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写给大众的经济学入门书!
每个人都看得懂的经济学读物!
从寓言中理解经济学,别出心裁,大家手笔,名家插图,令人爱不释手。
1.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一直希望把高深的经济学变成一种大众都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东西。他把自己的书当作科普读物来写,这本《寓言中的经济学》,从简单的寓言入手,讲述了许许多多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其文字简明,从中学生至七八十岁老人都能看懂。
2. 梁小民教授是当代代表性经济学家之一,他对经济学的理解、讲述要言不烦,没有什么模棱两可、道貌岸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故弄玄虚,他的这部著作通俗易懂、平和朴实、亲切生动、形象而富有趣意。
3.该书出版后受到经济学界、企业管理人士、大中学校师生的广泛喜爱,被誉为最简捷的经济学、最好懂的经济学。
作者简介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1943年出生于山西,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研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出版专著、译著等60余种,多部著作在港台出版。1992年,评为享受国务院殊津贴专家。退休后,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20余所高校为EMBA授课。
目录
布利丹毛驴的选择 001
人性和理性人假设 006
欲望不是贪婪 011
滥竽充数的制度根源 015
没有十全十美的经济制度 019
不能让偷鸡的狐狸盖鸡舍 023
如何让狼不能吃羊 027
法律不是稻草人 031
分红争吵的根源 035
官船为什么破烂 040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之道 044
不龟手药的产权交易 049
别为红豆汤放弃长子权 054
平等与效率难两全 058
被曲解的公平 062
“原罪”与酸葡萄心态 066
富人的自律 071
富人高消费的意义 076
别当守财奴 080
把金钱作为普度众生的船 084
遗产效应 088
矢车菊更需要阳光 092
信用如金 096
交易为什么是双赢的 100
互助才有互利 104
合作也是双赢的 109
占小便宜终究要吃大亏 113
船儿走,我也走 117
东床如何成佳婿 121
把名叫实话的女子请回来 125
楚王好细腰的示范效应 129
学问是财富 134
书本并不是知识 138
好心办坏事 142
愚公不能移山 146
杞人应该忧天 150
政府别当抓耗子的狗鱼 155
让小猴自己长大 159
治大国若烹小鲜 164
广开言路才能求医治病 168
不要拔金天鹅的毛 172
杀鸡其实无卵 176
把雨下在哪里 180
今日之宋人 184
东施不可效西施 188
激励机制中的二桃杀三士 193
经营管理有规律而无模式 197
橡树与芦苇并存 202
猴子如何去捕鱼 206
不当胡雪岩式的企业家 210
别让显贵的公子掌舵 214
学习老板好榜样 219
善于听别人的话 223
留住羊靠的不是绳子 228
如何使天鹅、狗鱼和大虾协同努力 232
投入增加,产出不一定增加 236
别作杰米扬的汤 240
广告是盐 244
朝四暮三就是创新 248
且莫小看包装 252
鼠盟式的价格联盟 256
做暴风雨中的海燕 260
两只母山羊的博弈 264
挖井得一人的经济学版 268
鹰永远比鸡飞得高 272
序言
日落西山,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聚集在野地里,边烧烤打回的猎物,边讲一些动物的故事。故事诙谐生动,有教诲,有讽喻。
这些故事流传下来就成了寓言。
阳光普照,莘莘学子们静坐在课堂听教授从最大化到边际方法讲授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这些内容写成论文和专著就成了经济学。
乍看起来,产生于远古、流传于民间的寓言和产生于近代、讲授于课堂上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一个是下里巴人,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具体生动,一个严肃抽象。但我在夜深人静读寓言和经济学时,总感到它们是相通的,在不同表述方式的背后都体现了相同的道理。
寓言讲的是动物或人,反映的是人性以及做人的道理。经济学用的是逻辑推理或数学工具,分析的是人类行为。无论在寓言还是经济学中,人性是共同的,做人或做事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寓言用原始质朴的方式表现了当代经济学中的许多深奥道理,经济学用现代精致的方式再现了寓言中的许多简单道理。
阅读各类寓言时的这点感受让我萌发了探求寓言中的经济学思想,用人们熟悉的寓言阐发经济学思想的想法。我希望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介绍一些基本经济思想,分析各种现实问题,能吸引更多人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也使人们能更容易地接近、感悟和接受经济学。
这本书收录了我在阅读各种寓言中所写的65篇文章,没有什么体系,也不是系统的经济学介绍,只是有什么感悟写什么感悟,兴之所至,信手拈来而已。这些文章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从某一个寓言出发阐发一个经济学观点。
用寓言来讲经济学是一种尝试,成功与否还要读者朋友们来判断。
梁小民
文摘
