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充满原创性的重要著作,足以产生重大的影响。它有着无比巨大的学术雄心。
——芝加哥大学教授 彭慕兰
《白银资本》是改变我们对近代早期世界经济的认识的壮举。
——耶鲁大学教授 濮德培
这部给人启发之作的重大价值在于,它促使我们重新定义近代早期经济的思考框架。我相信,本书会成为一部确立基准之作。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王国斌
作为一部理论著作,《白银资本》代表着当今世界体系理论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历史写作中的成见、偏见和急功近利的伪命题(比如“ 中国为什么没有现代化”)。这对中国学界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刘禾
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人格角度看,这部著作都勇气非凡。它主张改变学术和政治观念的方向。事实会证明,它是一部必读书。
——剑桥大学教授 杰克?古迪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贡德?弗兰克译者:刘北成
贡德?弗兰克,当代西方著名学者。 1929年生于德国柏林。1957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8年获巴黎第八大学政治经济学国家博士学位。曾在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多所大学执教。弗兰克一直致力于世界体系史、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的研究,为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全球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重构全球主义的世界图景 陈燕谷
序 言王国斌
中文版前言安德烈?贡德?弗兰克
前 言安德烈?贡德?弗兰克
第 1 章 导论:真实的世界历史与欧洲中心论的社会理论
一、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对象
二、坚持全球观念,反对欧洲中心论
1. 斯密、马克思和韦伯
2. 当代的欧洲中心论及其批判者
3. 经济史学家们
4. 近期社会理论的局限
三、一种全球经济视野的轮廓
四、对阻力和障碍的预见与辩驳
第 2 章 全球贸易的旋转木马(1—1800 年)
一、世界经济的导论
1. 13 世纪和 14 世纪时的前身
2.“哥伦布交流”及其后果
3. 世界经济中某些被忽视的特点
二、世界劳动分工和贸易平衡
1. 全球经济的图示
2. 美洲
3. 非洲
4. 欧洲
5. 西亚
6. 印度与印度洋
7. 东南亚
8. 日本
9. 中国
10. 中亚
11. 俄国和波罗的海地区
12. 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总结
第 3 章 货币周游世界,推动世界旋转
一、世界货币的生产与交换
1. 全球大赌场的微观和宏观吸引力
2. 全球大赌场中的交易和赌博
3. 数字游戏
二、赢家如何使用他们的金钱?
1. 囤积说
2. 货币计量学中的通货膨胀和生产
3. 货币对拓殖和生产扩张的促进
第 4 章 全球经济:比较与联系
一、数量:人口、生产、生产力、收入和贸易
1. 人口、生产和收入
2. 生产力和竞争力
3. 1—1800 年的世界贸易
二、质量:科学与技术
1. 贬低亚洲科技的欧洲中心论
2. 世界的技术发展
三、机制:经济和金融制度
1. 亚洲和欧洲的制度比较与联系
2. 全球的制度联系
第 5 章 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一、同时性不是巧合
二、研究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1. 人口 - 结构分析
2. 有一个“ 17 世纪危机”吗?
3. 1640 年的银货危机
4. 康德拉捷夫分析
5. 1762—1790 年康德拉捷夫“ B”阶段:危机和衰退
6. 一种更广阔的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第 6 章 西方为什么能够(暂时地)胜出?
一、是否有一个长周期的滑行轨道?
二、东方的衰落先于西方的兴起
1. 印度的衰落
2. 亚洲其他地区的衰落
三、西方是如何兴起的?
1. 爬上亚洲的肩膀
2. 技术变革的供给与需求
3. 资本的供给与来源
四、一种全球经济的人口解释
1. 一个人口经济模式
2. 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
3. 有关 1500—1750 年的证据
4. 1750 年的转折
5. 对这种解释的质疑与修改
6. 印度、中国、欧洲和整个世界的转变
7. 关于过去的结论和对于未来的意义
第 7 章 历史研究的结论和理论上的意义
一、历史研究的结论:欧洲中心论皇帝没穿衣服
1. 亚细亚生产方式
2. 欧洲特殊论
3. 究竟是欧洲的世界体系还是全球经济?
