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在世界历史中,阿富汗一直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帝国的坟场”。近代以来,英国、苏联、美国先后对阿富汗动武,但很难将其征服阿富汗。本书梳理了发生在阿富汗土地上的战争,重点讲述了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与2001年至今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文笔生动,资料翔实,既把握宏观讲述又兼顾微观描写。
作者简介
作者:刘啸虎,山东济南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出版有《普京的铁拳》《两栖联合特种作战》等图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血色山国
1.征服者的传说
2.王朝的更替
3.蒙古人的西征
4.帝国的辉煌
5.阿富汗的诞生
第二章抗英战争
1.殖民的时代
2.地狱般的撤军
3.迈万德的血战
4.国王的改革
5.最后的独立
第三章苏联入侵
1.政治的悲剧
2.完美的入侵
3.山间的战争
4.困顿的泥潭
5.残酷的证言
6.最后的撤军
第四章永无尽头的“持久自由”
1.新势力的崛起
2.“9·11”之后的战争
3.“蟒蛇”与“红翼”
4.增兵演讲
5.“以上帝和国家的名义—吉罗尼莫”
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世人眼中,阿富汗从不是一个普通的中亚山国。身为东西方丝绸之路上的要冲,独特的地理位置曾给这个内陆国家带来了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荣耀,更带来了惨烈的战争与杀戮。而且,战争与杀戮至今未能平息。19世纪英属印度总督寇松勋爵有言:“阿富汗就是一杯亚洲的鸡尾酒,它的战略地理位置决定了帝国、地区性大国和众多邻国都要来搅和一把。”雄才大略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曾告诉后人—谁征服了阿富汗,谁就征服了世界。世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征服者,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跛子帖木儿,都曾到过这个“亚洲命运的十字路口”。近代以来,阿富汗更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帝国的坟场”。
从19世纪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的“大博弈”开始,阿富汗便被置于帝国角逐的战场中央。经过三次坚忍的抵抗与血腥的战争,阿富汗最终击败了宿敌英国,实现了不屈的独立。独立后的阿富汗力图振作,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寻求安身立命之道,却还是没能躲避另一个宿敌俄国。冷战的严酷背景下,阿富汗延续着不幸的宿命。1979年,苏联出兵入侵阿富汗,进行了长达9年的战争。与英国一样,苏联认定凭借自身的强大实力可以在阿富汗达到本国既定的战略目标。然而,阿富汗天造地设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却成了“红色帝国”运行体制、政治理念和综合国力的试金石。有利形势保持不久,苏军便陷入了游击战的泥潭。经过漫长的9年,这场试图征服阿富汗的速决战变成了持久战,直至成为红色帝国的伤心之战。
战争结束,冷战随之落幕,“苏联”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然而和平并没有眷顾阿富汗。内战爆发,各派军事强人为争夺上一场战争留下来的残羹冷炙而混战不休。这个已成焦土的国家,渐渐崛起了恪守伊斯兰传统教法的“塔利班”。“塔利班”让阿富汗在文化上倒退回中世纪,同时容留庇护了美国的死敌—“恐怖大亨”本·拉登。于是,“9·11”事件在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同时,也给阿富汗带来了又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海外战争。阿富汗的土地上,战争依旧,只是又换了一代人,又变了几个对局者。阿富汗令各种伟大的战略家感到头痛,人们说美国的阿富汗战争实际上是一场永无结局的战争。世人从不曾遗忘“帝国坟场”的可怕,更关注这个“亚洲十字路口”的安全,以及亚洲乃至全世界未来的命运。当下的时代充满变数,中国的崛起让“一带一路”逐渐成为世界历史的新选项;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是接续阿富汗历史,重塑阿富汗未来的理想选项。关于这一切,我们拭目以待。
