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约:党柳灵演员访谈录》 党柳灵 978754911602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了十位优秀演员的精彩访谈,内容深刻而不缺乏趣味性。他们也许不是大红大紫的“明星”,却是扎实于演艺事业的“戏骨”。他们也许不是“小鲜肉”,却是默默耕耘在演艺圈内的“演技担当”和中流砥柱。孙淳、张国强、陈思诚、颜丹晨、何晟铭、郭广平、胡亚捷、吴越、王斑、曹磊……提到这些名字,总会想起他们有代表性的角色和给人深刻印象的那些代表作。《走向共和》《士兵突击》《大明王朝1566》……每部都是经典之作,值得无数次回味。
本书作者党柳灵的访谈注重心灵的交汇,没有八卦的肤浅,她是一位喜欢交心的记者,因此演员们往往会倾吐一些“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真心话。

名人推荐

士兵突击之见证,祝贺党姐的《心灵之约》发行!隆重推荐!

——张国强,代表作《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

党姐,人与人之间讲缘分,我认为我们之间有很深的缘分,让缘延续……

——何晟铭,代表作《宫锁心玉》《少年四大名捕》

你作为一个记者,很敬业。你的执着、你的认真,以及你的一些做法和当下的一些记者有很大的不同。看到你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我很受感动。
——胡亚捷,代表作《便衣警察》

党姐,你很有军人作风,热情、开朗、坦诚、睿智。

——曹磊,代表作《松花江上》《玉碎》

你很认真地告诉我,你要看我的资料,你要做采访准备,我欣赏这样的人。我希望我们的碰撞是有火花出现的。我们聊完天后,还会成为朋友。

——颜丹晨,代表作《花季雨季》《宝莲灯》

作者简介

党柳灵,广西柳州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广州军区《南疆影视》杂志特约记者。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自幼喜爱文学,在军内外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作品曾获军校征文一等奖、全国征文二等奖、广州军区《战士报》征文一等奖,《羊城晚报》“花地”版小说读者评分最高分99分。出版诗歌、散文、短篇小说集《回望青春》。

目录

孙淳:以天下之淳释角色之朴
张国强:心灵愈纯净艺术愈强劲
陈思诚:在思索中成长
颜丹晨:丹心一片前程无限
何晟铭:何其圣明坚定前行
郭广平:广泛修炼平稳上升
胡亚捷:长风破浪捷报再传
吴越:清雅高洁无人可越
王斑: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曹磊:磊落光明展翅飞翔
后记你们是一盏明亮的灯

