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顾圣婴,20世纪杰出钢琴家,虽百年难得一遇。演奏风格轻巧流利,如微风掠叶;云
飞浪卷,似蓝天一线;细致缠绵,优雅悲怨,又兼有磅礴豪迈的英雄气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际比赛中揽金夺银,蜚声国际乐坛。1967年英年早逝。此读本荟集顾圣婴日记、书信和演出手记,并以音频二维码的形式首都披露其天才演奏录音,在顾圣婴诞辰八十周年之际出版,是一份微薄的纪念,也是对历史遗忘的警醒。
对于本土钢琴家,人们历来关注得不够。在顾圣婴八十诞辰之际,本书通过翔实的文献资料、细致的研究、专业的解读以及珍贵丰富的图片和音频文件,重现音乐天才顾圣婴的艺术世界和内心历程,是对上世纪那一代艺术家的郑重回眸和致敬。
名人推荐
顾圣婴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中也充分显露出她的音乐才华……她对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
性的把握,已趋于完美,她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也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 马革顺
一个女孩子,琴弹得这样明澈丰满……演奏得那么热情奔放,几乎有贝多芬作品那样的
气势。
—— 李嘉禄
她(顾圣婴)第1次参加国际钢琴比赛获金质奖章的时候,就是靠她精彩的手指技巧取
胜的,那时她演奏的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和伏拉基格罗夫的《幽默曲》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周广仁
顾圣婴是一位既有感性、又有理性,而感性化更多一些的充满深情、激情和富有诗意的
钢琴演奏家。
—— 刘诗昆
圣婴有着天才钢琴家所必需具备的一切素质:绝好的音乐感、充满灵秀的演奏气质、一
双匀称柔韧又机能极好、对各种钢琴都能迅速适应和掌握自如的手以及惊人的记忆力。
—— 鲍蕙荞
作者简介
作者
顾圣婴(1937—1967),20世纪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家。1937年7月生于上海,自幼习琴,毕业于中西女子中学。1954年进入上海交响乐团担任钢琴独奏。1955年举办首场钢琴独奏会。1955—195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曾师从苏联钢琴家塔图良和克拉芙琴柯。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上获得金质奖章。1958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获女子钢琴...奖(获男子...奖的是波利尼)。1964年在布鲁塞尔参加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钢琴比赛进入前十名并获奖。在欧洲和国内举行过多场独奏音乐会,演奏风格和水准赢得国际声誉。1966年“文革”开始后受到批斗。1967年1月31日在经受了一场严酷的身心折磨后,与母亲、弟弟同时自杀身亡,英年早逝。
编者
曹利群,长期致力于古典音乐的传播与推广,曾任《爱乐》杂志主编。从事音乐写作,出版并翻译过音乐类作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的大学、书店、剧院和其他场所,做过多场古典音乐讲座。
目录
序被背叛的遗嘱
卷一日记
卷二书信
卷三演出手记
尾声寻访
跋缺失的档案
附录一生平年表
附录二师友谈顾圣婴
序言
被背叛的遗嘱
人们不再纪念她之日
2010年初夏,在上海见到《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一书,随书附有根据当年顾圣婴演奏录制的两张唱片。看了一下出版日期,竟是200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印刷了5000册。总顾问是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赵、讽,主编周广仁,副主编里有鲍蕙荞的名字,想来这些钢琴界的名人大家是认得的。可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钢琴家顾圣婴,恐怕知者寥寥。当年,她的名字可是十分受人瞩目的。也不过是半个世纪的光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顾圣婴全家自杀事件”之谜还被人们挂在嘴边,渐渐则少有人提及。更何况那个年月,自杀并不是“艺术圈”内才有的特殊事件。顾圣婴,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书里尽是当年的师长、好友、同行散落的记忆片段,关于顾圣婴的各种不同表情始终逃不过两个主题:她是百年难遇的钢琴天才;1967年她携家人饮恨离世。从书里得知,顾圣婴的父亲顾高地因潘汉年案获罪二十年,出狱之后,方知妻子儿女三人早已在“文革”初期自杀身亡。饱受磨难而从未被击倒的坚强父亲竞一夜白头,他四处搜集关于女儿的遗物:钢琴、乐谱、节拍器、奖状、日记、照片……简单地布置了一个顾圣婴纪念室,日思夜念地守着。
合上书本,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日期,恰逢顾圣婴73冥寿,忽然觉得有责任给顾圣婴写点什么,也很想找人问问这个纪念室在哪里,了却拜祭的心愿。但问了音乐界一圈人也没有下文,包括贺绿汀的秘书、上海音乐学院的老书记孟波也是语焉不详。顾圣婴家所在的愚园路老洋房早已成了“七十二家房客”,顾高地在落实政策后,也没有住在那里。有人透露,顾高地在后来住的地方的确搞了一个纪念室,里面有一架顾圣婴用过的旧钢琴,一些旧谱子,以及放在玻璃柜里的顾圣婴的一些照片。最有价值的是一具肖邦的石膏手模(是肖邦临死时翻制下来的)。当年顾圣婴弹奏的肖邦颇得国际同行的认可,为此波兰政府专门复制了手模奖励给顾圣婴。顾高地在1990年去世,他出狱后住在哪里也是无人知晓。最终在《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那本书里找到了一些线索,一位名叫蔡蓉增的女士出于对顾圣婴的仰慕,撰文讲述顾圣婴的遭遇,传播顾圣婴的故事,在顾高地出狱后自愿无偿照料十一年,直到老人去世。顾高地也将蔡蓉增认作义女。想必蔡蓉增应该知道纪念室的下落。随着顾高地的离去,她成了这个纪念室的唯一知情者,我们仅存的一点希望。
寻访遗嘱继承人蔡蓉增
1988年3月,顾圣婴仅存的直系亲属即父亲顾高地立下遗嘱:“……我所有一切遗物概由义女蔡蓉增继承,现住兴国路41弄2号楼303室寓所由蓉增继承居住,并在此设置顾圣婴纪念室,保存圣婴所遗全部文物。”这个线索让人有点兴奋,一切总算有了下落。兴国路4l弄2号楼303室,顾高地出狱之后的栖身之所,现在蔡蓉增的家。在楼下按了几次303室的门铃,无人答话。难道人不在家?找到门房说明来意,一位女同志帮我们打开了楼门,一面说,这家的男人有糖尿病,一般不出门的。上楼来站在303室门前,敲门后竟有些不安。一个年近七十的男人出来应门,从微微打开的门刚刚能够看清他的脸。门缝里飘出一丝闷热潮湿的空气,那是上海不常通风的房间常有的腐败气味。老人带着不解的表情问:你们找谁?