后记
1989年2月15日,一支由70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苏军车队驶过阿富汗—苏联边境的阿姆河大桥,驻阿富汗苏军总司令格拉莫夫中将从最后一辆装甲车上跳下来,面对记者们宣布:“我是最后一名撤出阿富汗国土的苏军人员。在我身后,再也找不到一名苏军士兵了。”战争结束多年后,曾参与指挥入侵阿富汗军事行动的前苏军第39集团军司令员谢勉洛夫少将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到达的第二天,一场暴风雪猝然而至,当地的阿富汗山民传说:‘俄国人来到这里,带来了冰雪。’”事实上,千年以来阿富汗一直是为战争和杀戮的冰雪所覆盖的悲剧国度。贫穷的阿富汗人在战斗中除了生命之外再没有可以失去的东西,而阿富汗的敌人往往经受不起失去太多的代价。比如古代在阿富汗的土地上兴衰起伏的那些灿烂文明和辉煌帝国,比如近代的英国和现代的苏联,再比如今天的美国。
勃列日涅夫曾称阿富汗为苏联一个“流血不止的伤口”。面对战争与杀戮,阿富汗这片土地往往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英国人面对失败,及时抽身,尚可保全;苏联在阿富汗消耗了无可弥补的金钱和生命,阿富汗战争成了苏联剧变的先兆,从阿富汗撤返的苏军回国竟然是为祖国送葬;至于美国人,“持久自由”行动的成功有目共睹,外界曾欢呼—美国人只用了61天时间和一两万地面部队,就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中打赢了一场近两百年间英国人和苏联人都未曾打赢的战争。然而,阿富汗战争恰恰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外战争。阿富汗战争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并非现代高技术武器可以解决,英国和苏联曾碰到的难题,同样让美国束手无策。对于大国来说,赢得一场持久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不是武器,而是政治和经济因素,军事的棋局向来被盘外的因素所决定。崛起中的大国,更应以之为殷鉴。
自远古以来,战争从未改变过它的本质。每个人都想知道,战争在阿富汗将何时才能真正结束。阿富汗人愿意为自己国家的安定发展付出努力,也欢迎大国提供帮助。但是,阿富汗人强调,他们不乞求“国际社会的施舍”;愿意帮助阿富汗重建的大国,应该尊重阿富汗人的尊严和利益,而不是利用所谓的帮助或援助将阿富汗再次卷入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的漩涡。能做到这一点的,相信只有中国。
世界主要经济体还没有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只有中国能成为阿富汗重建秩序的希望所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也会成为阿富汗和平复兴与经济重建的伟大机遇。只有中国会让阿富汗没有任何担忧,让千年前的丝绸之路要冲再现辉煌,与东方的大国同享文明的荣光。人们所盼望的,已经不仅仅是阿富汗的和平,还有阿富汗的复兴与辉煌。
文摘
十多万大军在阿富汗没有明确的作战目标,也搞不清他们在这地方的目的。苏联军人就像上班一样,每天天亮了乘坐米-24武装直升机出发,到一个地方扫射一通,护送一支运输车队给友军运送给养或其他什么东西,然后收工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偶尔会看到一发“毒刺”导弹从山里飞起来,朝着某架倒霉的苏军直升机飞过去,最后用1980年勃列日涅夫的口吻调侃一句:“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错!”
