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胡光利著的这本《季羡林在北大》详细介绍季羡林先生留学回国后,在北大五十余年(1946-1999)的教学、科研经历,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反映出他教书育人和对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励人们向学术大师学习,从其学品和人品、理想和信念中获取精神鼓舞力量。季羡林的这段经历,勾画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人生轨迹,那就是超乎寻常的艰辛、超乎寻常的刻苦、超乎寻常的成就。
作者简介
胡光利,1969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毕业,1973年、1976年于北大进修英语、印地语,1980年于北大南亚研究所进修梵语,1993年—1994年于印度尼赫鲁大学印度斯坦语言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被评聘为研究员、正教授。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会员、中国南亚学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翻译家协会理事等。曾荣获辽宁省第八届社会科学成果奖(2002年)、辽宁省第二届文学翻译奖(2002年)、辽宁省第六届传记文学奖(2009年)。
译有《政事论》(梵译汉)、《毗湿奴往世书》(梵译汉)、《摩奴法典》(梵译汉),编有《季羡林文丛》、《季羡林精选文集》、《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等。
目录
回眸五十年(代序)季羡林
前言胡光利
红楼篇
第一章红楼暖意
沐浴和煦的春风
东语系的辉煌
工会主席和人大代表
一次难忘的远游
难尽如人意的学术研究成果与一级教授
燕园篇
第二章燕园风云(一)
从红楼到燕园
为灵魂中的“原罪”付出代价
大批判中的良心发现
自谦与自叹:五年学术研究成果竟是“零”
正当春风得意时
第三章燕园风云(二)
躲过一劫
狂热的梦
《春满燕园》:一只报春的燕子
朗润园的家
十年学术研究成果来之不易
为何“枪毙”三篇文章
“文革”篇
第四章坠入炼狱
从“社教”到“文革”
舍得一身剐
被打成“反革命”
以死抗争
血的洗礼
从煤场到太平庄
“牛棚”炼狱
第五章十年一梦
“桃花源”中译史诗
重执教鞭
插曲和闹剧
官庄之行
恢复党组织生活始末
新生篇
第六章季副校长
公元1978年
不薄西方爱东方
学(协)会种种
生存状态
中国文化书院
与胡乔木谈话
论北大传统
清塘季荷
第七章天竺情缘
《罗摩衍那》研究
四访天竺
治印度史
翻译《家庭中的泰戈尔》
第八章学者读佛
佛教梵语研究
佛学研究
来到天山下
把心留在敦煌
重返哥廷根
三下瀛洲
冲刺篇
第九章古卷生辉
一张残卷引出一部巨著
《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
校注玄奘《大唐西域记》
关于《中国纪行》
编纂大百科全书
古籍整理
第十章文化思考
重建比较文学学科
从考据到兼顾义理
“河东河西”论
“天人合一”新论
“拿来”与“送去”
国学热燕园
“怪论”:石破天惊的学术主张
第十一章家遭变故
八十述怀
悲欢二月兰
第十二章百年上庠
百年校庆
写作《牛棚杂忆》的前前后后
学术道德
散文名家
成功三要素
坐拥书城
“阅读挑战”:最喜欢的十本书
布衣泰斗
长寿之道
第十三章世纪之交
米寿
宝岛行
中国使馆遇袭
印度文学院名誉院士
结识石景宜
铿锵凤鸣
“大师论”
世纪钟声
九十大寿
回乡扫墓
病榻篇
第十四章“301编外”
“癣疥”之疾
初进301
再进301
回家
三进301
四进301
301印象
第十五章病房琐记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病房里的欢笑
最高的老师
对联情
汉字缘
《病房杂忆》和《我的美人观》
呼唤公德
第十六章笑着离去
迟到的亲情
最后的除夕
七月风悲
告别
魂归故里
序言
为了纪念和缅怀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的丰功伟业,继承和弘扬他的为学为人精神,谨向广大读者和各界朋友献上《季羡林的学生时代》和《季羡林在北大》两部作品。
《季羡林在北大》详细介绍季羡林先生留学回国后,在北大五十余年(1946-1999)的教学、科研经历,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反映出他教书育人和对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励人们向学术大师学习,从其学品和人品、理想和信念中获取精神鼓舞力量。季羡林的这段经历,勾画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人生轨迹,那就是超乎寻常的艰辛、超乎寻常的刻苦、超乎寻常的成就。
