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1937-1945)》 曾峻, 朱亮高 978720814629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本书时间上聚焦于1937年至1945年间,恰好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之时。通过7个经典案例,精彩呈现了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之后的战斗故事。本书行文直白流畅,内容生动有趣,分析精准到位,兼具故事性与理论性,因此读者对象比较广泛,对抗日战争期间解放军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皆可从本书中获益。

作者简介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事历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战史、战后局部战争;完成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主编《如何运用军事智谋》等代表性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参加军地机关、院校援课和学术交流。

目录


前言
一、出师首战振军威,雄关巍峨浩气存——平型关大捷.
二、769团英雄多,扬名千秋赵崇德——夜袭阳明堡机场
三、平坦地形巧设伏,击毙日军一千五——神头岭“伏击战”
四、慈河两岸隐弓弦,敌寇命丧鲁柏山——陈庄歼灭战
五、奇谋巧施黄土岭,“名将之花”凋太行——黄土岭战斗
六、百团上阵破袭战,打破囚笼格子网——百团大战
七、“掏心打援”巧设计,拔点歼援双胜利——车桥战斗

序言


百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人心思变。此起彼伏的革命斗争,正如黑暗夜空中的星星之火,照亮了沉睡千年的中华大地。
90年前的深夜,江西古城南昌平静而又不同寻常。一批叱咤风云、屡建奇功的共产党人,以不死的精神和非凡的气概,带领起义部队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中国革命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批火种,并从此拉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的历史帷幕,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历史的波澜从此变得更加汹涌澎湃,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这支革命队伍发动起义,如星火燎原般在中华大地上点燃革命的火种;以大无畏的气概打退了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凭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凭借“战则必胜”的英雄气概打赢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以“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精神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无数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斗中,革命者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到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世界和平,作出了彪炳史册、无可比拟的贡献。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走进历史才能看清历史。
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残酷的。从来就没有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从来也没有无往不胜的战斗队。光辉夺目的八一南昌起义,远没有完成起义的最初设想,没有浪漫的起义宣言,更多的是困境中的追求与思索;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不仅是群情激昂的火热场面,更多的是苦难中的磨炼与考验。
历史是民族的精神图谱。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邀请了世界百名自然和人文科学家,评选出影响了人类千年文明进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中国占三件,即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帝国和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旷古未有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华民族,它彰显了人类面对巨大困难时执着前进、不畏险阻的非凡勇气,在历时两年、辗转数万里的浴血征战中,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踏平了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回顾历史,既要在辉煌的历史中回顾昔日荣光,更要在历史的荆棘中寻找前行的动力。民族强盛,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光荣梦想。翻开绵亘久远的历史就会发现,曾经强盛的中华民族曾两次与持续发展和再次崛起时机失之交臂。公元1500年左右,强盛统一的明朝对世界变化置若罔闻,错过了与世界交流、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圈的重大时机;历经抗康乾盛世后仍然持续繁荣的雍正时期,一纸片帆不得下海的禁令切断了海上贸易的通路,中国正式开始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最终难挡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而使民族和国家蒙受深重灾难。
南昌城头的枪声,点燃了积聚在民众心中的屈辱之火;毛泽东在天安门城头震天动地的呐喊,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孕育在中华民族之中的伟大力量;解放军将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从北打到南、从江边打回三八线,让世人真正见识了积聚在中国军人身上的无限能量。
英雄是图谱中的精神坐标,崇尚英雄方可砒砺前行。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灵魂,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理想执着前行。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势,无论是战斗还是工作,远大的革命理想和执着的革命信念,始终在共产党人的身上如影随形,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但行此事,不问前程。对真理舍生忘死的追求,是革命军人最宝贵、最根本的传统。在历尽艰险、一往无前的历史征程中,英雄的身影不计其数。为了革命的胜利,很多人却没有活到胜利那天。能让人回忆起的,是一个个身着槛褛军装、满身战火硝烟的身影。它们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历史的舞台,带着无尽的豪情湮没在历史之中。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军队和民族真正的脊梁。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重温战争,就是要让读者、作者一起在重温英雄的人民走过的历程,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需要的英雄主义气概。我们对革命历史给予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知晓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能走多远。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冷静告诫: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67年后的六盘山上,习近平同志郑重强调: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的中国,不再只是“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更与世界前途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也完全有能力沿着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夺取新长征的胜利。
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斗争史,就是一部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长卷。长征中,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与人民风雨同行,才能到达理念彼岸;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只有倚天靠地,才能让事业之城永固。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人民军队赢得最终胜利、战胜艰难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文以载道。只有浴血奋斗的红色记忆代代相传,继往开来伟大的事业才能生生不息。有人说:年代越久远,历史越模糊。其实历史并没有模糊,它一旦发生,就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真正模糊了的,是后人应该擦亮的双眼。如果鲜活的片断、多彩的人物仅仅成为停留在教科书上,成为格式化、概念化的符号和文字,那就远远失去了它本应有的含义,更不可能让后来者看清、看透。
在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胜利》丛书,力求用鲜活的文字语言、权威的数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全景展现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经典战事,尽最大可能还原了历史真实瞬间、讲述军史传奇故事,是爱好军史、崇尚正义的人们一份可口的精神食粮。愿借此与读者共同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是为序。

