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如何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对内对外发声?如何阐释好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近些年来,这些问题一直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然而,相对于解决话语贫困的需求,国内的研究还是太少了,研究进展还是太慢了。
陈曙光著的《中国话语(说什么怎么说)》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从“学术话语”的角度对当今中国话语进行量身打造的首部力作。全书紧扣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关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精神,围绕事关中国话语的核心问题——中国模式、中国民主、中国的价值观与信仰问题等进行内容架构。内容丰富、逻辑缜密,注重创新、富有新见,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为中国话语的构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学理支撑;对增强构建中国话语的自觉和自信,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
陈曙光,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央“马工程”专家,教育部“马工程”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延安大学、湖北省委讲师团兼职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共4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4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150余篇,《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复印70多篇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其中,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一届、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项,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关于“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2016年5月17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目录
导语中国,从发展优势到话语优势
发展优势与话语劣势的背反
三套似是而非的话语方案
中国话语的建构思路
中国究竟该如何发声?
话语优势如何度量?
上篇解码“中国”
第一章被歪曲的中国模式
“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模式”说
“新自由主义模式”说
“儒家资本主义模式”说
“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说
“第三条道路模式”说
“威权社会主义模式”说
“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说
“儒家社会主义模式”说
第二章方法决定看法——科学解读中国模式
一与多的统一
变与稳的平衡
质与量的互补
中与西的互鉴
主流与支流的兼顾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部分与整体的呼应
民族与世界的结合
历史与现实的贯通
应然与实然的观照
第三章中国模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不必讳言“模式”:中国有自己的模式
中国模式的确定性
中国模式的不确定性
中国模式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中篇话说“民主”
第四章西式民主的话语陷阱
陷阱一:民主一元论
陷阱二:民主速成论
陷阱三:选举至上论
陷阱四:民主富强论
陷阱五:民主和平论
陷阱六:民主目的论
陷阱七:民主万能论
陷阱八:民主终结论
延伸阅读从欧洲难民危机看西式民主陷阱
第五章西式民主的软肋与硬伤
囿于“钱主”的民主
迷于“游戏”的民主
浮于“当下”的民主
止于“选举”的民主
困于“暴政”的民主
苦于“低效”的民主
第六章中国式民主的话语建构
民主不是“商品”,无法输入和输出
程序民主固然重要,实质民主更为根本
民主不止于选举,协商也是民主
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民主没有普世的模式,各有各的搞法
民主无法速成,民主建设是一个过程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也不是万能钥匙
西式民主不是终点,民主依然在路上
延伸阅读西式民主不是治理腐败的“灵丹妙药”
下篇直面“价值观”
第七章文化自信的底气
何谓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何以可能?
文化自信,意义何在?
延伸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自
第八章政党自信从哪里来?
政党自信的内涵与边界
政党自信的历史逻辑
政党自信的理论逻辑
政党自信的世界视野
政党自信的辩证智慧
在改革发展中夯实政党自信
第九章富强的中国之路
国强必霸: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和平崛起:中国道路对霸权逻辑的超越
强而不霸:中国为什么能?
中国的崛起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延伸阅读富强的中国特色
第十章共产主义这面旗帜永远不能丢
共产主义的“远”与“近”
共产主义的“表”与“里”
迈向共产主义的征程不是“走红毯”
第十一章打造“话语中国"
西方话语中的“中国图像”附着了很多非中国的元素
“西方”不能成为裁判话语真理性的标准
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图像
结语——让世界知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如何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对内对外发声?如何阐释好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近些年来,这些问题一直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话题。然而,相对于解决话语贫困的需求,国内的研究还是太少了,研究进展还是太慢了。
陈曙光著的《中国话语(说什么怎么说)》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从“学术话语”的角度对当今中国话语进行量身打造的首部力作。全书紧扣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关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精神,围绕事关中国话语的核心问题——中国模式、中国民主、中国的价值观与信仰问题等进行内容架构。内容丰富、逻辑缜密,注重创新、富有新见,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为中国话语的构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学理支撑;对增强构建中国话语的自觉和自信,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
陈曙光,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央“马工程”专家,教育部“马工程”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特约研究员,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延安大学、湖北省委讲师团兼职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共4项,出版个人学术专著4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150余篇,《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复印70多篇次。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其中,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一届、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项,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关于“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2016年5月17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目录
导语中国,从发展优势到话语优势
发展优势与话语劣势的背反
三套似是而非的话语方案
中国话语的建构思路
中国究竟该如何发声?
话语优势如何度量?
上篇解码“中国”
第一章被歪曲的中国模式
“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模式”说
“新自由主义模式”说
“儒家资本主义模式”说
“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说
“第三条道路模式”说
“威权社会主义模式”说
“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说
“儒家社会主义模式”说
第二章方法决定看法——科学解读中国模式
一与多的统一
变与稳的平衡
质与量的互补
中与西的互鉴
主流与支流的兼顾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部分与整体的呼应
民族与世界的结合
历史与现实的贯通
应然与实然的观照
第三章中国模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不必讳言“模式”:中国有自己的模式
中国模式的确定性
中国模式的不确定性
中国模式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中篇话说“民主”
第四章西式民主的话语陷阱
陷阱一:民主一元论
陷阱二:民主速成论
陷阱三:选举至上论
陷阱四:民主富强论
陷阱五:民主和平论
陷阱六:民主目的论
陷阱七:民主万能论
陷阱八:民主终结论
延伸阅读从欧洲难民危机看西式民主陷阱
第五章西式民主的软肋与硬伤
囿于“钱主”的民主
迷于“游戏”的民主
浮于“当下”的民主
止于“选举”的民主
困于“暴政”的民主
苦于“低效”的民主
第六章中国式民主的话语建构
民主不是“商品”,无法输入和输出
程序民主固然重要,实质民主更为根本
民主不止于选举,协商也是民主
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民主没有普世的模式,各有各的搞法
民主无法速成,民主建设是一个过程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也不是万能钥匙
西式民主不是终点,民主依然在路上
延伸阅读西式民主不是治理腐败的“灵丹妙药”
下篇直面“价值观”
第七章文化自信的底气
何谓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何以可能?
文化自信,意义何在?
延伸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自
第八章政党自信从哪里来?
政党自信的内涵与边界
政党自信的历史逻辑
政党自信的理论逻辑
政党自信的世界视野
政党自信的辩证智慧
在改革发展中夯实政党自信
第九章富强的中国之路
国强必霸: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和平崛起:中国道路对霸权逻辑的超越
强而不霸:中国为什么能?
中国的崛起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延伸阅读富强的中国特色
第十章共产主义这面旗帜永远不能丢
共产主义的“远”与“近”
共产主义的“表”与“里”
迈向共产主义的征程不是“走红毯”
第十一章打造“话语中国"
西方话语中的“中国图像”附着了很多非中国的元素
“西方”不能成为裁判话语真理性的标准
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图像
结语——让世界知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ISBN | 9787216091497,7216091493 |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陈曙光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