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苏今著的《你不要只在朋友圈里过得好》是一本励志类读本,与读者分享“不要只在朋友圈里过得好,不要只活在别人的认可里,而是要打心底里认可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生活”这一人生哲学,希望帮助读者平衡心态,开拓眼界,摆脱陷入“朋友圈”的不良状态,让人生变得愈发光明。
作者简介
苏今,汉语言文学硕士,资深撰稿人。职场里的干练高管,生活中的温婉淑女,笔尖上的优雅舞者。多年的人生沉浮成就了她坚定而温暖的信仰,愿与有心人分享。
知名情感主播、畅销书作家小北曾说:
真正的过得好,就是你有这个资本发朋友圈,也有这个资本逃离朋友圈。
换言之,就是你既能风光入世,亦能清淡出尘。
目录
第一章我们总是一边羡慕着别人,一边唾弃着自己
每个朋友圈里都有一个默默点赞的女孩
那些吃喝玩乐的人生赢家
一切美好都是需要用心经营的
第二章你是不是仅仅只是表面过得好
光鲜背后的泪水
只演给一个人看的独角戏
你的岁月静好,是有人负重前行
不能说的秘密
第三章对自己不满意。日子就会过得永远不如人意
每个人都有需要跨出的步伐
那些从不相信的和一直坚信的
爱面子的人,通常都没什么面子
逃离现实30天
第四章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A面B面
每个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
人生只需刚刚好
炫耀什么,就缺失什么
第五章拥抱简单的幸福。丢掉复杂的快乐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留在原点
旅行的意义
说不出口的爱
围城内外
第六章整理身边的关系。留下值得珍爱的人
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
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
有些相见,不如怀念
谁的人生没有春夏秋冬
第七章你的努力,要配得上表面的光鲜
其实没有谁活得容易
当我们隔着朋友圈相互羡慕
生命在于自在
第八章愿你的世界,还有向往的诗和远方
站在原地,向前看
找自己
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第九章别让朋友圈限制了你的格局
遗失的心
爱,自由与梦想
世界大于朋友圈
后记
序言
朋友圈,也是一处“江湖”。
作为一款社交软件,身处一个公共空间,每个人刷自己的屏,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各过各的人生,顶多走过路过点个赞。但如果仅仅如此,哪里还是“江湖”,君不知,这里已经成为微商的战场、八卦的聚集地。
人人都有剪刀手,但是剪刀手与剪刀手差别大了。颜值几何?手上戒指是多少克拉?头顶哪个国家的蓝天白云?配上了什么层次的鸡汤文?还是几星级餐厅的鸡汤?
我们渐渐发现,在朋友圈里,多的是人中龙凤,每天刷一刷,保准自卑崩溃。人家过的都什么日子,整日吃喝玩乐,行走四方,还个个保养得宜。低头看看自己的日子,没法过下去。
我们羡慕着别人,唾弃着自己。一旦遇到了可以秀的时刻,我们也绝不藏着掖着,摆好造型配好文字,华丽出镜。终于也扬眉吐气了一把,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
日子久了,我们或许困惑了,朋友圈里,究竟哪些是真实的美好,哪些是虚假的蜡像?而我们所追逐的诗与远方,若仅仅摆拍在那一张张可怜的照片里,多么悲凉。
羡慕是空的,行动才是充实的。那些你想要得到的人生,背后是隐忍与辛苦,靠近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与奋斗。
我们选择一部分光鲜亮丽的生活碎片展示在众人面前,它们遮蔽着我们的懒惰、挫折、失败,支撑着我们脆弱的自尊。
可是,人生不只活在别人眼中。好的生活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一堆评论。与其羡慕别人的生活、在意别人的目光,还不如畅畅快快地去努力。
我们的眼界与生活,都不该只是朋友圈那样狭窄。
我们可以看更远的天空,追更美的梦。
我们可以认真检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找到热血的沸点。
我们可以珍惜更真实的情感,珍视镜头之外的微笑与拥抱。
我们可以不必再比较,找到真正想要的人生。
生活有那么多的美好,不要只在朋友圈里过得好。
后记
如今,许多人对微信的依赖已经近乎一种病态,每天手指一划就仿佛浏览过了所有人的人生,这看似是与朋友在交流,实际上却是内心孤独的表现。人们在网络的防护罩下,试图谋求心理的平衡。
每天早晨起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刷微信;睡觉前躺在床上,又是拿着手机刷微信,即便手机“嘣嘣”砸脸,忍着疼痛也要继续看朋友圈。