一些苏军士兵开始叛逃了。不时有苏军士兵冒着种种危险逃离部队,参加到阿富汗游击队的行列里来。1983年11月,两名驻喀布尔的苏军士兵叛逃到西方,开苏军士兵在阿富汗向西方潜逃之先河;法国拒绝给这两位叛逃者签证,他们最后获准去美国政治避难。到80年代中期,从阿富汗叛逃到西方的苏军士兵越来越多。最惊人的事件发生在1985年10月,一名在喀布尔广播电台担负警卫任务的19岁苏联士兵突然冲过大街,冲进街对面的美国大使馆。他拒绝与苏联人员会见,始终只对西方记者强调了一句话:我不喜欢这场战争,我要回家。
最危险的情况在向苏联境内蔓延—阿富汗的塔吉克人和乌兹别克人在苏联的中亚加盟共和国也有自己的同胞。随着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民族问题上逐渐推行宽容政策,在这些加盟共和国里爆发了反对向相同种族的人民进行战争的示威游行,甚至骚乱。而在苏联欧洲领土上的加盟共和国里,也爆发了反对俄罗斯人的示威。按照街头传单的说法:“乌克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被迫’执行俄罗斯军官的残酷命令,流的是他们自己和阿富汗人的血。”到80年代末,这些加盟共和国还提出了让它们的服兵役者在他们家乡共和国服役而不是被派往阿富汗的要求。
曾有名苏军士兵走进喀布尔的一座清真寺,人群立即包围了他,准备揍他。这名苏军士兵说:“我也是穆斯林。我离开家的时候,母亲要我给她弄一部《古兰经》。我到这里来就是想实现她对我的要求,因为在苏联是弄不到《古兰经》的。”清真寺里的阿富汗人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讶,不仅没有揍他,还热情地送他一部《古兰经》。由此可见,驻阿富汗苏军的军心已经处在被瓦解的边缘。
美国也加紧了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武器援助。1986年下半年,英国的“吹管”式和“轻标枪”式防空导弹也相继通过美国中央情报局转送到了阿富汗国内。也就在这一年,本·拉登帮助阿富汗游击队建造了霍斯特隧道综合工程。这项工程由美国中央情报局作为主要的武器存储库加以资助;那是阿富汗游击队的训练设施和医药中心,位于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深山中。正是在这里,本·拉登第一次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圣战者训练营地。在美国当时的一些报纸上,本·拉登是以英雄的形象出现。
“为了对抗那些俄罗斯的异教徒,沙特阿拉伯选择我作为他们在阿富汗的代表。”多年后,本·拉登回忆说,“我住在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地区。在那里,我募集来自沙特阿拉伯王国以及所有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的人,我建立了我的第一个营地,那些志愿者们接受巴基斯坦和美国军官的训练。美国人提供武器,沙特阿拉伯则提供金钱。”
戈尔巴乔夫深知苏联再也不能从这场无望的战争中取胜。1986年2月,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戈尔巴乔夫毫不掩饰地称阿富汗是“一处流血不止的伤口”;同年晚些时候,新任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公开称苏联干涉阿富汗是一种“罪恶”。从这样的表述中,外界敏锐捕捉到了苏联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新动向。
事实上,在1985年11月,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里根就在日内瓦进行了高级会谈,这是苏美首脑六年来的首次会晤。这次会晤几乎可以算作是结束冷战的开端,而为了显示出苏联方面的诚意,戈尔巴乔夫必须有实际的表示。
无论如何,阿富汗对于戈尔巴乔夫来说只是全面改革构想中的一个环节;要解决阿富汗问题,必须从整体的全面改革构想入手。实现这个构想的契机,是苏共二十七大。
1986年2月25日至3月6日,苏共二十七大在莫斯科举行。戈尔巴乔夫在二十七大报告及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和决议中,提出了大量新观点。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上,戈尔巴乔夫以“有计划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取代了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成熟社会主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上,戈尔巴乔夫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非对抗性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应当经常加以调整和完善。