……
尾声
据说顾圣婴一家三口自杀的时候也留下了一份遗嘱,指望看到的人或许能够把它交给出狱的顾高地。相信这份遗嘱应该是存在过的,按照推测,收尸的人,包括抬担架的人,签字的医生,哪怕太平间里的人员,都有可能见过的。想来这些见证过顾圣婴死亡的人压根不知道她到底是什么人,更无从谈起她的价值。那么,那份也许能够解开顾圣婴之死谜团的遗嘱也就在历史的混乱中散失了。永远不会有人知道顾圣婴写下了什么,不知道她会给十多年一直没有谋面的父亲留下些什么叮嘱的话。
确实,对临终遗言的服从是神秘且神圣的。其实死者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意愿是否得到正当对待,那些活在爱他们的人心中的灵魂将永远不会遭受背叛。顾高地后来的生命一定都是为了纪念他的女儿而活着的,在万念俱灰的绝望与度日如年的思念中他选择了后者。正如福克纳小说《野棕榈》结局中那段激动人心的独自:“当她不再存在时,我记忆的一半也就不在了;而假如我不再存在时,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就都不在了。是的,在忧伤与虚无之间,我所选择的是忧伤。”
1975年8月29日,顾高地“刑满释放”,回到上海,满以为一家人还等着他,谁知妻子女儿和儿子已经不在人世。有关方面回答他的质询时说:“不通知你为了有利于你的改造。”追悼会上,顾高地从顾圣婴的老师李嘉禄教授口中听说了女儿第一次举行独奏音乐会的情景,他用颤抖不止的手,一个劲地抚摸着女儿空空的骨灰盒,良久,只说了一句:“圣婴,我的好女儿……”追悼会后,顾高地在家里为女儿布置纪念室,兜兜转转后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著名的画家俞云阶,求其为女儿作画。当看着这幅名为《此时无声》的画悬挂在画展厅堂的中央时,顾高地老泪横流,泣不成声。他希望女儿圣婴能一直活下去,不仅在他的心里,还有更多人的心里。顾高地临走之前还是欣慰的,一心想着女儿尚未出版的传记终有所托,自己走后的纪念室也不至于无人照看。如今纪念专辑虽然出版多年,但也不过几千册,知者寥寥。纪念室更没了去向。唯一的继承人蔡蓉增病态地秉持着顾高地老人的遗愿,却惹得一身官司,灵魂不得安宁。
顾圣婴的遗嘱,顾高地的遗嘱,一份我们未曾得见,一份始终没有实现。不知这被背叛的遗嘱还会不会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2010年8月曹利群、庄加逊写于上海
2017年2月曹利群修改于北京
后记
缺失的档案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
在一个美丽却残酷的真实世界里,我们不讲故事,我们关心历史。
——加莱亚诺
2016年的初春,一本十二年前出版的《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原始文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由一个忘年的朋友交到我的手上,他说这本书你会有用的。打开一看,方知传主是中国戏剧出版社前总编辑杜高,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他的家里见过杜先生。老人回忆说,这本被人从旧货市场捡回来的厚重的档案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其个人在中国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命运的真实记录。“它像一个可怖的暗影紧紧地跟随了我二十四年,目睹了我从一个活泼的青年变成一个衰颓的老人,目睹了我作为一个人的最美好的人生岁月的毁灭。”面对记者,杜高感慨万千。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漫长年月里,档案的威力在于迫使一个人不再是原来的“我”,而变成一个被政治运动塑造成的“敌人”或“罪人”。对杜高个人来说,这本如影相随的档案神秘而令人恐惧,对一个长期被关押的人来说,档案更构成心灵的枷锁,几乎使那个人持久陷入精神窒息的状态。
杜高先生的坎坷遭际,让我联想到顾圣婴。2017年1月31日是顾圣婴不幸逝世50周年忌日,同年7月3日,将是顾圣婴80周年冥诞。两个日子发生在一年,让挂怀她的人心情格外沉重。随着岁月退隐到历史深处,许多与她有关的事件真相也愈加扑朔迷离。历史谜团之外还有心灵的谜团。近几年,每次去上海,我都要在湖南路105号上海交响乐团旧址那座小楼底下徘徊。年复一年,杂沓的落叶踩在脚下,楼宇转角落满灰尘的蛛网织了一环又一环,这些淡出生活的岁月就这样延续着每一天。同样的崇敬伴随着同样的疑惑,楼内紧锁不得入内,只好围着小楼四下兜转,带着近乎病态的执拗,我揣度着哪个是顾圣婴的琴房,哪个是她最后一次被谈话的房间,哪里是批斗她的现场。那些哗哗作响的梧桐树叶里隐约藏匿着批判的口号声,那些遥远却又恍如昨日的残酷场面一次次撞破脑海直逼眼前。人去楼空,隔着半个世纪的苍凉,顾圣婴的冤魂不肯散去,她在等待真相大白那一线穿透阴霾的光明。
回望20个世纪60年代初,随着在国际上拿奖牌的日子日渐远遁、苏联专家的离开,巅峰时期的顾圣婴开始在上海、北京、天津和广州举行不定期的音乐会。个人状态尚好,观众口碑亦佳。进入1964年下半年之后,文艺界意识形态风声渐紧,演奏会上,肖邦、李斯特和德彪西的作品越来越稀少,中国曲目像贺绿汀的《晚会》《牧童短笛》,丁善德的《新疆舞曲》,储望华的《翻身的日子》,孙以强的《引水到田心欢喜》《谷粒飞舞》悄然成为了主角。当时年幼的我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读书,听青年钢琴家刘诗昆在礼堂演奏过《翻身的日子》,他那一米九的个子,强大的力度,几乎可以把钢琴掀翻。很难想象顾圣婴那样温润的触键如何面对这样的“翻身”,更不知她的肖邦之魂如何在《谷粒飞舞》中安放。到了1965年,也就是所谓“四清”·进入高潮的那一年,除了音乐厅之外,演出场所还移到文化公园,甚至是基层工厂,上海电缆厂、国营第一棉纺织厂、上海重型机械厂、上海乐器厂等工厂的礼堂都是顾圣婴曾经演出的地方。弹奏的曲目更染上清一色的革命色彩:《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解放区的天》《高举革命大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正式演出和下乡下厂两边跑,让顾圣婴疲惫不堪,“因着留团人员演出之需,把我拉去。整个一天人很累”,“从车间里抓出来,参加晚上为陈总举行的晚会”,“临时任务,恢复尚快,唯体力不足”,“很久没练琴,手指发软,而且精神体力均差”。虽然如此劳累,她还一门心思想着演出的效果和不同的针对性,“能够纯粹地为工人同志演出,没有学生、职员在内,这样实验就可更确切”。而在国外哪怕是国内的音乐会上,演奏家不会遇到针对观众调整曲目的问题,都是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演奏家。从国际到国内,从知识分子观众到普通工人,顾圣婴做着各种实验,更竭力调整着自己的心态。在读了团代会有关领导的讲话后受到鼓励,她表示要“努力革命化,彻底革命化,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个共产主义的战士,一个共产党员”。(见1964年7月10日日记)即使是从今天的角度来分析,我感觉她的表态都是发自内心的。让人困惑的是,那个和俄罗斯老师如琢如磨的学生,那个当年在国际舞台上摘金夺银的钢琴家,那个勤奋有加的钢琴天才顾圣婴,如何会热衷于改变演奏曲目,加倍进行自我思想改造,向着革命化的路上迅跑?没有其他道理讲得通,唯一的原因恐怕是要尽早卸掉那个政治原罪的包袱(1955年,父亲顾高地因所谓历史问题被判刑二十年)。年复一年,这块沉重的精神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如今看来,过于残酷的周遭环境造成了顾圣婴人性的反常或反常的人性,在一个一切以“革命化”看齐的年代里,人们不知不觉就压抑了自己,歪曲了自我。就在身心俱疲的顾圣婴自我感觉即将脱胎换骨之时,甚至都有人动员她写入党志愿书了,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她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一夜之间从山巅坠入深谷,厄运把中国最优秀的钢琴家送上了有去无归的绝路。至于悲剧发生的原因,坊间传言凿凿:有人在批斗会上打了顾圣婴的耳光,那么是谁打的?有人带头去抄了顾圣婴的家,拿走了录音机和其他物件,那么是谁抄的,谁拿的?有人在顾圣婴当天夜里自杀的下午找她谈过话,那么是谁跟她谈的,谈的内容是什么?在上海的讲座现场,我不止一次在私底下听人们嗫嚅着,抱怨着,但是很少有人出来指认,只是说批斗顾圣婴的当事人很有背景,如今在上海的文艺圈还吃得开。有人甚至已经说出当事人的名字。但是证据呢,谁来作证?人证物证皆无,冤案如石沉大海。