世上的事情总是难两全其美的。苏东坡就感叹: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古代希腊人也有此同感,不过他们是用寓言来表示的。《伊索寓言》中的“父亲和他的两个女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某人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菜农,一个嫁给陶工。他去探望嫁给菜农的女儿,问她日子过得如何。她说,一切称心如意,只是祈求老天立即刮风下雨,使蔬菜得以及时浇灌。不久他又去看望嫁给陶工的女儿,问她日子过得如何。她说,万事完美无缺,只是祈求上苍确保日丽风和,使坯子得以迅速干燥。老人感叹,你巴望天晴,而你姐企盼下雨,我这当爹的该为你们哪一个祈求呢?作者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二事格格不入,欲求兼而为之,势必左支右绌,率致一无所成”。
作为一个社会也经常会遇到这种两难处境,平等与效率就是一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由于个人的能力、努力与机遇,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人与人的收入和权利总不能是平等的。所以,平等就成为广大被统治者和弱势群体的强烈要求,也成为许多政治家、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的追求。但每个人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又的确不同,给贡献不同的人以平等的收入,社会就缺乏激励机制,效率低下,结果处于一种平等地共同贫穷的状态。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相当平等,基尼系数仅为0.17左右。但那时候,整个社会都处于贫困状态,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改革开放之后实行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方针,经济迅速发展,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也随之扩大,基尼系数已达0.454。
每一个政府都希望同时实现平等与效率,正如老人希望两个女儿都如愿一样。但事实上,正如下雨和天晴不可能同时实现一样,要同时实现平等与效率也几乎不可能。要提高效率就难免有不平等,要实现平等又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这就跟要有利于嫁给菜农的女儿就会有害于嫁给陶工的女儿,嫁给陶工的女儿受益,嫁给菜农的女儿必定受损失一样。经济学家把这种平等与效率之间的矛盾称为社会面临的重大权衡取舍。
老人面临这种两难困境觉得无法解决,其实世界上的事情并非绝对对立,老人不能做出最优选择,却可以做出次优选择。同样,社会也可以在平等与效率的矛盾中找出一个次优的解决方案。
老人的解决方法之一是让两个女儿权利平等,或者不为任何一个女儿祈祷,或者同样诚心地为两个女儿的心愿祈祷。老人不能偏向任何一个女儿,为她更多祈祷。权利的平等是一种最重要的平等。社会在实现平等中首先是要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许多社会中,不平等往往来自权利的不平等。历史上的许多政府往往偏爱一些人,而压制另一些人。它们给一些人以特权,这就引起收入不平等。美国社会长期以来黑人的收入低于白人,这不能不说是歧视黑人的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种白人与黑人的权利不平等是写在法律上的,60年代之后这些法律取消了,但事实上的歧视却并没有完全消除。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其重要原因还在制度上,城乡二元结构用户籍制度固定下来,使城乡公民在受教育、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权利的事实上不平等。因此,实现平等的关键首先是使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平等参与经济活动和竞争的权力。
在平等和效率上还是要效率优先。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效率,共同贫穷,平等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平等早在人类初期的原始社会就实现了,但谁想回到原始社会呢?对这位老人来说,他应该算一算哪位女婿的生产率高,是菜农收入多,还是陶工收入多。他的祈祷应该偏向生产率高的一方。这种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菜农和陶工的能力、努力程度和市场机遇。为效率高的一方祈祷,效率高的一方的收入增加大于效率低的一方的损失,总体是有利的。一个社会也必须关注效率,如果收入差距扩大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就应该允许这种不平等存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要鼓励那些效率高、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只有这些人受到激励,发挥自己更大的能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当然,这位老人还可以用再分配的方法解决两个女儿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这就是让效率高、收入高的一方享受上天的帮助,把它的一部分收入给予另一方。就社会而言,这就是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维持一定程度的社会平等。按照累进所得税的方式向富人收税,把这些钱用于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种政策的结果不能是绝对平等,但它却保持了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不平等。
社会上的许多事情都像这位老人面临的祈祷困境一样,难以两全其美。但社会不能像老人一样束手无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找出一种次优解决方法。有了这种认识,平等与效率就可以兼顾了。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写给大众的经济学入门书!