1946年,季羡林怀着一颗爱国心回到祖国的怀抱,经过三年剧烈变化,时局动荡,生活艰辛,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在人类历史中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在季羡林的人生舞台上,却演绎出精彩的一幕。然而,他又必须经受磨难,走一条风雨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季羡林步入中年,开始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责任。他觉得自己站起来了,获得人格和信仰的尊重,可以昂首挺胸,大步前行;他看到神州大地花香鸟语,一片锦绣前程,心情无比振奋;他在思想改造和大批判运动中力拔头筹,狠挖灵魂深处的“原罪”;他听党的话,跟党走,成为“又红又专”的典型;他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身到振兴祖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中去。
1957年是广大知识分子灾难深重的一年。在反右运动中,季羡林虽然暂时没被卷进去,但运动的严重后果也给他带来心灵的创伤。而后,1966年爆发的那一场“文化大革命”,用季羡林的话说,“极端野蛮、极端残酷、极端荒谬、极端愚昧、极端灭绝人性、极端违反天良的空前绝后的人类悲剧”中,他厄运难逃,被打入“牛棚”炼狱。
“文革”结束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季羡林从此获得了新生,虽已步入老年,但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开创了一生学术事业的“黄金时代”。
季羡林先生曾以黑格尔的“正一反一合”的定律,将在北大教学治学五十年生涯分成三个阶段。这说明,他与中国广大知识分子一样,在这条风雨路上,有着无尽的感慨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既是季羡林个人的命运史,也是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从他饱经沧桑,历尽坎坷走过的既有光风霁月,又有阴霾蔽天的曲折人生经历中,也可辨识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足音。
“行百里者半九十”,20世纪90年代前后,季羡林已经步入耄耋之年,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冲刺起点,直到望九之年,仍然走的是一条风雨路……
《庄子》曰:“至乐不乐,至誉不誉。”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季羡林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在他身上体现的正是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
进入21世纪,季羡林已是九十岁老人,他在精神苦恼的同时,身体日渐衰老,皮肤、眼睛、腿、牙齿、耳朵、心脏不断发生问题。他过去极少同医院打交道,从此就医次数逐年增加,住院时间越来越长,2003年以后就在301医院长住,以致他经常以“30l编外”和“四半老人”(四半,乃眼半瞎、耳半聋、头半秃、腿半瘫之谓也)自嘲。
在病房里,在病榻上,他在思考中华文化复兴的大问题,思考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的大问题。他惦记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山东大学、聊城大学的教学,还有从家乡临清到四川地震灾区众多学校的孩子们。他笔不停挥,腿走不动路了,他在写;眼睛看不见字了,他还在写!“蚕老茧成不庇身”,他如同一条春蚕,要吐尽最后的丝线,为了留给人间温暖。
在心理和生理痛苦的双重压力下,季羡林先生仍然勤奋有加,笔耕不辍,直到2009年7月11日病逝,充分体现出为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季羡林的终生挚友臧克家写过一首诗,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应该说,季羡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季羡林先生把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无所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如今,一代宗师虽然渐行渐远,但是名似销,迹未匿,他的道德文章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在千百万人心中留下了一座人格丰碑。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永远不倒的一面旗帜!