现在,不仅仅是年轻人,就连很多中年人,甚至一些老年人都过着这样的生活,我们的一天始于微信,又终于微信,大家都是微信里的大忙人,却又都是现实中的孤独者。有人说“哥,刷的不是朋友,而是生活”,但更多人刷的却是寂寞。
现代社会的发展令网络通信社交日益便捷,人们忽略了技术的发展原本只是为了拓展交流的空间,缩短时空的距离。
人们在用网络沟通的同时,情感却越发退化,在人们低头玩微信的时候,却也成了人们最寂寞的时刻。网络沟通的虚拟让我们有了一种错觉:我们有一堆人陪伴,我们无须付出,既相互联系,又能相互隐蔽,“圈子”里的人真多,真正的朋友却很少。
本书精选一个个现实的小故事,主人公们各有各的选择和困境,他们是大世界的小缩影,更是每个人的真实写照,希望读过本书的寂寞心灵,能够找到一丝共鸣和慰藉。
文摘
每个朋友圈里
都有一个默默点赞的女孩
一
中国人喜欢扎堆儿,互联网时代更是这样。
王健林在与别人聊天的时候随口说了两旬心里话,没想到截图就在朋友圈疯传了好几天。要知道,自从王思聪混“江湖”开始,在互联网这块阵地上,老爹可很少抢过儿子的风头。
作为一名记者,严琥不用想也知道,这一定是断章取义。
老人家无心的两句话,击中了几亿人民的痛点,演变为互联网热点。
翻看了一下当时的采访视频,果然如此,人家讲那个话,是有特定语境的。
看着朋友圈刷屏一样的浪潮,严琥心想,你们终于明白我的感受了吧。
严琥的工作,就是采访企业家。
这种心理上的碾压,她早就习惯了。
有一次,她采访一位地产大亨,还不是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名字的几位。她和公司的车,在人家的宅院里几乎迷了路。
有一次,她去了一位女企业家的家里,两个女人边喝茶边聊天,但她一点儿也不轻松,喝茶时两只手小心翼翼地捧着杯子。不是她不懂得饮茶礼仪,而是她真怕摔了杯子,那可是明朝的文物。
还有一次,采访结束,企业家的助理送她出门,正遇见企业家的小女儿也要出去。女孩穿了一件特别好看的裙子,玫红色。她听见助理叮嘱司机:“出行时选一辆玫红色的车。”
……
自从做了这份工作,严琥觉得,朋友圈就是她信心的粉碎机。
这都来自残酷的比较。
比如她刷着刷着就会发现,原来有人在世界各地设“行宫”,根据气候变化去居住;原来有人给保姆每个季度发三套衣服,牌子是她舍不得买的那种;原来最酷的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说走就走的胃口”,比如忽然想吃北海道的螃蟹,就带全家坐私人飞机去吃。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家做不到。
如果都是虚伪的炫耀,那也就罢了。
可严琥发现,其实所有差距都是无意间的流露。
他们不仅有钱,也通常蛮有素养。
孩子接受着最好的教育,从言谈到着装,都带着满满的气质。
严琥觉得,不小心混在这种朋友圈里,只有默默点赞的份。
虽然有人说,看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看出他的层次。她不认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还是刘姥姥”。这样说有点自暴自弃。可是她真心觉得,那些镜花水月,跟自己其实毫无关联。
二
周围的人评价严琥,是个“没气氛的人”。
她还挺认同的。坦诚说确实有些无趣,自己也嫌弃自己。
聚餐的时候,如果围成一圈,她坐在哪里,哪里就是北极。
刚做记者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她疯了。
但严琥觉得,工作与私人生活不同,记者的重点也不是自己滔滔不绝,而是让别人滔滔不绝。给她一个主题,外加足够的准备时间,她可以为对方打开更多闸门,挖掘出更多内容。
严琥做到了。
不愧做了那么多年学霸,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学霸。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严琥的学习生涯里,她很多时间都在半工半读。
高中时,辍学一年,赚够了学费才读高三,参加高考。
大学时,每天在熄灯关寝之前跑回宿舍。
事实上,除了宿舍的同学,很多人不太认识严琥。但是认得这个名字,因为它总是在成绩榜第一名的位置上。
在麻辣烫店里打工就打了两年,每天吃的也是麻辣烫。
很多人都以为她应该吃吐了,但是直到现在,她偶尔还是想念那个味道。
或许,因为那是她最苦,但也是最快乐的时光。
有一些人,毕业了就失落。
严琥就是。
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奋斗的目标都是:好成绩。
但是毕业以后没这个机会了。社会这个大考场,从来不按常理出题,也没有什么学习范围。
学霸的意义,只存在于很多人考同一张试卷的时候。
工作带给她的成就感,也有那么一些。
她喜欢写作。P3-5