每个人都看得懂的经济学读物!
从寓言中理解经济学,别出心裁,大家手笔,名家插图,令人爱不释手。
1.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一直希望把高深的经济学变成一种大众都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东西。他把自己的书当作科普读物来写,这本《寓言中的经济学》,从简单的寓言入手,讲述了许许多多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其文字简明,从中学生至七八十岁老人都能看懂。
2. 梁小民教授是当代代表性经济学家之一,他对经济学的理解、讲述要言不烦,没有什么模棱两可、道貌岸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故弄玄虚,他的这部著作通俗易懂、平和朴实、亲切生动、形象而富有趣意。
3.该书出版后受到经济学界、企业管理人士、大中学校师生的广泛喜爱,被誉为最简捷的经济学、最好懂的经济学。
作者简介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1943年出生于山西,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研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出版专著、译著等60余种,多部著作在港台出版。1992年,评为享受国务院殊津贴专家。退休后,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20余所高校为EMBA授课。
目录
布利丹毛驴的选择 001
人性和理性人假设 006
欲望不是贪婪 011
滥竽充数的制度根源 015
没有十全十美的经济制度 019
不能让偷鸡的狐狸盖鸡舍 023
如何让狼不能吃羊 027
法律不是稻草人 031
分红争吵的根源 035
官船为什么破烂 040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之道 044
不龟手药的产权交易 049
别为红豆汤放弃长子权 054
平等与效率难两全 058
被曲解的公平 062
“原罪”与酸葡萄心态 066
富人的自律 071
富人高消费的意义 076
别当守财奴 080
把金钱作为普度众生的船 084
遗产效应 088
矢车菊更需要阳光 092
信用如金 096
交易为什么是双赢的 100
互助才有互利 104
合作也是双赢的 109
占小便宜终究要吃大亏 113
船儿走,我也走 117
东床如何成佳婿 121
把名叫实话的女子请回来 125
楚王好细腰的示范效应 129
学问是财富 134
书本并不是知识 138
好心办坏事 142
愚公不能移山 146
杞人应该忧天 150
政府别当抓耗子的狗鱼 155
让小猴自己长大 159
治大国若烹小鲜 164
广开言路才能求医治病 168
不要拔金天鹅的毛 172
杀鸡其实无卵 176
把雨下在哪里 180
今日之宋人 184
东施不可效西施 188
激励机制中的二桃杀三士 193
经营管理有规律而无模式 197
橡树与芦苇并存 202
猴子如何去捕鱼 206
不当胡雪岩式的企业家 210
别让显贵的公子掌舵 214
学习老板好榜样 219
善于听别人的话 223
留住羊靠的不是绳子 228
如何使天鹅、狗鱼和大虾协同努力 232
投入增加,产出不一定增加 236
别作杰米扬的汤 240
广告是盐 244
朝四暮三就是创新 248
且莫小看包装 252
鼠盟式的价格联盟 256
做暴风雨中的海燕 260
两只母山羊的博弈 264
挖井得一人的经济学版 268
鹰永远比鸡飞得高 272
序言
日落西山,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聚集在野地里,边烧烤打回的猎物,边讲一些动物的故事。故事诙谐生动,有教诲,有讽喻。
这些故事流传下来就成了寓言。
阳光普照,莘莘学子们静坐在课堂听教授从最大化到边际方法讲授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这些内容写成论文和专著就成了经济学。
乍看起来,产生于远古、流传于民间的寓言和产生于近代、讲授于课堂上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一个是下里巴人,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具体生动,一个严肃抽象。但我在夜深人静读寓言和经济学时,总感到它们是相通的,在不同表述方式的背后都体现了相同的道理。
寓言讲的是动物或人,反映的是人性以及做人的道理。经济学用的是逻辑推理或数学工具,分析的是人类行为。无论在寓言还是经济学中,人性是共同的,做人或做事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寓言用原始质朴的方式表现了当代经济学中的许多深奥道理,经济学用现代精致的方式再现了寓言中的许多简单道理。
阅读各类寓言时的这点感受让我萌发了探求寓言中的经济学思想,用人们熟悉的寓言阐发经济学思想的想法。我希望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介绍一些基本经济思想,分析各种现实问题,能吸引更多人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也使人们能更容易地接近、感悟和接受经济学。
这本书收录了我在阅读各种寓言中所写的65篇文章,没有什么体系,也不是系统的经济学介绍,只是有什么感悟写什么感悟,兴之所至,信手拈来而已。这些文章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从某一个寓言出发阐发一个经济学观点。
用寓言来讲经济学是一种尝试,成功与否还要读者朋友们来判断。
梁小民
文摘
世上的事情总是难两全其美的。苏东坡就感叹: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古代希腊人也有此同感,不过他们是用寓言来表示的。《伊索寓言》中的“父亲和他的两个女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某人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菜农,一个嫁给陶工。他去探望嫁给菜农的女儿,问她日子过得如何。她说,一切称心如意,只是祈求老天立即刮风下雨,使蔬菜得以及时浇灌。不久他又去看望嫁给陶工的女儿,问她日子过得如何。她说,万事完美无缺,只是祈求上苍确保日丽风和,使坯子得以迅速干燥。老人感叹,你巴望天晴,而你姐企盼下雨,我这当爹的该为你们哪一个祈求呢?作者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二事格格不入,欲求兼而为之,势必左支右绌,率致一无所成”。
