民基本价值观理论分析分析框架之前,对中国农民阶级社会不平等性、分化以及阶级意识变化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然后将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价值观研究落实到实证层面。
作者简介
廖永松,男,1970年生,四川省富顺县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2007年在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IWMMI)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农户行为与农业政策分析,村庄治理,水与粮食安全。
目录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
(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三)个案分析
四报告结构
第一章价值观及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
第一节价值观
一价值
二价值观念
三价值观
第二节中国传统价值观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演化
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西方价值观
一西方价值观总体特征
二西方价值观的演化
三西方价值观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章阶层分化与农民价值观
第一节阶层分化
一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历史
二新中国成立前农民阶层变动
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阶层分化
第二节传统农民价值观
一农民的概念
二传统、现代与现代化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四传统农民价值观意蕴与变化
第三章农民基本价值观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样本概况
一样本点分布
二样本特征
第二节农民基本价值观测度
一测度理论与方法
二测度结果分析
三初步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农民婚姻、家庭和养老观
第一节婚姻观
一基本内容
二择偶标准
三婚姻目的和子女抚育
第二节家庭观
一家庭结构变化
二样本家庭概况
三家庭观调查
第三节养老观
一养老观现状
二实证调查
三农村养老模式讨论
第五章农民的社会和政治观
第一节农民社会观
一基本概念
二社会信任与社会关系调查
三社会组织参与
第二节政治价值观
一政权合法性和政治信任
二农民对基本政治的看法
三政治参与
四农民政治信任度
五法治观
第六章农民解放条件的理论反思与现代化
第一节农民解放条件的理论反思
一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保守的中间等级日趋没落和灭亡
二劳动异化、土地国有和生产资料公有
三工农联盟走向工农平等到人人平等
第二节农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农民的现代性特征
二培育现代农民的基本原则
三发展现代农民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农民价值观研究入户调查问卷
文摘
版权页:
与政治合法性紧密相关的概念是政治信任。政治信任是政治支持最为根本的要素,构成了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相信政府的人更倾向于遵守法律,支持政府管理活动,自愿地追随政治领袖。对政府信任的长期缺失会导致公众对政治制度基本原则信任的崩溃(李艳霞,2014)。一个拥有高水平政治信任的政体对政治错误和行政管理失误的后果更具修复性。低信任度会引发暴动,以及其他系列旨在推翻现行政治制度的政治活动。孟子日:“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儒家政治伦理的重点之一就是取信于民,所谓“民无信不立”“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执政者应当获得民众的信任,如此保持天下太平,开万代之基业。民心向背的概念,用现代政治学概念表述就是政治信任。
ISBN | 9787520302579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廖永松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