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卖艺黄家》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媒体推荐
这黄门四将,上台演戏,下笔作文章,大哥兼长“各国英语”,二妹善断“疑难杂症”。兄弟姐妹中,诗词歌赋,唱念做打,七行七科,样样精到。一家四口上一台戏,从编剧、舞美到生旦净丑,一应俱全:你说这卖艺黄家,可不是热闹得独一无二吗?
——黄苗子
黄宗汀去世时,我去八宝山追悼会与他告别。满眼看去,好多家电视台、互联网的记者,都扛着摄像机,上面大多写有“娱乐新闻”字样,真可谓“娱乐至死”的样子。不过,这倒也符合黄宗江性格,嬉笑怒骂,谈笑风生,“活得乱七八糟”。人生对于他,就是一场大戏。这场人生戏,在追悼会上以快乐方式结束。
从舞台、银幕走到文学领域,黄宗英一直生活在为自己设计好的场景中。这是想象与现实交织一起的世界:回忆与梦想,务实与浪漫,沉思与激情,无法严格而清晰地予以分别。她是编剧,是导演,也是演员;生活其中,陶醉其中,感悟其中。
——李辉
到底什么算是成功的人生呢?黄家七个兄弟姐妹,他们做事都很努力,很认真,对名和利不是特别计较,没有事业规划,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儿就去好好干。他们都没有发大财,也不会名留青史,但是活得挺潇洒挺痛快,各有各的精彩……
——阮丹青
作者简介
黄宗江(1921-2010),浙江瑞安人,生于北京。著名编剧。
目录
赠黄家兄妹季羡林/杨宪益/邵燕祥
代序老黄家之光黄苗子
江湖的小行脚黄宗江3
与弟弟妹妹同演戏黄宗江7
今之优黄宗江10
我“难得糊涂”的老伴黄宗江14
我的好人阮若珊19
吃品、艺品、人品阮丹娣28
老爸阮丹青37
戏迷外传黄宗洛42
谈表演的六种开头黄宗江56
戊戌变法时期的“三黄”黄宗淮65
就缺我二哥宗淮黄宗英71
故我依然黄宗英83
小迷糊大不了了黄宗英87
快乐的阿丹黄宗英94
但愿长睡不愿醒黄宗英110
山一程水一程黄宗英126
该死不死黄宗英135
呆大有呆福冯亦代142
小妹是我姐黄宗洛145
焦菊隐先生教我演戏黄宗洛161
扫边老生的苦与乐黄宗洛167
十八败黄宗洛173
永远乐呵地想你黄海波184
文丐释黄宗汉191
小毛轶事黄宗洛205
四叔黄宗汉阮丹青228
后记黄家兄妹,艺术多么可爱!李辉236
序言
代序
老黄家之光
黄苗子
虽然大家都姓黄,用句江湖套话:“一笔写不出两个‘黄’字。”但他们是浙江望族,又归幽燕,而我老汉则原籍南蛮广东,是五祖弘忍禅师指着慧能(后来的六祖)说的“葛獠”一类,是开化较迟的。相形之下,以大哥宗江为首的黄家,自然比蛮陌之邦的寒族黄家,显赫得多。不信,在当代艺坛文海上,齐齐整整地亮出四员虎将:江、英、洛、汉,一字排开地冠以“黄宗……”这个名牌,这岂止是我们老黄家,你推而广之,求之其他族姓,有谁家能达到这
不知道宗江的祖宗是否也有巡抚、相国,或总兵、督军来天津做寓公的。至于我,虽则出生广东,却还找不出一个相当于康有为、梁启超一类人物,可以大书特书“先祖某,清封异见分子,保皇变法大夫,二品顶戴花翎……”的祖宗先代好夸耀。晋朝人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我们不敢公然把华夏始祖这一位特级大人物——黄帝,当我们黄家一姓一族的专属祖宗,那么遍翻二十四史,除了三国时代老将黄忠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刺激世人的黄姓人物。江夏黄氏,只能属于“下品”,没有什么超凡出众的势族名公,足以荣耀门户的。
我们老黄家,既没有什么门荫可凭,吃他十代八代的(像老孔家,你瞧,八十多代咧)。宗江和我,也都各向先母禀问过,我们在娘胎中没有白白多住三五个月的奇迹,更没有出世时异香满室、一道金光出现的佳话,而最为失望的是,在呱呱坠地之际,手上没有拿着一本美金支票出生!我们这些平凡之辈,活该一出来就得首先要求自己喂饱自己。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如今民主时代,学成的文武艺,自然受广大群众欢迎,何况经济起飞,不怕老百姓买不起。为了吃饭嘛,于是“艺”是卖定了。以老大宗江为首的黄氏一门,便堂而皇之地挂起金字招牌:“卖艺黄家”!
