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艺人生刘富安传》 贺文奇 978754013971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刘富安是钧瓷界代表人物,为钧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业界享有极高声誉。贺文奇、王东编著的《钧艺人生(刘富安传)》追踪刘富安先生的钧瓷艺术道路,研究刘富安先生的钧瓷艺术特色,展现刘富安先生的钧瓷艺术成就,全面反映刘富安先生的钧瓷艺术人生。

作者简介

贺文奇,1964年生于钧瓷之都——神厘镇。1982年进入“钧瓷一厂”工作,1987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先生,1994年创建“陶一家”贺文奇钧瓷艺术工作室。现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钧瓷界实力派陶艺家。在国内陶瓷专业期刊上发表艺术、技术性论文三十余篇,出版有《钧窑传统制瓷技艺》《谈钧论艺》两部钧瓷专著。作品荣获国家级奖18项、省级奖51项。

个人陶艺展:2006年“走进贺文奇陶瓷雕塑艺术展”;20O7年“情系奥运·贺文奇奥运钧瓷壶艺术展”;2008年“贺文奇当代陶艺展”;2009年“窑变、光变、影变·贺文奇钧瓷艺术摄影展”;2012年“守艺人的独白·贺文奇与十八罗汉陶艺展”;2015年“马上行动·贺文奇钧瓷生肖作品展”;2014年“两本书,三个人,百只羊”当代钧窑艺术展。

贺艺翔,出生于禹州市神垕镇。从小跟随父亲贺文奇学习钧、陶瓷成形、烧成工艺及雕塑、器皿设计。2006年进修于潮州市陶瓷职业学校,学习陶瓷雕塑与造型设计。2010年现代陶艺、环保系列作品“水·小山村”荣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优秀奖。2014年创办“钧·印象”雕塑艺术设计工作室。2015年现代陶艺、环保系列作品“水·四棵树”荣获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铜奖。王东,1969年生。长期致力于钧瓷文化艺术的研究与传播,现就职于禹州新天地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根在钧窑
第二章钧窑文化艺术观点
第三章钧瓷艺术创作风格
第四章钧瓷艺术设计理念
第五章钧窑艺术作品欣赏
附一刘富安回忆录
附二刘富安艺术年表
附三刘富安刻画印章及常用印
附四刘富安论文存目
跋一
跋二