作为一个社会也经常会遇到这种两难处境,平等与效率就是一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由于个人的能力、努力与机遇,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人与人的收入和权利总不能是平等的。所以,平等就成为广大被统治者和弱势群体的强烈要求,也成为许多政治家、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的追求。但每个人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又的确不同,给贡献不同的人以平等的收入,社会就缺乏激励机制,效率低下,结果处于一种平等地共同贫穷的状态。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相当平等,基尼系数仅为0.17左右。但那时候,整个社会都处于贫困状态,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改革开放之后实行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方针,经济迅速发展,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也随之扩大,基尼系数已达0.454。
每一个政府都希望同时实现平等与效率,正如老人希望两个女儿都如愿一样。但事实上,正如下雨和天晴不可能同时实现一样,要同时实现平等与效率也几乎不可能。要提高效率就难免有不平等,要实现平等又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这就跟要有利于嫁给菜农的女儿就会有害于嫁给陶工的女儿,嫁给陶工的女儿受益,嫁给菜农的女儿必定受损失一样。经济学家把这种平等与效率之间的矛盾称为社会面临的重大权衡取舍。
老人面临这种两难困境觉得无法解决,其实世界上的事情并非绝对对立,老人不能做出最优选择,却可以做出次优选择。同样,社会也可以在平等与效率的矛盾中找出一个次优的解决方案。
老人的解决方法之一是让两个女儿权利平等,或者不为任何一个女儿祈祷,或者同样诚心地为两个女儿的心愿祈祷。老人不能偏向任何一个女儿,为她更多祈祷。权利的平等是一种最重要的平等。社会在实现平等中首先是要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许多社会中,不平等往往来自权利的不平等。历史上的许多政府往往偏爱一些人,而压制另一些人。它们给一些人以特权,这就引起收入不平等。美国社会长期以来黑人的收入低于白人,这不能不说是歧视黑人的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种白人与黑人的权利不平等是写在法律上的,60年代之后这些法律取消了,但事实上的歧视却并没有完全消除。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其重要原因还在制度上,城乡二元结构用户籍制度固定下来,使城乡公民在受教育、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权利的事实上不平等。因此,实现平等的关键首先是使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平等参与经济活动和竞争的权力。
在平等和效率上还是要效率优先。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效率,共同贫穷,平等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平等早在人类初期的原始社会就实现了,但谁想回到原始社会呢?对这位老人来说,他应该算一算哪位女婿的生产率高,是菜农收入多,还是陶工收入多。他的祈祷应该偏向生产率高的一方。这种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菜农和陶工的能力、努力程度和市场机遇。为效率高的一方祈祷,效率高的一方的收入增加大于效率低的一方的损失,总体是有利的。一个社会也必须关注效率,如果收入差距扩大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就应该允许这种不平等存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要鼓励那些效率高、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只有这些人受到激励,发挥自己更大的能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当然,这位老人还可以用再分配的方法解决两个女儿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这就是让效率高、收入高的一方享受上天的帮助,把它的一部分收入给予另一方。就社会而言,这就是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维持一定程度的社会平等。按照累进所得税的方式向富人收税,把这些钱用于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这种政策的结果不能是绝对平等,但它却保持了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不平等。
社会上的许多事情都像这位老人面临的祈祷困境一样,难以两全其美。但社会不能像老人一样束手无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找出一种次优解决方法。有了这种认识,平等与效率就可以兼顾了。
ISBN | 9787547311325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作者 | 梁小民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