本书采取纪实手法,以朴实流畅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全面真实地描述季羡林五十余年在北大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反映出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甘为人梯、白头赤心、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一直得到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参考了季先生的亲友、同事、朋友、学生的回忆、评论文章,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衷心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领导高瞻远瞩、慧眼识珠,对宣传以季羡林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关心和重视。感谢责编认真负责,严格把关,为保证这部作品的质量付出了辛勤劳动。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谬误和不足在所难免,亟盼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教。
2016年7月8日
文摘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北大进修住在北大北招待所,离季家近在咫尺。每天早晨,笔者站在窗前都会看见季羡林夫人手拿一个布口袋,到“一体”附近的校门外采购食品。老人家有时走累了,就坐在后湖边的石凳上歇一会儿。笔者心想:这样的活儿季羡林能做吗?有一次,笔者到季家闲坐,亲眼看到饭后夫人给他端来一杯热茶。笔者心想:季羡林有这样的夫人,应该知足呀!那时,我听说季羡林每日起得很早,伏案写作,有一次便起早来到他的屋前,果然看见里面亮着灯光。正如张光磷在《季羡林先生》一书中描写道:“他工作三四个小时之后,窗外渐渐亮了起来,黎明来了。他抬起头来,透过玻璃窗,往远处望去,东方的天空已是一片青白,朝霞正在慢慢地散开,博雅塔的身影清晰可见。往近处看,窗前的白玉兰正含苞欲放,湖岸柳枝摇曳,湖中碧波荡漾。问或有散步的老人从窗前走过,或者晨练的年轻人跑过,传来咚咚的脚步声。这时,房门轻轻地打开了,老伴来招呼他,早饭已经做好。于是,他放下笔,来到隔壁的大屋,坐在八仙桌前吃早饭。早饭极简单:一杯热茶,几片烤馒头片,一碟炸花生米。吃完早饭,他便提着那个用了几十年的人造革书包,走出家门,沿着西侧的一条小路,向外文楼走去。”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老伴,季羡林才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头扎在书堆里,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搞他的那套玩意儿。再说,还是再说,凡是到过季家的人都知道,几近半个世纪,那屋子从来也没装修过,所有家具一仍旧贯。想想看,那是一级教授呀,即使季羡林不是那种追求时髦的人,那他夫人呢?笔者心想:要是搁别人,屋子不知要装修多少次,家具不知要换多少回了!尤其,在生死攸关的“文革”中,季羡林的夫人又给他多少精神安慰和生活关心啊!这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当然,季羡林把节省下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上,把分内的事做好,这就是他对家庭的最大的担当,他的家人对此也会感到理解和欣慰。
总之,季羡林应该为有这样温柔而贤惠的夫人感到幸福,应该为有这样温馨而和谐的家庭感到满足。
说到这儿,有人似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如此,季羡林何不早点儿将夫人接来北京呢?
季羡林逝世后,社会上对他的“夫妻感情”“家庭情结”有种种猜测、疑问和议论,笔者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同时发现很多人对此能够做出入情入理的评判,这正好应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句话。笔者认为,对季羡林生前这方面的议论,应该采取全面的、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否则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季羡林迟迟没有将济南的家人接来北京,笔者认为:
首先,季羡林回国后踌躇满志,雄心勃勃,他的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十年留德,独闯天涯,他已经锻炼出独立生活的能力,习惯于自由自在独来独往地搞学问的环境。他的想法是,只要按时给家里寄钱,假期里回去看看,就算尽到了责任和义务,也心安理得了。季羡林的祖父1955年去世,在此之前他是不可能将祖父接来北京的,因为他与祖父的脾气不相投合,虽有养育之恩,但有龃龉之嫌。还有,1951年和1952年季羡林的女儿和儿子分别考到天津和北京上大学,直到1955年下半年才毕业从事工作。据季承说:“那时父亲虽然已经是大学正教授,但工资也不过100多元。”可能是季羡林从1956年第二次评工资后待遇才涨上去,而在此前担负养家糊口和培养孩子读书,使他在经济上感到吃紧,生活并非富足,倒不如这样两地生活下去,暂时维持,到时候再说吧。所以,季羡林迟迟没有让家人来京,自然有他个人的种种考虑,也就是说,不接有不接的理由。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接着一个的政治运动,也使季羡林不想让家人跟他一起遭罪。眼不见为净,到时候只要向他们报个平安,也就不会太惦记了。那时他还年轻,小时的经历,异邦的磨练,已锻炼出他吃苦的能力,有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与其全家吃苦,不如一个人撑着。20世纪50年代,他的儿子、女儿和外甥女都来京亲眼看见他在中关村公寓过着的那种形单影只的生活,真就是糊弄着过日子,但他仍然坚持着。说他们夫妻感情不和,不愿意走到一起去,笔者无权做这种猜测,毋宁相信季羡林自己反复说的,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有七情六欲,甚至感情超过了需要。
P82-83
胡光利著的这本《季羡林在北大》详细介绍季羡林先生留学回国后,在北大五十余年(1946-1999)的教学、科研经历,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反映出他教书育人和对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励人们向学术大师学习,从其学品和人品、理想和信念中获取精神鼓舞力量。季羡林的这段经历,勾画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人生轨迹,那就是超乎寻常的艰辛、超乎寻常的刻苦、超乎寻常的成就。
作者简介
胡光利,1969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毕业,1973年、1976年于北大进修英语、印地语,1980年于北大南亚研究所进修梵语,1993年—1994年于印度尼赫鲁大学印度斯坦语言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被评聘为研究员、正教授。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会员、中国南亚学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翻译家协会理事等。曾荣获辽宁省第八届社会科学成果奖(2002年)、辽宁省第二届文学翻译奖(2002年)、辽宁省第六届传记文学奖(2009年)。
译有《政事论》(梵译汉)、《毗湿奴往世书》(梵译汉)、《摩奴法典》(梵译汉),编有《季羡林文丛》、《季羡林精选文集》、《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等。
目录
回眸五十年(代序)季羡林
前言胡光利
红楼篇
第一章红楼暖意
沐浴和煦的春风
东语系的辉煌
工会主席和人大代表
一次难忘的远游
难尽如人意的学术研究成果与一级教授
燕园篇
第二章燕园风云(一)
从红楼到燕园
为灵魂中的“原罪”付出代价
大批判中的良心发现
自谦与自叹:五年学术研究成果竟是“零”
正当春风得意时
第三章燕园风云(二)
躲过一劫
狂热的梦
《春满燕园》:一只报春的燕子
朗润园的家
十年学术研究成果来之不易
为何“枪毙”三篇文章
“文革”篇
第四章坠入炼狱
从“社教”到“文革”
舍得一身剐
被打成“反革命”
以死抗争
血的洗礼
从煤场到太平庄
“牛棚”炼狱
第五章十年一梦
“桃花源”中译史诗
重执教鞭
插曲和闹剧
官庄之行
恢复党组织生活始末
新生篇
第六章季副校长
公元1978年
不薄西方爱东方
学(协)会种种
生存状态
中国文化书院
与胡乔木谈话
论北大传统
清塘季荷
第七章天竺情缘
《罗摩衍那》研究
四访天竺
治印度史
翻译《家庭中的泰戈尔》
第八章学者读佛
佛教梵语研究
佛学研究
来到天山下
把心留在敦煌
重返哥廷根
三下瀛洲
冲刺篇
第九章古卷生辉
一张残卷引出一部巨著
《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
校注玄奘《大唐西域记》
关于《中国纪行》
编纂大百科全书
古籍整理
第十章文化思考
重建比较文学学科
从考据到兼顾义理
“河东河西”论
“天人合一”新论
“拿来”与“送去”
国学热燕园
“怪论”:石破天惊的学术主张
第十一章家遭变故
八十述怀
悲欢二月兰
第十二章百年上庠
百年校庆
写作《牛棚杂忆》的前前后后
学术道德
散文名家
成功三要素
坐拥书城
“阅读挑战”:最喜欢的十本书
布衣泰斗
长寿之道
第十三章世纪之交
米寿
宝岛行
中国使馆遇袭
印度文学院名誉院士
结识石景宜
铿锵凤鸣
“大师论”
世纪钟声
九十大寿
回乡扫墓
病榻篇
第十四章“301编外”
“癣疥”之疾
初进301
再进301
回家
三进301
四进301
301印象
第十五章病房琐记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病房里的欢笑
最高的老师
对联情
汉字缘
《病房杂忆》和《我的美人观》
呼唤公德
第十六章笑着离去
迟到的亲情
最后的除夕
七月风悲
告别
魂归故里
序言
为了纪念和缅怀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的丰功伟业,继承和弘扬他的为学为人精神,谨向广大读者和各界朋友献上《季羡林的学生时代》和《季羡林在北大》两部作品。
