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 郑书耀 978751705190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853241 类别: 图书 经济管理 领导学 激励
编辑推荐

《生活中的经济学:信息与激励》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内容丰富新颖,尽可能地把抽象的原理与具体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目录

前言
第1章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
1.1经济学与生活
1.2信息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第2章信息不对称
2.1信息不对称概述
2.2事前签约问题:隐藏知识
2.3事后履约问题:隐藏行动
2.4信息搜寻
2.5信号发送
2.6信息筛选
2.7信息甄别
2.8声誉机制
2.9混同均衡与分离均衡
2.10高等学校中重科研轻教学问题分析——基于分离均衡的视角
2.11信息不对称与股票市场
第3章信息与激励
3.1委托—代理问题
3.2激励与风险分担
3.3信誉机制
3.4锦标赛
3.5效率工资
3.6团队激励
3.7目标任务激励
3.8分成制激励
第4章信息与激励在现实中的应用
4.1信息与激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2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
4.3锦标赛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4.4非营利部门的激励
4.5信用、交易成本与激励相容
第5章信息、激励与政策制定制度设计
5.1信息、激励与政策制定
5.2信息、激励与制度设计
5.3进行激励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序言

经济学号称社会科学的“皇后”。经济学是舶来品,但中国不乏经济思想的传统智慧。经济学的基本功用在于解释经济现象,还可以影响和训练人们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思维方式是全民都需要的素养。与其他理论一样,经济学也是来源于生活,它又高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随着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技术化成为潮流,经济研究的技术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经济研究中技术路线与解释路线缺一不可。缺乏技术工具,将无法进入学术主流;缺乏经济解释,经济学将成为没有灵魂的应用数学。如果只关注复杂的技术研究,缺乏解释能力脱离现实,会使经济学这个以经世济民为宗旨的学问的价值大打折扣。与普及医学知识的道理一样,如果一个社会能够普及医学和养生知识,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将大为提高,医疗支出也将大大下降。经济学的普及不能替代专业化的研究,通过普及经济学知识并培养大众的经济学思维,让大众自觉运用经济学优化决策,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经济学崇尚理性,有经济学的思维,会使人们观察经济现象和理解经济问题更透彻、更理性。经济学者既不能只为投公众所好,更不能人云亦云,分析问题不能云里雾里。经济学分析需要明白约束条件是什么,假设什么是不变的,以理性人行事会有什么结果,这个结果不以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这就是通常说的实证分析。人们争论问题时,要么是没有限定约束条件,没有界定问题的边界和搞清楚定义;要么争论的是规范性的问题,即进行无谓的价值判断争论。大众需要经济学的基本素养,而普及经济学是经济学者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使命。讨论和观察经济问题,都需要经济学常识和经济学思维。当然,任何经济学者都有自己的立场,不论当事人是否承认这一点。大众往往因为缺乏经济学知识和思维,容易误读经济学家的观点,说真话的经济学家就可能被贴上没有良心的标签。
经济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资源最优配置要达到生产与消费的一般均衡。通俗地说,即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率标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经济通过市场充分竞争运用供求法则实现市场均衡,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理想状态。遗憾的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互利的交易将很难甚至不能实现。信息经济学抛弃并超越了新古典框架中完全信息的假设,从全新的视角对经济学进行了重新认识,主要研究不完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契约和制度的安排。信息与激励是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曾先后在1996年、2001年、2007年、2016年,四次摘得该领域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由此,也足见其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过,与其他经济学的分支相比,信息经济学的“思想”相对“工具”而言更为深刻,使用的数学难度相对较低。正如王则柯教授所言:“信息经济学就是这样,思想非常深刻,但是有些推理并不那么艰深。”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具有能动性,也会有趋利避害的机会主义倾向。经济人的特征就是在约束条件下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机制设计不合理或制度有漏洞时,人的积极性不能被调动,当激励被扭曲时,人的趋利避害本能以及由此引起的机会主义行为甚至会使经济整体陷入低水平、无效率的均衡。