……
直到现在,社会上还在反复提倡讲真话。巴金的《随想录》没有责问历史和整个社会,不时还为自己的行为或内心感到羞愧;他说历史不需要再去揭伤疤,不需要再现当年的苦难和疯狂甚至口诛笔伐。对这个说法我是持保留态度的,忏悔和反思并不意味着要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清算,而是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谁有权利代表那些被施虐者和被施暴者去宽恕那些施虐者和施暴者?苏珊·桑塔格说,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拒绝成为谎言和假话的同谋。记录大屠杀的作者莱维说,我们乃在他人的脸上看到自己的责任。这话说到我心里。很多时候,文学的责任或者说文字的责任,就是要在面目尚且不清晰的历史中努力刻写一个本来的样貌。
陆洪恩也好顾圣婴也好,但愿那些不安的魂灵不会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
逢顾圣婴五十周年忌日、八十周年冥诞,是为祭。
曹利群
2016年3月初稿于上海
2017年2月修改于北京
文摘
顾圣婴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中也充分显露出她的音乐才华,每次作业,她都能将学到的音乐规程、原理与音乐结合得十分贴切。某次在作曲的作业中,我让她把莫扎特的某一钢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改写成一个新的华彩乐段,提示她可以采用莫扎特其他钢琴作品中的典型片段作为素材,但不能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求写成非常完整、且能显示演奏技巧的完美作品。要达到这些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这并没难倒顾圣婴,她不仅按时完成了作业,而且完成得十分出色!从她的作业可见她是在透彻地领会了莫扎特作品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了莫扎特的风格特点来构思这个作业的,这次作业还体现了她对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性的把握已趋于完美,她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也提高到了较高的水平。
—— 马革顺
我最初见到圣婴,是在1953年4月上海交响乐团举行的莫扎特作品音乐会上。当时她只有16岁,担任这场音乐会指挥的是杨嘉仁教授。前半场是《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和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乐》,后半场是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圣婴担任钢琴独奏。幕启时,一个穿着白色绸衬衣和藏青色呢裙子的女孩子,从容地走向那架大钢琴。乐队开始演奏了一段引子,悠扬清脆的琴声便响了起来,长长的一大段独奏,演奏得那么娴熟,音色那么和谐,感情那么自然,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个女孩子,琴弹得这样明澈丰满,真不容易啊!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乐章,演奏得那么热情奔放,几乎有贝多芬作品那样的气势。
—— 李嘉禄
记得在香港演出的时候,除了参加综合音乐会的独奏节目以外,她还加演了一场钢琴独奏会——德彪西作品专场,那时她正在研究印象派的风格。后来,她在北京开过一场李斯特作品专场,有意扩大自己的力度幅度和表现范围,因为她原来表演风格的特长是抒情细腻、灵巧华丽,擅长演奏莫扎特和肖邦。她第一次参加国际钢琴比赛获金质奖章的时候,就是靠她精彩的手指技巧取胜的,那时她演奏的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和弗拉基格洛夫的《幽默曲》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周广仁
除了技术“轻功”外,顾圣婴的演奏还有一个主要特点,她的演奏非常抒情、诗意,如要对她的演奏作一个定义,那就是:“她既是一位出色的‘轻技术’型的钢琴家,又是一位的抒情、诗意的钢琴家,在这两方面,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她的演奏在音乐表现上,使人感到十分自如、自然、流畅、舒适,充满深情和激情,充满意境和美感,使听众深深被打动,倍感激动和感动。在她弹奏过程中,听众的思绪能一直被她的琴音紧紧抓住、吸住,深深落入她的音乐境界之中,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严格地说,顾圣婴不是属于那种纯理性化的钢琴家。钢琴家的演奏是有不同类型的,有些人更偏重感性化一些,有些人更偏重理性化一些,我认为,顾圣婴是一位既有感性又有理性,而感性更多一些的充满深情、激情和富有诗意的钢琴演奏家。
—— 刘诗昆
我和顾圣婴最后一次见面,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那是在1967年初,她在北京。在她要回上海去的前一天,她来到我家,我们谈了整整一天。主要谈搞创作,好像写越南的小曲,如《南方来信》《纺织女工》等。当时,我们思路尚不清楚,只有热情。我相信,如果她不早早逝去,最终会和我一样转向京剧,搞创作一定也能出成绩。虽然“文革”压力大,但我们决不放弃钢琴,这是我们的志向。记得那天特别寒冷,零下20度,我们在厨房里开煤气取暖,但我们谈得很热烈,并且充满信心。她离去时,我把全套下乡用的棉衣棉帽都让她穿戴走了。这是我们的诀别。她回去后不到一个星期就不幸去世。我痛失了一个同行,一个真正的朋友。“文革”后,我多次梦见她,她好像还活着,就在1957年天津时她的琴房里,有说有笑……
—— 殷承宗
听圣婴那种潇洒、灵动的演奏,一般人都会认为她是那种不需太刻苦练琴就能弹得很好的“天才型”演奏家。诚然,圣婴有着天才钢琴家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素质:绝好的音乐感、充满灵秀的演奏气质,一双匀称柔韧又机能极好、对各种钢琴都能迅速适应和掌握自如的手以及惊人的记忆力。即使在当时中国钢琴家的圈子里,对她过人的聪颖,也是无人不钦佩的,但圣婴从来没有以这些与生俱来的条件自倨自傲,相反,她的刻苦、勤奋、谦虚在圈内是有口皆碑的。
圣婴练琴的刻苦、勤奋和她的才能同样惊人。她每天从早到晚十分投入地练琴,常常一边弹、一边唱,不是那种“美声”的歌唱,更确切地说,是从喉咙和胸膛里发出的一种声音。这种声音虽不悦耳,但可以感到,即使只是自己练习,圣婴也是用心、用情在弹。而且她练得十分细致、认真,不满意之处,她会一句一段练上一天。像肖邦的《大提琴练习曲》(Op.25No.7),第一句左手的旋律对于圣婴那种善于抒情的钢琴家来说应当是信手拈来之事,但听殷承宗说,圣婴竟将这句左手旋律练了整整一天!