戈尔巴乔夫还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单纯是一种归属问题,而是“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包含着“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利用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分配的一整套多方面的关系和一整套经济利益”,他明确提出要不断调整这种关系,并把这种调整与“社会经济自治”联系起来。戈尔巴乔夫还提出,社会主义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宣称要“对现行价格体系必须进行有计划地改造”,使其更灵活。
通过苏共二十七大,戈尔巴乔夫告诉世人,一个全面改革的年代要到来了,阿富汗战争露出了结束的第一缕曙光。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外交新思维”,他向外界表示—第三世界并不存在革命形势,不应采取“输出革命”的形式来人为制造那里的革命,也不应以意识形态作为决定对外政策和判断事物的标准,处理国际冲突时一定要考虑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和“普遍安全”。戈尔巴乔夫明确表示,企图通过军事途径解决地区冲突问题是极其有害和徒劳的,正确的手段是“通过政治途径和对话,来解决地区冲突问题”。
多年之后,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回忆说:“从阿富汗撤退的决定是最困难的第一步……其他一切事情都源于这一步。”
在世界历史中,阿富汗一直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帝国的坟场”。近代以来,英国、苏联、美国先后对阿富汗动武,但很难将其征服阿富汗。本书梳理了发生在阿富汗土地上的战争,重点讲述了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与2001年至今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文笔生动,资料翔实,既把握宏观讲述又兼顾微观描写。
作者简介
作者:刘啸虎,山东济南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出版有《普京的铁拳》《两栖联合特种作战》等图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血色山国
1.征服者的传说
2.王朝的更替
3.蒙古人的西征
4.帝国的辉煌
5.阿富汗的诞生
第二章抗英战争
1.殖民的时代
2.地狱般的撤军
3.迈万德的血战
4.国王的改革
5.最后的独立
第三章苏联入侵
1.政治的悲剧
2.完美的入侵
3.山间的战争
4.困顿的泥潭
5.残酷的证言
6.最后的撤军
第四章永无尽头的“持久自由”
1.新势力的崛起
2.“9·11”之后的战争
3.“蟒蛇”与“红翼”
4.增兵演讲
5.“以上帝和国家的名义—吉罗尼莫”
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世人眼中,阿富汗从不是一个普通的中亚山国。身为东西方丝绸之路上的要冲,独特的地理位置曾给这个内陆国家带来了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荣耀,更带来了惨烈的战争与杀戮。而且,战争与杀戮至今未能平息。19世纪英属印度总督寇松勋爵有言:“阿富汗就是一杯亚洲的鸡尾酒,它的战略地理位置决定了帝国、地区性大国和众多邻国都要来搅和一把。”雄才大略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曾告诉后人—谁征服了阿富汗,谁就征服了世界。世界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征服者,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跛子帖木儿,都曾到过这个“亚洲命运的十字路口”。近代以来,阿富汗更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帝国的坟场”。
从19世纪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的“大博弈”开始,阿富汗便被置于帝国角逐的战场中央。经过三次坚忍的抵抗与血腥的战争,阿富汗最终击败了宿敌英国,实现了不屈的独立。独立后的阿富汗力图振作,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寻求安身立命之道,却还是没能躲避另一个宿敌俄国。冷战的严酷背景下,阿富汗延续着不幸的宿命。1979年,苏联出兵入侵阿富汗,进行了长达9年的战争。与英国一样,苏联认定凭借自身的强大实力可以在阿富汗达到本国既定的战略目标。然而,阿富汗天造地设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却成了“红色帝国”运行体制、政治理念和综合国力的试金石。有利形势保持不久,苏军便陷入了游击战的泥潭。经过漫长的9年,这场试图征服阿富汗的速决战变成了持久战,直至成为红色帝国的伤心之战。
