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初编》 赵轶峰 9787030534972,703053497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初编》分为4部分,共16个专题,兼具理论探索与实证考察的意蕴,对有意深入探析明清中国历史的读者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赵轶峰,1953年生,内蒙古开鲁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加拿大布兰登大学、阿尔伯塔大学。200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文明研究院院长、《古代文明》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讲座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特聘顾问。著有《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明代的变迁》《学史丛录》《克林顿总统弹劾案与美国政治文化》,主编《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史》,主译《全球文明史》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文明史观与世界视角
一、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内聚性与历史演进的模式特征 3
(一)文明史的概念与视角 3
(二)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8
(三)中华文明的内聚性 14
(四)中华文明演进的模式特征 17
(五)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中国道路 22
二、世界大变迁与明清中国 26
(一)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欧亚陆上帝国 27
(二)西欧霸权兴起的节点与历史轨迹 30
(三)“现代早期”的中欧比较 36
三、明代中国的有限开放性 48
(一)明代的“海禁” 50
(二)朝贡关系与郑和下西洋 56
(三)私人海外贸易及海盗 62
(四)中欧贸易与全球体系 64
(五)晚明时代的中外物质交流 67
(六)经由陆路的周边及外国贸易 73
四、清前期中外关系的格局 78
(一)清朝初年的禁海、迁海政策 79
(二)清前期中外贸易之发展 87
(三)朝贡、贸易与殖民主义 90
(四)“一口通商”与马戛尔尼来华事件 97
第二篇 经济结构
五、明清经济结构推演之大势 107
(一)货币白银化 107
(二)赋役体制变化 113
(三)从实物财政到货币财政 117
(四)国内和国际市场体系的发展 122
(五)人口大幅度增长 126
(六)明清经济结构变化的整体性与社会历史含义 127
六、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的关系 131
(一)商业是帝制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 132
(二)对明清时代国家商业政策的基本判断 134
(三)白银货币与金融体系缺失 136
(四)权力与市场——政府的商业参与 139
(五)商业制度环境与商人社会空间 141
第三篇 社会结构
七、权利、身份、社会分层与明代社会结构 147
(一)基本概念 148
(二)明代的社会分层 151
(三)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依附关系 158
(四)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化 163
(五)变与不变的纠结 167
八、八旗、保甲与清前期社会结构 171
(一)八旗制度与清代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171
(二)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185
(三)庶民社会控制与保甲制 194
第四篇 政治演进与政治文化
九、明清时代的政治文化特征 203
(一)概念与问题 203
(二)政制精神 206
(三)政治价值 208
(四)政治思想 212
(五)政治生态 213
(六)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明清社会形态 216
十、明代皇权政治的运行——以皇帝继位诏书为中心 218
(一)洪武至正统的即位诏及明前期政策的推演 219
(二)明中期的即位诏与政治文化的流变 232
(三)明后期皇帝的即位诏 249
十一、明代皇权政治的运行——以皇帝遗诏为中心 268
(一)明代皇帝遗诏的基本规制及传世情况 268
(二)明代遗诏的内容及草拟背景 274
(三)明代遗诏的政治功能 279
(四)太后遗诏及矫拟遗诏 282
十二、明宣宗御制《官箴》中的皇权政治秩序观 286
……
十三、明代中枢权力结构的演变 301
(一)明初至正德末年士大夫政治地位的升浮 301
(二)“大礼议”中皇帝与士大夫的对抗 303
(三)议礼新贵及其后继阁臣立朝角色的扭曲 307
(四)嘉、隆、万之际依附皇权的强权内阁 312
(五)后张居正时代的士大夫分裂和内阁软熟 317
(六)万历后期士大夫的无奈和乞休 322
十四、晚明士大夫的救世情怀 325
(一)晚明士大夫的社会危机意识:以吕坤为例 325
(二)惨淡经营于庙堂:以叶向高为例 332
(三)讲学干政:以东林人士为中心 334
(四)乡邦淑世:以陈龙正为例 338
(五)晚明士大夫的公共品格 341
十五、明清庙堂政治的差异 345
(一)清代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345
(二)清代贵族政治的回潮 347
(三)后妃干政在清代的复活 348
(四)士大夫政治在清代的蜕化 349
(五)清代宦官政治的止息 351
十六、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潮的诉求——以《明夷待访录》为中心 353
(一)《明夷待访录》思想基本定位辨析 355
(二)《明夷待访录》政治、社会思想之要点 359
(三)《明夷待访录》与帝制农商社会 373
索引 376
后记 383

文摘

版权页:

中国古典文献中早有文明一词,但现代中文语汇中所说文明的内涵,主要由英文civilization转译而来。该词起源于古代拉丁语中的civis,原指公民权益的、合法的、民法的。这样的词根和语源使得文明一直保持着作为一种关于城市社会组织概念的特性。根据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的考察,直到18世纪,文明还是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词汇。18世纪中后期,文明作为与野蛮对立的一个概念,在英国、法国思想家的著作中流传起来。这种用法显然与把civis这个词根所指的那些城市—公民—法制现象及其后来演变所展现并充实的社会状态看作积极进步的,而把与之差异的其他社会状态看作消极落后的观念有关。法国思想家基佐(Francois P.G.Guizot)就认为,文明“总而言之,是社会和人类的完善”。这反映出文明定义被纳入一元“进步”历史观和启蒙理性轨道以后的使用倾向——文明主要是作为一种物质水准和精神状态概念使用,成为一种依托西方经验的价值性概念。19世纪20年代前后,文明逐渐开始被用作复数,文明的社会文化属性体现于世界上诸多大规模人类共同体的文化和成就中,不再被理解成唯独的,从而形成文明比较的意识。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在《西方的没落》中,把文明看作有生命的社会共同体,认为文化充分发展以后就会僵化,从而进入文明状态,文明是文化开始没落的阶段。在这种语境中,文明体现于人类普遍经验中,逻辑上看也是复数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讨论了人类历史上的20多种文明,把文明看作复数的社会共同体。这样,20世纪人们的文明概念实际具有两重含义,一重是与野蛮相对的、与表现主体的群体归属无关的普遍属性;另一重是指与具体人群共同体的具体历史活动相关的人类共同体。
文明与文化在学术论辩中时常被交错使用,其相互关系易于混淆。布罗代尔将文化界定为初级的文明,他说:“所谓文化,这是指尚未完全成熟和未能确保其成长的文明。”这与斯宾格勒的文化、文明界说基本一致。文明比文化规模更大且更具有稳定性,一个文明既具有总体的精神境界特征,也包含相互差异的文化表象。在讨论一个文明内部话题的时候,可以区分成不同的文化来进行分析。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说法与布罗代尔相似:“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一个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文明是对人最高的文化分类,是人们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按照他的说法,文化是具体层面的小规模文明。
ISBN9787030534972,703053497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赵轶峰
尺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