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跨文化研究(总第2辑)(2017年第1辑)》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
作者简介
曹卫东,男,1968年5月出生,江苏阜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北京青云仪器厂劳动锻炼。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年7月至1995年9月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1年10月至2004年7月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2004年07月至2012年09月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授。2012年09月至2014年11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4年11月20日,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主要社会兼职: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德国《论证》杂志和香港《社会理论学报》编委、德国普莱斯纳学术委员等。
目录
经典论绎
库尔提乌斯与中世纪拉丁研究
库尔提乌斯的主题学与文学批评方法
欧洲文学的连续性——论库尔提乌斯
尼采新解
重建艺术与生存世界的本源联系——“身体”视角下的尼采美学研究
尼采回归经验世界的路径
异邦视野
斗士与妖女——茅盾视野中的参孙和大利拉
构图第三世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报告文学和散文
文论前沿
文化使命与范式建构——重读I.A.理查兹的文学批评
天堂中的拉比和地狱里的领唱——论I.L.佩雷茨新哈希德小说中的共同价值和犹太精神
西方文论:知识建构或绝对镜像
新著揽英
德里达与解构主义批评近观
经典试译
边框
《跨文化研究》稿约
Abstract
文摘
版权页:
如前所述,访问本身通常是高度礼仪性,庆祝被访问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在冰心的《印度之行》中,我们看到对共产主义中国(毛主席的天堂)这一身份的特别强调。司马文森的《班芝兰》描绘雅加达的唐人街全副共产主义式的“欢迎中国老大哥”的奢华。杨朔的《海市》包括有关作者在1958年伊拉克推翻国王后不久访问该国的记述。《巴格达条约》(显然从未签订)象征旧秩序,违背“亚洲和非洲民族的团结”。在《春雷一声》中,作者访问了旧日的王宫,观看国王及其头号将军的卧室,在此语境中,简略描述了政变。军事政变头目的故事讲述了逃命的皇族和首相如何尊严扫地,但终不免被弑的厄运。
3.代表文本:司马文森和杨朔
文本本身主要并不是描述旅游或观光的行为,尽管这类叙述可能被容纳其中。此类文本的艺术包含在发生在异国环境中的场景、事件和剧情,而外国环境对中国作家的重要意义则来自它们的社会历史情境。正是在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环境中,这些作家可以开始走出自己的文化身份,试验跨民族、跨文化模式的身份认同与团结。尽管此类团结在整个中国左派的历史中得到大量口惠而实不至的颂扬,但这些海外旅行让作家有机会通过实实在在的体验将自己的抽象认同落实在被压迫民族身上,并同读者分享这种来自体验的认同。对于历史和政治主题的情感投入同自身的感官体验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些作品超越了空洞的宣传,上升到艺术的地位。
《跨文化研究(总第2辑)(2017年第1辑)》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人文,学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篱,汇通人文,“六艺”兼容;立足语言文学,却无学科本位,尝试将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语言融于一体。
作者简介
曹卫东,男,1968年5月出生,江苏阜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北京青云仪器厂劳动锻炼。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年7月至1995年9月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0年10月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系。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1年10月至2004年7月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2004年07月至2012年09月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授。2012年09月至2014年11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4年11月20日,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主要社会兼职: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德国《论证》杂志和香港《社会理论学报》编委、德国普莱斯纳学术委员等。
目录
经典论绎
库尔提乌斯与中世纪拉丁研究
库尔提乌斯的主题学与文学批评方法
欧洲文学的连续性——论库尔提乌斯
尼采新解
重建艺术与生存世界的本源联系——“身体”视角下的尼采美学研究
尼采回归经验世界的路径
异邦视野
斗士与妖女——茅盾视野中的参孙和大利拉
构图第三世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报告文学和散文
文论前沿
文化使命与范式建构——重读I.A.理查兹的文学批评
天堂中的拉比和地狱里的领唱——论I.L.佩雷茨新哈希德小说中的共同价值和犹太精神
西方文论:知识建构或绝对镜像
新著揽英
德里达与解构主义批评近观
经典试译
边框
《跨文化研究》稿约
Abstract
文摘
版权页:
如前所述,访问本身通常是高度礼仪性,庆祝被访问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在冰心的《印度之行》中,我们看到对共产主义中国(毛主席的天堂)这一身份的特别强调。司马文森的《班芝兰》描绘雅加达的唐人街全副共产主义式的“欢迎中国老大哥”的奢华。杨朔的《海市》包括有关作者在1958年伊拉克推翻国王后不久访问该国的记述。《巴格达条约》(显然从未签订)象征旧秩序,违背“亚洲和非洲民族的团结”。在《春雷一声》中,作者访问了旧日的王宫,观看国王及其头号将军的卧室,在此语境中,简略描述了政变。军事政变头目的故事讲述了逃命的皇族和首相如何尊严扫地,但终不免被弑的厄运。
3.代表文本:司马文森和杨朔
文本本身主要并不是描述旅游或观光的行为,尽管这类叙述可能被容纳其中。此类文本的艺术包含在发生在异国环境中的场景、事件和剧情,而外国环境对中国作家的重要意义则来自它们的社会历史情境。正是在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环境中,这些作家可以开始走出自己的文化身份,试验跨民族、跨文化模式的身份认同与团结。尽管此类团结在整个中国左派的历史中得到大量口惠而实不至的颂扬,但这些海外旅行让作家有机会通过实实在在的体验将自己的抽象认同落实在被压迫民族身上,并同读者分享这种来自体验的认同。对于历史和政治主题的情感投入同自身的感官体验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些作品超越了空洞的宣传,上升到艺术的地位。
ISBN | 9787520110112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曹卫东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