4. 1500 年:连续还是断裂?
5. 资本主义?
6. 霸权?
7. 西方的兴起与工业革命
8. 空洞的概念与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
二、理论意义:从一种全球视野看
1. 整体主义,还是部分主义?
2. 共性和相似,还是特性和差异?
3. 连续性,还是不连续性?
4. 横向整合,还是纵向分割?
5. 周期,还是直线?
6. 能动性,还是结构?
7. 一个世界经济果壳里的欧洲
8. 文明冲突的无政府状态中的“圣战与麦克世界”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出版后记
序言
我的这部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对于我是莫大的荣幸。能够应邀在这篇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前言里向你们致意,对于我更是极大的荣幸。因为我是一个西方人,而我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汉学家,更不是中国史研究者。但是,后面这几点也许对于我、对于中国的读者和其他地方的读者反而是件好事。其中的原因可以用我的儿子(他是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在送给我的中国礼物上写的话来说明。这件礼物是一部新的历史著作,是哈佛大学和美国最著名的中国史专家费正清生前撰写的最后一部著作。我的儿子在上面写道:“一个观察(研究)树木的人送给一个观察(研究)树林的人。生日快乐!保罗。”的确,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只喜欢观看具体的历史树木,他们忽视甚至否认树林的存在,尤其是全球树林的存在。但是,树木是在树林里生长的,必须在树林里才能存活和繁殖。中国史学者,尤其是哈佛大学的中国史学者,确实往往会倾向于强烈的“中国中心论”。但是,他们的“中国中心论”主要表现为专注于中国研究或某些具体方面。他们根本看不见树林,至少看不见一个全球世界的树林的存在。
因此,即使是这些中国中心论者,更不用说几代欧洲/西方中心论者,也没有认识到,直到 19 世纪之前,“中央之国” a 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某种中心。而这恰恰是我的这部著作所要论证的东西。正是由于我既不是只看某棵大树的历史学家,也不是只专注于中国的“中心论者”,所以我能够首先来尝试着考察 1800 年以前的全球经济整体,并发现中国在其中的“中心”地位和角色。而这是以前至少在西方从未有人哪怕是费心想一想的。
相反,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所有西方人以及许多其他地方的人一直不假思索地认为,至少从 1500 年以来,西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发源地和动力。有些人甚至宣称,自公元 1000 年甚至更早的时候起就是如此。他们认为,欧洲人的某些“独特”性质导致了这种发展,特别是由于他们具有所谓早在基督诞生前就已经产生的犹太 - 基督教“价值观”。人们已经多次证明,这种欧洲特殊论不过是一种胜利者的神话和十足的种族主义神话。本书在第 1 章和第 4 章中对这种论证做了回顾并加以扩充。
不过,本书还试图比这走得更远一些。在第 2 章中,我描绘和分析了 1—1800 年间世界经济的结构与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着支配地位。按照我在第 3 章中的统计,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位置和角色的现象之一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这一统计还力图表明,这些白银如何促成了 16—18 世纪明、清两代经济和人口的迅速扩张与增长。正如第 4 章所论证的,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缘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巨大的且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这是其他地区都望尘莫及的,只有印度能够望其项背。另外,所谓中国自郑和下西洋于 1433 年终止之后退出海上贸易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的出口商品和中国商人依然支配着中国海地区的贸易,从而为至今仍影响巨大的海外华人社群奠定了基础。实际上,与大量的历史神话相反,在亚洲(包括印度洋),欧洲人从未拥有或控制过超过 10%的海上贸易,在南中国海就更少了,在北中国海则根本无权置喙。因此,虽然许多人依然声称,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民间制度和公共/国家制度由于某种原因比欧洲“低劣”,但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欧洲人特别是马克思发明的一个神话,其目的在于证明子虚乌有的欧洲“独特性”。