—— 鲍蕙荞
1956年,她跟塔图良专家学习一年后,到莫斯科参加国际青年和学生联欢节钢琴比赛,她弹了肖邦《练习曲》(Op.10No.4)和《仲夏夜之梦》,《练习曲》弹得既流利又轻巧,犹如微风掠过树叶;《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则弹得玲珑精致,光彩夺人,像小精灵在琴上舞蹈。她弹完后,演奏厅内掌声雷动,最后,评委评定她荣获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不满20周岁的女青年获得的第一枚金质奖章。
—— 洪士銈
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小礼堂,我听到了顾圣婴的演奏。第一轮,顾圣婴弹的两首肖邦练习曲一上来就征服了全场。三首练习曲在她手下全无技术难题的痕迹,我们听来就好像夏日啖冰,全然美妙的享受。而第四首练习曲,她处理得和一般的很不一样。她速度极快,力度除了几处sf (尤其开头)以外,全曲极轻,疾驶而过,通过几处极强的sf带动大片细密的急速音列,达到劲风凌厉似的戏剧性效果,完全不同于一般那样强调con fuoco,顾圣婴弹起这首练习曲来给人以新的感受。而规定曲目——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的门德尔松的作品,她把管弦乐作品中那种精灵仙子的意境表现得惟肖惟妙。
—— 倪洪进
顾圣婴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中也充分显露出她的音乐才华,每次作业,她都能将学到的音乐规程、原理与音乐结合得十分贴切。某次在作曲的作业中,我让她把莫扎特的某一钢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改写成一个新的华彩乐段,提示她可以采用莫扎特其他钢琴作品中的典型片段作为素材,但不能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求写成非常完整、且能显示演奏技巧的完美作品。要达到这些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这并没难倒顾圣婴,她不仅按时完成了作业,而且完成得十分出色!从她的作业可见她是在透彻地领会了莫扎特作品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了莫扎特的风格特点来构思这个作业的,这次作业还体现了她对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性的把握已趋于完美,她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也提高到了较高的水平。
—— 马革顺
我最初见到圣婴,是在1953年4月上海交响乐团举行的莫扎特作品音乐会上。当时她只有16岁,担任这场音乐会指挥的是杨嘉仁教授。前半场是《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和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乐》,后半场是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圣婴担任钢琴独奏。幕启时,一个穿着白色绸衬衣和藏青色呢裙子的女孩子,从容地走向那架大钢琴。乐队开始演奏了一段引子,悠扬清脆的琴声便响了起来,长长的一大段独奏,演奏得那么娴熟,音色那么和谐,感情那么自然,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个女孩子,琴弹得这样明澈丰满,真不容易啊!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乐章,演奏得那么热情奔放,几乎有贝多芬作品那样的气势。
—— 李嘉禄
记得在香港演出的时候,除了参加综合音乐会的独奏节目以外,她还加演了一场钢琴独奏会——德彪西作品专场,那时她正在研究印象派的风格。后来,她在北京开过一场李斯特作品专场,有意扩大自己的力度幅度和表现范围,因为她原来表演风格的特长是抒情细腻、灵巧华丽,擅长演奏莫扎特和肖邦。她第一次参加国际钢琴比赛获金质奖章的时候,就是靠她精彩的手指技巧取胜的,那时她演奏的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和弗拉基格洛夫的《幽默曲》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周广仁
除了技术“轻功”外,顾圣婴的演奏还有一个主要特点,她的演奏非常抒情、诗意,如要对她的演奏作一个定义,那就是:“她既是一位出色的‘轻技术’型的钢琴家,又是一位的抒情、诗意的钢琴家,在这两方面,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她的演奏在音乐表现上,使人感到十分自如、自然、流畅、舒适,充满深情和激情,充满意境和美感,使听众深深被打动,倍感激动和感动。在她弹奏过程中,听众的思绪能一直被她的琴音紧紧抓住、吸住,深深落入她的音乐境界之中,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严格地说,顾圣婴不是属于那种纯理性化的钢琴家。钢琴家的演奏是有不同类型的,有些人更偏重感性化一些,有些人更偏重理性化一些,我认为,顾圣婴是一位既有感性又有理性,而感性更多一些的充满深情、激情和富有诗意的钢琴演奏家。
—— 刘诗昆
我和顾圣婴最后一次见面,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那是在1967年初,她在北京。在她要回上海去的前一天,她来到我家,我们谈了整整一天。主要谈搞创作,好像写越南的小曲,如《南方来信》《纺织女工》等。当时,我们思路尚不清楚,只有热情。我相信,如果她不早早逝去,最终会和我一样转向京剧,搞创作一定也能出成绩。虽然“文革”压力大,但我们决不放弃钢琴,这是我们的志向。记得那天特别寒冷,零下20度,我们在厨房里开煤气取暖,但我们谈得很热烈,并且充满信心。她离去时,我把全套下乡用的棉衣棉帽都让她穿戴走了。这是我们的诀别。她回去后不到一个星期就不幸去世。我痛失了一个同行,一个真正的朋友。“文革”后,我多次梦见她,她好像还活着,就在1957年天津时她的琴房里,有说有笑……
—— 殷承宗
听圣婴那种潇洒、灵动的演奏,一般人都会认为她是那种不需太刻苦练琴就能弹得很好的“天才型”演奏家。诚然,圣婴有着天才钢琴家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素质:绝好的音乐感、充满灵秀的演奏气质,一双匀称柔韧又机能极好、对各种钢琴都能迅速适应和掌握自如的手以及惊人的记忆力。即使在当时中国钢琴家的圈子里,对她过人的聪颖,也是无人不钦佩的,但圣婴从来没有以这些与生俱来的条件自倨自傲,相反,她的刻苦、勤奋、谦虚在圈内是有口皆碑的。
圣婴练琴的刻苦、勤奋和她的才能同样惊人。她每天从早到晚十分投入地练琴,常常一边弹、一边唱,不是那种“美声”的歌唱,更确切地说,是从喉咙和胸膛里发出的一种声音。这种声音虽不悦耳,但可以感到,即使只是自己练习,圣婴也是用心、用情在弹。而且她练得十分细致、认真,不满意之处,她会一句一段练上一天。像肖邦的《大提琴练习曲》(Op.25No.7),第一句左手的旋律对于圣婴那种善于抒情的钢琴家来说应当是信手拈来之事,但听殷承宗说,圣婴竟将这句左手旋律练了整整一天!