宗江这一门四杰,总算给我们姓黄的,添上了光彩。自然,我老汉忝为黄姓宗族子孙,也沾光不少咧!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这位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明代名士唐伯虎,曾经昂然地写出这句诗句。清人笔记上说:“唐寅卖文鬻画,每岁以册记之,大书‘利市’于端。”唐伯虎每年卖艺的账本,封面上还一本正经地写上“利市”(即“恭喜发财”),这是何等合法的正当行为啊!它比后出百多年的郑板桥“润格”(“凡送礼物食物,不如以白银为妙……”)光明磊落得多。如有人要作《中国艺术商品化考》,不必上溯到唐代韩愈、白居易给人写墓志铭拿多少报酬之类,唐伯虎的诗句和账本,就已经是够典型的了。
“艺”是可以“卖”的:但有些人家“艺门”较窄,或仅能书法,或仅能唱流行歌曲。但这黄门四将则不同,上台演戏,下笔作文章,大哥则兼长“各国英语”,二妹则善断“疑难杂症”(宗江近年多出国讲学,宗英近潜力研究中药学)。兄弟姐妹中,诗词歌赋,唱念做打,七行七科,样样精到。一家四口上一台戏,从编剧、舞美到生旦净丑,一应俱全:你说这卖艺黄家,可不是热闹得独一无二吗?
老汉早于抗日时代的陪都重庆,与宗江相识于银社剧场后台,那是他老兄主演的《戏剧春秋》被歹徒捣乱前夕,其后又为援救《戏剧春秋》,再见尊俎周旋问;几年后,在南京的寒舍,正为周扬出洋事邀约了魏尔玛(费正清夫人)便饭,忽然,一位身穿洁白水兵服、十分英俊潇洒的“无星上士”破门而入,惊悸之余,定睛一看,原来乃是重庆分手后久别的黄宗江也。这一阵喧笑声,虽然对洋贵宾略欠礼节,却也大大增加了宾主之间的欢乐。这一些子往事,屈指已经半个世纪,这一段交情,宁不为我黄门的佳话乎!
这“卖艺黄家”,宗江、宗英算是不浅的交谊,但见过与未见过,总算都是熟悉的。当然,下次回京,宗江能小破悭吝,约同老弟洛、汉二公当面一叙,自然更能增加黄门之间的感情了,切记切记。
在传统文字中,“黄”本来是十分高贵的色彩,我们开口闭口,都以炎“黄”子孙自豪。不料近者洋风刮来,此字忽然变质,“黄”字变为公安部门“严打”目标时,为此本人被人问及“贵姓”而答以“免贵,姓黄”时,总觉得不像从前光彩。为此,谨代表全世界姓黄人士严重声明:“姓黄”的“黄”与“扫黄”的“黄”,完全是两码子事,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河水不犯井水的!
后记
后记
黄家兄妹,艺术多么可爱!
李辉
很高兴,三联书店要出新版《卖艺黄家》!多年前,黄宗江、黄宗英兄妹曾送我这本有趣的小书,书中,黄宗江、黄宗淮、黄宗英、黄宗洛、黄宗汉五兄妹联袂亮相,从父母到各自的故事,读一读,总有会心一笑的时候。
黄家五兄妹,最熟悉的是黄宗江、黄宗英,其他三位,就不熟了。
看过黄宗洛演过的人艺话剧。他被誉为“跑龙套”。其实,许多小角色,他以深厚功力撑起了场面,气场可谓十足。他在张艺谋导演的《活着》里的福贵爹,令人印象深刻。影片中,他与扮演福贵的葛优有一场精彩的飙戏,恐怕无人替代。1994年《活着》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荣获大奖,同年,黄宗洛发表《扫边老生的苦与乐》,与读者分享自己告别话剧舞台的封箱之作《溜早的人们》的感受。下面这段文字,寥寥数语,概括自己话剧舞台“跑龙套”的四十年,写得真是妙:
《溜早的人们》里的瘫子乃敝人告别舞台封箱之作。粉墨春
秋四十载。以跑龙套始,以跑龙套终,可谓善始善终矣!这位老
爷子得的是中风后遗症——坐在轮椅上既不能说又不便于行动,
充其量只能发出个别含混不清的单音,我表演上的浑身解数都使
不上……难矣哉!意想不到的是上台以后,只要我这个人物一露头
就有彩,而且掌声笑声一直不断,居然饱受欢迎,您说邪门不?!