《季羡林在北大》详细介绍季羡林先生留学回国后,在北大五十余年(1946-1999)的教学、科研经历,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反映出他教书育人和对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励人们向学术大师学习,从其学品和人品、理想和信念中获取精神鼓舞力量。季羡林的这段经历,勾画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人生轨迹,那就是超乎寻常的艰辛、超乎寻常的刻苦、超乎寻常的成就。
1946年,季羡林怀着一颗爱国心回到祖国的怀抱,经过三年剧烈变化,时局动荡,生活艰辛,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在人类历史中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在季羡林的人生舞台上,却演绎出精彩的一幕。然而,他又必须经受磨难,走一条风雨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季羡林步入中年,开始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责任。他觉得自己站起来了,获得人格和信仰的尊重,可以昂首挺胸,大步前行;他看到神州大地花香鸟语,一片锦绣前程,心情无比振奋;他在思想改造和大批判运动中力拔头筹,狠挖灵魂深处的“原罪”;他听党的话,跟党走,成为“又红又专”的典型;他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投身到振兴祖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中去。
1957年是广大知识分子灾难深重的一年。在反右运动中,季羡林虽然暂时没被卷进去,但运动的严重后果也给他带来心灵的创伤。而后,1966年爆发的那一场“文化大革命”,用季羡林的话说,“极端野蛮、极端残酷、极端荒谬、极端愚昧、极端灭绝人性、极端违反天良的空前绝后的人类悲剧”中,他厄运难逃,被打入“牛棚”炼狱。
“文革”结束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季羡林从此获得了新生,虽已步入老年,但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开创了一生学术事业的“黄金时代”。
季羡林先生曾以黑格尔的“正一反一合”的定律,将在北大教学治学五十年生涯分成三个阶段。这说明,他与中国广大知识分子一样,在这条风雨路上,有着无尽的感慨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既是季羡林个人的命运史,也是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从他饱经沧桑,历尽坎坷走过的既有光风霁月,又有阴霾蔽天的曲折人生经历中,也可辨识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足音。
“行百里者半九十”,20世纪90年代前后,季羡林已经步入耄耋之年,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冲刺起点,直到望九之年,仍然走的是一条风雨路……
《庄子》曰:“至乐不乐,至誉不誉。”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季羡林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在他身上体现的正是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
进入21世纪,季羡林已是九十岁老人,他在精神苦恼的同时,身体日渐衰老,皮肤、眼睛、腿、牙齿、耳朵、心脏不断发生问题。他过去极少同医院打交道,从此就医次数逐年增加,住院时间越来越长,2003年以后就在301医院长住,以致他经常以“30l编外”和“四半老人”(四半,乃眼半瞎、耳半聋、头半秃、腿半瘫之谓也)自嘲。
在病房里,在病榻上,他在思考中华文化复兴的大问题,思考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的大问题。他惦记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山东大学、聊城大学的教学,还有从家乡临清到四川地震灾区众多学校的孩子们。他笔不停挥,腿走不动路了,他在写;眼睛看不见字了,他还在写!“蚕老茧成不庇身”,他如同一条春蚕,要吐尽最后的丝线,为了留给人间温暖。
在心理和生理痛苦的双重压力下,季羡林先生仍然勤奋有加,笔耕不辍,直到2009年7月11日病逝,充分体现出为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季羡林的终生挚友臧克家写过一首诗,诗中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应该说,季羡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季羡林先生把平凡而光辉的一生无所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如今,一代宗师虽然渐行渐远,但是名似销,迹未匿,他的道德文章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在千百万人心中留下了一座人格丰碑。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永远不倒的一面旗帜!
