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夏日阅读:在自然中(2017年第32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
名人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夏日阅读:在自然中(2017年第32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
媒体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
作者简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主编:李鸿谷
目录
封面故事
文学
蛮荒自然与道德化、历史化的人文山水
大树的灵性与托尔金的中洲神话
自然作为一种尺度
大自然的忧伤
行走于荒野
阳光与谋杀
当植物遇见古典文学
哲恩
人还会有自然的生活吗?
喀伦坡之狼
如何阅读一片森林
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如何验证关于高山、荒野和古道的想象?
哲学植物的前世今生
勒克莱齐奥的目光
博物
科学与诗意
一座让人着迷了300年的英国村庄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聆听与守护
谁在乎杂草怎么想
葡萄酒书中的新旧自然主义
庭院的乐趣,亦是孤独
行旅
《额尔古纳河右岸》:森林中的挽歌
群山回唱
《创世纪》:摄影师眼中的黑白大地
英国“香草婆婆”的京都山居
马来群岛的红猩猩和极乐鸟
来自科孚岛的童年礼物
“夏日阅读·自然”荐书
社会
热点:迟暮英雄邹市明
经济
市场分析:租赁时代到来?
专栏
邢海洋:AI下的职业恐慌
袁越:丙肝克星进中国
张斌:夏日里,美利坚的足球口味
宋晓军:中国军队的“断尾强军”
朱伟: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序言
已经连续三个夏天,我们邀请读者一起,在“夏日阅读”中寻找清凉和自由。今年,我们想要让身体和思想都“在自然中”。“我们自幼就爱大自然,它是神奇、游戏、自我发现和自由的王国,被大自然放逐,将会为我们带来孤寂。”——自然并非只存在于荒野大漠,名山大川。厨房里的一把芹菜,窗外的一畦菜地、花园,或者就不过是隐匿于手中的一本书里。借助那些文学、哲思、博物和行旅的文字,我们可以比平日更细致地感受科学和诗意,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后记
三联生活周刊?夏日阅读:在自然中(2017年第32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
文摘
插图:
《蛮荒自然与道德化、历史化的人文山水》
我们中国人嘴里经常说“天时”“地利”“人和”,这里面的“天时”“地利”其实都是关乎大自然的。不光是孟子在强调“天时”的问题,战国和两汉诸子都在讨论“天时”。说到底,传统上我们是个农业民族,靠天吃饭,种粮食,收粮食,违背老天的意愿就什么都得不到。从《孟子》到《吕氏春秋》,再到汉代的《淮南子》,这些书里都有关于“天时”的讨论。什么时候可以上山打猎,什么时候不能打猎,小动物为什么不能伤害,甚至应该在什么季节行刑杀人……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不是因为高尚的理由,而是因为你一旦逆犯了天时,到后面你就没得吃了,你的政治秩序就会乱作一团。很多我们认为很高尚的说法,背后都有现实的因素。这些东西慢慢地形成了中国古人对于天时的尊敬和遵守。
《人还会有自然的生活吗?》
我读过几本美国最早的一批自然爱好者写的书,写他们离开都市,到西南部人迹罕至的荒野里,去过艰苦得难以形容的日子,同时欣享难以形容的荒野之美。美国建立国家公园,他们是主要动力之一,建立了黄石公园、优山美地、大峡谷这些国家公园。只是我闲读的书,读过多半就送人了,现在作者、书名都记不起来了。
咱们中国人写自然的书,读得不多。读过徐霞客,其他写自然的,柳宗元、张岱,读古文随时能读到。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人对于非人工风景的爱好比西方更强烈。西方社会更多以人为中心,或者,以神为中心,对纯粹自然美的欣赏比中国少。比如北宋的范宽,画西部的那些大山,更喜好严峻的山势,西方缺乏这样的审美。近现代之后,高度的工业文明反倒使得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荒蛮的美。
《喀伦坡之狼》
19世纪末正是美国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时期,随着工业化对大自然的不断索取与开发,荒野与动物成了必须被征服的象征,才能证明人的力量和进步。尤其是狼,这种桀骜不驯的野生生灵,在美洲土著口口相传的传说中曾经是祖先的化身(它教人类狩猎、做饭,主宰着大自然的生息循环,甚至有着点化万物的超自然力……),如今却成了阴险、奸诈、处处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的邪恶之徒。正如加拿大作家莫厄特所说,狼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是难以忍受的平起平坐,这种动物对我们统治所有动物的意图发起了挑战,从而犯下了最可憎的罪行”。
《一座让人着迷了300年的英国村庄》
读者们可以发现怀特和达尔文这两位相隔近百年的英国博物学家的很多相同之处。怀特在信中就曾经兴致勃勃地描述自己捉鸟、养蝙蝠、捉老鼠的故事,还提到了他如何研究一只隼的瞳孔和虹膜的颜色。达尔文在阅读《塞尔伯恩博物志》的过程中也确实得到了相当多的乐趣和启发,他还为此写下读书笔记,并认为每一位绅士都应该成为鸟类学家。两代博物学家的视野,在一个世纪之间从家乡一隅扩展到了全世界,从几十年的寒暑扩展到地球数百万年来的物种变迁——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如何评价《塞尔伯恩博物志》的重要性似乎都不为过。
三联生活周刊?夏日阅读:在自然中(2017年第32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
名人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夏日阅读:在自然中(2017年第32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
媒体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杂志。
作者简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主编:李鸿谷
目录
封面故事
文学
蛮荒自然与道德化、历史化的人文山水
大树的灵性与托尔金的中洲神话
自然作为一种尺度
大自然的忧伤
行走于荒野
阳光与谋杀
当植物遇见古典文学
哲恩
人还会有自然的生活吗?