这是一本充满原创性的重要著作,足以产生重大的影响。它有着无比巨大的学术雄心。
——芝加哥大学教授 彭慕兰
《白银资本》是改变我们对近代早期世界经济的认识的壮举。
——耶鲁大学教授 濮德培
这部给人启发之作的重大价值在于,它促使我们重新定义近代早期经济的思考框架。我相信,本书会成为一部确立基准之作。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王国斌
作为一部理论著作,《白银资本》代表着当今世界体系理论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历史写作中的成见、偏见和急功近利的伪命题(比如“ 中国为什么没有现代化”)。这对中国学界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刘禾
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人格角度看,这部著作都勇气非凡。它主张改变学术和政治观念的方向。事实会证明,它是一部必读书。
——剑桥大学教授 杰克?古迪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贡德?弗兰克译者:刘北成
贡德?弗兰克,当代西方著名学者。 1929年生于德国柏林。1957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8年获巴黎第八大学政治经济学国家博士学位。曾在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多所大学执教。弗兰克一直致力于世界体系史、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的研究,为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全球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重构全球主义的世界图景 陈燕谷
序 言王国斌
中文版前言安德烈?贡德?弗兰克
前 言安德烈?贡德?弗兰克
第 1 章 导论:真实的世界历史与欧洲中心论的社会理论
一、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对象
二、坚持全球观念,反对欧洲中心论
1. 斯密、马克思和韦伯
2. 当代的欧洲中心论及其批判者
3. 经济史学家们
4. 近期社会理论的局限
三、一种全球经济视野的轮廓
四、对阻力和障碍的预见与辩驳
第 2 章 全球贸易的旋转木马(1—1800 年)
一、世界经济的导论
1. 13 世纪和 14 世纪时的前身
2.“哥伦布交流”及其后果
3. 世界经济中某些被忽视的特点
二、世界劳动分工和贸易平衡
1. 全球经济的图示
2. 美洲
3. 非洲
4. 欧洲
5. 西亚
6. 印度与印度洋
7. 东南亚
8. 日本
9. 中国
10. 中亚
11. 俄国和波罗的海地区
12. 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总结
第 3 章 货币周游世界,推动世界旋转
一、世界货币的生产与交换
1. 全球大赌场的微观和宏观吸引力
2. 全球大赌场中的交易和赌博
3. 数字游戏
二、赢家如何使用他们的金钱?
1. 囤积说
2. 货币计量学中的通货膨胀和生产
3. 货币对拓殖和生产扩张的促进
第 4 章 全球经济:比较与联系
一、数量:人口、生产、生产力、收入和贸易
1. 人口、生产和收入
2. 生产力和竞争力
3. 1—1800 年的世界贸易
二、质量:科学与技术
1. 贬低亚洲科技的欧洲中心论
2. 世界的技术发展
三、机制:经济和金融制度
1. 亚洲和欧洲的制度比较与联系
2. 全球的制度联系
第 5 章 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一、同时性不是巧合
二、研究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1. 人口 - 结构分析
2. 有一个“ 17 世纪危机”吗?
3. 1640 年的银货危机
4. 康德拉捷夫分析
5. 1762—1790 年康德拉捷夫“ B”阶段:危机和衰退
6. 一种更广阔的横向整合的宏观历史?
第 6 章 西方为什么能够(暂时地)胜出?
一、是否有一个长周期的滑行轨道?
二、东方的衰落先于西方的兴起
1. 印度的衰落
2. 亚洲其他地区的衰落
三、西方是如何兴起的?
1. 爬上亚洲的肩膀
2. 技术变革的供给与需求
3. 资本的供给与来源
四、一种全球经济的人口解释
1. 一个人口经济模式
2. 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
3. 有关 1500—1750 年的证据
4. 1750 年的转折
5. 对这种解释的质疑与修改
6. 印度、中国、欧洲和整个世界的转变
7. 关于过去的结论和对于未来的意义
第 7 章 历史研究的结论和理论上的意义
一、历史研究的结论:欧洲中心论皇帝没穿衣服
1. 亚细亚生产方式
2. 欧洲特殊论
3. 究竟是欧洲的世界体系还是全球经济?