序言

用心采访用情书写

孙淳

2009年初的某一天,我正在忙着其他的事,电话突然响了,我想都没想拿起就接,而在此之前,我是存有名字的电话才接的。这一接,就接出了我和原广州军区《南疆影视》杂志特约记者党柳灵的缘分。
“孙淳老师您好,您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饰演的瞿恩,周身散发着理想的光芒,非常打动人心,我很想采访您。”
从她的言语中,可以听出她作为一个军人的直率和坦诚,没有拐弯抹角而是开门见山,没有花言巧语而是真诚坦率,我似乎没有拒绝的理由。
我向来对军人充满着敬意,我太太傅丽莉就出身于军人家庭。我的第一部军人戏是陈凯歌导演的《大阅兵》,片子放映时,我太太傅丽莉和另外一个记者去看,那个记者看完后就问我太太:“孙淳当过兵吗?我觉得他当过兵。”我太太说,他没有。她回来告诉我这件事,我很高兴,艺术最能打动人的,是心灵、是心魄,这说明,我有军人的魂。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恩是我的众多作品中我自己最为喜欢的一个角色。这是一个为理想献身的人物,一个理想化的角色,我很为他而感动。当所有的东西都要用金钱来衡量的时候,我觉得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比方说精神层面
的东西,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个精神家园包括情操、理想、品德、情怀。瞿恩就是这么一个人,为了共产主义可以献身,让我们享受到现在丰厚的物质生活。
“我一般是不接受采访的,刚才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组来电话说请我上他们的栏目,我都拒绝了,我是把你当作朋友才接受你的采访的。”当党柳灵来到我下榻的宾馆时,我对她如是说,那时是2009年的7月,我刚来到广州拍摄电影《秋喜》。
“看来我的运气真好!我从去年就想采访你,可是打你的电话总是无人接听,或是转到小秘书服务,没想到今年初你却接我的电话了。”果然是军人的作风,见到我依然是直言不讳、诚恳实在。
“我不认为是运气,我认为是缘分,我和你有缘。”党柳灵的采访显然是精心准备过的,正如她所说,她每采访一个演员,都要拿出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去看演员演过的作品,去贴吧看粉丝对演员的情感,去演员的博客和微博看他
们真实的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并和粉丝进行互动,看他们有什么问题要问演员的,然后写出采访提纲。采访前又反复温习提纲,设想演员会就提纲怎样回答,她该怎样提出问题。
在采访我的过程中,她的问题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由近及远、由浅至深、由感性而理性,要回答好她的问题,不是那么容易的。但可以预见的是,回答完她所有的问题,这篇访谈一定是一篇精彩的访谈,毋庸置疑。
她的问题涵盖了演员的演绎生涯、艺术思考、生活态度和个人情趣。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演员的艺术人生和为人品格,将一个星光熠熠的演员,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说,她喜欢进入演员的心灵世界,那种应景式的、表面的、浮浅的采访,她不想做。她说,她喜欢聆听光环闪耀的演员背后的故事,任何一个大名鼎鼎的演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
演员的心灵世界,那是一座多么丰富的宝藏啊,党柳灵感慨道,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奋斗精神可以受用一生。所以她的名片印着这样一行字: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如同读一本好书。这是德国作家歌德说的,原话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有好的问题,还必须得有好的提问。党柳灵首先不怯场,无论名气再大、资格再深的演员坐在她的面前,她都能够从容发问、冷静应答。我这个人很亲切随和,但不了解的人有点怕我,可能外表上有些威严的气势吧。而党柳灵见到我后,却没有丝毫紧张,一副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的样子。这种良好的心态,来源于她父亲曾经跟她说过,理发师地位虽然不高,但众多社会名流、达官贵人却要在他们面前低下头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一种职业的使然。所以,即便她采访的是多么星光熠熠、多么名气显赫的演员,她的心中也不会发毛,因为他们只是她工作中的一个对象而已,一个普通的被访者。
