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风度》 施亮 9787540480349,75404803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吃的风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施亮,《麦田里的守望者》靠前译者施咸荣之子。出生于北京知识分子家庭,与钱锺书等文化名人交往很深

目录

吃的风度001
我的中国胃006
民以食为天012
李渔的美食养生观022
袁枚与《随园食单》035
宋代的酒楼与食店049
古典小说中的酒057
食蟹之美062
蔬食第一075
野蔬食趣084
旧京天桥的饭摊089
北京的饭馆094
北京的仿膳小吃098
砂锅居的白肉103
同和居与东兴楼107
六必居匾额的传说113
“王家菜”轶闻117
油条与豆腐脑121
二荤铺与烂肉面126
也说卤煮火烧130
北京烤鸭在美国的一场风波136
鱼,我所嗜也141
也谈食羊158
知味话徽菜171
从麻婆豆腐说到川菜182
京城的湘菜馆197
杭帮菜,文人菜204
腌笃鲜的味道216
面条琐记221
馄饨杂说235
小笼汤包之研究247
罗斯福与鸡尾酒255
黄酒与红酒260
咖啡趣谈276
北京的传统糕点281
京城消夏小吃冰碗与冰盘285
闲话饼干290
吃零食299
品茗三题303
饮茶的异化324
吆喝的艺术329
三种民间食品的历史考证333
先生的餐桌340
后记358
饮食国学试卷363

后记

在中国现代散文作家中,写饮食文化随笔最为精湛的,有周作人与梁实秋两位著名作家。周作人的《知堂谈吃》散文集,由钟叔河先生选编,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此书的文化价值,就在于编者所言:“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对待现实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态度。”其实,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的独特价值也在于此,也就是作者谈饮食文化的过程中,所寄托的那一份思故土、怀故人的深挚情感。这两本书,都是我很喜欢的。时读时新,时读时有味。虽然,从中体验的仅仅是“耳食”与“目食”的心理效果,但更多的却是对“世味”的品尝。
而在当代写饮食文化随笔的作家中,我比较钦服的是赵珩先生。他的两部随笔集《老饕漫笔》与《老饕续笔》,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文笔典雅,情致隽永,可说是有着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品,我也很喜欢读。我在此书里,有多篇文章引用他的作品,亦在此向赵先生遥致敬意。
还有,饮食烹饪文化史专家邱庞同先生所著的《饮食杂俎》,也使我颇受教益。书中丰富的史料,详尽的考证,让我从中得到关于古代饮食烹饪史的一些粗浅知识,这里也向邱先生表示感谢。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撰文认为,中国文化中饮膳为世界之冠,世所公认。但其中却有着另一番情味,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美术、戏剧、音乐有着相通之处,“使人生果得多情多味”,又称为品味。“故中国人生,乃特以情味深厚而陶冶人之品格德性,为求一至善尽善之理想而注意缔造一高级人品来,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大特点。”所以,赏菊,食蟹,品茗,饮酒,吟诗,这是古代士大夫文人们的美学品味,从中可得一种艺术通感的。而且,其中亦可寻觅某种蕴藉含蓄的艺术意境与文化氛围。
在西方文人看来,这是难以理解的。
从西方观念看来,饮食烹饪应当归于科学范畴,所以,他们更多的是把化学的分析研究引入食物构成、调味混合之中,也更加注重那些食品对人体是否有益无害。这种饮食观当然也值得我们汲取。但是,中西方的饮食观是有差异的。我在《小笼汤包之研究》一文写到了这个问题。美国人克里斯托弗·卡维什对上海小笼汤包可说是情有所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被美国记者戏称为“有史以来最书呆子气的美食指南”。但是,他所褒奖的卖小笼汤包最佳饭店“尊客来”的员工们却感到厌烦,他们并不认为卡维什是其“知味”者,双方难以沟通。
关键就在于,中西方之间的“知味观”是大相径庭的。
《中庸》云:“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这个“味”,其实也是品味。或可说是文化品味。所以品味并不单指口舌之味,更多包含了难以共享的情味。由于中西方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口味体验也就不尽相同。我写一些饮食文化的随笔,也不过十年光景。开始是给《深圳特区报》写,拉拉杂杂写了十几篇,其中的几篇如《北京的饭馆》《野蔬食趣》等却受到读者的关注,还被一些网站转载。以后,这些文章又被收人我的随笔集《前思后量》里,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书中与谈民俗文化的一些文章汇为一辑,谓之“知味知音”,这多少也是有点儿自夸,我哪里算得上什么“知味”之人?
伊尹言:“味之精微,口不能言。”知味也就是品味,也就是审美价值观。
其实,不仅中西方文化的品味不同,我们各自的品味也有所不同,其细微精妙处,确实是奇妙难言的,很难有统一认知。我自己的品味也说不上什么“知味”,不过是个“真俗人也”。不过,我却不顾自己的学识,浅陋与品味不高,以后仍然又写了许多篇谈饮食文化的文章,发表在《北京日报》《文汇报》及《海内与海外》杂志上。其中《吃的风度》一文得到新闻媒体重视,被不少报刊与网站转载,其文之片段甚至被收入高考试题的参考资料里,这是既让我感到欣慰也觉得惶愧的。
前些时候,我的女儿施苹苹建议,可将这些谈饮食文化的小文汇为一集,再补写些文章,凑成一本书。我就在创作长篇小说的问隙中,又陆续写了几篇“食话”类的文章。这些饮食文化的随笔,信笔拈来,随心所欲,难免有芜杂之嫌,记忆中也可能有错讹,还望读者们多多给予指教。
顺便还要感谢一些报刊编辑们,比如《海内与海外》的编辑朱克石、《深圳特区报》的原编辑安裴智、《北京日报》的编辑李培禹、陈戎、彭俐,《文汇报》的编辑周毅等许多朋友。正是在他们的鼓励与帮助下.我才有创作动力写下这些小文,也才可能有此书的产生。尤其是感谢刘茁松兄,他一直关怀着我的创作,曾经帮助我出版了长篇小说《胡同》,如今在这部谈美食的散文集上又花费了很多心血,他的友情也是我写作事业的支撑之一。
2016年3月8日于白云路寓所

文摘

版权页:

我家那时住在小雅宝胡同的一座小独院里,是父亲用翻译《斯巴达克》的稿酬买下的,家里时常请一些文人吃饭。所谓“吃馄饨”,也是便餐小酌的一种形式,邀请四五个朋友,先端上几盘精致的凉菜,譬如母亲自制的白切鸡、醉肚条等等,再加上油炸花生米、凉拌黄瓜等时蔬,有时还要上一个腊味拼盘,客人们酒酣耳热后,随即给每人再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菜肉大馄饨”,可谓是简单又实惠的飨客之礼。
最近,我看了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剧中人物提到溥仪与续娶妻子李淑贤的婚配,是老沙介绍的。老沙,人民出版社的编辑,父亲的朋友。我记得他来我家吃过馄饨,席间父亲半开玩笑地把他介绍给其他朋友:“这是老沙!也是‘小皇帝’的媒人!”老沙自嘲地微笑点头:“呵,呵,给皇上当媒人,也让我出名了!”人们哈哈笑起来。这个颇具谐趣的场景深深印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可老沙的模样我却忘掉了。
ISBN9787540480349,7540480343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施亮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