苏今著的《你不要只在朋友圈里过得好》是一本励志类读本,与读者分享“不要只在朋友圈里过得好,不要只活在别人的认可里,而是要打心底里认可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生活”这一人生哲学,希望帮助读者平衡心态,开拓眼界,摆脱陷入“朋友圈”的不良状态,让人生变得愈发光明。
作者简介
苏今,汉语言文学硕士,资深撰稿人。职场里的干练高管,生活中的温婉淑女,笔尖上的优雅舞者。多年的人生沉浮成就了她坚定而温暖的信仰,愿与有心人分享。
知名情感主播、畅销书作家小北曾说:
真正的过得好,就是你有这个资本发朋友圈,也有这个资本逃离朋友圈。
换言之,就是你既能风光入世,亦能清淡出尘。
目录
第一章我们总是一边羡慕着别人,一边唾弃着自己
每个朋友圈里都有一个默默点赞的女孩
那些吃喝玩乐的人生赢家
一切美好都是需要用心经营的
第二章你是不是仅仅只是表面过得好
光鲜背后的泪水
只演给一个人看的独角戏
你的岁月静好,是有人负重前行
不能说的秘密
第三章对自己不满意。日子就会过得永远不如人意
每个人都有需要跨出的步伐
那些从不相信的和一直坚信的
爱面子的人,通常都没什么面子
逃离现实30天
第四章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A面B面
每个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
人生只需刚刚好
炫耀什么,就缺失什么
第五章拥抱简单的幸福。丢掉复杂的快乐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留在原点
旅行的意义
说不出口的爱
围城内外
第六章整理身边的关系。留下值得珍爱的人
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
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
有些相见,不如怀念
谁的人生没有春夏秋冬
第七章你的努力,要配得上表面的光鲜
其实没有谁活得容易
当我们隔着朋友圈相互羡慕
生命在于自在
第八章愿你的世界,还有向往的诗和远方
站在原地,向前看
找自己
记录生活中的美好
第九章别让朋友圈限制了你的格局
遗失的心
爱,自由与梦想
世界大于朋友圈
后记
序言
朋友圈,也是一处“江湖”。
作为一款社交软件,身处一个公共空间,每个人刷自己的屏,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各过各的人生,顶多走过路过点个赞。但如果仅仅如此,哪里还是“江湖”,君不知,这里已经成为微商的战场、八卦的聚集地。
人人都有剪刀手,但是剪刀手与剪刀手差别大了。颜值几何?手上戒指是多少克拉?头顶哪个国家的蓝天白云?配上了什么层次的鸡汤文?还是几星级餐厅的鸡汤?
我们渐渐发现,在朋友圈里,多的是人中龙凤,每天刷一刷,保准自卑崩溃。人家过的都什么日子,整日吃喝玩乐,行走四方,还个个保养得宜。低头看看自己的日子,没法过下去。
我们羡慕着别人,唾弃着自己。一旦遇到了可以秀的时刻,我们也绝不藏着掖着,摆好造型配好文字,华丽出镜。终于也扬眉吐气了一把,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
日子久了,我们或许困惑了,朋友圈里,究竟哪些是真实的美好,哪些是虚假的蜡像?而我们所追逐的诗与远方,若仅仅摆拍在那一张张可怜的照片里,多么悲凉。
羡慕是空的,行动才是充实的。那些你想要得到的人生,背后是隐忍与辛苦,靠近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与奋斗。
我们选择一部分光鲜亮丽的生活碎片展示在众人面前,它们遮蔽着我们的懒惰、挫折、失败,支撑着我们脆弱的自尊。
可是,人生不只活在别人眼中。好的生活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一堆评论。与其羡慕别人的生活、在意别人的目光,还不如畅畅快快地去努力。
我们的眼界与生活,都不该只是朋友圈那样狭窄。
我们可以看更远的天空,追更美的梦。
我们可以认真检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找到热血的沸点。
我们可以珍惜更真实的情感,珍视镜头之外的微笑与拥抱。
我们可以不必再比较,找到真正想要的人生。
生活有那么多的美好,不要只在朋友圈里过得好。
后记
如今,许多人对微信的依赖已经近乎一种病态,每天手指一划就仿佛浏览过了所有人的人生,这看似是与朋友在交流,实际上却是内心孤独的表现。人们在网络的防护罩下,试图谋求心理的平衡。
每天早晨起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刷微信;睡觉前躺在床上,又是拿着手机刷微信,即便手机“嘣嘣”砸脸,忍着疼痛也要继续看朋友圈。
现在,不仅仅是年轻人,就连很多中年人,甚至一些老年人都过着这样的生活,我们的一天始于微信,又终于微信,大家都是微信里的大忙人,却又都是现实中的孤独者。有人说“哥,刷的不是朋友,而是生活”,但更多人刷的却是寂寞。