其次,党柳灵的提问妙语连珠、幽默风趣,常常逗得被访者开怀大笑,在轻松愉悦中回答她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她的采访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和风细雨,慢慢引导你去回答她想要的答案。有时演员天马行空讲远了,偏离了她问题的主旨,她会轻巧地把你拉回来。
她有一种职业道德,从不问八卦问题,从不去探究演员的隐私,正因为她这种真诚和厚道,演员反而很信任她,愿意跟她谈及个人的生活,家庭的情感,而她听了就听了,绝对不会写进访谈录里。而且她每篇访谈录写完后,都会发给演员先
看,演员没什么意见后,她才会发表在杂志上,非常尊重和信任每一个演员。
作为一个知名演员,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但他们却愿意拿出三四个小时,面对面地接受党柳灵的采访,这得益于她的敬业精神,她对记者职业的敬畏和尊崇。我相信,中国极少有娱乐记者,能像她这样采访前做大量的、辛苦的准备工作,她对演员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演员本人。她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演员都未必能接上。她自己也说,如果我对演员没有了然于胸,如果我的问题不能让他们若有所思的话,像他们这种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气的人,也许三言两语就会把我打发走。
党柳灵采访演员,都是自掏腰包。她是原广州军区《南疆影视》杂志的特约记者,杂志社没有差旅费,她是凭着兴趣爱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从搜集演员资料,到飞往全国各地和演员面谈,再到整理演员录音写出数万字的采访录,这其间的辛
|劳不是一两百元的稿费所能比拟的。但是她乐此不疲、乐在其中、乐而往之。
她一般不用电话采访,觉得这样进入不到演员的心灵世界,写不出一篇精彩的访谈,如果不能跟演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她甚至可以放弃对这个演员的采访。只有和演员对坐畅聊,才能捕捉到他们的灵魂、感应到他们的情怀,才能撞击出
心灵的火花。正是这种认真和执着,负责和刻苦,党柳灵打动了一个个享有盛名、德艺双馨的好演员。
除我之外,她还采访过吴秀波、张国强、陈思诚、颜丹晨、郭广平、何晟铭、胡亚捷、王斑、吴越、曹磊、王志飞、辛柏青、郭晓冬、陈数、王强等演员,从这些名单可看出,她侧重于采访那些有思想、有品德、有阅历、有才华的优秀演
员。和那些演技深厚、才华横溢、品德优良的演员对坐数小时,真的让她如坐春风、如饮琼浆、如沐甘霖、如闻天籁。任何的山珍海味、饕餮盛宴都不如这一场心灵的美食、精神的食粮。
这就使得她这一本书,即便采访的时间久远,可读性依然很强,因为其间满溢着精神的芬芳、思想的醇厚和情感的力度。她用真心的笔墨、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思考,真实地记录了演员的艺术和生活。读完这一篇篇访谈,你能触摸到每一个
演员的心灵深处,感受到他们丰富踏实的艺术和人性之美。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目前,中国的图书市场上,一本难得的有筋骨、有内涵、有品位、有道德的好书。
而且这本书,突出了一个“军”字。因为《南疆影视》是一本部队杂志,所以采访的都必须是军人演员或演过军人戏的演员。这些演员对军人的感情很深,有着浓厚的军人情结,所以他们的访谈,充满着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积极向
上的正面能量,彰显着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绿色的“军人色彩”让这本书生机盎然、朝气蓬勃、青翠挺拔,有着任何一本访谈都难以具备的浩然正气和血性阳刚。
听闻这本书会在2017年的8月1日,也就是建军九十周年纪念日前出版,那更有纪念意义了。不仅向全国的读者朋友们奉献了一本好书,更是献给建军九十周年和广大官兵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作为演员,我们要向党柳灵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她以她的勤奋和刻苦、她的辛劳和付出、她的坚韧和担当、她的忠诚和责任,树立了我们演员的好形象和好作风,将我们从高高的舞台上拉下来,让观众和读者朋友们看到,原来我们演员,
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酸甜苦辣、自己的爱恨情仇。
她有着做记者的天分和睿智,她有着采访者的沉着和冷静,她有着主持人的口才和机智,她有着文化人的素质和知识。她用她作家的生花妙笔,她用她写诗、写散文、写小说的深情、细致和思辨,用心采访,用情书写,为演员、也为她自
己,交出了一份心灵的答卷,正如她的书名《心灵之约——党柳灵演员访谈录》。
祝福党柳灵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是为序。

