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屏幕:教你引导孩子用好手机和电脑, 和iPad时代的Ta一起健康成长》 让-费朗索瓦·巴赫 (Jeon-Francois Bach), 奥利维埃·伍德 (Olivier Houde), 皮埃尔·勒纳 (Pierre Lena), 塞尔日·蒂斯隆 (Serge Tisseron), 李智玲 978711156676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孩子与屏幕:教你引导孩子用好手机和电脑,和iPad时代的Ta一起健康成长》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让—费朗索瓦·巴赫(Jeon—Francois Bach) (法国)奥利维埃·伍德(Olivier Houde) (法国)皮埃尔·勒纳(Pierre Lena) (法国)塞尔日·蒂斯隆(Serae Tisseron) 译者:李智玲

让—费朗索瓦·巴赫(Jeon—Francois Bach),法国青少年、体育、民间教育和生活服务部部长,2006年成为法国科学院常务秘书,巴黎笛卡尔大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病理学和免疫学。
奥利维埃·伍德(Olivier Houde),巴黎笛卡尔大学心理学教授,素邦大学法国科学院儿童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实验室主任,法国大学研究院资深会员,研究方向为幼此认知发展。发表了200余篇文章和科学文献,其中有15本专著。
皮埃尔·勒纳(Pierre Lena),巴黎狄德罗大学荣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成员。1996年成为法国科学合作基金“大家齐动手”奠基人之一,2012年成为主席。
塞尔日·蒂斯隆(Serae Tisseron),精神科专家,巴黎十大心理学博士,精神分析专家。发表了30多篇关于人类精神方面的文章:关于家庭的秘密、创伤学、信息技术带来的图像和心理重塑等,文章被翻译成11种文字。

目录

作者简介
译者的话
前言
1内容介绍
2一些建议
2.1基本准则/3
2.2两岁前的婴幼儿/5
2.32~6岁的幼儿/6
2.46~12岁的孩子/7
2.512岁之后:青少年时期/8
2.6电子屏幕和各种相关病症/12
2.7暴力问题/13
3如何应用本书解决孩子在使用屏幕时遇到的问题
3.1从年龄的角度/15
3.2正确使用屏幕/16
3.3理解屏幕的作用/16
3.4网游/17
3.5屏幕的错误使用及其危害/17
3.6虚拟社交网络/17
3.7暴力/18
3.8虚拟和现实/18
3.9信息革命/18
4面对屏幕的人类
4.1概述/19
4.2注意力及感知力/21
4.3奖赏/21
4.4模仿力/22
4.5社会化和认知力/24
4.6可能出现的三种偏见/26
5从出生到成年,面对屏幕时的心理和大脑
5.1什么是虚拟/29
5.1.1虚拟的定义/29
5.1.2从婴幼儿到青年时期的心理虚拟/30
5.1.3数字虚拟/33
5.2新的虚拟文化/34
5.2.1三重颠覆/35
5.2.2未来:混合共存和屏幕文化/42
5.3暴力问题/43
5.3.1对暴力问题通常的思考/44
5.3.2无互动的屏幕:电影和电视/46
5.3.3电子游戏/48
5.3.4如何预防暴力影响/51
5.4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如何根据孩子的年纪正确地使用各种屏幕/53
5.4.1婴儿(0~2岁)/55
5.4.2学龄前儿童(2~6岁)/58
5.4.3学龄儿童(6~12岁)/59
5.4.4青少年(12~18岁)/61
5.5虚拟的现实性:沉醉,互动,成为自己行为的观众/67
5.5.1所有的图像都是表达愿望的作品/67
5.5.2沉醉于虚拟/69
5.5.3同虚拟的事物融为一体/69
5.5.4虚拟空间中和其他用户的互动/70
5.5.5随时成为自己的观众/71
5.5.6从两维屏幕到三维屏幕/71
6从认知和行为的研究重新回到脑科学
6.1神经科学/73
6.2认知控制和屏幕的角色/79
6.3屏幕在教学中的危害/80
6.3.1儿童时期/81
6.3.2对大孩子以及青少年的影响/82
6.3.3关于屏幕上瘾的问题/84
7不同的屏幕,不同的方法
7.0信息技术可视展现:屏幕/92
7.1不同屏幕及其产生的可能性/93
7.1.1电影/94
7.1.2电视/94
7.1.3电脑/96
7.1.4移动电话/96
7.1.5平板电脑/99
7.1.6技术发展的趋势/99
7.2个性化使用屏幕的第一空间:社交网络/100
7.2.1使用的巨大多样性/101
7.2.2社交网络的正面效果/102
7.2.3社交网络的负面效应/105
7.3个性使用屏幕的第二空间:电子游戏/106
7.3.1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形式使得电子游戏的使用出现了丰富多样性/107
7.3.2电子游戏的正面影响/109
7.3.3电子游戏的负面效应/111
8如何更好地使用屏幕
8.1有利于婴幼儿时期及其他年龄段的各种转变/112
8.2鼓励正确地使用屏幕/113
8.2.1父母的角色/114
8.2.2学校的作用/115
8.2.3对青少年创新的认可必不可少/116
8.3屏幕在治疗中的作用/116
8.3.1新的治疗媒介/117
8.3.2远程疗法:e—治疗(远程治疗)/119
8.4屏幕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作用/120
8.4.1增强内在动机/120
8.4.2面对屏幕的智力开发/122
8.4.3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124
8.4.4理解信息科学/125
8.5几个帮助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孩子自身的例子/127
8.5.13—6—9—12规则/127
8.5.2在小学开展“三种角色”活动或者游戏/129
8.5.3驯服屏幕的10天活动/130
8.5.4图像创作节/131
8.6健康教育模式:屏幕、大脑孩子/132
8.7已经提出的一些倡议/133
9总结
10附录由“大家齐动手”基金会提出的教育模式
10.1依据“大家齐动手”基金所建议的健康教育/137
10.2“屏幕、大脑孩子”的教育模式/139

文摘

版权页:

如果从人类的大脑结构和其局限性出发,研究它独有的随着个人经历能够进行可塑的特性及其对所见所闻的存储能力,我们将不难理解为什么数字革命会给人类带来两面性,为什么那些隐藏在屏幕之后的东西会具有不可抵制的诱惑力,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的潜能,是什么原因让数字工具给孩子带来各种各样的悲剧?
孩子初到这个世界,大脑一片宅白,就像可以涂抹的白板(une tabula rasa),但他们与生俱来就带有一定的天赋、能力和认知,而这些都将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到提高。婴儿天生就有感知世界的能力,他们尤其对事物的外形很敏感,一生就能根据脸分辨周围不同的人。已经证明,婴儿对事物的颜色、事物的移动和其他改变有着强烈的情绪,对一些意外出现的事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正是这种能力保证了我们的祖先以较小的族群就能完全凭借打猎和采集而活下来。现代人类颅骨内大脑所包含的东西和生活在茹毛饮血时代的我们的祖先完全一样,这是多么的神奇啊!这是心理学家研究人类认知随着年龄变化是如何发展的时候,得出的结论。
ISBN9787111566762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让-费朗索瓦·巴赫 (Jeon-Francois Bach)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