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七辑)》 沈原 978752010928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七辑)》是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王办的学术集刊。自20O0年创刊以来,始终以“面对中国社会真问题,关注转型期实践逻辑,推动本土化理论研究”为宗旨,刊发了许多在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

作者简介

沈原,男,1954年3月7日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至199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科研处处长。1997年至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辑部主任,《社会学研究》杂志副主编,学术职务。1988年至1996年任中国社会学会秘书处长。1990年至1994年任北京市社会学会副秘书长。1992年至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2000年至2010年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2010年至至今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系主任。研究领域为劳工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
王天夫,男,重庆市忠县人。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非常驻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1年和2004年分别获得芝加哥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和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集体行动、家庭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和劳动社会学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于《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是《社会力量》杂志国际编委,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社会学三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目录

卷首语
学术论文
后现代性,还是新现代性?
社会运动参与动机的整合模型——以我国反日游行为例
当代中国研究之转型
地方层面的权力:增长联盟理论
乡归何处:农民迁移的“差序格局”及其逻辑——鄂北三村考察
纪念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八十周年
时代个人学问:费孝通与《江村经济》
走出费孝通悖论——谈社会学的方法之争
专题讨论:社会治理与社区建设
当前社区研究的三个面向
“三社联动”实践与社会治理创新和社区建设
关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探索
农村社区的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
“一带一路”:中国社会学发展新空间
城市社区的“行政化”与“去行政化”
谁的社区?谁的治理?
反思社区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问题化”研究反思
《清华社会学评论》征稿启事

序言

卷首语
后现代性,还是新现代性

《清华社会学评论》是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自2000年创刊以来,始终以“面对中国社会真问题,关注转型期实践逻辑,推动本土化理论研究”为宗旨,刊发过许多在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近年来,《清华社会学评论》开始以热点主题形式组稿出版,通过热门主题的选取、独到的视角、精辟的论述,掀起了学术界对“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新生代农民工”等问题的讨论热潮,为社会学学界搭建了一个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
本集刊从2017年起改版为每年两期,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期。本期的学术专题研讨聚焦在两大主题上。第一大主题是纪念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80周年,共收录两篇文章,分别为陈心想所撰写的《时代·个人·学问:费孝通与〈江村经济〉》与陈云松的《走出费孝通悖论——谈社会学的方法之争》。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经典作品《江村经济》对80年前剧烈变迁的中国乡村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本专题回顾费老调研江村的时代背景与《江村经济》一书本身的形成与影响,并就人文和科学的方法论悖论展开讨论,从而帮助我们对一个知识分子与他的时代汇聚更清晰的认识,厘清作为群体智识体系的社会学本身的人文和科学方法之辩。用费老的话说,即“正确地了解当前存在的以实事为依据的情况,将有助于引导这种变迁趋向于我们所期望的结果。社会科学的功能就在于此”。
第二大主题则是关注“社会治理与社区建设”。2016年12月10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其他五家单位共同发起举办“2016年度‘社会治理与社区建设’研讨会”。来自国内社会学界相关领域的30多位重量级专家与学者到场,并就各自所研究与关注的领域进行了发言。本期专题精选了九位学者的报告,集中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方向。“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对于社会学理论有创新的意义。如何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来激发“社会活力”,这是今天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渠道。
本期其他重点学术论文还包括谢立中对西方社会“后现代性”还是“新现代性”转向的理论辨析,周敏、王晗宁从社会运动参与动机的视角对反日游行的实证分析,以及袁方成、杨灿对鄂北三村农民迁移背后的“差序格局”及其逻辑的考察。同时本期还收录了斯坦福大学Andrew Walder和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William Domhoff的两篇论文,分别就近年来“中国研究”的学科转向和地方权力结构的转型进行了深度解读。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2)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社会活动的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都已经逐渐达到十分精细的地步,各种专业活动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严格、固定和僵化。这种高度严格和固定的专门化不仅存在于劳动者的工作职能之间,而且逐渐发生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及其辅助设备之间。在许多工业部门,各种功能高度专门化(进而自动化)的机器或机器系统(比如只适用于生产某种特定类型的汽车的自动化流水线)逐渐从以往的机器类型中演化出来,并取代原来那些相对而言功能多样化的工具而成为生产过程赖以进行的主要技术手段。生产工具的这种专门化和自动化对劳动组织和整个社会结构所具有的潜在影响广泛而又深远。
(3)既作为生产过程高度专业化(尤其是生产工具高度专门化)的后果也作为其前提之一,企业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各种大型乃至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逐渐在各个行业中出现,成为各行业的主力军或“巨无霸”。生产过程逐渐向这些大型或巨型企业集中,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反“垄断”已经成为经济和政治生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ISBN9787520109284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沈原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