文摘

《大阅兵》后你很长时间没演军人戏,直到2006年的《中国近卫军》,为何那么长时间不接演军人戏?
很简单,因为所有那些让我演军人的戏,我觉得没有写得像《大阅兵》那么好,我不愿重复。你要是写得比它好,我去演。你写得不如它好,我干吗要去重复角色,我浪费时间啊。
你觉得孙放这个角色演得很好?
我不能说我演得很好,但那个剧本挺好的,挺的,没有哪个人敢把部队阅兵作为一个题材去构置一个半小时的故事展现在荧幕。当时八一厂就说,我是八一厂我都不敢拍。为什么?这里面没故事可拍。没有女人,没有爱情,枯燥的训练,此外就是机场,有什么看头。但是第五代导演崛起的时代就是:不可以的东西,我们可以。所以他们后来崛起了,所以后人给他们一个名称叫第五代。因为他们敢于做别人过去不敢做的事情,这就是第五代。
《中国近卫军》这个剧本也挺好的?
不见得,这个东西也不是像我说的那么绝对的。因为在那个时期,很多剧本拿到我这儿来,我看了一下。相对来讲我觉得我也是一个比较实际的演员,我不会像《走向共和》之前,咬了下牙:如果没有接到一个我喜欢的本子,我就不拍戏了。我一直等了三四个月,我运气挺好的,我等来了。袁世凯演完以后,释放了我对演员的梦想,我觉得不要太贪心了,已经有一个作品证明你的能力了,所以不要再等了。《中国近卫军》就是在这么一种状态下出来的。有了《走向共和》,我作为演员心里已经很释然、很坦然了。因为我做了这么多年演员,没有一个作品能释放我作为一个演员全部的才能,我觉得《走向共和》释放了,我也证明了,别人也承认了,所以我也可以游刃一些了。贺东航这个角色就是在这么一种心境下塑造的。在那一个时期里,在那一个片档里,来了这么一个本子。而且我翻翻其他本子,虽然我对《中国近卫军》不是特别满意,但是相比较另外的一些本子,它要好一些,所以我就接了它。就这么产生了《中国近卫军》里的贺东航。
但《中国近卫军》的反响却不如《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当然,播出的时间段也不一样,一个是中央8套的黄金时期,一个是一套午间新闻以后。《中国近卫军》播完后,我都不知道,我都没有从头到尾看完过。肯定不如《人间正道是沧桑》,肯定不如,从剧本到各方面都不如。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恩很理想化,你在剧中有一句话:我实现了我的理想,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
我很喜欢这个角色。有一句话叫:读史而明志。我们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走到今天,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我觉得在现在泛娱乐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还有一部分人抱着艺术家的良心在做这些应该做的事情,而且他们要是不做别人也不会去责备他们,我对这帮人深表敬意。比方说:活在现时代的年轻人,对这个共和国的成长经历有过了解吗?对近代史有过了解吗?远的不说,夏商周太远了,唐宋也太远了,清以后吧,就从民国到现在吧,他们了解吗?每个人对自己的国家都应该有所了解,我觉得这个片子就是这样出来的。在一个物质化的今天,当人们所有的东西都要金钱来衡量的时候,一个理想化的角色,一个为理想献身的人物摆在我的面前,我很感动。也许中国人穷怕了,所以物质来后一窝蜂地都涌向了金钱,似乎眼下一切都靠金钱来衡量,但我觉得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比方说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我们说的精神家园的建设,你有吗?现在有吗?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回头去看看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怎么样的?这个精神家园包括情操、理想、品德、情怀。瞿恩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们共产党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有一些人为了主义可以献身,让你们今天享受着非常优厚的物质生活,这些物质生活浸透着多少人的心血。
你想通过这个角色告诉世人一些精神上的东西?
肯定。你活在这个世上做着演员这个职业,多少应该有一些责任感。
现在达到目的了吗?
我不知道,我知道现在的人烦说教,我觉得瞿恩像导演张黎说的,他是一个教职主义者,他是个布道的。但是和以往的共产党形象不一样的是,他除了说教以外,还用自己的身体去殉道,这个就不是理想化的人物,这是可歌可泣可敬佩的人物。当一个人信仰和主义充满胸怀的时候,这副肉体就是皮囊了,可以拿去。为什么?就为了一个信仰,我要实现我的理想。虽然瞿恩在28集就死去了,但是他信仰的光芒笼罩于一个大的氛围里面,而且这种氛围得以在很多人身上延续,才有了红色中国的今天。我们不景仰吗?景仰啊!我觉得今天的社会这种东西太少了,谁会在乎信仰、情怀和品德。有的人道德沦丧,没有这个情怀。情怀多少钱一斤啊?没人说这个,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每每想到这些,瞿恩这个人就非常感动我,就是这些东西促使我一定要把瞿恩展现出来,让人们看看,共产党的昨天是什么样子的!哪些人为了信仰而奋斗?他们有坚强的信念,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瞿恩打动你也跟你的性格有关吧,你是个理想主义者?因为我生长的年代推崇的就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教育,比如苏俄文学,那都是非常浪漫、非常理想化的。可能现代的人对理想化的东西嗤之以鼻。为什么?不实用啊。多少钱一斤呀,你信仰这么崇高,给你多少钱呀!
是否觉得只有你们这些有名有利的人才会去谈理想?