黄宗洛把一位跑龙套的苦与乐,以如此潇洒的方式道出,这就是卖艺黄家一以贯之的风格。
写此文时,黄宗洛六十八岁。文章最后,他以“小老儿黄宗洛”署名,赋打油诗《无名草》一首,算是与话剧舞台告别:
书生本姓黄,来自飞云江。
少小若呆痴,老来更寻常。
路旁无名草,怡然傲风霜。
化作春泥去,迎来满庭芳。
告别话剧舞台,黄宗洛继续在电影、电视剧里大展身手。颇为难得的是,四兄妹一起出演《大栅栏》。黄宗江饰李莲英,黄宗英饰大格格,黄宗汉饰亲王,黄宗洛饰穆大人。一张四兄妹的合影,再也无法重现了。
认识黄宗江先生最早,算一算,已有三十多年了。当年,我在《北京晚报》当文艺记者,总在不同场合见到黄宗江。第一次见面就很开心,完全是一位“吊儿郎当”、说话随随便便的老头儿。说是老头儿,其实当时他不过六十出头,和我现在的年纪差不多。但他浑身充满活力,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如果不打断,他不会停下来。后来,我编辑“五色土”副刊的“居京琐记”专栏,约请他赐稿。他很快寄来一篇《我的英语老师》。适逢燕京大学的学兄何炳棣归国访问,黄宗江与他阔别将近五十年,终得一见。一篇短文,由此开笔,勾勒出他的英语专业的教育背景;读此文,才知道他的文笔与众不同,洒脱,天马行空——
有学兄何炳棣教授远自芝加哥来,近半个世纪没见了,人家
如今是国际知名学者,称学兄未免唐突。我在燕京大学当“新
人”时(英语称大学一年级学生为Fresh man),他已是研究生,
但总还算得未名湖畔的同窗。何老说:你的英语居然没忘。我
答:解放后直到“文革”后,几乎是一句英语也没说过,虽在
“文革”中依然捞了很难听的称号,也都过去了,还是“文革”
后几次出国,才又开口说洋文的,总算可以对付,还是凭的基本
功或日幼功。我首先提到的是我在南开上高中时的恩师柳太太
(当时只知道是柳亚老的儿媳,无忌先生的夫人),如今总该是七
老八十了,现居旧金山,听说曾返国,未得拜见为憾。何老闻听
此言大悦,说自己也是在南开受业于柳。炳棣兄讲话狂放如昔胜
昔,说了句英文:“I'm the first;you’re the last.”并解释说这
句简单英语的意思是“我是老师的开山门弟子,你是关山门弟
子。”其实开山门的当比他还早,关山门的当比我还晚;但此话
确是一句尊师的动情语言。
生于北京的黄宗江,后来在天津就读于南开中学。哪里想得到,他的第一位英文老师,居然是柳亚子先生的公子柳无忌的夫人。
黄宗江在南开中学的另外一位英语教师李尧林,是巴金的二哥。大学期间,我的研究对象就是巴金,读此文,倍感亲切。黄宗江感慨,李尧林平易而又深情。他说,很像其弟巴老对待我辈后生:“我们从他们学习到的非仅语言文字,而是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在晚年黄宗江那里,巴金—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巴金所倡导的“说真话”,让这位看似洒脱、漫不经心的人,其实在写作中,仍有不改初心的坚持。不是二十九岁。”场面略显尴尬。不过,杨振宁镇定自若,一笔带过。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一页还是翻了过去。
黄宗江于2010年去世,我去八宝山追悼会与他告别。满眼看去,好多家电视台、互联网的记者,都扛着摄像机,上面大多写有“娱乐新闻”字样。显然,拍多少明星来,才是职业需要。不需要沉默,不需要哀悼,真可谓“娱乐至死”的样子。不过,这倒也符合黄宗沮性格,嬉笑怒骂,谈笑风生,“活得乱七八糟”。人生对于他,就是一场大戏。这场人生戏,在追悼会上以快乐方式结束。
90年代初,我为华侨出版社策划一套“金蔷薇随笔文丛”,曾约请黄宗江编选一本随笔集。他为这本书起了一个很妙的书名《你,可爱的艺术》,书出版于1994年。他于秋天写一篇后记如下:
以上文字,合并了前冬结集的《剧诗集》与今夏结集的《问心
集》,各有其序《(剧诗集)释》与《我的心里话》见前。为了合并
又写了篇《序上加序》,呈“金蔷薇随笔文丛”主编李辉,他感到
如此一集多序,摞床架屋,十分别扭,为我打乱重编了一下,分类
与时序均妥,深为感谢。园丁李辉又说:如今称集每令人有陈仓旧
谷之感,不受欢迎,不如择一佳句为书名。我乃想到自己一直艳羡
的文丛已出蓝翎的《乱侃白说》与邵燕祥的《改写圣经》,颇思效
颦,无奈捧心良久,颦亦难颦。忽然想到日前方写就,列入本卷最
后一篇的《一谱为师》,副题为“你,可爱的艺术……”曲出舒伯
特,译出傅雷,我就以《你,可爱的艺术》为书名吧……
《你,可爱的艺术》,多么好,正切合“卖艺黄家”对艺术的挚爱与洒脱!
书名源自同一年黄宗江所写的《音盲乐语》。他在文章结束时写道:“我说过,我不识谱,但大半生以来,一直记住一行谱,那就是半个世纪前,我在旧社会从艺时读到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后一卷‘复旦’的卷首扉页是乐谱一行,德文歌词译为‘你,可爱的艺术,在多少黯淡的光阴里……”’为此,他把新完成的《一谱为师》,作为《你,可爱的艺术》一书的压轴之作。
读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深深体味黄宗江与艺术、黄家兄妹与艺术之间那种融人生命的厚重,那种耽迷于艺术之中的自得其乐的境界。他们关注社会,与政治也无法隔开,可是,只有艺术才是他们生命的真正意义——
此情此境,能不低吟:“你,可爱的艺术,在多少黯淡的光
阴里……”傅雷译,译做黯淡,译得何其贴切。在日军压境,政
府腐败,苦做挣扎的艺人生涯,其“光阴”真是何等“黯淡”,
甚至可称“惨淡”;而那一线光明,是“你,可爱的艺术……”。
这艺术是我们的生命,是艺术的生命,也是政治的生命,得以存
活的最直接意义的生命的生命。
黄家兄妹!在他们心中,艺术多么可爱!
热爱艺术的人,生命如此可爱!
完稿于2017年3月29日,北京看云斋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有道是: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除了明火打劫,暗中更来阴的——搞细菌战,妄图施行种族灭绝!事隔若干年,方才真相大白,温州地区当年成了他们实验细菌武器的场所之一。切莫小看那落地后不带声响的特殊炸弹——里面装的尽是带各种可怕病菌的昆虫。遂导致金瓯大地瘟疫流行,生灵惨遭涂炭!
为了开源节流,我们把自家住屋的楼上几间房子给远房叔叔名医黄问羹当私人诊所。城乡百姓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候诊者把庭院占得满当 当的是常事。患者大多身染过去温州地区不常见的恶症,所以打摆子和长疥疮已属司空见惯,听之任之耳。君不见街上行人个个斑斓,全民皆病,几无完人矣!喏,仅以我身边的诸亲好友为例:我的亲娘舅染上鼠疫,不数日便口吐鲜血命赴黄泉,一时人人自危,闻鼠色变;我的同窗密友姜嘉浞,胸怀大志,多才多艺,得的是猩红热加虎烈拉,青春年华没来得及闪光便永远地消逝了;我自己也忽然嗓子肿得咽不下食物连呼吸都感到困难,经确诊为白喉,没舍得掏钱买药,以白萝卜榨汁,朝夕饮用,居然痊愈,没落下毛病,否则我也当不成靠嗓音混饭吃的演员啦;最让人着急的是宗汉老弟,好端端的发起高烧来,昏迷不醒,还一个劲儿直翻白眼。
《卖艺黄家》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媒体推荐
这黄门四将,上台演戏,下笔作文章,大哥兼长“各国英语”,二妹善断“疑难杂症”。兄弟姐妹中,诗词歌赋,唱念做打,七行七科,样样精到。一家四口上一台戏,从编剧、舞美到生旦净丑,一应俱全:你说这卖艺黄家,可不是热闹得独一无二吗?