战争结束,冷战随之落幕,“苏联”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然而和平并没有眷顾阿富汗。内战爆发,各派军事强人为争夺上一场战争留下来的残羹冷炙而混战不休。这个已成焦土的国家,渐渐崛起了恪守伊斯兰传统教法的“塔利班”。“塔利班”让阿富汗在文化上倒退回中世纪,同时容留庇护了美国的死敌—“恐怖大亨”本·拉登。于是,“9·11”事件在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同时,也给阿富汗带来了又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海外战争。阿富汗的土地上,战争依旧,只是又换了一代人,又变了几个对局者。阿富汗令各种伟大的战略家感到头痛,人们说美国的阿富汗战争实际上是一场永无结局的战争。世人从不曾遗忘“帝国坟场”的可怕,更关注这个“亚洲十字路口”的安全,以及亚洲乃至全世界未来的命运。当下的时代充满变数,中国的崛起让“一带一路”逐渐成为世界历史的新选项;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是接续阿富汗历史,重塑阿富汗未来的理想选项。关于这一切,我们拭目以待。
后记
1989年2月15日,一支由70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苏军车队驶过阿富汗—苏联边境的阿姆河大桥,驻阿富汗苏军总司令格拉莫夫中将从最后一辆装甲车上跳下来,面对记者们宣布:“我是最后一名撤出阿富汗国土的苏军人员。在我身后,再也找不到一名苏军士兵了。”战争结束多年后,曾参与指挥入侵阿富汗军事行动的前苏军第39集团军司令员谢勉洛夫少将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到达的第二天,一场暴风雪猝然而至,当地的阿富汗山民传说:‘俄国人来到这里,带来了冰雪。’”事实上,千年以来阿富汗一直是为战争和杀戮的冰雪所覆盖的悲剧国度。贫穷的阿富汗人在战斗中除了生命之外再没有可以失去的东西,而阿富汗的敌人往往经受不起失去太多的代价。比如古代在阿富汗的土地上兴衰起伏的那些灿烂文明和辉煌帝国,比如近代的英国和现代的苏联,再比如今天的美国。
勃列日涅夫曾称阿富汗为苏联一个“流血不止的伤口”。面对战争与杀戮,阿富汗这片土地往往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英国人面对失败,及时抽身,尚可保全;苏联在阿富汗消耗了无可弥补的金钱和生命,阿富汗战争成了苏联剧变的先兆,从阿富汗撤返的苏军回国竟然是为祖国送葬;至于美国人,“持久自由”行动的成功有目共睹,外界曾欢呼—美国人只用了61天时间和一两万地面部队,就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岭中打赢了一场近两百年间英国人和苏联人都未曾打赢的战争。然而,阿富汗战争恰恰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外战争。阿富汗战争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并非现代高技术武器可以解决,英国和苏联曾碰到的难题,同样让美国束手无策。对于大国来说,赢得一场持久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不是武器,而是政治和经济因素,军事的棋局向来被盘外的因素所决定。崛起中的大国,更应以之为殷鉴。
自远古以来,战争从未改变过它的本质。每个人都想知道,战争在阿富汗将何时才能真正结束。阿富汗人愿意为自己国家的安定发展付出努力,也欢迎大国提供帮助。但是,阿富汗人强调,他们不乞求“国际社会的施舍”;愿意帮助阿富汗重建的大国,应该尊重阿富汗人的尊严和利益,而不是利用所谓的帮助或援助将阿富汗再次卷入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的漩涡。能做到这一点的,相信只有中国。
世界主要经济体还没有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只有中国能成为阿富汗重建秩序的希望所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也会成为阿富汗和平复兴与经济重建的伟大机遇。只有中国会让阿富汗没有任何担忧,让千年前的丝绸之路要冲再现辉煌,与东方的大国同享文明的荣光。人们所盼望的,已经不仅仅是阿富汗的和平,还有阿富汗的复兴与辉煌。
文摘
十多万大军在阿富汗没有明确的作战目标,也搞不清他们在这地方的目的。苏联军人就像上班一样,每天天亮了乘坐米-24武装直升机出发,到一个地方扫射一通,护送一支运输车队给友军运送给养或其他什么东西,然后收工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偶尔会看到一发“毒刺”导弹从山里飞起来,朝着某架倒霉的苏军直升机飞过去,最后用1980年勃列日涅夫的口吻调侃一句:“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错!”