这个世上永远有些东西是用钱买不来的。我认识一个中医,很有名了,他是京城四大名医之后。可是呢,来他那里看病的,都是有钱人。用现在社会的标准来衡量,全是成功者。但是对不起,没有一个是幸福的,这很能说明问题。因为穷怕了,只有金钱能代替一切。一旦有钱了,精神世界却是荒芜不幸福的。这就是精神的力量,我觉得如果讲得稍微崇高一点,这就是艺术家的职责所在,通过你的作品奉献一些精神食粮,给人们传递过去。这个社会可能只是一个过程,我希望不远的将来,人们对精神的需求,更多一些。因为精神的需求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金钱也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建立一个正确的幸福观和价值观很重要。
也就是信念很重要?
当然!
你如何看待和平年代的军人?
和平年代的军人当然不像战争年代的军人。有一句俗语: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是多少人牺牲才换来的将领。战争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特殊年代的军队的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是平定天下的主要集中力量,所以战争年代军队的职责、风险也很大。也正因此,那个年代才有一些和平年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比方林彪20多岁就当了师长、军长,40多岁就是元帅了,新中国后没有哪一个人能企及他,就是说干部年轻化也没有哪一个人42岁就当上将了。没有,没有。为什么?这是特殊的年代造就出的特殊的人。和平时期军队的作用在减退,因为世界需要和平,儒家文化的根基也是和平。儒家文化有一句话叫“仁者爱人”,存在爱就不该杀戮,所以他的功能、职责退却了,只是保卫疆土的作用。但是我认为和平时期的
军人更难当,没有硝烟怎么样当?其实《中国近卫军》的作者想传达的是:硝烟弥漫时我们依靠的是什么?现在和平时期我们又需要哪些东西?是不是可以抛弃战争年代的准则,或者是拿来战争的准则之后再接受今天的东西?这就是:现代军人要处理好上、下级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重要的,实际上这种相处比炮火硝烟要难得多。和平时期里军队应该怎么样生长、壮大?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和平和军队本来就是相矛盾的,军队就是打仗啊,和平下的军队怎么弄?特别是现在高度物化的社会里面,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还被现在的人接受吗?我想有些亘古不变的东西是永远存在的,比方说一个国家元首来访,必有三军仪仗队,必有正步走。无论你的科技再怎么发达,必须用简单、朴实的一种形式来展示。你的军队。一样的道理,这些东西是无可替代的。不管物质化到今天人们对军队怎么看,但是基本的东西还是要存留下来。就像中国国粹京剧一样,现在多少人去喜欢呢?甚至不去提它。但它依然留下来了。军队也是一样,魂的东西一定会留下来,那就是:保卫疆土,时刻准备。
和平年代的军人不像战争年代的军人那么信念坚定?
那不一定,我觉得更难坚持。战争虽然严酷但相对简单一些,就是刀枪水火。和平年代这种反差没那么强烈,似乎这些东西都不存在了,但是你要保持军人的素质,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我认为。
国民党是不是更难塑造一些?
不难塑造,忠于信仰就行了。杨立仁就是这样的,他再怎么样你能说他吗?他只不过忠于他的信仰罢了。但在忠于他的信仰的同时,你不可以诋毁他的人格。
但国共关系却是对立的?
是对立的,但都有信仰,不同而已。他们信奉的是他们的,共产党信仰共产主义。
国民党很残暴、很反动?
那是两个执政党在血雨腥风下,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信仰的较量。不是刀、枪、剑,是信仰的较量。
他们为信仰可以不择手段?
那怎么办,有王道,还有霸道。《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片子里都回答了这个问题。
你有军人情结吗?
应该有。像小时候,你要当什么,我要当警察,我愿抓特务,都有军人情结,这是很朴素的想法。那是20世纪70年代,虽然是非常压抑的年代,但军人在每个年轻人的心里位置多高啊,能出去当兵那简直是大势所趋啊。
你怎么没去当兵?
太小了,我哥哥当兵了,所以不用再去当兵。我哥哥14岁就走了。
心目中的军人形象是怎样的?
没有一定的,我觉得军人只不过是职业使然,还是应该看看他是什么样的人吧。就像中国55年授衔的10个元帅,用元帅这个词来衡量的话,这10个人都是元帅,但是每个元帅的性格完全不一样,你怎么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军人呢?这是不可能的事。罗荣桓为什么做政委不做司令员呢?性格吧,他的组织天分吧。林彪他为什么一定要当司令而不去当政委呢?这都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你的成功经历对部队官兵有何启示?
我主张这样吧,选择是自己的,选择权在自己。比方说像当兵了,当兵之前你可以选择不当兵呀,没人强迫你当兵呀。既然选择了,对不起,就要责任到底,就要做一个好军人。就像做演员,做演员之前你是自由的,你可以放弃,还有很多职业等着你呢。既然你选择了当演员,对不起,好好干吧,结果怎么样,不要去考虑,不要去想它,只为了心里的那份理想、那点梦想,去干吧。不应该从结果看问题,应该问问我努力与否了?我全力以赴过吗?全力以赴过,问心无愧就行了。
对军人作品有何期待?
我也很喜欢军人题材,美国有部片子叫《巴顿将军》,我非常喜欢。像英国拍的《遥远的桥》,还有《雷玛根大桥》,这些战争片我都非常喜欢。包括《诺曼底登陆》《中途岛之战》《啊,海军》,都很喜欢,非常
喜欢。
你喜欢大场面的军人戏?
不一定,不一定。和平年代不一定老有大场面吧,和平年代老有大场面,简直是人类的灾难。人类终的结果是制造一个和平的时代,而不是
战争的年代,对吗?
ISBN9787549116027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党柳灵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