——黄苗子
黄宗汀去世时,我去八宝山追悼会与他告别。满眼看去,好多家电视台、互联网的记者,都扛着摄像机,上面大多写有“娱乐新闻”字样,真可谓“娱乐至死”的样子。不过,这倒也符合黄宗江性格,嬉笑怒骂,谈笑风生,“活得乱七八糟”。人生对于他,就是一场大戏。这场人生戏,在追悼会上以快乐方式结束。
从舞台、银幕走到文学领域,黄宗英一直生活在为自己设计好的场景中。这是想象与现实交织一起的世界:回忆与梦想,务实与浪漫,沉思与激情,无法严格而清晰地予以分别。她是编剧,是导演,也是演员;生活其中,陶醉其中,感悟其中。
——李辉
到底什么算是成功的人生呢?黄家七个兄弟姐妹,他们做事都很努力,很认真,对名和利不是特别计较,没有事业规划,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儿就去好好干。他们都没有发大财,也不会名留青史,但是活得挺潇洒挺痛快,各有各的精彩……
——阮丹青
作者简介
黄宗江(1921-2010),浙江瑞安人,生于北京。著名编剧。
目录
赠黄家兄妹季羡林/杨宪益/邵燕祥
代序老黄家之光黄苗子
江湖的小行脚黄宗江3
与弟弟妹妹同演戏黄宗江7
今之优黄宗江10
我“难得糊涂”的老伴黄宗江14
我的好人阮若珊19
吃品、艺品、人品阮丹娣28
老爸阮丹青37
戏迷外传黄宗洛42
谈表演的六种开头黄宗江56
戊戌变法时期的“三黄”黄宗淮65
就缺我二哥宗淮黄宗英71
故我依然黄宗英83
小迷糊大不了了黄宗英87
快乐的阿丹黄宗英94
但愿长睡不愿醒黄宗英110
山一程水一程黄宗英126
该死不死黄宗英135
呆大有呆福冯亦代142
小妹是我姐黄宗洛145
焦菊隐先生教我演戏黄宗洛161
扫边老生的苦与乐黄宗洛167
十八败黄宗洛173
永远乐呵地想你黄海波184
文丐释黄宗汉191
小毛轶事黄宗洛205
四叔黄宗汉阮丹青228
后记黄家兄妹,艺术多么可爱!李辉236
序言
代序
老黄家之光
黄苗子
虽然大家都姓黄,用句江湖套话:“一笔写不出两个‘黄’字。”但他们是浙江望族,又归幽燕,而我老汉则原籍南蛮广东,是五祖弘忍禅师指着慧能(后来的六祖)说的“葛獠”一类,是开化较迟的。相形之下,以大哥宗江为首的黄家,自然比蛮陌之邦的寒族黄家,显赫得多。不信,在当代艺坛文海上,齐齐整整地亮出四员虎将:江、英、洛、汉,一字排开地冠以“黄宗……”这个名牌,这岂止是我们老黄家,你推而广之,求之其他族姓,有谁家能达到这
不知道宗江的祖宗是否也有巡抚、相国,或总兵、督军来天津做寓公的。至于我,虽则出生广东,却还找不出一个相当于康有为、梁启超一类人物,可以大书特书“先祖某,清封异见分子,保皇变法大夫,二品顶戴花翎……”的祖宗先代好夸耀。晋朝人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我们不敢公然把华夏始祖这一位特级大人物——黄帝,当我们黄家一姓一族的专属祖宗,那么遍翻二十四史,除了三国时代老将黄忠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刺激世人的黄姓人物。江夏黄氏,只能属于“下品”,没有什么超凡出众的势族名公,足以荣耀门户的。
我们老黄家,既没有什么门荫可凭,吃他十代八代的(像老孔家,你瞧,八十多代咧)。宗江和我,也都各向先母禀问过,我们在娘胎中没有白白多住三五个月的奇迹,更没有出世时异香满室、一道金光出现的佳话,而最为失望的是,在呱呱坠地之际,手上没有拿着一本美金支票出生!我们这些平凡之辈,活该一出来就得首先要求自己喂饱自己。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如今民主时代,学成的文武艺,自然受广大群众欢迎,何况经济起飞,不怕老百姓买不起。为了吃饭嘛,于是“艺”是卖定了。以老大宗江为首的黄氏一门,便堂而皇之地挂起金字招牌:“卖艺黄家”!