一些苏军士兵开始叛逃了。不时有苏军士兵冒着种种危险逃离部队,参加到阿富汗游击队的行列里来。1983年11月,两名驻喀布尔的苏军士兵叛逃到西方,开苏军士兵在阿富汗向西方潜逃之先河;法国拒绝给这两位叛逃者签证,他们最后获准去美国政治避难。到80年代中期,从阿富汗叛逃到西方的苏军士兵越来越多。最惊人的事件发生在1985年10月,一名在喀布尔广播电台担负警卫任务的19岁苏联士兵突然冲过大街,冲进街对面的美国大使馆。他拒绝与苏联人员会见,始终只对西方记者强调了一句话:我不喜欢这场战争,我要回家。
最危险的情况在向苏联境内蔓延—阿富汗的塔吉克人和乌兹别克人在苏联的中亚加盟共和国也有自己的同胞。随着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民族问题上逐渐推行宽容政策,在这些加盟共和国里爆发了反对向相同种族的人民进行战争的示威游行,甚至骚乱。而在苏联欧洲领土上的加盟共和国里,也爆发了反对俄罗斯人的示威。按照街头传单的说法:“乌克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被迫’执行俄罗斯军官的残酷命令,流的是他们自己和阿富汗人的血。”到80年代末,这些加盟共和国还提出了让它们的服兵役者在他们家乡共和国服役而不是被派往阿富汗的要求。
曾有名苏军士兵走进喀布尔的一座清真寺,人群立即包围了他,准备揍他。这名苏军士兵说:“我也是穆斯林。我离开家的时候,母亲要我给她弄一部《古兰经》。我到这里来就是想实现她对我的要求,因为在苏联是弄不到《古兰经》的。”清真寺里的阿富汗人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讶,不仅没有揍他,还热情地送他一部《古兰经》。由此可见,驻阿富汗苏军的军心已经处在被瓦解的边缘。
美国也加紧了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武器援助。1986年下半年,英国的“吹管”式和“轻标枪”式防空导弹也相继通过美国中央情报局转送到了阿富汗国内。也就在这一年,本·拉登帮助阿富汗游击队建造了霍斯特隧道综合工程。这项工程由美国中央情报局作为主要的武器存储库加以资助;那是阿富汗游击队的训练设施和医药中心,位于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深山中。正是在这里,本·拉登第一次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圣战者训练营地。在美国当时的一些报纸上,本·拉登是以英雄的形象出现。
“为了对抗那些俄罗斯的异教徒,沙特阿拉伯选择我作为他们在阿富汗的代表。”多年后,本·拉登回忆说,“我住在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地区。在那里,我募集来自沙特阿拉伯王国以及所有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的人,我建立了我的第一个营地,那些志愿者们接受巴基斯坦和美国军官的训练。美国人提供武器,沙特阿拉伯则提供金钱。”
戈尔巴乔夫深知苏联再也不能从这场无望的战争中取胜。1986年2月,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戈尔巴乔夫毫不掩饰地称阿富汗是“一处流血不止的伤口”;同年晚些时候,新任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公开称苏联干涉阿富汗是一种“罪恶”。从这样的表述中,外界敏锐捕捉到了苏联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新动向。
事实上,在1985年11月,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里根就在日内瓦进行了高级会谈,这是苏美首脑六年来的首次会晤。这次会晤几乎可以算作是结束冷战的开端,而为了显示出苏联方面的诚意,戈尔巴乔夫必须有实际的表示。
无论如何,阿富汗对于戈尔巴乔夫来说只是全面改革构想中的一个环节;要解决阿富汗问题,必须从整体的全面改革构想入手。实现这个构想的契机,是苏共二十七大。
1986年2月25日至3月6日,苏共二十七大在莫斯科举行。戈尔巴乔夫在二十七大报告及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和决议中,提出了大量新观点。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上,戈尔巴乔夫以“有计划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取代了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成熟社会主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上,戈尔巴乔夫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非对抗性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应当经常加以调整和完善。戈尔巴乔夫还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单纯是一种归属问题,而是“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包含着“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利用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分配的一整套多方面的关系和一整套经济利益”,他明确提出要不断调整这种关系,并把这种调整与“社会经济自治”联系起来。戈尔巴乔夫还提出,社会主义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宣称要“对现行价格体系必须进行有计划地改造”,使其更灵活。
通过苏共二十七大,戈尔巴乔夫告诉世人,一个全面改革的年代要到来了,阿富汗战争露出了结束的第一缕曙光。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外交新思维”,他向外界表示—第三世界并不存在革命形势,不应采取“输出革命”的形式来人为制造那里的革命,也不应以意识形态作为决定对外政策和判断事物的标准,处理国际冲突时一定要考虑有关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和“普遍安全”。戈尔巴乔夫明确表示,企图通过军事途径解决地区冲突问题是极其有害和徒劳的,正确的手段是“通过政治途径和对话,来解决地区冲突问题”。
多年之后,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回忆说:“从阿富汗撤退的决定是最困难的第一步……其他一切事情都源于这一步。”
ISBN | 9787516813751,7516813753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作者 | 刘啸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