—— 鲍蕙荞
1956年,她跟塔图良专家学习一年后,到莫斯科参加国际青年和学生联欢节钢琴比赛,她弹了肖邦《练习曲》(Op.10No.4)和《仲夏夜之梦》,《练习曲》弹得既流利又轻巧,犹如微风掠过树叶;《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则弹得玲珑精致,光彩夺人,像小精灵在琴上舞蹈。她弹完后,演奏厅内掌声雷动,最后,评委评定她荣获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不满20周岁的女青年获得的第一枚金质奖章。
—— 洪士銈
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小礼堂,我听到了顾圣婴的演奏。第一轮,顾圣婴弹的两首肖邦练习曲一上来就征服了全场。三首练习曲在她手下全无技术难题的痕迹,我们听来就好像夏日啖冰,全然美妙的享受。而第四首练习曲,她处理得和一般的很不一样。她速度极快,力度除了几处sf (尤其开头)以外,全曲极轻,疾驶而过,通过几处极强的sf带动大片细密的急速音列,达到劲风凌厉似的戏剧性效果,完全不同于一般那样强调con fuoco,顾圣婴弹起这首练习曲来给人以新的感受。而规定曲目——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的门德尔松的作品,她把管弦乐作品中那种精灵仙子的意境表现得惟肖惟妙。
—— 倪洪进
顾圣婴,20世纪杰出钢琴家,虽百年难得一遇。演奏风格轻巧流利,如微风掠叶;云
飞浪卷,似蓝天一线;细致缠绵,优雅悲怨,又兼有磅礴豪迈的英雄气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际比赛中揽金夺银,蜚声国际乐坛。1967年英年早逝。此读本荟集顾圣婴日记、书信和演出手记,并以音频二维码的形式首都披露其天才演奏录音,在顾圣婴诞辰八十周年之际出版,是一份微薄的纪念,也是对历史遗忘的警醒。
对于本土钢琴家,人们历来关注得不够。在顾圣婴八十诞辰之际,本书通过翔实的文献资料、细致的研究、专业的解读以及珍贵丰富的图片和音频文件,重现音乐天才顾圣婴的艺术世界和内心历程,是对上世纪那一代艺术家的郑重回眸和致敬。
名人推荐
顾圣婴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中也充分显露出她的音乐才华……她对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
性的把握,已趋于完美,她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也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 马革顺
一个女孩子,琴弹得这样明澈丰满……演奏得那么热情奔放,几乎有贝多芬作品那样的
气势。
—— 李嘉禄
她(顾圣婴)第1次参加国际钢琴比赛获金质奖章的时候,就是靠她精彩的手指技巧取
胜的,那时她演奏的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和伏拉基格罗夫的《幽默曲》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周广仁
顾圣婴是一位既有感性、又有理性,而感性化更多一些的充满深情、激情和富有诗意的
钢琴演奏家。
—— 刘诗昆
圣婴有着天才钢琴家所必需具备的一切素质:绝好的音乐感、充满灵秀的演奏气质、一
双匀称柔韧又机能极好、对各种钢琴都能迅速适应和掌握自如的手以及惊人的记忆力。
—— 鲍蕙荞
作者简介
作者
顾圣婴(1937—1967),20世纪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家。1937年7月生于上海,自幼习琴,毕业于中西女子中学。1954年进入上海交响乐团担任钢琴独奏。1955年举办首场钢琴独奏会。1955—195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曾师从苏联钢琴家塔图良和克拉芙琴柯。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上获得金质奖章。1958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获女子钢琴...奖(获男子...奖的是波利尼)。1964年在布鲁塞尔参加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钢琴比赛进入前十名并获奖。在欧洲和国内举行过多场独奏音乐会,演奏风格和水准赢得国际声誉。1966年“文革”开始后受到批斗。1967年1月31日在经受了一场严酷的身心折磨后,与母亲、弟弟同时自杀身亡,英年早逝。
编者
曹利群,长期致力于古典音乐的传播与推广,曾任《爱乐》杂志主编。从事音乐写作,出版并翻译过音乐类作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的大学、书店、剧院和其他场所,做过多场古典音乐讲座。
目录
序被背叛的遗嘱
卷一日记
卷二书信
卷三演出手记
尾声寻访
跋缺失的档案
附录一生平年表
附录二师友谈顾圣婴
序言
被背叛的遗嘱
人们不再纪念她之日
2010年初夏,在上海见到《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一书,随书附有根据当年顾圣婴演奏录制的两张唱片。看了一下出版日期,竟是200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印刷了5000册。总顾问是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赵、讽,主编周广仁,副主编里有鲍蕙荞的名字,想来这些钢琴界的名人大家是认得的。可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钢琴家顾圣婴,恐怕知者寥寥。当年,她的名字可是十分受人瞩目的。也不过是半个世纪的光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顾圣婴全家自杀事件”之谜还被人们挂在嘴边,渐渐则少有人提及。更何况那个年月,自杀并不是“艺术圈”内才有的特殊事件。顾圣婴,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书里尽是当年的师长、好友、同行散落的记忆片段,关于顾圣婴的各种不同表情始终逃不过两个主题:她是百年难遇的钢琴天才;1967年她携家人饮恨离世。从书里得知,顾圣婴的父亲顾高地因潘汉年案获罪二十年,出狱之后,方知妻子儿女三人早已在“文革”初期自杀身亡。饱受磨难而从未被击倒的坚强父亲竞一夜白头,他四处搜集关于女儿的遗物:钢琴、乐谱、节拍器、奖状、日记、照片……简单地布置了一个顾圣婴纪念室,日思夜念地守着。
合上书本,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日期,恰逢顾圣婴73冥寿,忽然觉得有责任给顾圣婴写点什么,也很想找人问问这个纪念室在哪里,了却拜祭的心愿。但问了音乐界一圈人也没有下文,包括贺绿汀的秘书、上海音乐学院的老书记孟波也是语焉不详。顾圣婴家所在的愚园路老洋房早已成了“七十二家房客”,顾高地在落实政策后,也没有住在那里。有人透露,顾高地在后来住的地方的确搞了一个纪念室,里面有一架顾圣婴用过的旧钢琴,一些旧谱子,以及放在玻璃柜里的顾圣婴的一些照片。最有价值的是一具肖邦的石膏手模(是肖邦临死时翻制下来的)。当年顾圣婴弹奏的肖邦颇得国际同行的认可,为此波兰政府专门复制了手模奖励给顾圣婴。顾高地在1990年去世,他出狱后住在哪里也是无人知晓。最终在《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那本书里找到了一些线索,一位名叫蔡蓉增的女士出于对顾圣婴的仰慕,撰文讲述顾圣婴的遭遇,传播顾圣婴的故事,在顾高地出狱后自愿无偿照料十一年,直到老人去世。顾高地也将蔡蓉增认作义女。想必蔡蓉增应该知道纪念室的下落。随着顾高地的离去,她成了这个纪念室的唯一知情者,我们仅存的一点希望。
寻访遗嘱继承人蔡蓉增
1988年3月,顾圣婴仅存的直系亲属即父亲顾高地立下遗嘱:“……我所有一切遗物概由义女蔡蓉增继承,现住兴国路41弄2号楼303室寓所由蓉增继承居住,并在此设置顾圣婴纪念室,保存圣婴所遗全部文物。”这个线索让人有点兴奋,一切总算有了下落。兴国路4l弄2号楼303室,顾高地出狱之后的栖身之所,现在蔡蓉增的家。在楼下按了几次303室的门铃,无人答话。难道人不在家?找到门房说明来意,一位女同志帮我们打开了楼门,一面说,这家的男人有糖尿病,一般不出门的。上楼来站在303室门前,敲门后竟有些不安。一个年近七十的男人出来应门,从微微打开的门刚刚能够看清他的脸。门缝里飘出一丝闷热潮湿的空气,那是上海不常通风的房间常有的腐败气味。老人带着不解的表情问:你们找谁?
