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 1945—1948》 杨晓明 7208146284,978720814628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了人民解放军在1945—1948年为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所进行的8个经典战例,是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历史意义的代表性战役战斗。这些战役战斗,或集中优势兵力,或以少胜多;或以逸待劳,或长途奔袭;或运筹帷握,或决胜千里,无不体现出指挥者的胆大心细、神机妙算、英勇果敢。这些战役战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见证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它们仿佛在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发动领导武装起义,缔造人民军队的伟大创举。

作者简介

杨晓明,军事运筹学硕士、军事思想专业博士,上校军衔。现就职于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先后就读于石家庄陆军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科学院和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历任排长、组织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组织股长、营政治教导员等职,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参编多部专著教材。

目录


前言
一、针锋相对 寸土必争——记上党战役
二、战略初战——苏中七战七捷
三、东北战场 “七战七捷”——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
四、陕北“三战三捷”——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
五、耍龙灯,歼灭蒋军王牌师——孟良崮战役全记录
六、激战清风店乘胜破石门——清风店和石家庄战役
七、大战辽西 破袭中长 围吉打援——东北民主联军秋季攻势
八、大战豫东——开封、睢杞战役

序言

序言(王树增)
百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人心思变。此起彼伏的革命斗争,正如黑暗夜空中的星星之火,照亮了沉睡千年的中华大地。
90年前的深夜,江西古城南昌平静而又不同寻常。一批叱咤风云、屡建奇功的共产党人,以不死的精神和非凡的气概,带领起义部队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1枪,为中国革命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批火种,并从此拉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的历史帷幕,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历史的波澜从此变得更加汹涌澎湃,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这支革命队伍发动起义,如星火燎原般在中华大地上点燃革命的火种;以大无畏的气概打退了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凭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凭借“战则必胜”的英雄气概打赢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以“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精神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无数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斗中,革命者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到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世界和平,作出了彪炳史册、无可比拟的贡献。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走进历史才能看清历史。
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残酷的。从来就没有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从来也没有无往不胜的战斗队。光辉夺目的八一南昌起义,远没有完成起义的最初设想,没有浪漫的起义宣言,更多的是困境中的追求与思索;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不仅是群情激昂的火热场面,更多的是苦难中的磨炼与考验。
历史是民族的精神图谱。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邀请了世界百名自然和人文科学家,评选出影响了人类千年文明进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中国占三件,即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帝国和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旷古未有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华民族,它彰显了人类面对巨大困难时执着前进、不畏险阻的非凡勇气,在历时两年、辗转数万里的浴血征战中,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踏平了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回顾历史,既要在辉煌的历史中回顾昔日荣光,更要在历史的荆棘中寻找前行的动力。民族强盛,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光荣梦想。翻开绵亘久远的历史就会发现,曾经强盛的中华民族曾两次与持续发展和再次崛起时机失之交臂。公元1500年左右,强盛统一的明朝对世界变化置若罔闻,错过了与世界交流、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圈的重大时机;历经抗康乾盛世后仍然持续繁荣的雍正时期,一纸片帆不得下海的禁令切断了海上贸易的通路,中国正式开始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最终难挡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而使民族和国家蒙受深重灾难。
南昌城头的枪声,点燃了积聚在民众心中的屈辱之火;毛泽东在天安门城头震天动地的呐喊,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孕育在中华民族之中的伟大力量;解放军将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从北打到南、从江边打回三八线,让世人真正见识了积聚在中国军人身上的无限能量。
英雄是图谱中的精神坐标,崇尚英雄方可砒砺前行。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灵魂,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理想执着前行。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势,无论是战斗还是工作,远大的革命理想和执着的革命信念,始终在共产党人的身上如影随形,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但行此事,不问前程。对真理舍生忘死的追求,是革命军人最宝贵、最根本的传统。在历尽艰险、一往无前的历史征程中,英雄的身影不计其数。为了革命的胜利,很多人却没有活到胜利那天。能让人回忆起的,是一个个身着槛褛军装、满身战火硝烟的身影。它们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历史的舞台,带着无尽的豪情湮没在历史之中。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军队和民族真正的脊梁。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重温战争,就是要让读者、作者一起在重温英雄的人民走过的历程,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需要的英雄主义气概。我们对革命历史给予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知晓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能走多远。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冷静告诫: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1步。67年后的六盘山上,习近平同志郑重强调: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的中国,不再只是“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更与世界前途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也完全有能力沿着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夺取新长征的胜利。
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斗争史,就是一部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长卷。长征中,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与人民风雨同行,才能到达理念彼岸;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只有倚天靠地,才能让事业之城永固。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人民军队赢得最终胜利、战胜艰难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文以载道。只有浴血奋斗的红色记忆代代相传,继往开来伟大的事业才能生生不息。有人说:年代越久远,历史越模糊。其实历史并没有模糊,它一旦发生,就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真正模糊了的,是后人应该擦亮的双眼。如果鲜活的片断、多彩的人物仅仅成为停留在教科书上,成为格式化、概念化的符号和文字,那就远远失去了它本应有的含义,更不可能让后来者看清、看透。
在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胜利丛书,力求用鲜活的文字语言、权威的数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全景展现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经典战事,尽最大可能还原了历史真实瞬间、讲述军史传奇故事,是爱好军史、崇尚正义的人们一份可口的精神食粮。愿借此与读者共同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是为序。