序言

钧瓷文化艺术大师刘富安先生
刘富安老师离开我们已整整十二个年头了,在这十二年的岁月里,有关他的艺术言论以及作品风格和技术,我想用文字去表达,却是极为困难的事情。是岁月的流逝使我慢慢平静下来,开始去回忆那些人生中的美好时光,去拥抱那些尘封多年的往事。
初识恩师是在1985年的秋天,在河南省美术设计培训班的毕业作品汇报展上。当时,刘老师站在我作品的展台前,询问是哪位学员的作品,我赶忙上前回应。刘老师摘下那副宽边近视眼镜,在胸前擦了一下,重新戴上,靠近作品仔细看了一遍,抬起头问:“这是你的毕业作品?”我回答是。刘老师又问:“大多数学员都是用烧制好的器皿类作品,你的三件瓷塑作品为什么都还是泥塑稿?”我如实地对刘老师说,瓶类作品易开模,而我的泥塑作品是雄狮、唐马和卧虎,开模较复杂,又因时间紧,没能烧制出成品来。刘老师又问,你准备把这三件瓷塑作品用什么釉色装饰?我忙答,钧瓷釉色,我做的这种风格就是为了能适应钧釉的装饰。刘老师微微笑了一下,对我用较轻且缓慢的口气说:你也知道风格、个性,好!好!看着刘老师远去的身影,我问旁边的同学,这位戴眼镜的是什么人?有位同学大声地回答:他是你们钧瓷一厂科研所的刘所长,是代表你们厂来观看展览的。这次短暂的邂逅,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使我踏上了一条永无止境的钧瓷艺术之路。对我,这是一次心灵的碰撞,更是一次人生命运的转折。
后来,我和刘老师成为了忘年之交。我于1987年师从刘富安老师,学习钧、陶瓷造型设计及陶瓷工艺;1987年下半年被厂里提拔为钧瓷一厂科研所副所长,配合刘老师工作;1989年任钧瓷一厂大师工作研究室大师助理;1997年共同策划“刘富安钧瓷艺术工作室”的选址与规划;2000年再度与恩师合作,创作钧瓷作品。以上的文字只是想说明,恩师是以提携后辈为己任的,为钧瓷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培养新生代的钧窑创作设计人员,他肩负起了重要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刘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友善、纯朴、乐观,他处世低调,但善交际,生活中追求情调意趣,喜三两人谈天论地。在工作与事业方面追求完美之境界,也常遇到不完美之结局。步入不惑之年以后,刘老师对钧瓷文化艺术之外的任何话题都兴趣渐淡,但在谈起钧瓷艺术创作时却总是那样兴致勃勃、声情并茂。在1989年钧瓷一厂大师工作研究室创作160cm钧瓷龙耳瓶时,他把剪好的图样挂在墙面上,像一位演讲家一样有条不紊地对我们讲:钧瓷大件作品的创作应注意几个重点,一是瓶颈的高度约为总体高度的1/3;二是大瓶肩部坡度应控制在45—55度之间;三是足、肩、口部三者相互统一,好似站立的门神一样稳健;四是耳饰在设计中为破势,就是在端庄之中,使形体产生一种“巧”势;五是与大瓶配套的底座,要像穿上战靴的武将那样威严。听刘老师讲造型设计理念,好似观赏一场通俗易懂的演讲,非常轻松愉快。
恩师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创作、创新。他从不重复传统,也从不重复自己。他说:“重复自己以前的作品,说明你没有进步,更谈不上创作欲望和创作激情。重复就好像文学创作把写过的文章再写一遍一样,那不成抄稿子了吗?文学创作可以有同一命题,但每个人的修养、爱好、经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思想、理念,无论如何是写不出重复的文章的,除非抄袭。”看似平常的话语,却道出了钧瓷创新理念的真谛。
恩师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在艺术创作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兴趣,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风格。刘老师从艺初期(1961一1971)主要以学习为主,个人创作作品甚少,大多是与老艺人们协作完成。第二时期(197l--1981)的作品带有浓重的时代特征,题材多以传统的瓷塑唐马、民间泥塑狮为主。器皿类作品在宋、元钧瓷造型风格之基础上,迎合时代审美需要,装饰风格多带有时代背景,并兼具龙凤纹饰,作品个性并不很明显,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第三时期(1981—1992)是刘老师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标志着创作高峰开始的是那件三次命名的作品《益寿瓶》。这一探索性的创作,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接下来的《跃马》《母与子》瓷塑作品与《虎头瓶》《龙凤秀玉瓶》《双龙戏珠瓶》《碾子瓶》等一大批经典传世之作,表明刘老师谙熟了钧瓷和彩釉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造型规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语言。
第四时期(1993—1997)是一段特殊的日子,也是刘老师钧瓷、彩釉瓷艺术作品创作的空白期。这一时期刘老师精心研究日用炻瓷彩绘的装饰手法与风格,用于大批量生产出口。这一短暂的休息是为了创建大师艺术工作室做前期的资金准备。
第五时期(1997—2004)是刘老师艺术人生最为辉煌的时期,堪称艺术巅峰。作品更多地强调自我精神的外化,把自然物象转化为一种象征寓意。从“富贵瓶”“如意瓶”“吉祥尊”这些名字中,你会感觉到刘老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壶艺系列作品开创了钧瓷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新理念。扛鼎力作“蜗牛”系列作品,展现出一种精神,一种尊严,一种人格魅力。其为数不多的陶艺作品,也同样给钧瓷行业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恩师的作品有自己特殊的个性语言,表现在早期的部分作品的底款是手刻印文。这种手刻印文,主要是受外来艺术家来钧窑搞创作的影响,而刻意在原创作品的底部或不影响观赏的部位,用铁笔刻制而成。刘老师对手刻印文的形式非常讲究,对治印要诀“宽可走马、密不容针”了然于心,出现在他笔下的那些异形印,都与作品造型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批手刻印文,大都是在钧瓷一厂大师工作研究室成立期间完成。印文有四种:一、刘富安印,二、富安学作,三、富安情意,四、富安。
最后一次与恩师谈钧论艺,是在2003年的中秋时节,当时恩师已经北京康复治疗后回到家中。一天下午,刘老师打电话约我去家闲谈,刚踏进大门与师母打招呼,就听恩师大声说:快进屋来。我急忙进屋落座,刘老师微笑着对我说:来帮我坐上轮椅。这时我才发现放在角落的新轮椅,扶刘老师坐上去,在屋内转了两圈后,他对我说:“文奇,这是刚买回来的轮椅,我明天可以坐上轮椅去工作室指导你们工作了,你看一看这两天剪的造型图样。”听到这些话,望着坐在轮椅上的恩师,看着他那渐渐消瘦的脸颊,我知道恩师还是那样的乐观、豁达,他的心中只有钧瓷艺术,没有比创作更高的东西,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刘老师是那样的淡定和理智。
恩师常对我说:“所谓大师,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它是国家对当今工匠、艺人们的一种肯定,这是新中国以来给予匠人的一种尊严。一个行业需要尊严,需要人们对他的尊重,需要社会关注他的存在。”这是刘老师对钧瓷事业的一种解读,是钧瓷艺术在他心中的位置。艺术在艺人心中若不神圣,艺人便很难走进艺术的殿堂。恩师为钧瓷文化艺术付出了一生,建立一种自己独有的境界,一个至高无上的艺术天地和审美世界,应该说刘老师是问心无愧地站在艺术的天堂里了。
恩师走了,静静地走了,我相信他是带着许多未完的艺术理想和遗憾走的。他沉浸在钧瓷艺术的海洋中,用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影响着钧瓷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他的艺徒们。
恩师的钧瓷作品,他的情操和艺术,永存人问。