……
尾声
据说顾圣婴一家三口自杀的时候也留下了一份遗嘱,指望看到的人或许能够把它交给出狱的顾高地。相信这份遗嘱应该是存在过的,按照推测,收尸的人,包括抬担架的人,签字的医生,哪怕太平间里的人员,都有可能见过的。想来这些见证过顾圣婴死亡的人压根不知道她到底是什么人,更无从谈起她的价值。那么,那份也许能够解开顾圣婴之死谜团的遗嘱也就在历史的混乱中散失了。永远不会有人知道顾圣婴写下了什么,不知道她会给十多年一直没有谋面的父亲留下些什么叮嘱的话。
确实,对临终遗言的服从是神秘且神圣的。其实死者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意愿是否得到正当对待,那些活在爱他们的人心中的灵魂将永远不会遭受背叛。顾高地后来的生命一定都是为了纪念他的女儿而活着的,在万念俱灰的绝望与度日如年的思念中他选择了后者。正如福克纳小说《野棕榈》结局中那段激动人心的独自:“当她不再存在时,我记忆的一半也就不在了;而假如我不再存在时,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就都不在了。是的,在忧伤与虚无之间,我所选择的是忧伤。”
1975年8月29日,顾高地“刑满释放”,回到上海,满以为一家人还等着他,谁知妻子女儿和儿子已经不在人世。有关方面回答他的质询时说:“不通知你为了有利于你的改造。”追悼会上,顾高地从顾圣婴的老师李嘉禄教授口中听说了女儿第一次举行独奏音乐会的情景,他用颤抖不止的手,一个劲地抚摸着女儿空空的骨灰盒,良久,只说了一句:“圣婴,我的好女儿……”追悼会后,顾高地在家里为女儿布置纪念室,兜兜转转后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著名的画家俞云阶,求其为女儿作画。当看着这幅名为《此时无声》的画悬挂在画展厅堂的中央时,顾高地老泪横流,泣不成声。他希望女儿圣婴能一直活下去,不仅在他的心里,还有更多人的心里。顾高地临走之前还是欣慰的,一心想着女儿尚未出版的传记终有所托,自己走后的纪念室也不至于无人照看。如今纪念专辑虽然出版多年,但也不过几千册,知者寥寥。纪念室更没了去向。唯一的继承人蔡蓉增病态地秉持着顾高地老人的遗愿,却惹得一身官司,灵魂不得安宁。
顾圣婴的遗嘱,顾高地的遗嘱,一份我们未曾得见,一份始终没有实现。不知这被背叛的遗嘱还会不会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2010年8月曹利群、庄加逊写于上海
2017年2月曹利群修改于北京
后记
缺失的档案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
在一个美丽却残酷的真实世界里,我们不讲故事,我们关心历史。
——加莱亚诺
2016年的初春,一本十二年前出版的《一纸苍凉:杜高档案原始文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由一个忘年的朋友交到我的手上,他说这本书你会有用的。打开一看,方知传主是中国戏剧出版社前总编辑杜高,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他的家里见过杜先生。老人回忆说,这本被人从旧货市场捡回来的厚重的档案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其个人在中国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命运的真实记录。“它像一个可怖的暗影紧紧地跟随了我二十四年,目睹了我从一个活泼的青年变成一个衰颓的老人,目睹了我作为一个人的最美好的人生岁月的毁灭。”面对记者,杜高感慨万千。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漫长年月里,档案的威力在于迫使一个人不再是原来的“我”,而变成一个被政治运动塑造成的“敌人”或“罪人”。对杜高个人来说,这本如影相随的档案神秘而令人恐惧,对一个长期被关押的人来说,档案更构成心灵的枷锁,几乎使那个人持久陷入精神窒息的状态。
杜高先生的坎坷遭际,让我联想到顾圣婴。2017年1月31日是顾圣婴不幸逝世50周年忌日,同年7月3日,将是顾圣婴80周年冥诞。两个日子发生在一年,让挂怀她的人心情格外沉重。随着岁月退隐到历史深处,许多与她有关的事件真相也愈加扑朔迷离。历史谜团之外还有心灵的谜团。近几年,每次去上海,我都要在湖南路105号上海交响乐团旧址那座小楼底下徘徊。年复一年,杂沓的落叶踩在脚下,楼宇转角落满灰尘的蛛网织了一环又一环,这些淡出生活的岁月就这样延续着每一天。同样的崇敬伴随着同样的疑惑,楼内紧锁不得入内,只好围着小楼四下兜转,带着近乎病态的执拗,我揣度着哪个是顾圣婴的琴房,哪个是她最后一次被谈话的房间,哪里是批斗她的现场。那些哗哗作响的梧桐树叶里隐约藏匿着批判的口号声,那些遥远却又恍如昨日的残酷场面一次次撞破脑海直逼眼前。人去楼空,隔着半个世纪的苍凉,顾圣婴的冤魂不肯散去,她在等待真相大白那一线穿透阴霾的光明。
回望20个世纪60年代初,随着在国际上拿奖牌的日子日渐远遁、苏联专家的离开,巅峰时期的顾圣婴开始在上海、北京、天津和广州举行不定期的音乐会。个人状态尚好,观众口碑亦佳。进入1964年下半年之后,文艺界意识形态风声渐紧,演奏会上,肖邦、李斯特和德彪西的作品越来越稀少,中国曲目像贺绿汀的《晚会》《牧童短笛》,丁善德的《新疆舞曲》,储望华的《翻身的日子》,孙以强的《引水到田心欢喜》《谷粒飞舞》悄然成为了主角。当时年幼的我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读书,听青年钢琴家刘诗昆在礼堂演奏过《翻身的日子》,他那一米九的个子,强大的力度,几乎可以把钢琴掀翻。很难想象顾圣婴那样温润的触键如何面对这样的“翻身”,更不知她的肖邦之魂如何在《谷粒飞舞》中安放。到了1965年,也就是所谓“四清”·进入高潮的那一年,除了音乐厅之外,演出场所还移到文化公园,甚至是基层工厂,上海电缆厂、国营第一棉纺织厂、上海重型机械厂、上海乐器厂等工厂的礼堂都是顾圣婴曾经演出的地方。弹奏的曲目更染上清一色的革命色彩:《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解放区的天》《高举革命大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正式演出和下乡下厂两边跑,让顾圣婴疲惫不堪,“因着留团人员演出之需,把我拉去。整个一天人很累”,“从车间里抓出来,参加晚上为陈总举行的晚会”,“临时任务,恢复尚快,唯体力不足”,“很久没练琴,手指发软,而且精神体力均差”。虽然如此劳累,她还一门心思想着演出的效果和不同的针对性,“能够纯粹地为工人同志演出,没有学生、职员在内,这样实验就可更确切”。而在国外哪怕是国内的音乐会上,演奏家不会遇到针对观众调整曲目的问题,都是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演奏家。从国际到国内,从知识分子观众到普通工人,顾圣婴做着各种实验,更竭力调整着自己的心态。在读了团代会有关领导的讲话后受到鼓励,她表示要“努力革命化,彻底革命化,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一个共产主义的战士,一个共产党员”。(见1964年7月10日日记)即使是从今天的角度来分析,我感觉她的表态都是发自内心的。让人困惑的是,那个和俄罗斯老师如琢如磨的学生,那个当年在国际舞台上摘金夺银的钢琴家,那个勤奋有加的钢琴天才顾圣婴,如何会热衷于改变演奏曲目,加倍进行自我思想改造,向着革命化的路上迅跑?没有其他道理讲得通,唯一的原因恐怕是要尽早卸掉那个政治原罪的包袱(1955年,父亲顾高地因所谓历史问题被判刑二十年)。年复一年,这块沉重的精神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如今看来,过于残酷的周遭环境造成了顾圣婴人性的反常或反常的人性,在一个一切以“革命化”看齐的年代里,人们不知不觉就压抑了自己,歪曲了自我。就在身心俱疲的顾圣婴自我感觉即将脱胎换骨之时,甚至都有人动员她写入党志愿书了,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她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一夜之间从山巅坠入深谷,厄运把中国最优秀的钢琴家送上了有去无归的绝路。至于悲剧发生的原因,坊间传言凿凿:有人在批斗会上打了顾圣婴的耳光,那么是谁打的?有人带头去抄了顾圣婴的家,拿走了录音机和其他物件,那么是谁抄的,谁拿的?有人在顾圣婴当天夜里自杀的下午找她谈过话,那么是谁跟她谈的,谈的内容是什么?在上海的讲座现场,我不止一次在私底下听人们嗫嚅着,抱怨着,但是很少有人出来指认,只是说批斗顾圣婴的当事人很有背景,如今在上海的文艺圈还吃得开。有人甚至已经说出当事人的名字。但是证据呢,谁来作证?人证物证皆无,冤案如石沉大海。