4. 1500 年:连续还是断裂?
5. 资本主义?
6. 霸权?
7. 西方的兴起与工业革命
8. 空洞的概念与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
二、理论意义:从一种全球视野看
1. 整体主义,还是部分主义?
2. 共性和相似,还是特性和差异?
3. 连续性,还是不连续性?
4. 横向整合,还是纵向分割?
5. 周期,还是直线?
6. 能动性,还是结构?
7. 一个世界经济果壳里的欧洲
8. 文明冲突的无政府状态中的“圣战与麦克世界”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出版后记
序言
我的这部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对于我是莫大的荣幸。能够应邀在这篇专门为中国读者写的前言里向你们致意,对于我更是极大的荣幸。因为我是一个西方人,而我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汉学家,更不是中国史研究者。但是,后面这几点也许对于我、对于中国的读者和其他地方的读者反而是件好事。其中的原因可以用我的儿子(他是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在送给我的中国礼物上写的话来说明。这件礼物是一部新的历史著作,是哈佛大学和美国最著名的中国史专家费正清生前撰写的最后一部著作。我的儿子在上面写道:“一个观察(研究)树木的人送给一个观察(研究)树林的人。生日快乐!保罗。”的确,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只喜欢观看具体的历史树木,他们忽视甚至否认树林的存在,尤其是全球树林的存在。但是,树木是在树林里生长的,必须在树林里才能存活和繁殖。中国史学者,尤其是哈佛大学的中国史学者,确实往往会倾向于强烈的“中国中心论”。但是,他们的“中国中心论”主要表现为专注于中国研究或某些具体方面。他们根本看不见树林,至少看不见一个全球世界的树林的存在。
因此,即使是这些中国中心论者,更不用说几代欧洲/西方中心论者,也没有认识到,直到 19 世纪之前,“中央之国” a 实际上是世界经济的某种中心。而这恰恰是我的这部著作所要论证的东西。正是由于我既不是只看某棵大树的历史学家,也不是只专注于中国的“中心论者”,所以我能够首先来尝试着考察 1800 年以前的全球经济整体,并发现中国在其中的“中心”地位和角色。而这是以前至少在西方从未有人哪怕是费心想一想的。
相反,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所有西方人以及许多其他地方的人一直不假思索地认为,至少从 1500 年以来,西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发源地和动力。有些人甚至宣称,自公元 1000 年甚至更早的时候起就是如此。他们认为,欧洲人的某些“独特”性质导致了这种发展,特别是由于他们具有所谓早在基督诞生前就已经产生的犹太 - 基督教“价值观”。人们已经多次证明,这种欧洲特殊论不过是一种胜利者的神话和十足的种族主义神话。本书在第 1 章和第 4 章中对这种论证做了回顾并加以扩充。
不过,本书还试图比这走得更远一些。在第 2 章中,我描绘和分析了 1—1800 年间世界经济的结构与发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着支配地位。按照我在第 3 章中的统计,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位置和角色的现象之一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大约一半;这一统计还力图表明,这些白银如何促成了 16—18 世纪明、清两代经济和人口的迅速扩张与增长。正如第 4 章所论证的,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缘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巨大的且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这是其他地区都望尘莫及的,只有印度能够望其项背。另外,所谓中国自郑和下西洋于 1433 年终止之后退出海上贸易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的出口商品和中国商人依然支配着中国海地区的贸易,从而为至今仍影响巨大的海外华人社群奠定了基础。实际上,与大量的历史神话相反,在亚洲(包括印度洋),欧洲人从未拥有或控制过超过 10%的海上贸易,在南中国海就更少了,在北中国海则根本无权置喙。因此,虽然许多人依然声称,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民间制度和公共/国家制度由于某种原因比欧洲“低劣”,但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欧洲人特别是马克思发明的一个神话,其目的在于证明子虚乌有的欧洲“独特性”。
ISBN | 9787220101564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贡德?弗兰克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