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哲学笔记》研究读本》 李楠明 978751173266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列宁<哲学笔记>研究读本》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李楠明,男,生于1954年9月,吉林四平市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现工作于黑龙江大学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论著十余部,代表性成果获黑龙江省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两次。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历史考证
第一章列宁的革命活动及其思想发展历程
一、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列宁的革命生涯及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二、一战前列宁的革命活动及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三、一战期间及以后列宁的革命活动和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第二章《哲学笔记》写作的背景
一、列宁哲学思想的“实验室”
二、辩证法问题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辩证法问题研究的理论考虑
第三章《哲学笔记》的出版和传播
一、《哲学笔记》在苏联的出版和版本情况’
二、《哲学笔记》在中国的出版
第二部分研究状况
第四章《哲学笔记》在苏联的研究状况
一、苏联斯大林时期的研究状况
二、50年代中期以后《哲学笔记》在苏联的研究
第五章《哲学笔记》在欧美国家的研究状况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
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列宁辩证法思想的研究
三、“西方列宁学”对列宁辩证法思想的研究
第六章中国哲学界对《哲学笔记》的研究
一、80年代中国学界对《哲学笔记》的研究
二、90年代研究的新视域
三、21世纪以来《哲学笔记》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部分当代解读
第七章《哲学笔记》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摘要和短文”部分的内容结构简介
二、关于书籍、论文和书评的札记部分简介
三、关于批注部分内容简介
第八章《哲学笔记》的重要理论观点
一、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思想
二、认识逻辑的实践来源: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
三、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进一步推进唯物辩证法研究的设想
结语
第四部分经典著作选编
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批语摘选)(1914年9—12月)
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批语摘选)(1915年)
列宁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批语摘选)(1915年)
列宁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批语摘选)(1915年)
列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批语摘选)(1915年)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第五部分附录
附录Ⅰ研究文献精选
一、(苏)德波林:《列宁文稿》第9卷序言
二、(苏)B.亚多拉特斯基:关于列宁底哲学著作
三、(匈)捷尔吉·卢卡奇:列宁对辩证法的运用
四、(波)L.克拉科夫斯基:列宁的两部哲学著作
五、(美)诺曼·莱文:黑格尔化的列宁主义
附录Ⅱ延伸阅读书目
一、关于列宁的生平与著述研究
二、关于《哲学笔记》的出版史
三、关于《哲学笔记》的创作史
四、关于《哲学笔记》的国外研究史
五、关于《哲学笔记》的国内研究史
六、国内关于《哲学笔记》中的具体问题的专题性研究

文摘

版权页:

即:“(1)来自概念自身的概念的规定应当从事物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去考察事物本身;(2)事物本身中的矛盾性(自己的他物),一切现象中的矛盾的力量和倾向:(3)分析和综合的结合。大概这些就是辩证法的要素。”从第一阶段的一条发挥为三条的列宁的思考过程来看,分析和综合的认识辩证法的内容,列宁并没有做改变,只是揭示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它的正确出发点。认识的过程从根源来说反映的是存在的过程,概念的规定并不是来自概念自身的,它其实是对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的反映。所以,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做到观察的客观性,从事物本身的联系和发展去认识事物本身,从而把概念的对立统一的灵活性奠定在存在的运动和发展的基础上。那么存在为什么有联系和发展?列宁紧接着的第二条就说明了从联系和发展去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因。即事物本身的矛盾性。矛盾并不是主观的,客观事物本身就有矛盾的力量和倾向,这正是认识的矛盾和概念的矛盾的根源。是事物自身的矛盾、自己的他物造就了事物的自己的运动、发展。从思维方式来看,列宁发挥的这两条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进程,从现象上说明了唯物辩证法是从事物的联系、运动和发展去认识事物,而从本质上、从内在原因上则归结于事物自身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这样,就把概念的辩证法、概念的流转变化、概念的对立统一的发展,奠定在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之上,既反对了形而上学,又反对了唯心主义。所以,列宁认为,这种奠定在事物的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客观辩证法和认识辩证法的统一,大概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原则、环节、规定,即要素。
ISBN9787511732668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李楠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