……
直到现在,社会上还在反复提倡讲真话。巴金的《随想录》没有责问历史和整个社会,不时还为自己的行为或内心感到羞愧;他说历史不需要再去揭伤疤,不需要再现当年的苦难和疯狂甚至口诛笔伐。对这个说法我是持保留态度的,忏悔和反思并不意味着要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清算,而是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谁有权利代表那些被施虐者和被施暴者去宽恕那些施虐者和施暴者?苏珊·桑塔格说,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拒绝成为谎言和假话的同谋。记录大屠杀的作者莱维说,我们乃在他人的脸上看到自己的责任。这话说到我心里。很多时候,文学的责任或者说文字的责任,就是要在面目尚且不清晰的历史中努力刻写一个本来的样貌。
陆洪恩也好顾圣婴也好,但愿那些不安的魂灵不会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
逢顾圣婴五十周年忌日、八十周年冥诞,是为祭。
曹利群
2016年3月初稿于上海
2017年2月修改于北京
文摘
顾圣婴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中也充分显露出她的音乐才华,每次作业,她都能将学到的音乐规程、原理与音乐结合得十分贴切。某次在作曲的作业中,我让她把莫扎特的某一钢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改写成一个新的华彩乐段,提示她可以采用莫扎特其他钢琴作品中的典型片段作为素材,但不能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求写成非常完整、且能显示演奏技巧的完美作品。要达到这些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这并没难倒顾圣婴,她不仅按时完成了作业,而且完成得十分出色!从她的作业可见她是在透彻地领会了莫扎特作品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了莫扎特的风格特点来构思这个作业的,这次作业还体现了她对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性的把握已趋于完美,她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也提高到了较高的水平。
—— 马革顺
我最初见到圣婴,是在1953年4月上海交响乐团举行的莫扎特作品音乐会上。当时她只有16岁,担任这场音乐会指挥的是杨嘉仁教授。前半场是《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和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乐》,后半场是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圣婴担任钢琴独奏。幕启时,一个穿着白色绸衬衣和藏青色呢裙子的女孩子,从容地走向那架大钢琴。乐队开始演奏了一段引子,悠扬清脆的琴声便响了起来,长长的一大段独奏,演奏得那么娴熟,音色那么和谐,感情那么自然,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个女孩子,琴弹得这样明澈丰满,真不容易啊!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乐章,演奏得那么热情奔放,几乎有贝多芬作品那样的气势。
—— 李嘉禄
记得在香港演出的时候,除了参加综合音乐会的独奏节目以外,她还加演了一场钢琴独奏会——德彪西作品专场,那时她正在研究印象派的风格。后来,她在北京开过一场李斯特作品专场,有意扩大自己的力度幅度和表现范围,因为她原来表演风格的特长是抒情细腻、灵巧华丽,擅长演奏莫扎特和肖邦。她第一次参加国际钢琴比赛获金质奖章的时候,就是靠她精彩的手指技巧取胜的,那时她演奏的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和弗拉基格洛夫的《幽默曲》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周广仁
除了技术“轻功”外,顾圣婴的演奏还有一个主要特点,她的演奏非常抒情、诗意,如要对她的演奏作一个定义,那就是:“她既是一位出色的‘轻技术’型的钢琴家,又是一位的抒情、诗意的钢琴家,在这两方面,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她的演奏在音乐表现上,使人感到十分自如、自然、流畅、舒适,充满深情和激情,充满意境和美感,使听众深深被打动,倍感激动和感动。在她弹奏过程中,听众的思绪能一直被她的琴音紧紧抓住、吸住,深深落入她的音乐境界之中,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严格地说,顾圣婴不是属于那种纯理性化的钢琴家。钢琴家的演奏是有不同类型的,有些人更偏重感性化一些,有些人更偏重理性化一些,我认为,顾圣婴是一位既有感性又有理性,而感性更多一些的充满深情、激情和富有诗意的钢琴演奏家。
—— 刘诗昆
我和顾圣婴最后一次见面,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那是在1967年初,她在北京。在她要回上海去的前一天,她来到我家,我们谈了整整一天。主要谈搞创作,好像写越南的小曲,如《南方来信》《纺织女工》等。当时,我们思路尚不清楚,只有热情。我相信,如果她不早早逝去,最终会和我一样转向京剧,搞创作一定也能出成绩。虽然“文革”压力大,但我们决不放弃钢琴,这是我们的志向。记得那天特别寒冷,零下20度,我们在厨房里开煤气取暖,但我们谈得很热烈,并且充满信心。她离去时,我把全套下乡用的棉衣棉帽都让她穿戴走了。这是我们的诀别。她回去后不到一个星期就不幸去世。我痛失了一个同行,一个真正的朋友。“文革”后,我多次梦见她,她好像还活着,就在1957年天津时她的琴房里,有说有笑……
—— 殷承宗
听圣婴那种潇洒、灵动的演奏,一般人都会认为她是那种不需太刻苦练琴就能弹得很好的“天才型”演奏家。诚然,圣婴有着天才钢琴家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素质:绝好的音乐感、充满灵秀的演奏气质,一双匀称柔韧又机能极好、对各种钢琴都能迅速适应和掌握自如的手以及惊人的记忆力。即使在当时中国钢琴家的圈子里,对她过人的聪颖,也是无人不钦佩的,但圣婴从来没有以这些与生俱来的条件自倨自傲,相反,她的刻苦、勤奋、谦虚在圈内是有口皆碑的。
圣婴练琴的刻苦、勤奋和她的才能同样惊人。她每天从早到晚十分投入地练琴,常常一边弹、一边唱,不是那种“美声”的歌唱,更确切地说,是从喉咙和胸膛里发出的一种声音。这种声音虽不悦耳,但可以感到,即使只是自己练习,圣婴也是用心、用情在弹。而且她练得十分细致、认真,不满意之处,她会一句一段练上一天。像肖邦的《大提琴练习曲》(Op.25No.7),第一句左手的旋律对于圣婴那种善于抒情的钢琴家来说应当是信手拈来之事,但听殷承宗说,圣婴竟将这句左手旋律练了整整一天!