现代社会的发展令网络通信社交日益便捷,人们忽略了技术的发展原本只是为了拓展交流的空间,缩短时空的距离。
人们在用网络沟通的同时,情感却越发退化,在人们低头玩微信的时候,却也成了人们最寂寞的时刻。网络沟通的虚拟让我们有了一种错觉:我们有一堆人陪伴,我们无须付出,既相互联系,又能相互隐蔽,“圈子”里的人真多,真正的朋友却很少。
本书精选一个个现实的小故事,主人公们各有各的选择和困境,他们是大世界的小缩影,更是每个人的真实写照,希望读过本书的寂寞心灵,能够找到一丝共鸣和慰藉。
文摘
每个朋友圈里
都有一个默默点赞的女孩
一
中国人喜欢扎堆儿,互联网时代更是这样。
王健林在与别人聊天的时候随口说了两旬心里话,没想到截图就在朋友圈疯传了好几天。要知道,自从王思聪混“江湖”开始,在互联网这块阵地上,老爹可很少抢过儿子的风头。
作为一名记者,严琥不用想也知道,这一定是断章取义。
老人家无心的两句话,击中了几亿人民的痛点,演变为互联网热点。
翻看了一下当时的采访视频,果然如此,人家讲那个话,是有特定语境的。
看着朋友圈刷屏一样的浪潮,严琥心想,你们终于明白我的感受了吧。
严琥的工作,就是采访企业家。
这种心理上的碾压,她早就习惯了。
有一次,她采访一位地产大亨,还不是我们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名字的几位。她和公司的车,在人家的宅院里几乎迷了路。
有一次,她去了一位女企业家的家里,两个女人边喝茶边聊天,但她一点儿也不轻松,喝茶时两只手小心翼翼地捧着杯子。不是她不懂得饮茶礼仪,而是她真怕摔了杯子,那可是明朝的文物。
还有一次,采访结束,企业家的助理送她出门,正遇见企业家的小女儿也要出去。女孩穿了一件特别好看的裙子,玫红色。她听见助理叮嘱司机:“出行时选一辆玫红色的车。”
……
自从做了这份工作,严琥觉得,朋友圈就是她信心的粉碎机。
这都来自残酷的比较。
比如她刷着刷着就会发现,原来有人在世界各地设“行宫”,根据气候变化去居住;原来有人给保姆每个季度发三套衣服,牌子是她舍不得买的那种;原来最酷的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说走就走的胃口”,比如忽然想吃北海道的螃蟹,就带全家坐私人飞机去吃。
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家做不到。
如果都是虚伪的炫耀,那也就罢了。
可严琥发现,其实所有差距都是无意间的流露。
他们不仅有钱,也通常蛮有素养。
孩子接受着最好的教育,从言谈到着装,都带着满满的气质。
严琥觉得,不小心混在这种朋友圈里,只有默默点赞的份。
虽然有人说,看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看出他的层次。她不认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还是刘姥姥”。这样说有点自暴自弃。可是她真心觉得,那些镜花水月,跟自己其实毫无关联。
二
周围的人评价严琥,是个“没气氛的人”。
她还挺认同的。坦诚说确实有些无趣,自己也嫌弃自己。
聚餐的时候,如果围成一圈,她坐在哪里,哪里就是北极。
刚做记者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她疯了。
但严琥觉得,工作与私人生活不同,记者的重点也不是自己滔滔不绝,而是让别人滔滔不绝。给她一个主题,外加足够的准备时间,她可以为对方打开更多闸门,挖掘出更多内容。
严琥做到了。
不愧做了那么多年学霸,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学霸。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严琥的学习生涯里,她很多时间都在半工半读。
高中时,辍学一年,赚够了学费才读高三,参加高考。
大学时,每天在熄灯关寝之前跑回宿舍。
事实上,除了宿舍的同学,很多人不太认识严琥。但是认得这个名字,因为它总是在成绩榜第一名的位置上。
在麻辣烫店里打工就打了两年,每天吃的也是麻辣烫。
很多人都以为她应该吃吐了,但是直到现在,她偶尔还是想念那个味道。
或许,因为那是她最苦,但也是最快乐的时光。
有一些人,毕业了就失落。
严琥就是。
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奋斗的目标都是:好成绩。
但是毕业以后没这个机会了。社会这个大考场,从来不按常理出题,也没有什么学习范围。
学霸的意义,只存在于很多人考同一张试卷的时候。
工作带给她的成就感,也有那么一些。
她喜欢写作。P3-5
ISBN | 7511368093,9787511368096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 | 苏今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