宗江这一门四杰,总算给我们姓黄的,添上了光彩。自然,我老汉忝为黄姓宗族子孙,也沾光不少咧!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这位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明代名士唐伯虎,曾经昂然地写出这句诗句。清人笔记上说:“唐寅卖文鬻画,每岁以册记之,大书‘利市’于端。”唐伯虎每年卖艺的账本,封面上还一本正经地写上“利市”(即“恭喜发财”),这是何等合法的正当行为啊!它比后出百多年的郑板桥“润格”(“凡送礼物食物,不如以白银为妙……”)光明磊落得多。如有人要作《中国艺术商品化考》,不必上溯到唐代韩愈、白居易给人写墓志铭拿多少报酬之类,唐伯虎的诗句和账本,就已经是够典型的了。
“艺”是可以“卖”的:但有些人家“艺门”较窄,或仅能书法,或仅能唱流行歌曲。但这黄门四将则不同,上台演戏,下笔作文章,大哥则兼长“各国英语”,二妹则善断“疑难杂症”(宗江近年多出国讲学,宗英近潜力研究中药学)。兄弟姐妹中,诗词歌赋,唱念做打,七行七科,样样精到。一家四口上一台戏,从编剧、舞美到生旦净丑,一应俱全:你说这卖艺黄家,可不是热闹得独一无二吗?
老汉早于抗日时代的陪都重庆,与宗江相识于银社剧场后台,那是他老兄主演的《戏剧春秋》被歹徒捣乱前夕,其后又为援救《戏剧春秋》,再见尊俎周旋问;几年后,在南京的寒舍,正为周扬出洋事邀约了魏尔玛(费正清夫人)便饭,忽然,一位身穿洁白水兵服、十分英俊潇洒的“无星上士”破门而入,惊悸之余,定睛一看,原来乃是重庆分手后久别的黄宗江也。这一阵喧笑声,虽然对洋贵宾略欠礼节,却也大大增加了宾主之间的欢乐。这一些子往事,屈指已经半个世纪,这一段交情,宁不为我黄门的佳话乎!
这“卖艺黄家”,宗江、宗英算是不浅的交谊,但见过与未见过,总算都是熟悉的。当然,下次回京,宗江能小破悭吝,约同老弟洛、汉二公当面一叙,自然更能增加黄门之间的感情了,切记切记。
在传统文字中,“黄”本来是十分高贵的色彩,我们开口闭口,都以炎“黄”子孙自豪。不料近者洋风刮来,此字忽然变质,“黄”字变为公安部门“严打”目标时,为此本人被人问及“贵姓”而答以“免贵,姓黄”时,总觉得不像从前光彩。为此,谨代表全世界姓黄人士严重声明:“姓黄”的“黄”与“扫黄”的“黄”,完全是两码子事,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河水不犯井水的!
后记
后记
黄家兄妹,艺术多么可爱!
李辉
很高兴,三联书店要出新版《卖艺黄家》!多年前,黄宗江、黄宗英兄妹曾送我这本有趣的小书,书中,黄宗江、黄宗淮、黄宗英、黄宗洛、黄宗汉五兄妹联袂亮相,从父母到各自的故事,读一读,总有会心一笑的时候。
黄家五兄妹,最熟悉的是黄宗江、黄宗英,其他三位,就不熟了。
看过黄宗洛演过的人艺话剧。他被誉为“跑龙套”。其实,许多小角色,他以深厚功力撑起了场面,气场可谓十足。他在张艺谋导演的《活着》里的福贵爹,令人印象深刻。影片中,他与扮演福贵的葛优有一场精彩的飙戏,恐怕无人替代。1994年《活着》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荣获大奖,同年,黄宗洛发表《扫边老生的苦与乐》,与读者分享自己告别话剧舞台的封箱之作《溜早的人们》的感受。下面这段文字,寥寥数语,概括自己话剧舞台“跑龙套”的四十年,写得真是妙:
《溜早的人们》里的瘫子乃敝人告别舞台封箱之作。粉墨春
秋四十载。以跑龙套始,以跑龙套终,可谓善始善终矣!这位老
爷子得的是中风后遗症——坐在轮椅上既不能说又不便于行动,
充其量只能发出个别含混不清的单音,我表演上的浑身解数都使
不上……难矣哉!意想不到的是上台以后,只要我这个人物一露头
就有彩,而且掌声笑声一直不断,居然饱受欢迎,您说邪门不?!