现实世界有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与激励不相容的机制设计,需要分析与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激励问题,通过设计好的制度,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鼓励人们把更多精力用在做蛋糕上而不是分蛋糕上。一个坏的制度,往往在激励人们把精力用在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上。如果分蛋糕者占有制度的控制地位,这种制度就会延续下去,它会不断激励人们去做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结果大家都没有积极性去创造社会财富,而把宝贵的人力资源浪费在寻利活动中,这本身是社会无效率的表现。对企事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者来说,运用信息与激励原理,进行激励相容的制度设计,制定有效率的合约,解决管理无效率问题;对国家的管理来说,运用信息和激励原理改进制度,增进社会诚信,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社会的整体运行效率。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尽量把学术的严谨性和应用的灵活性兼顾起来。有理论的介绍、简洁的模型和简明的图表,也偶尔有简单的数学推导,模型背后有现实中的趣味性故事及不乏深刻的经济学解释。内容展开力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可能地把抽象的原理与具体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对不喜欢推导的读者,可跳过推导部分,不影响总体的阅读,当然读者需要有初步的经济学基础。本书内容从一个宽泛的视野,考察了如何协调好信息与激励的问题:考察代理人在完成委托人交给的具体任务而产生行为时,分析涉及从出租车司机到CEO、教师,再到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从古代社会到当今社会;考察的交易市场,从拍卖会到劳动力市场,到整体经济。分析尽可能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明其中蕴含的带有一般性的原理。希望本书的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若能让读者从中有所启发,在生活中有所应用,那将是本人求之不得,感到十分欣慰的事。
本书是在我申报的201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重点项目(SKPJ一2014—36)基础上完成的。本书激励与治理的部分内容也写进本人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JL034基于生态视角的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路径创新研究)。从选题到写作完成,历时三年有余。写作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引用了有关学者的论述和观点,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感谢。感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层次人才计划支持。李凌云女士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支持,我的研究生韦玉台、刘剑美帮助校对了部分文稿,我的同学于忠江博士在查找资料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帮助,在此一并感谢。欢迎读者、学者批评指正(zsywss@sina.com)。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设计什么样的体制、机制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关系到效率和绩效。委托人设计激励措施时必须考虑到代理人对激励措施的反应。
需要达到的目标维度越少,激励设计就越简单。反之,则激励设计就越复杂,考核成本也越高,还难以保证不顾此失彼。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私有财产与价格体系比公共(无主)产权和计划指令更有效率。在生产队时,农民集体生产,需要分工很细:有人分配工作,有人记工,有人监工,有人验收劳动质量和数量。但由于农业收成受因素影响较多,除了农民的劳动投入外,还有天气、施肥、农药、土壤等因素影响。农民的劳动过程也难以监督,他锄地速度快,可能锄掉的秧苗也多,也许锄得深浅不一。在劳动质量和数量难以监督情况下,最后只能采用看似公平的平均分配办法。这样问题就又来了,客观上有干得多和少的差别,平均分配就使干得多的干得质量好的农民受损。这样,干得好干得多的农民就会伪装(出工不出力),整体的劳动积极性降低,农业产出就会下降。由于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中,没有谁真正拥有最终的剩余索取权,正所谓“国外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大家都想得到分配的好处,而没人愿意为集体出力。所以在生产队的生产组织方式下,曾经多年没有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包产到户尝试,从制度上予以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包产到户,盈亏自负”这一模式同集体劳作按工分分配这一模式相比的优势在哪里呢?后一种模式下缺乏明确的产权和利益归属,会引发吃大锅饭的“搭便车”现象,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出工不出力。试想一个社员努力,增加的产出要平均到所有社员的头上,而劳动的成本完全由自己承担,他的最优选择一定是“不努力”。虽然生产队也有监督,但监督劳动全过程,成本是相当高的,况且劳动质量难以监督,监督本身就没有效率了。
ISBN9787517051909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郑书耀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