文摘

在看完地形回来,林彪找来聂荣臻商量。他铺开地图将敌情和他酝酿的计划讲了一遍,问道:“老聂,这个仗,你看打不打?”聂荣臻考虑到当前日寇的嚣张气焰,而友军又锐气尽失,这一仗事关民心士气,因此果断地说:“打!为什么不打呢?”“我们没有与日军交战的经验,可能要冒一些风险。但战机稍纵即逝,已经没有时间向军委和总部请示了。”林彪微蹙浓眉,不无担忧地说。“要打仗,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没有不冒险的。我看,只要有六七成胜算就可斗胆一试。”林彪习惯性地点燃一根火柴,又轻轻吹灭,他凝视着跳跃的火苗出神地说:“这一仗应该有八成把握。”聂荣臻接着说:“既然有八成把握那就下决心打!利用这么好的地形,居高临下,伏击气焰骄纵的敌人,这是很便宜的事嘛。现在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怎么打好的问题!我们要在与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交锋中,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给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来一个振奋!”“那好,下午召集全师连以上干部,开作战会议,顺便做个战前动员。”林彪高兴地说。
1937年9月23日下午,林彪在平型关外上寨村做了著名的战前动员,他说:“同志们,自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国民党军队在华北作战,不敢发动群众,不敢机动,不敢侧击,也不敢深入敌后作战。故其较强者死守挨打,较弱者稍触即溃,老朽者闻风而逃,日军得以少数兵力纵横驰骋,使我华北屏障尽失,黄河以北所有重镇有全部陷落之危险。今天,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承担起,也一定能够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在这一带打一个大仗,打一个胜仗,给日军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部队一个兴奋!”
林彪在做完动员后,接着又作了兵力部署。他提高嗓门:“从小寨村至老爷庙有一段长4公里的狭沟,沟深少则10米,多则30米,其北面陡壁无法攀登,南面缓坡易于伏兵向沟底出击,沟底宽10到20米,这是灵丘之敌向平型关推进的必经之路。师部决定就在此集中兵力伏击敌人。你们各团干部要听清楚了。”他停顿片刻,台下干部立即挺起腰板注意聆听各自的作战任务。“685团埋伏在老爷庙一带,这是袋底。杨得志,可不要让敌人把口袋捅漏了!”“请师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杨得志嚯地站起来说。“686团埋伏在白崖台一带,战斗打响后要靠你们勇猛杀敌。李天佑,你要将敌人在沟底斩成一段一段,分割歼灭。敌人火力很猛,但只要大胆接敌,敢于与他们搅在一起进行白刃战肉搏,那他纵有坦克大炮也发挥不出作用,飞机来了也不管事!”“是!保证完成任务!”李天佑站起挺了挺胸,大声说道。“687团埋伏在小寨村一带,特别要注意隐蔽,不能让敌发觉,待敌全部钻入口袋后再掐住袋口。战斗打响的顺序最好是685团先开火,再687团,最后是686团。688团留作师的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杨成武来了没有?”“到!”杨成武迅速立起。“你的独立团要大胆深入敌后,隐蔽穿插至腰站一带,准备阻击灵丘和涞源增援之敌。这次伏击战斗能否获胜关键在于独立团堵不堵得住敌人的援兵,一定要守住阵地。”“是,独立团坚决完成任务!”杨成武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P14-15
ISBN978720814629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曾峻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