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有道》 978756671282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湖南省妇女联合会主编的这本《治家有道》收集了我们党第一代领导人及一批开国将帅、湖湘家庭的治家故事,读后令人感动,给人激励。特别是书中的“潇湘家故事”,为我们推介的是获得全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书香家庭”等荣誉称号的家庭的故事,展现的是普通湖湘家庭的凡人善举。他们有的扎根基层,奉献社会;有的一诺千金,身体力行;有的书香传家,勤勉自强;有的孝老爱亲,邻里和睦;有的互相扶持,不离不弃。他们都是来自群众身边、得到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是家庭美德的传承者,是湖湘好家风的实践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代表。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家庭故事,感染带动更多家庭见贤思齐,传承好湖湘家庭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目录

第一篇名人齐家
领袖、严师与慈父
毛岸英给表舅父向三立的信
徐特立、谢觉哉给孩子的家书
抛弃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刘少奇写给儿子刘允若的信(摘录)
伟人家书五札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八互”誓言
元帅们的回家故事
中共领导人的治家之道
字里行间的教诲
将帅家风山高水长
父辈的忠诚
帅府家风光照千秋——罗荣桓元帅的婚恋家庭故事
向蔡同盟
一代名将粟裕的“衣食住行”
访耿飚将军长女耿莹
淡定的秋色——曾志妈妈的平凡故事
叶挺与李秀文的患难夫妻情
我时刻记念着您——左权写给母亲的信
夫妻将军的红色恋歌
习近平写给父亲的家书
家书的情怀
焦门家风
第二篇潇湘家故事
卢光琇:传承于父亲的使命与信念
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夫妻携手风雨同舟,走过人生的山丘路
英雄之家:趸船上的坚守
一个好家风带出一个好家庭
乡村里的和美乐章平凡家的不凡人生
磨难家庭爱意浓
伟丈夫割肾救妻
73岁,她仍是乡邻眼重的“最美媳妇”
“耕读人家”美橘乡
情牵千里,80后夫妻在双城筑造“家庭梦”
“尚书故里”好家风
疼爱2000多个日夜,他带瘫妻去教书
47年如一日,大爱感动传孝心
为了山里的孩子
“娇娇女”山村支教,为留守孩子撑起一片天
九旬老太被同事一家当“外婆”侍奉四十年
勤勉精神代代传
丈夫脑损伤十二载,美丽军嫂坚守“完整的家”
“我的爸爸是英雄”
夫妻扫街,感动全国
退休教授回乡不种稻田种“文化”
文学之家:妇唱夫随的“笔杆子”
家藏万金不如读书百卷
哈佛“学霸”何江妈妈的教子之道
书香之家:文坛“父子兵”,文化“夫妻档”
继父的“特殊家规”育出三个名校女研究生
抗洪遇险参谋长的特殊“八一”节
一对婆媳,两个“三八红旗手”
龙清泉:妻儿力量,让杠铃和人生“举重”若轻
岳阳军嫂为丈夫写下催泪长文:如果你还在
第三篇失蒙说寨遵
你不能没有家
家是最能塑造精神长相的地方
爱子女应当“铁骨柔情”
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总书记的指示深刻揭示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教、家风是家庭建设的根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筑牢家庭道德文明的基础,涵养良好的家风,才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夯实国家的执政之基和社会的文明之本。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和家教、家风的培养,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无不对自己的亲属子女严格要求。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些亲人提出特殊要求,毛泽东曾约法三章——“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他说到做到。《毛岸英给表舅父向三立的信》深刻道出了毛泽东父子崇高的精神品质和革命风范,字字句句使人感动。古人说:“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领袖清正的家风,直接影响到党风、政风、民风。至今人们回忆起那个年代,仍然称道不已,感慨不已。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好家风、好党风、好作风,我们党的执政之基才得以不断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才不断发展壮大。
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家庭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习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注重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要求妇联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湖湘文化有注重家风家教的传统。近年来,为了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家庭文明建设,湖南省妇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结合时代精神,倡导“以家为根、以人为本、家国同构”理念,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持续开展“书香家庭”“平安家庭”“两型家庭”“廉洁家庭”创建等系列特色活动,以优良家风淳化社会风气,以服务指导推进科学家教,以典型示范传承家庭美德,重塑家庭伦理,培养家庭责任,推进社会文明。自2014年以来,湖南省涌现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最美家庭”典型,其中产生了全国“最美家庭”61户,省级“最美家庭”250户,以及中央文明委表彰的全国第一届“文明家庭”10户。
在这些湖湘好家庭的基础上,湖南省妇联组织编写了这本《治家有道》,《新湘评论》杂志社对本书编撰给予了大力支持。书中收集了我们党第一代领导人及一批开国将帅、湖湘家庭的治家故事,读后令人感动,给人激励。特别是书中的“潇湘家故事”,为我们推介的是获得全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书香家庭”等荣誉称号的家庭的故事,展现的是普通湖湘家庭的凡人善举。他们有的扎根基层,奉献社会;有的一诺千金,身体力行;有的书香传家,勤勉自强;有的孝老爱亲,邻里和睦;有的互相扶持,不离不弃。他们都是来自群众身边、得到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是家庭美德的传承者,是湖湘好家风的实践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代表。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家庭故事,感染带动更多家庭见贤思齐,传承好湖湘家庭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人的一生离不开家庭,家教是终身教育,家风影响人的一生。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希望《治家有道》一书对大家有所启迪,有所裨益。愿天下的家庭都幸福美满。