文摘

余吾镇北、白晋路西,有一座大山名叫老爷山,因山上有一个老爷庙,故此得名。它与东面的磨盘垴两相对应,是长治以北唯一的险要地形。
尤其是磨盘垴,一层一层丈八高的梯田塄坎,从山下直达山顶,山顶主峰是一块约一亩地大小的平地。东面山腰有一个只有八九户人家的西洼村,敌暂46师师部就住在村里。阎锡山军占领磨盘垴后,迅速利用主峰东南侧的东瑙、王家渠和西南、东北的几处高地构筑外围据点工事,形成掎角之势;他们沿着梯田塄坎,挖掘了一条条堑壕和交通沟,一直修到山顶,组成了一道又一道防线;山顶平地上掘的壕沟,更是密如蛛网。西洼村和邻近村子里的民房,除师部指挥所占据外,其余门窗都被拆下来,盖在工事上。敌人自恃其机枪多、炮兵强,企图凭借山头阵地,据险固守,待机向长治增援。
从10月2日起,太行纵队第3支队就展开了大战磨盘垴战斗。部署是:13团、31团两个团由东南,决9团由东侧向敌进攻,配属3支队指挥的769团在南面作为预备队。
对老爷山和两山之间的高地关上村之敌,由太岳纵队等部队10月3日发起攻击。部署是:772团从西面,20团和士敏团从东面,配属我太岳纵队指挥的太行纵队第14团,从正面对固守之敌进行攻击。
10月2日晚,决9团即奉命由东北方向对磨盘垴主峰发起攻击。1营和3营担任突击,从左右两翼同时向磨盘垴发起攻击。在夜幕掩护下,以我之长,击敌之短,用近距离射击,白刃格斗与敌展开了近战夜战,迅速冲上山腰。敌人在我两头夹击下,伤亡惨重,纷纷溃退,半夜时分,主峰被我占领。敌人遭到这一沉重打击,惊慌异常,立即组织疯狂的反扑。至3日凌晨,我军共打退敌人二十多次反扑,由于弹药消耗殆尽,为保存有生力量,拂晓时,撤至山腰固守。
3日黄昏时分,决9团、31团和13团分别在东面和东南侧向磨盘垴进攻,与敌展开了争夺外围要地的战斗。战斗打响后,集中炮火向敌人阵地轰击,在密集炮火掩护下,部队靠手榴弹、刺刀等短兵武器,向敌人步步进逼,一直打到4日拂晓,占领了敌人外围的一些高地。白天巩固即得阵地,暂停进攻。
当日,太岳纵队对老爷山之敌的数次攻击,均未得手,进攻暂时受挫。
4日黄昏,第3支队又开始攻击。31团在中路向东垴攻击时,因道路狭窄,遭敌火力严密封锁。团长童园贵立即改变战术,正面佯攻,两翼迂回,攻克了东垴。在继续向上发展时,以小股兵力的迂回行动,截敌退路,夺占了王家渠侧后敌火力阵地,迫敌退缩于西洼村。左翼13团沿着山梁由西向北攻击,激战彻夜,突上紧邻磨盘垴南侧高地,经过一整天反复争夺,终于控制了这块直接成胁敌主峰阵地的高地。
决9团以2营为左翼,3营为右翼,攻击磨盘垴主峰。决定凭着手榴弹和刺刀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部队乘着手榴弹爆炸的浓烟碎片,打到天亮,2营已攻上了主峰。可是,敌人乘我立足未稳之际,就成营整连地向我连续反扑,阵地上敌我混在一起,我们的战士在敌群中来回厮杀,敌人的反扑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退,但我伤亡也很大,3营营长牺牲,2营也只剩下六七十个人,干部只剩下两个排长,但敌人的反扑还在不断加强。为了避免在阵地上和敌人拼消耗,求得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上级命令撤离高地。
10月4日夜间,20团从老爷山东侧迂回到北侧,以突然行动抢占了两个小山粱,控制了北山水源,切断了老爷山守军与其北面主力的联系。敌74师饮食断绝,顿陷孤立。
P24-27
ISBN7208146284,978720814628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晓明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