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精编教材:设计概论》 张龙卿 978730247166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本书从设计的概念与特征、设计的形态、设计的思维等方面阐述设计的基本理论,并从设计艺术的历史、特征、类型、设计评价、设计教育等方面为大家全面阐述有关设计的一些概要的知识。本书内容上力求知识准确,语言凝练,突出鲜明的设计观、强烈的时代感、突出的实用性;形式上力求使文本的可读性与图片的可视性互动。

目录

目录
第 1 章 设计概述
1.1 设计的本质 1
1.1.1 设计的概念 1
1.1.2 设计的本质 2
1.1.3 设计的意义 4
1.2 设计学的特点及其研究范围 7
1.2.1 设计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7
1.2.2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8
1.3 现代设计 9
1.3.1 现代设计的产生和发展 9
1.3.2 现代设计的含义、特点、范围和形态 11

第 2 章 设计元素与原则
2.1 设计元素 14
2.1.1 线条、空间 14
2.1.2 明度、色彩 23
2.1.3 肌理、材料 25
2.2 设计的原则 31
2.2.1 便利实用——功能性原则 31
2.2.2 价廉物美——经济性与艺术性原则 32

第 3 章 设计思维与方法
3.1 设计思维 36
3.1.1 设计思维是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结合 36
3.1.2 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37
3.1.3 设计思维的类型 39
3.1.4 设计思维方法中的心理理论 40
3.2 设计方法是实现设计的手段 47
3.2.1 设计方法的类型 47
3.2.2 设计的基本方法 47
3.3 误区的产生与修正 48
3.3.1 误区的产生 48
3.3.2 误区的修正 49

第 4 章 设计的特征
4.1 艺术性的特征 51
4.1.1 设计的艺术性之源 51
4.1.2 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52
4.1.3 设计是一种艺术活动 55
4.2 科学性的特征 56
4.2.1 设计活动中的科技运用 56
4.2.2 设计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57
4.2.3 信息时代设计中的科技 58
4.3 设计的经济特征 60
4.3.1 设计经济学 60
4.3.2 设计的管理与营销 64
4.4 设计的文化特征 70
4.4.1 设计与文化 70
4.4.2 设计与生活方式 72
4.4.3 设计的传统和风格 74

第 5 章 设计的类型
5.1 视觉传达设计 78
5.1.1 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78
5.1.2 视觉传达设计的范畴 81
5.2 产品设计 87
5.2.1 家具设计 88
5.2.2 工业设计 89
5.2.3 容器设计 89
5.2.4 服装设计 89
5.3 环境设计 90
5.3.1 城市规划设计 90
5.3.2 建筑设计 91
5.3.3 室内设计 92
5.3.4 室外设计 92
5.3.5 公共艺术设计 92
5.4 染织服装设计 93
5.4.1 染织设计 93
5.4.2 服装设计 95
5.5 多媒体设计 99
5.5.1 作为工具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99
5.5.2 多媒体设计及其特征 99
5.5.3 多媒体设计的形态 100

第 6 章 设计师
6.1 设计师的产生和类型 102
6.1.1 设计师的产生 102
6.1.2 设计师的类型 104
6.2 设计师的知识技能要求 106
6.2.1 设计师的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 106
6.2.2 设计师的自然与社会学科知识结构 109
6.3 社会职责 110
6.3.1 基本职责 110
6.3.2 社会职责 111
6.4 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 113
6.4.1 做设计,先学会做人 113
6.4.2 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114
6.4.3 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 114
6.4.4 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高的设计表现能力 114
6.4.5 走在时代最前沿 115
6.4.6 扎根传统,放眼世界 116

第 7 章 设计创意
7.1 设计的创造性思维 118
7.1.1 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 118
7.1.2 创造性思维特征 119
7.2 设计创意的方法 122
7.2.1 头脑风暴法 122
7.2.2 超序联想法 123
7.2.3 影像创意法 123
7.2.4 联想创意法 123
7.2.5 分列创意法 124
7.2.6 分脑创意法 124
7.2.7 逆转创意法 124
7.2.8 辐射创意法 124
7.2.9 金字塔法 124
7.3 设计创意的历程 124
7.3.1 确定目标阶段 124
7.3.2 收集资料阶段 125
7.3.3 创意酝酿阶段 125
7.3.4 创意顿悟阶段 125
7.3.5 创意验证阶段 126
7.4 现代设计的表现方法 126

第 8 章 设计美学
8.1 设计美学概述 127
8.2 设计美的性质 127
8.2.1 设计美的构成 128
8.2.2 设计美的形态 132
8.2.3 设计语言 133
8.3 设计美学的表现方式 134
8.3.1 技术美 134
8.3.2 功能美 135
8.3.3 艺术美 136
8.3.4 形式美 137

第 9 章 设计教育学
9.1 设计教育的产生 140
9.1.1 早期设计教育概况 140
9.1.2 包豪斯 141
9.2 设计教育的发展 145
9.2.1 乌尔姆模式 146
9.2.2 当代设计教育概况 147
9.3 设计教育的思想与方法 149
9.3.1 设计教育的思想 149
9.3.2 设计教育的结构 151
9.3.3 设计教育的方法 151
9.3.4 设计教育的原则 152
9.4 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探索 154

第 10 章 设计评价与批评
10.1 设计评价 155
10.1.1 设计评价的含义与意义 155
10.1.2 艺术设计评价的特点 156
10.1.3 艺术设计的评价原则和方法 156
10.2 设计批评 158
10.2.1 设计批评的发展 158
10.2.2 设计批评的中心 161
10.2.3 设计批评的方法与理论 161
10.2.4 何为优秀的设计 162