后记

我能走进这座千年钧瓷文化古镇——神厘镇,并能与众多的钧瓷艺人、大师们相识,都源于我的工作。2007年,河南建业集团去古镇神厘考察,确立项目时,我随团第一次来到这座钧瓷文化之都,看到了一个令人倍感神秘的古镇。四面环山的盆地,独具特色的古炮楼、古寨墙、古民居,高耸林立的烟囱、匣钵墙,石板小巷和纵横交错的胡同,世代相传的窑火,诗一般的“窑变”景色,朴实乐观的制瓷艺人。这座充满生机、独具魅力的古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公司与镇政府签订了共同开发建设神厘古镇、打造古镇钧瓷文化产业、文化民俗旅游等项目的意向书。2009年,我受公司委派入驻神厘镇,为打造一条融钧瓷作坊、钧瓷店铺、钧瓷技艺文化、钧瓷大师会所以及民间、民俗为主题的古镇步行商业街,做项目前期的运营工作。
在神厘工作期间,闲暇之时,常会到钧瓷作坊中去淘宝。在与艺人们的交谈中,大多数艺人常提起刘富安大师,说他的钧瓷作品在钧瓷行里是最值钱的。听的多了,就想去深入了解一下这位艺人心目中的大师。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贺文奇、刘志军两位大9币,谈话中提及刘富安大师,志军兄说:你真找对人了,文奇老兄是刘富安大师的得意门徒,他最了解刘大师。自此以后,工作之余我们常聚在一起,谈论刘富安大师在钧瓷界的传奇故事,谈大师作品风格,谈大师为人处事,谈大师的创作技艺,谈大师的精神和价值。慢慢地我一步一步融入了这个艺人的圈子里,并对钧瓷文化艺术产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几年的努力,步行商业街项目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大型铲土车一层层把沉睡千年的地层挖开。艺人们很快意识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古窑群,是钧窑先人们生产的作坊,是元、明、清及民国各个时期的窑场聚集群。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派记者对钧窑古窑址群的发现作了连续性报道。这件惊天大事,也给建业集团的古镇开发增添了一大亮点。经协商立项目,准备筹建钧瓷古窑址群博物馆,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产业。在实施这一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这一工程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我们从事的这项工作,可以说是用钧窑文化去重塑一座钧窑艺人窑火相传的历史丰碑。
在与钧瓷艺人、大9币们的长期合作和交往中,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有时在不经意的神侃中发现了有价值的选题,就像这次与文奇兄的合作一样。在一次闲聊中,文奇兄大发感慨,说现在有好多人和媒体在误读刘富安老师的钧瓷艺术人生。我想系统地把刘老师的艺术生平、艺术观点、艺术理念、艺术风格等真实地表述出来,形成一部完整的刘富安钧窑艺术人生的专著,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了解一代大家的精神风采。当时我就一口承诺,我支持你老兄,我们正需要做这方面的文化工作,我们想让刘大9币的钧瓷艺术人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传承发展的脉络。就是这样的一句话,让我们真诚地合作在了一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此作即将问世,在这里,我向大家推介文奇兄2009年中秋写的一篇散文(跋二),来表达我对刘富安大师的敬意。有人问起为什么要把这篇散文作为本书的跋,我笑笑,神秘地说:“文章里面有我……”