—— 鲍蕙荞
1956年,她跟塔图良专家学习一年后,到莫斯科参加国际青年和学生联欢节钢琴比赛,她弹了肖邦《练习曲》(Op.10No.4)和《仲夏夜之梦》,《练习曲》弹得既流利又轻巧,犹如微风掠过树叶;《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则弹得玲珑精致,光彩夺人,像小精灵在琴上舞蹈。她弹完后,演奏厅内掌声雷动,最后,评委评定她荣获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不满20周岁的女青年获得的第一枚金质奖章。
—— 洪士銈
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小礼堂,我听到了顾圣婴的演奏。第一轮,顾圣婴弹的两首肖邦练习曲一上来就征服了全场。三首练习曲在她手下全无技术难题的痕迹,我们听来就好像夏日啖冰,全然美妙的享受。而第四首练习曲,她处理得和一般的很不一样。她速度极快,力度除了几处sf (尤其开头)以外,全曲极轻,疾驶而过,通过几处极强的sf带动大片细密的急速音列,达到劲风凌厉似的戏剧性效果,完全不同于一般那样强调con fuoco,顾圣婴弹起这首练习曲来给人以新的感受。而规定曲目——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的门德尔松的作品,她把管弦乐作品中那种精灵仙子的意境表现得惟肖惟妙。
—— 倪洪进
顾圣婴在音乐理论的学习中也充分显露出她的音乐才华,每次作业,她都能将学到的音乐规程、原理与音乐结合得十分贴切。某次在作曲的作业中,我让她把莫扎特的某一钢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改写成一个新的华彩乐段,提示她可以采用莫扎特其他钢琴作品中的典型片段作为素材,但不能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求写成非常完整、且能显示演奏技巧的完美作品。要达到这些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这并没难倒顾圣婴,她不仅按时完成了作业,而且完成得十分出色!从她的作业可见她是在透彻地领会了莫扎特作品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了莫扎特的风格特点来构思这个作业的,这次作业还体现了她对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性的把握已趋于完美,她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也提高到了较高的水平。
—— 马革顺
我最初见到圣婴,是在1953年4月上海交响乐团举行的莫扎特作品音乐会上。当时她只有16岁,担任这场音乐会指挥的是杨嘉仁教授。前半场是《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和莫扎特《第三十九交响乐》,后半场是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圣婴担任钢琴独奏。幕启时,一个穿着白色绸衬衣和藏青色呢裙子的女孩子,从容地走向那架大钢琴。乐队开始演奏了一段引子,悠扬清脆的琴声便响了起来,长长的一大段独奏,演奏得那么娴熟,音色那么和谐,感情那么自然,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个女孩子,琴弹得这样明澈丰满,真不容易啊!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乐章,演奏得那么热情奔放,几乎有贝多芬作品那样的气势。
—— 李嘉禄
记得在香港演出的时候,除了参加综合音乐会的独奏节目以外,她还加演了一场钢琴独奏会——德彪西作品专场,那时她正在研究印象派的风格。后来,她在北京开过一场李斯特作品专场,有意扩大自己的力度幅度和表现范围,因为她原来表演风格的特长是抒情细腻、灵巧华丽,擅长演奏莫扎特和肖邦。她第一次参加国际钢琴比赛获金质奖章的时候,就是靠她精彩的手指技巧取胜的,那时她演奏的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和弗拉基格洛夫的《幽默曲》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周广仁
除了技术“轻功”外,顾圣婴的演奏还有一个主要特点,她的演奏非常抒情、诗意,如要对她的演奏作一个定义,那就是:“她既是一位出色的‘轻技术’型的钢琴家,又是一位的抒情、诗意的钢琴家,在这两方面,她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她的演奏在音乐表现上,使人感到十分自如、自然、流畅、舒适,充满深情和激情,充满意境和美感,使听众深深被打动,倍感激动和感动。在她弹奏过程中,听众的思绪能一直被她的琴音紧紧抓住、吸住,深深落入她的音乐境界之中,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严格地说,顾圣婴不是属于那种纯理性化的钢琴家。钢琴家的演奏是有不同类型的,有些人更偏重感性化一些,有些人更偏重理性化一些,我认为,顾圣婴是一位既有感性又有理性,而感性更多一些的充满深情、激情和富有诗意的钢琴演奏家。
—— 刘诗昆
我和顾圣婴最后一次见面,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那是在1967年初,她在北京。在她要回上海去的前一天,她来到我家,我们谈了整整一天。主要谈搞创作,好像写越南的小曲,如《南方来信》《纺织女工》等。当时,我们思路尚不清楚,只有热情。我相信,如果她不早早逝去,最终会和我一样转向京剧,搞创作一定也能出成绩。虽然“文革”压力大,但我们决不放弃钢琴,这是我们的志向。记得那天特别寒冷,零下20度,我们在厨房里开煤气取暖,但我们谈得很热烈,并且充满信心。她离去时,我把全套下乡用的棉衣棉帽都让她穿戴走了。这是我们的诀别。她回去后不到一个星期就不幸去世。我痛失了一个同行,一个真正的朋友。“文革”后,我多次梦见她,她好像还活着,就在1957年天津时她的琴房里,有说有笑……
—— 殷承宗
听圣婴那种潇洒、灵动的演奏,一般人都会认为她是那种不需太刻苦练琴就能弹得很好的“天才型”演奏家。诚然,圣婴有着天才钢琴家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素质:绝好的音乐感、充满灵秀的演奏气质,一双匀称柔韧又机能极好、对各种钢琴都能迅速适应和掌握自如的手以及惊人的记忆力。即使在当时中国钢琴家的圈子里,对她过人的聪颖,也是无人不钦佩的,但圣婴从来没有以这些与生俱来的条件自倨自傲,相反,她的刻苦、勤奋、谦虚在圈内是有口皆碑的。
圣婴练琴的刻苦、勤奋和她的才能同样惊人。她每天从早到晚十分投入地练琴,常常一边弹、一边唱,不是那种“美声”的歌唱,更确切地说,是从喉咙和胸膛里发出的一种声音。这种声音虽不悦耳,但可以感到,即使只是自己练习,圣婴也是用心、用情在弹。而且她练得十分细致、认真,不满意之处,她会一句一段练上一天。像肖邦的《大提琴练习曲》(Op.25No.7),第一句左手的旋律对于圣婴那种善于抒情的钢琴家来说应当是信手拈来之事,但听殷承宗说,圣婴竟将这句左手旋律练了整整一天!
—— 鲍蕙荞
1956年,她跟塔图良专家学习一年后,到莫斯科参加国际青年和学生联欢节钢琴比赛,她弹了肖邦《练习曲》(Op.10No.4)和《仲夏夜之梦》,《练习曲》弹得既流利又轻巧,犹如微风掠过树叶;《仲夏夜之梦》中的《谐谑曲》则弹得玲珑精致,光彩夺人,像小精灵在琴上舞蹈。她弹完后,演奏厅内掌声雷动,最后,评委评定她荣获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不满20周岁的女青年获得的第一枚金质奖章。
—— 洪士銈
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小礼堂,我听到了顾圣婴的演奏。第一轮,顾圣婴弹的两首肖邦练习曲一上来就征服了全场。三首练习曲在她手下全无技术难题的痕迹,我们听来就好像夏日啖冰,全然美妙的享受。而第四首练习曲,她处理得和一般的很不一样。她速度极快,力度除了几处sf (尤其开头)以外,全曲极轻,疾驶而过,通过几处极强的sf带动大片细密的急速音列,达到劲风凌厉似的戏剧性效果,完全不同于一般那样强调con fuoco,顾圣婴弹起这首练习曲来给人以新的感受。而规定曲目——由拉赫玛尼诺夫改编的门德尔松的作品,她把管弦乐作品中那种精灵仙子的意境表现得惟肖惟妙。
—— 倪洪进
ISBN | 9787540780968 |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作者 | 曹利群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