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可供历史学及文史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史伟,男,汉族,河南新乡人。现为河南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及医学史研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唐以前言谏制度的历史演进 1
第一节 秦至三国:言谏制度的酝酿 1
第二节 晋至隋:言谏制度的初步形成 4
……
第三章 初唐时期的言谏与政治生态 51
第一节 唐太宗与唐代“重谏”政风的形成 51
第二节 高宗武后时期的言谏巨变 66
第四章 盛唐时期的言谏与政治生态 80
第一节 唐中宗、睿宗时期的政治动荡与言谏衰颓 80
第二节 唐玄宗与开元、天宝时期言谏之起伏 94
第三节 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的政治动荡与言谏不兴 103
第五章 中唐时期的言谏与政治生态 112
第一节 唐德宗时期言谏前盛后衰与政治生态之渐浊 112
第二节 唐宪宗时期言谏再兴与政治生态复清 128
第六章 晚唐时期的言谏与政治生态 138
第一节 唐穆宗、唐敬宗时期的言谏与朋党之争渐兴 138
第二节 唐文宗、武宗时期的言谏与朋党之争大盛 150
第三节 唐宣宗时期的言谏与政治之回光返照 168
第七章 唐末四帝时的言谏与政治生态 178
第一节 唐懿宗时期的言谏与大厦将倾 178
第二节 唐僖宗、唐昭宗时期的言谏与末日衰象 184
第八章 结语 198
附表:《旧唐书》中所载“谏议大夫”统计表 205
参考文献 217
文摘
版权页: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秦朝创建伊始就设有言谏官员:给事中和谏议大夫。关于给事中之来历,应是因事名官,如《史记》记述曰: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啖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
吕不韦让嫪毐假做宦官,则可有宫中侍奉之责,进而即可私通太后。给事中之名或由此而来,并由士人担任,而后世给事中也长期作为供奉官(于宫中供奉)而著名。
《文献通考》中关于给事中职责记载略有不同:
给事中,加官也。秦置,汉因之。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侍中、黄门,无员,诸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曹。以有事殿中,故曰给事中。
《汉书》记述:
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皆秦制。
《晋书》记载的给事中与之略同。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出,秦朝的给事中应该是皇帝的近臣,作用是为皇帝提供咨询参谋。它可能会对皇帝的诏令或政令有一定影响。但考虑到秦始皇的专权,给事中的作用应当是很有限的。
除给事中外,秦朝还“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从“无常员”可知,秦朝的谏议大夫和给事中一样,不是职事官,而只是加官而已。《史记》记载始皇集权独断,极端刚愎,很少能纳谏,故秦时进谏者多是“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由此导致百官钳口。由此可知,秦代谏议大夫日常的政务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诚如上言,对秦代的谏官活动所记寥寥。始自汉代,谏官的设置和活动才有了详细记载。
汉初与民休息,制度基本承秦而不变,谏官设置亦然。谏议大夫在西汉称为谏大夫。《汉书》中记载:
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定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此时的诸种谏官仍然是加官。东汉时,谏大夫改为谏议大夫,无常员。一般来讲,谏议大夫多以“名儒宿德为之”。汉代谏官与秦代不同之处在于,其多可行其职,进言上谏。如西汉成帝欲立赵婕妤为后,谏议大夫刘辅谏曰:
陛下乃触情纵欲,以卑贱之女母天下乎?俚语云:“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臣辱谏诤之官,不敢不尽死言。
给事中在汉代也是加官,并无正员。《太平御览》中记载:
诸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以有事殿中,故曰给事中。
本书可供历史学及文史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史伟,男,汉族,河南新乡人。现为河南新乡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及医学史研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唐以前言谏制度的历史演进 1
第一节 秦至三国:言谏制度的酝酿 1
第二节 晋至隋:言谏制度的初步形成 4
……
第三章 初唐时期的言谏与政治生态 51
第一节 唐太宗与唐代“重谏”政风的形成 51
第二节 高宗武后时期的言谏巨变 66
第四章 盛唐时期的言谏与政治生态 80
第一节 唐中宗、睿宗时期的政治动荡与言谏衰颓 80
第二节 唐玄宗与开元、天宝时期言谏之起伏 94
第三节 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的政治动荡与言谏不兴 103
第五章 中唐时期的言谏与政治生态 112
第一节 唐德宗时期言谏前盛后衰与政治生态之渐浊 112
第二节 唐宪宗时期言谏再兴与政治生态复清 128
第六章 晚唐时期的言谏与政治生态 138
第一节 唐穆宗、唐敬宗时期的言谏与朋党之争渐兴 138
第二节 唐文宗、武宗时期的言谏与朋党之争大盛 150
第三节 唐宣宗时期的言谏与政治之回光返照 168
第七章 唐末四帝时的言谏与政治生态 178
第一节 唐懿宗时期的言谏与大厦将倾 178
第二节 唐僖宗、唐昭宗时期的言谏与末日衰象 184
第八章 结语 198
附表:《旧唐书》中所载“谏议大夫”统计表 205
参考文献 217
文摘
版权页: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秦朝创建伊始就设有言谏官员:给事中和谏议大夫。关于给事中之来历,应是因事名官,如《史记》记述曰:
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啖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
吕不韦让嫪毐假做宦官,则可有宫中侍奉之责,进而即可私通太后。给事中之名或由此而来,并由士人担任,而后世给事中也长期作为供奉官(于宫中供奉)而著名。
《文献通考》中关于给事中职责记载略有不同:
给事中,加官也。秦置,汉因之。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侍中、黄门,无员,诸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曹。以有事殿中,故曰给事中。
《汉书》记述:
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皆秦制。
《晋书》记载的给事中与之略同。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出,秦朝的给事中应该是皇帝的近臣,作用是为皇帝提供咨询参谋。它可能会对皇帝的诏令或政令有一定影响。但考虑到秦始皇的专权,给事中的作用应当是很有限的。
除给事中外,秦朝还“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从“无常员”可知,秦朝的谏议大夫和给事中一样,不是职事官,而只是加官而已。《史记》记载始皇集权独断,极端刚愎,很少能纳谏,故秦时进谏者多是“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由此导致百官钳口。由此可知,秦代谏议大夫日常的政务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诚如上言,对秦代的谏官活动所记寥寥。始自汉代,谏官的设置和活动才有了详细记载。
汉初与民休息,制度基本承秦而不变,谏官设置亦然。谏议大夫在西汉称为谏大夫。《汉书》中记载:
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定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此时的诸种谏官仍然是加官。东汉时,谏大夫改为谏议大夫,无常员。一般来讲,谏议大夫多以“名儒宿德为之”。汉代谏官与秦代不同之处在于,其多可行其职,进言上谏。如西汉成帝欲立赵婕妤为后,谏议大夫刘辅谏曰:
陛下乃触情纵欲,以卑贱之女母天下乎?俚语云:“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臣辱谏诤之官,不敢不尽死言。
给事中在汉代也是加官,并无正员。《太平御览》中记载:
诸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以有事殿中,故曰给事中。
ISBN | 9787030534347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史伟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