文摘

第一章根在钧窑
第一节钧窑泥土中生根
1948年9月6日,刘富安出生于钧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神厘镇一个普通的陶瓷世家,其父刘保平在民国时期就是神厘瓷业界一位出了名的陶瓷艺匠。刘富安兄长刘国安在神厘钧瓷界也是一位先行者、组织者、工艺实践者和颇有见树的钧瓷理论专家。刘富安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受其父兄的影响,生性刚直,天资聪慧,童年在陶瓷作坊中度过,爱玩泥巴的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钧窑名匠。20世纪50年代钧瓷生产恢复初期,刘保平受政府委托组织筹建“禹县瓷窑工业生产合作社”(后改为“禹县神厘陶瓷生产合作社”“禹县神厘合作第一陶瓷厂”),并先后担任主任、党支部书记、党总支部书记。刘保平可谓共和国钧瓷恢复研发初期的“奠基人”,是共和国钧瓷复烧生产和发展的提倡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神厘镇是钧瓷的原产地,这个千年古镇是中国著名的产瓷区,钧窑系是从唐代开始在这片泥土上萌发生成的。这里集居着成千上万的陶瓷艺人和能工巧匠,他们用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双手,用得天独厚的制瓷原料创造出了神奇的窑变钧瓷艺术品。这些独具特色的作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数十个国家,钧窑技艺和钧瓷的窑变工艺也随着作品传播开来。自宋、元以来,国内形成了庞大的钧窑体系,朴实、乐观的钧窑艺人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刘富安先生是众多钧窑艺人中的一员。1961年的冬天,高小刚毕业的刘富安在父亲的引领下被招进“禹县神厘第一陶瓷生产合作社”,13岁的他还有一些迷惘和不解,不知为什么要过早地去工作,父亲为什么不让自己去读书。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里,在那特殊的环境中,刘保平认为,在神厘产瓷区学一门看家的技术就是长辈对孩子的最大希望。从小在陶瓷作坊里耳濡目染的刘富安,对钧瓷技艺似乎具有极高的天赋,活泼聪明、勤奋好学的他进厂两年后就深得著名的钧瓷老艺人卢广东的喜爱,被收为门徒。卢老艺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刘富安卢家珍贵的钧釉配方,并秘传其要领,还将多年收集整理的传统的钧瓷资料交予他研习。在卢老艺人的严格指导下,刘富安每天练习手拉坯成形,经过数月苦练,终于练就了一手手工拉坯绝技,并在众多老艺人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印坯成形”“粘接”“施釉”工艺和“绘图”“雕刻”“镂空”的技法,以及烧制工艺流程方面的知识。
在学艺过程中,刘富安的艺术天赋不断展现出来,他临摹的作品以及手绘出的新图样(大生产中,日用碗上设计的手绘红绿彩新装饰纹样),都使卢老艺人满意。老艺人的赞扬使刘富安得到厂领导的重视,他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学员。卢老艺人的鼓励与鞭策,使他对陶瓷造型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虚心求教陶瓷民间艺人,向他们学习磁州窑系的白底黑花、铁锈花、红绿彩装饰技法,浮雕加彩以及古建陶瓷的捏塑技法。对于民间工艺的广泛学习和了解,使刘富安真正步入了钧瓷艺术的殿堂,从此开始了对钧瓷文化艺术的探索之旅,那一年他16岁。
刘富安刚刚迈入钧瓷艺术的门槛,却迎来了一场“政治运动”。其父刘保平在“小四清”运动中,被人指责只重视生产不重视政治,搞奖金生产制度,提倡搞生产和质量竞赛。1964年10月,刘保平被停止领导工作。1966年,“文革”开始。在父亲遭受批斗的日子里,刘富安的从艺之路也遇到挫折,被强制调离钧瓷车间,去干一些辅助工作等杂活。这种被压抑、被歧视、被冷落的状况一直延续到l970年2月,即便在刘保平被批斗自杀身亡后也没有消解。但刘富安生性耿直,他没有在迷惘中消沉。在五年的漫长日子里,他一心扑在了学习上,精心阅读有关陶瓷和美术方面的书籍,并临摹了大量的传统题材和民间流行的花鸟虫鱼、木板年画、剪纸等,系统掌握了手工泥塑、民间泥玩具类雕刻技法。刘富安人生中的这段时光有着太多的遗憾和泪水,但同时也让年轻的他更加坚定了走钧瓷艺术道路的志向。
第二节 钧窑技艺中发芽
1972年,刘富安终于如愿以偿地调回钧瓷车间,专业从事钧、陶瓷造型设计工作。
造型设计是钧瓷入门的基础,艺术设计涉及绘画、雕刻、工艺、技艺、美学等众多学科,要想熟练掌握造型设计这项专业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更需要能耐得住辛苦与寂寞。刘富安发奋苦读,关于“雕塑技法”“动物画法”“人体结构”以及有关陶瓷造型设计方面的书籍、画册常常使他爱不释手、夜不能寐。神厘伯灵翁庙花戏楼台上装饰的飞檐木刻、石雕画柱,禹县十三帮会馆内镂空的门庭窗棂,使刘富安心醉神迷、流连忘返。他临摹并汲取文化古迹里蕴含的传统艺术之精华,慢慢地从失去父亲的痛苦中走了出来,看到了人生新的目标和希望。P1-3
ISBN9787540139711
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贺文奇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