黄宗洛把一位跑龙套的苦与乐,以如此潇洒的方式道出,这就是卖艺黄家一以贯之的风格。
写此文时,黄宗洛六十八岁。文章最后,他以“小老儿黄宗洛”署名,赋打油诗《无名草》一首,算是与话剧舞台告别:
书生本姓黄,来自飞云江。
少小若呆痴,老来更寻常。
路旁无名草,怡然傲风霜。
化作春泥去,迎来满庭芳。
告别话剧舞台,黄宗洛继续在电影、电视剧里大展身手。颇为难得的是,四兄妹一起出演《大栅栏》。黄宗江饰李莲英,黄宗英饰大格格,黄宗汉饰亲王,黄宗洛饰穆大人。一张四兄妹的合影,再也无法重现了。
认识黄宗江先生最早,算一算,已有三十多年了。当年,我在《北京晚报》当文艺记者,总在不同场合见到黄宗江。第一次见面就很开心,完全是一位“吊儿郎当”、说话随随便便的老头儿。说是老头儿,其实当时他不过六十出头,和我现在的年纪差不多。但他浑身充满活力,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如果不打断,他不会停下来。后来,我编辑“五色土”副刊的“居京琐记”专栏,约请他赐稿。他很快寄来一篇《我的英语老师》。适逢燕京大学的学兄何炳棣归国访问,黄宗江与他阔别将近五十年,终得一见。一篇短文,由此开笔,勾勒出他的英语专业的教育背景;读此文,才知道他的文笔与众不同,洒脱,天马行空——
有学兄何炳棣教授远自芝加哥来,近半个世纪没见了,人家
如今是国际知名学者,称学兄未免唐突。我在燕京大学当“新
人”时(英语称大学一年级学生为Fresh man),他已是研究生,
但总还算得未名湖畔的同窗。何老说:你的英语居然没忘。我
答:解放后直到“文革”后,几乎是一句英语也没说过,虽在
“文革”中依然捞了很难听的称号,也都过去了,还是“文革”
后几次出国,才又开口说洋文的,总算可以对付,还是凭的基本
功或日幼功。我首先提到的是我在南开上高中时的恩师柳太太
(当时只知道是柳亚老的儿媳,无忌先生的夫人),如今总该是七
老八十了,现居旧金山,听说曾返国,未得拜见为憾。何老闻听
此言大悦,说自己也是在南开受业于柳。炳棣兄讲话狂放如昔胜
昔,说了句英文:“I'm the first;you’re the last.”并解释说这
句简单英语的意思是“我是老师的开山门弟子,你是关山门弟
子。”其实开山门的当比他还早,关山门的当比我还晚;但此话
确是一句尊师的动情语言。
生于北京的黄宗江,后来在天津就读于南开中学。哪里想得到,他的第一位英文老师,居然是柳亚子先生的公子柳无忌的夫人。
黄宗江在南开中学的另外一位英语教师李尧林,是巴金的二哥。大学期间,我的研究对象就是巴金,读此文,倍感亲切。黄宗江感慨,李尧林平易而又深情。他说,很像其弟巴老对待我辈后生:“我们从他们学习到的非仅语言文字,而是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在晚年黄宗江那里,巴金—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巴金所倡导的“说真话”,让这位看似洒脱、漫不经心的人,其实在写作中,仍有不改初心的坚持。不是二十九岁。”场面略显尴尬。不过,杨振宁镇定自若,一笔带过。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一页还是翻了过去。
黄宗江于2010年去世,我去八宝山追悼会与他告别。满眼看去,好多家电视台、互联网的记者,都扛着摄像机,上面大多写有“娱乐新闻”字样。显然,拍多少明星来,才是职业需要。不需要沉默,不需要哀悼,真可谓“娱乐至死”的样子。不过,这倒也符合黄宗沮性格,嬉笑怒骂,谈笑风生,“活得乱七八糟”。人生对于他,就是一场大戏。这场人生戏,在追悼会上以快乐方式结束。
90年代初,我为华侨出版社策划一套“金蔷薇随笔文丛”,曾约请黄宗江编选一本随笔集。他为这本书起了一个很妙的书名《你,可爱的艺术》,书出版于1994年。他于秋天写一篇后记如下:
以上文字,合并了前冬结集的《剧诗集》与今夏结集的《问心
集》,各有其序《(剧诗集)释》与《我的心里话》见前。为了合并
又写了篇《序上加序》,呈“金蔷薇随笔文丛”主编李辉,他感到
如此一集多序,摞床架屋,十分别扭,为我打乱重编了一下,分类
与时序均妥,深为感谢。园丁李辉又说:如今称集每令人有陈仓旧
谷之感,不受欢迎,不如择一佳句为书名。我乃想到自己一直艳羡
的文丛已出蓝翎的《乱侃白说》与邵燕祥的《改写圣经》,颇思效
颦,无奈捧心良久,颦亦难颦。忽然想到日前方写就,列入本卷最
后一篇的《一谱为师》,副题为“你,可爱的艺术……”曲出舒伯
特,译出傅雷,我就以《你,可爱的艺术》为书名吧……
《你,可爱的艺术》,多么好,正切合“卖艺黄家”对艺术的挚爱与洒脱!
书名源自同一年黄宗江所写的《音盲乐语》。他在文章结束时写道:“我说过,我不识谱,但大半生以来,一直记住一行谱,那就是半个世纪前,我在旧社会从艺时读到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后一卷‘复旦’的卷首扉页是乐谱一行,德文歌词译为‘你,可爱的艺术,在多少黯淡的光阴里……”’为此,他把新完成的《一谱为师》,作为《你,可爱的艺术》一书的压轴之作。
读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深深体味黄宗江与艺术、黄家兄妹与艺术之间那种融人生命的厚重,那种耽迷于艺术之中的自得其乐的境界。他们关注社会,与政治也无法隔开,可是,只有艺术才是他们生命的真正意义——
此情此境,能不低吟:“你,可爱的艺术,在多少黯淡的光
阴里……”傅雷译,译做黯淡,译得何其贴切。在日军压境,政
府腐败,苦做挣扎的艺人生涯,其“光阴”真是何等“黯淡”,
甚至可称“惨淡”;而那一线光明,是“你,可爱的艺术……”。
这艺术是我们的生命,是艺术的生命,也是政治的生命,得以存
活的最直接意义的生命的生命。
黄家兄妹!在他们心中,艺术多么可爱!
热爱艺术的人,生命如此可爱!
完稿于2017年3月29日,北京看云斋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有道是: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除了明火打劫,暗中更来阴的——搞细菌战,妄图施行种族灭绝!事隔若干年,方才真相大白,温州地区当年成了他们实验细菌武器的场所之一。切莫小看那落地后不带声响的特殊炸弹——里面装的尽是带各种可怕病菌的昆虫。遂导致金瓯大地瘟疫流行,生灵惨遭涂炭!
为了开源节流,我们把自家住屋的楼上几间房子给远房叔叔名医黄问羹当私人诊所。城乡百姓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候诊者把庭院占得满当 当的是常事。患者大多身染过去温州地区不常见的恶症,所以打摆子和长疥疮已属司空见惯,听之任之耳。君不见街上行人个个斑斓,全民皆病,几无完人矣!喏,仅以我身边的诸亲好友为例:我的亲娘舅染上鼠疫,不数日便口吐鲜血命赴黄泉,一时人人自危,闻鼠色变;我的同窗密友姜嘉浞,胸怀大志,多才多艺,得的是猩红热加虎烈拉,青春年华没来得及闪光便永远地消逝了;我自己也忽然嗓子肿得咽不下食物连呼吸都感到困难,经确诊为白喉,没舍得掏钱买药,以白萝卜榨汁,朝夕饮用,居然痊愈,没落下毛病,否则我也当不成靠嗓音混饭吃的演员啦;最让人着急的是宗汉老弟,好端端的发起高烧来,昏迷不醒,还一个劲儿直翻白眼。
ISBN | 7108058073,9787108058072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 黄宗江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