姜欣
湖南省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文摘

领袖、严师与慈父
陈新征夏佑新
对于人民来说,他是伟大的领袖;对于家庭来说,他又是儿女们的父亲。几十年前,伟人毛泽东的教子故事,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叹。
毛泽东喜欢将艰苦奋斗视作体格的锻炼、意志的锻炼、能力的锻炼、感情的锻炼。青年时代他曾豪迈地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在中南海接见了几位湖南教育界人士。在谈到青少年培养时,他回顾了自己当年在长沙第一师范时的情景,强调应该培养青年人艰苦奋斗的品质,教育青年人要不畏艰辛、不怕困苦。毛泽东说:“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贾宝玉、林黛玉式的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
对于儿女,他历来要求十分严格,可以说近乎苛刻。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先是让岸英脱下那身苏军制服和大皮靴,换上自己穿过的旧棉衣棉裤和江青用边区纺的粗毛线织的毛背心、毛袜子。不多久,他又让儿子从自己的住地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他还问岸英:“你吃什么灶?”岸英如实地问答:“中灶。”毛泽东一听便有些生气,责问儿子道:“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岸英虽然肠胃有毛病,但仍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的意见。接下来,毛泽东又开始教儿子如何待人接物。他说:“你回到了国内,要按照国内的习惯方式来生活,不论吃饭还是穿着,都应该按中国的传统方式和人们交往。”稍微停顿了一下,毛泽东接着说:“你先去探望老同志,见了人不要没大没细(小)的。年纪大些的,你喊伯伯、伯母、叔叔、婶婶,最老的要喊爷爷、老爹爹、老奶奶,跟你差不多大的,或者喊哥,或者称同志,不要随便喊人家的名字。”停了停,毛泽东又说:“都是参加革命好多年的,他们对革命有贡献,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要多向他们学习。”后来,毛泽东又让岸英深入社会这个大课堂,拜工农为师,上“劳动大学”,向实践求真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让儿子到工厂,让他学习管理生产,接受工人阶级的教育。1947年10月8日,在给岸英的信中,毛泽东教育儿子:“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岸英十分珍视父亲在这封信中关于人生、事业的那段教诲,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不仅对20多岁的儿子这样严格要求,即使对于几岁的女儿毛泽东也不例外。小时候的李讷,生活在父亲身边,但毛泽东从来不允许她在生活上有丝毫特殊。1947年,胡宗南率大批军队进犯陕北,陕北的粮食供应非常困难。毛泽东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韩桂馨道:“小韩,以后你就带李讷吃大食堂吧。”大食堂的伙食是一天两顿水煮黑豆,连皮都不去,大人吃了胀肚子,小孩子怎么受得了?卫士们忍不住劝道:“孩子才7岁,还是跟妈妈一起吃吧。”毛泽东的手臂弯着,大手由里往外一挥:“陕北老乡的娃娃吃黑豆一样长得壮,你们不要说了。”毛泽东说定了的事,不会轻易更改。就这样,才7岁的李讷每天与战士们一样,自己拿着一个小搪瓷碗,排队从大锅里分得一份黑豆,同大人们一起嚼着、咽着。如果说战争年代条件太艰苦,小孩子只能随遇而安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条件大为改善了,对小女儿总该有些照顾了吧?但是,毛泽东仍然不允许家人与他同餐共桌。一次,韩桂馨再次请求毛泽东带李讷一起用餐时,毛泽东断然做了一个手势:“不要跟我,还是跟你,你带她一起吃大食堂吧。”“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就不能享受。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还是恪守本分好,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毛泽东前后共有过10个子女,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幸存下来的只有岸英、岸青两兄弟及李敏、李讷两姐妹。毛泽东自投身革命以来,大部分生涯都处于动荡之中,岸英、岸青兄弟早年失散,1940年李讷降生后,李敏又赴苏联与贺子珍团聚。年近半百的毛泽东多么渴望得到一些儿女亲情的慰藉啊!因此,他再也不忍心让李讷离开自己,尽管工作忙,也没把她送进保育院,而让她在自己身边长大。1958年,李讷因急性盲肠炎打针,针头断在肌肉里,连续做了两次手术,手术不顺利引起伤口感染、发烧。毛泽东为此非常担心。一天,他工作通宵,临睡前,为解除李讷的思想负担,挥笔草书一封信,信中写道:“李讷: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动摇,悲观袭来。信心动荡……意志可以克服病痛,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信末还抄录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毛泽东要李讷充分体验意志的力量,通过与疾病作斗争,使自己意志更加坚强。
毛泽东是一个慈父,也是一个严格的父亲,他和普通人一样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子女: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1956年的一天,毛泽东在院里散步,问身边的卫士:“依你看,是李敏好呢,还是李讷好?”“都挺好。”卫士爽快地回答,“她俩对我们都很尊重,身上没有高干子女的那种优越感。她们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上进心。”听了后,毛泽东不以为然地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主席,您还想叫她们怎么吃苦?比起普通人家的子女来,她们吃的苦只多不少。”毛泽东不同意,摇头说:“不对,你讲吃苦的时候,思路不对头,首先想到她们是我的女儿,所以给她们定下不同于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她们不就是吃食堂吗,食堂的伙食要比多数农民家庭的伙食好,不是这样吗?”“主席。您总找低的比,这不公平。”卫士争辩道,“大多数城里人家的伙食,未必比学校食堂差。我家里就比大食堂的伙食好。”“你为革命做了贡献么,吃好点人民没意见。”毛泽东收起了笑容,严肃地说,“她们还没有做贡献呢。人哪,生活还是跟低的比有好处。不比贡献比享受,那就没出息了。”
毛泽东是伟人,同时毛泽东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和平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在家庭生活中,毛泽东是子女的严师,又是子女的慈父。他对子女,身教重于言教,在思想上严格要求、学业上督促指导、生活上关心爱护,尤其注意防止子女在思想生活上的特殊化倾向,不仅是当今世人的楷模,对现在的领导干部尤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P2-4
ISBN9787566712820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