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中国大陆的定型构造
第一节印支运动与中国大陆主体的形成
第二节“燕山运动”与东亚板块汇聚构造体系
第三节侏罗纪晚期和早白垩世早期的多板块会聚造山与变形
第四节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与伸展盆地的发育
第五节小结
第二章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过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三叠纪特提斯洋关闭与变形
第三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造山作用与变形
第四节白垩纪区域伸展作用与构造隆升
第五节东南沿海晚中生代陆缘造山带构造演化
第六节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沉积序列与动力学过程
第七节小结
第三章华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过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三叠纪挤压变形与造山作用
第三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造山与“燕山运动”
第四节白垩纪伸展作用与岩石圈垮塌
第五节华北中生代构造—岩浆—沉积序列与动力学过程
第六节小结
第四章东北地区中生代构造恢复与大陆动力学背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蒙古—鄂霍次克碰撞带艾伦达瓦变质带构造演化
第三节华北北缘构造带挤压变形与构造演化
第四节两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增生构造恢复
第五节白垩纪伸展构造体制恢复
第六节高温高压实验及其对东北深部过程的制约
第七节小结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拉萨地体南缘主要为侏罗纪—古近纪钙碱性侵入岩及古近纪林子宗火山岩(65~40 Ma B.P.),其南侧为白垩纪(阿普特阶—坎潘阶)深水浊积岩组成的日喀则弧前盆地。其中,林周盆地发育中—晚白垩世浅海—陆相的弧背前陆盆地。印度—雅鲁藏布缝合带代表了亚洲和印度板块的界线,由蛇绿岩套、含蛇绿岩的增生楔及早始新世之后的磨拉石沉积组成。缝合带南侧印度板块依次为特提斯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低喜马拉雅,其界线分别为藏南拆离系、主中央断裂、主边界断裂。特提斯喜马拉雅以吉隆—康马断裂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亚带。南亚带(定日—岗巴地区)以印度被动大陆边缘古生代—始新世陆棚相碳酸盐和陆源沉积岩为主,之上覆盖同碰撞的始新世恩巴组和扎果组碎屑沉积岩。北亚带(江孜—萨嘎地区)主要为中生代—古近纪外陆棚、陆坡、陆隆深水沉积物。
《中国大陆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中国大陆的定型构造
第一节印支运动与中国大陆主体的形成
第二节“燕山运动”与东亚板块汇聚构造体系
第三节侏罗纪晚期和早白垩世早期的多板块会聚造山与变形
第四节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与伸展盆地的发育
第五节小结
第二章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过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三叠纪特提斯洋关闭与变形
第三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造山作用与变形
第四节白垩纪区域伸展作用与构造隆升
第五节东南沿海晚中生代陆缘造山带构造演化
第六节华南中生代构造—岩浆—沉积序列与动力学过程
第七节小结
第三章华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过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三叠纪挤压变形与造山作用
第三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造山与“燕山运动”
第四节白垩纪伸展作用与岩石圈垮塌
第五节华北中生代构造—岩浆—沉积序列与动力学过程
第六节小结
第四章东北地区中生代构造恢复与大陆动力学背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蒙古—鄂霍次克碰撞带艾伦达瓦变质带构造演化
第三节华北北缘构造带挤压变形与构造演化
第四节两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增生构造恢复
第五节白垩纪伸展构造体制恢复
第六节高温高压实验及其对东北深部过程的制约
第七节小结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拉萨地体南缘主要为侏罗纪—古近纪钙碱性侵入岩及古近纪林子宗火山岩(65~40 Ma B.P.),其南侧为白垩纪(阿普特阶—坎潘阶)深水浊积岩组成的日喀则弧前盆地。其中,林周盆地发育中—晚白垩世浅海—陆相的弧背前陆盆地。印度—雅鲁藏布缝合带代表了亚洲和印度板块的界线,由蛇绿岩套、含蛇绿岩的增生楔及早始新世之后的磨拉石沉积组成。缝合带南侧印度板块依次为特提斯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低喜马拉雅,其界线分别为藏南拆离系、主中央断裂、主边界断裂。特提斯喜马拉雅以吉隆—康马断裂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亚带。南亚带(定日—岗巴地区)以印度被动大陆边缘古生代—始新世陆棚相碳酸盐和陆源沉积岩为主,之上覆盖同碰撞的始新世恩巴组和扎果组碎屑沉积岩。北亚带(江孜—萨嘎地区)主要为中生代—古近纪外陆棚、陆坡、陆隆深水沉积物。
ISBN | 9787030514660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董树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