参考文献

序言

前言
艺术设计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不仅使产品的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其附加值也不可估量。因此,如果没有这个概念和意识,我们的产品将失去应有的经济价值,甚至是浪费宝贵的物质资源。
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正逐步走向成熟。21世纪,人类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设计艺术教育应如何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培养与时代发展同步的高素质、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是重构设计艺术教育观念中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设计艺术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在国外,这一学科仅被称作“设计”。“设计”更多的是服务于人的生活,“艺术”则会让人得到美的启迪与享受。设计艺术学科是实用艺术与纯艺术、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科学技术等交叉融合的产物。虽然设计艺术在不同的时代会赋予其不同的含义,但设计艺术的核心特征还是在于实践。
设计艺术教育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除了吸收西方设计教育的基本要素之外,应更多地整理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设计艺术教育观念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以适应新经济发展对设计艺术教育的要求,为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的创造性设计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由刘金敏、马丽华担任主编,杨光担任副主编。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很多资料,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条件、水平等的限制,书中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7年2月

文摘

1.1设计的本质

1.1.1设计的概念
1.设计
设计,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概念。它因天、地、人等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从远古先民制造工具,将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的时候开始,设计已经发生并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至今
(图1-1)。毫无疑问,未来也会如此。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高频率出现的“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政策方针设计”“职业规划设计”“发型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包装设计”等词汇,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设计史。

图1-1史前石器工具
“设计”一词早在古代汉语中已有出现。《三国志· 魏志》记载:“赂遗吾左右人,令囚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设计”一词便有筹划、计策之意。在现代汉语中,“设计”通常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与“设计”对译的英语design 一词,尽管语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始终定义在“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规划、方案等创造性活动”。
可以肯定地说,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只要其行为是为了改变现状,使之符合既定的目的,满足一定的需求,其行为就是设计性的。
2.艺术设计
设计的指向非常广泛,如果不加以限定,便容易造成混乱和歧义。在设计之前加上“艺术”一词予以限定,就大大缩小了设计的范围。“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设计,有明确而具体的领域。今天我们经常提到“设计”,往往只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简称而已。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艺术设计”主要是关注视觉造型要素在设计中的配置问题。日本学者利功光指出:“艺术在狭义上意味着美术的观念,design 又特别意味着在绘画、雕刻、建筑、工艺中视觉造型诸构成因素的配置,大约与绘画中的构图同义。假若只特别强调这些配置的抽象形式关系, 则又意味着意匠或图案。这些都可以作为本来的古典意义,而新的限定是以美和有用性为目标的工业计划乃至设计,是以大工业机械生产为前提的工业设计。”

艺术设计,是人们在满足实用基础上的审美创造活动。传统工艺美术便是艺术设计的古典形态。在艺术领域,自design 一词一经日本引入中国,便与“图案”“工艺美术”等实用美术画上了等号,所指明的仍然是设计不同于纯艺术活动。艺术设计是指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把产品的功能与舒适、美观的外观有机结合起来的设计。也就是说,艺术设计不但具有功能的合理性,也具有审美价值,它既不是纯功能的创造发明,也不是纯精神的艺术创作, 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结合的混血儿。
3.现代艺术设计
几千年的传统造物经验,把设计、艺术、技术融为一体(图1- ),这是一个汲水器,器物表面的纹饰构图堪称完美,造型跟它使用的环境密切关联。此外,它的可贵还在于功能的人性化。底尖、肩宽、厚重,重心自然上移,打水时,双耳系上绳子放下,自然倾倒,水顺势灌满瓶子,重心又下移,瓶体自然又垂直了。几万年前的设计意匠竟然显示出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真该为之惊叹! 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古代设计文明。现代设计有了新的意义,除了传统设计所关注的诸因素外,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因素,它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现代商品市场,投向有意义的传达。

艺术设计是一个完全中国式的称谓,体现了艺术与工艺、技术的紧密联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艺术设计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现代艺术设计是社会发展到机械化工业大生产阶段的产物,表现出现代工业与现代科技、大众化需求、市场等因素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在现代商品社会,至少有三种造物设计,一是技术性设计;二是艺术性设计;三是营销性设计。例如,电视机产品,那些线路结构、集成块、显像管的设计属于技术设计。当这些完成以后,就需要一个合理的外形,既要保护内部结构不受损坏, 又要使其成为整体,便于搬运,更要安全美观且操作方便,这些属于艺术设计的任务。最后还需要研究如何推向市场,进行营销设计。就现代商品而言,经过上述三种设计的配合才能将其完成,而艺术设计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艺术设计既要考虑内部结构, 又要考虑市场营销,这三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扣的一个整体,但又相对独立。
可见,现代艺术设计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视野,它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艺术和科学,还要关注现代社会经济、市场、消费者。现代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让服务于人的产品的外观与功能组合更优化, 满足受众的心理和实际需求。它不同于纯艺术创作, 仅仅是艺术家自我情感、意念的自由表达。因此,在经过技术、艺术的加工后,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便成了设计者应考虑的又一重要问题。当今中国的设计专业相关院校,普遍存在着市场意识的欠缺,当然,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管怎样,现代艺术设计作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应该以服务现代社会需求为目的,真正认识到这一点,设计与艺术、科学、经济的关系自然就明了了。
ISBN978730247166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龙卿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