喀伦坡之狼
如何阅读一片森林
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如何验证关于高山、荒野和古道的想象?
哲学植物的前世今生
勒克莱齐奥的目光
博物
科学与诗意
一座让人着迷了300年的英国村庄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聆听与守护
谁在乎杂草怎么想
葡萄酒书中的新旧自然主义
庭院的乐趣,亦是孤独
行旅
《额尔古纳河右岸》:森林中的挽歌
群山回唱
《创世纪》:摄影师眼中的黑白大地
英国“香草婆婆”的京都山居
马来群岛的红猩猩和极乐鸟
来自科孚岛的童年礼物
“夏日阅读·自然”荐书
社会
热点:迟暮英雄邹市明
经济
市场分析:租赁时代到来?
专栏
邢海洋:AI下的职业恐慌
袁越:丙肝克星进中国
张斌:夏日里,美利坚的足球口味
宋晓军:中国军队的“断尾强军”
朱伟: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序言
已经连续三个夏天,我们邀请读者一起,在“夏日阅读”中寻找清凉和自由。今年,我们想要让身体和思想都“在自然中”。“我们自幼就爱大自然,它是神奇、游戏、自我发现和自由的王国,被大自然放逐,将会为我们带来孤寂。”——自然并非只存在于荒野大漠,名山大川。厨房里的一把芹菜,窗外的一畦菜地、花园,或者就不过是隐匿于手中的一本书里。借助那些文学、哲思、博物和行旅的文字,我们可以比平日更细致地感受科学和诗意,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后记
三联生活周刊?夏日阅读:在自然中(2017年第32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
文摘
插图:
《蛮荒自然与道德化、历史化的人文山水》
我们中国人嘴里经常说“天时”“地利”“人和”,这里面的“天时”“地利”其实都是关乎大自然的。不光是孟子在强调“天时”的问题,战国和两汉诸子都在讨论“天时”。说到底,传统上我们是个农业民族,靠天吃饭,种粮食,收粮食,违背老天的意愿就什么都得不到。从《孟子》到《吕氏春秋》,再到汉代的《淮南子》,这些书里都有关于“天时”的讨论。什么时候可以上山打猎,什么时候不能打猎,小动物为什么不能伤害,甚至应该在什么季节行刑杀人……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不是因为高尚的理由,而是因为你一旦逆犯了天时,到后面你就没得吃了,你的政治秩序就会乱作一团。很多我们认为很高尚的说法,背后都有现实的因素。这些东西慢慢地形成了中国古人对于天时的尊敬和遵守。
《人还会有自然的生活吗?》
我读过几本美国最早的一批自然爱好者写的书,写他们离开都市,到西南部人迹罕至的荒野里,去过艰苦得难以形容的日子,同时欣享难以形容的荒野之美。美国建立国家公园,他们是主要动力之一,建立了黄石公园、优山美地、大峡谷这些国家公园。只是我闲读的书,读过多半就送人了,现在作者、书名都记不起来了。
咱们中国人写自然的书,读得不多。读过徐霞客,其他写自然的,柳宗元、张岱,读古文随时能读到。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人对于非人工风景的爱好比西方更强烈。西方社会更多以人为中心,或者,以神为中心,对纯粹自然美的欣赏比中国少。比如北宋的范宽,画西部的那些大山,更喜好严峻的山势,西方缺乏这样的审美。近现代之后,高度的工业文明反倒使得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荒蛮的美。
《喀伦坡之狼》
19世纪末正是美国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时期,随着工业化对大自然的不断索取与开发,荒野与动物成了必须被征服的象征,才能证明人的力量和进步。尤其是狼,这种桀骜不驯的野生生灵,在美洲土著口口相传的传说中曾经是祖先的化身(它教人类狩猎、做饭,主宰着大自然的生息循环,甚至有着点化万物的超自然力……),如今却成了阴险、奸诈、处处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的邪恶之徒。正如加拿大作家莫厄特所说,狼的存在,“对人类而言是难以忍受的平起平坐,这种动物对我们统治所有动物的意图发起了挑战,从而犯下了最可憎的罪行”。
《一座让人着迷了300年的英国村庄》
读者们可以发现怀特和达尔文这两位相隔近百年的英国博物学家的很多相同之处。怀特在信中就曾经兴致勃勃地描述自己捉鸟、养蝙蝠、捉老鼠的故事,还提到了他如何研究一只隼的瞳孔和虹膜的颜色。达尔文在阅读《塞尔伯恩博物志》的过程中也确实得到了相当多的乐趣和启发,他还为此写下读书笔记,并认为每一位绅士都应该成为鸟类学家。两代博物学家的视野,在一个世纪之间从家乡一隅扩展到了全世界,从几十年的寒暑扩展到地球数百万年来的物种变迁——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如何评价《塞尔伯恩博物志》的重要性似乎都不为过。
ISBN | |
---|---|
出版社 | 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 |
作者 | 李鸿谷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