本书采取纪实手法,以朴实流畅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全面真实地描述季羡林五十余年在北大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反映出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甘为人梯、白头赤心、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一直得到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参考了季先生的亲友、同事、朋友、学生的回忆、评论文章,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衷心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领导高瞻远瞩、慧眼识珠,对宣传以季羡林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关心和重视。感谢责编认真负责,严格把关,为保证这部作品的质量付出了辛勤劳动。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谬误和不足在所难免,亟盼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教。
2016年7月8日
文摘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北大进修住在北大北招待所,离季家近在咫尺。每天早晨,笔者站在窗前都会看见季羡林夫人手拿一个布口袋,到“一体”附近的校门外采购食品。老人家有时走累了,就坐在后湖边的石凳上歇一会儿。笔者心想:这样的活儿季羡林能做吗?有一次,笔者到季家闲坐,亲眼看到饭后夫人给他端来一杯热茶。笔者心想:季羡林有这样的夫人,应该知足呀!那时,我听说季羡林每日起得很早,伏案写作,有一次便起早来到他的屋前,果然看见里面亮着灯光。正如张光磷在《季羡林先生》一书中描写道:“他工作三四个小时之后,窗外渐渐亮了起来,黎明来了。他抬起头来,透过玻璃窗,往远处望去,东方的天空已是一片青白,朝霞正在慢慢地散开,博雅塔的身影清晰可见。往近处看,窗前的白玉兰正含苞欲放,湖岸柳枝摇曳,湖中碧波荡漾。问或有散步的老人从窗前走过,或者晨练的年轻人跑过,传来咚咚的脚步声。这时,房门轻轻地打开了,老伴来招呼他,早饭已经做好。于是,他放下笔,来到隔壁的大屋,坐在八仙桌前吃早饭。早饭极简单:一杯热茶,几片烤馒头片,一碟炸花生米。吃完早饭,他便提着那个用了几十年的人造革书包,走出家门,沿着西侧的一条小路,向外文楼走去。”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老伴,季羡林才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头扎在书堆里,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搞他的那套玩意儿。再说,还是再说,凡是到过季家的人都知道,几近半个世纪,那屋子从来也没装修过,所有家具一仍旧贯。想想看,那是一级教授呀,即使季羡林不是那种追求时髦的人,那他夫人呢?笔者心想:要是搁别人,屋子不知要装修多少次,家具不知要换多少回了!尤其,在生死攸关的“文革”中,季羡林的夫人又给他多少精神安慰和生活关心啊!这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当然,季羡林把节省下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上,把分内的事做好,这就是他对家庭的最大的担当,他的家人对此也会感到理解和欣慰。
总之,季羡林应该为有这样温柔而贤惠的夫人感到幸福,应该为有这样温馨而和谐的家庭感到满足。
说到这儿,有人似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如此,季羡林何不早点儿将夫人接来北京呢?
季羡林逝世后,社会上对他的“夫妻感情”“家庭情结”有种种猜测、疑问和议论,笔者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同时发现很多人对此能够做出入情入理的评判,这正好应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句话。笔者认为,对季羡林生前这方面的议论,应该采取全面的、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否则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季羡林迟迟没有将济南的家人接来北京,笔者认为:
首先,季羡林回国后踌躇满志,雄心勃勃,他的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十年留德,独闯天涯,他已经锻炼出独立生活的能力,习惯于自由自在独来独往地搞学问的环境。他的想法是,只要按时给家里寄钱,假期里回去看看,就算尽到了责任和义务,也心安理得了。季羡林的祖父1955年去世,在此之前他是不可能将祖父接来北京的,因为他与祖父的脾气不相投合,虽有养育之恩,但有龃龉之嫌。还有,1951年和1952年季羡林的女儿和儿子分别考到天津和北京上大学,直到1955年下半年才毕业从事工作。据季承说:“那时父亲虽然已经是大学正教授,但工资也不过100多元。”可能是季羡林从1956年第二次评工资后待遇才涨上去,而在此前担负养家糊口和培养孩子读书,使他在经济上感到吃紧,生活并非富足,倒不如这样两地生活下去,暂时维持,到时候再说吧。所以,季羡林迟迟没有让家人来京,自然有他个人的种种考虑,也就是说,不接有不接的理由。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接着一个的政治运动,也使季羡林不想让家人跟他一起遭罪。眼不见为净,到时候只要向他们报个平安,也就不会太惦记了。那时他还年轻,小时的经历,异邦的磨练,已锻炼出他吃苦的能力,有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与其全家吃苦,不如一个人撑着。20世纪50年代,他的儿子、女儿和外甥女都来京亲眼看见他在中关村公寓过着的那种形单影只的生活,真就是糊弄着过日子,但他仍然坚持着。说他们夫妻感情不和,不愿意走到一起去,笔者无权做这种猜测,毋宁相信季羡林自己反复说的,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有七情六欲,甚至感情超过了需要。
P82-83
ISBN | 7539660538,9787539660530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胡光利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