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通过原文亲近原典,感受国学之美。
疑难字词析疑辩难,增进对字词典故的理解记忆。
逐字逐句,对原文进行白话转译,疏通文意,帮助理解。
从作者的人生经验出发,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人对原文主旨更加心领神会。
结合古今名人轶事,触类旁通,增强理解。
名人推荐
《忠经诠解》中体现的“忠”,要点在于“一其心”,忠的作用是“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鬼神,而况于人乎”。
著名作家——李说堂
《忠经诠解》对于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须各尽其忠。
文学评论家——王劝篆
《忠经诠解》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忠德观念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反映了两汉时期忠德的主要内容,而且标志着春秋时期所产生的忠德观念己发展成为较系统、完整的忠德学说。
著名学者——刘党安
作者简介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因病离职。延熹九年(166年),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岁。唐代时配享孔子,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
马融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他尤长于古文经学。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他不拘于儒者的礼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
目录
序言
《忠经》原序
1 天地神明章第一
11圣君章第二
22冢臣章第三
34百工章第四
45守宰章第五
54兆人章第六
63政理章第七
74武备章第八
83观风章第九
94保孝行章第十
104广为国章第十一
116广至理章第十二
127扬圣章第十三
136辨忠章第十四
144忠谏章第十五
154证应章第十六
161报国章第十七
172尽忠章第十八
185附录 二十四忠
序言
【原文】
《忠经》者,盖出于《孝经》也①。仲尼说孝者所以事君之义②,则知孝者。俟忠而成之,所以答君亲之恩,明臣子之分③。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孝既有经④,忠则犹阙⑤。故述仲尼之说,作《忠经》焉⑥。
今皇上含庖、轩之姿⑦,韫勋、华之德⑧,弼贤俾能⑨。无远不举。忠之与孝,天下攸同⑩。臣融岩野之臣(11),性则愚朴。沐浴德泽,其可默乎!作为此经,庶少裨补(12)。虽则辞理薄陋,不足以称焉。忠之所存,存于劝善。劝善之大,何以加于忠孝者哉!夫定高卑以章目,引《诗》、《书》以明纲。吾师于古,曷敢徒然(13)。其或异同者,变易之宜也。或对之以象其意,或迁之以就其类,或损之以简其文,或益之以备其事,以忠应孝,亦著为十有八章,所以洪其至公(14),勉其至诚。信本为政之大体,陈事君之要道,始于立德,终于成功。此《忠经》之义也(15)二谨序。
【译文】
《忠经》这部书,是受《孝经》的启发而写出来的。孔子说,孝是一个人侍奉君王的重要原则。由此可知,要行孝道,首先必须要有忠道观念,它是用来报答君王对臣属的恩德,表明臣属所应尽的义务。忠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废弃的:孝道,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能放松的。关于孝道已经有了《孝经》这部经典,而有关忠道的阐述仍然没有出现,所以我依据孔子的学说,撰写成这部《忠经》。
当今皇上具有伏羲、黄帝那样的英姿,蕴藏着唐尧、虞舜那样的品德,使天下贤明能干的人都受到重用,即使在偏僻边远的地方也能被发现和举用。忠与孝这两大人伦之常,天下都是相通的。我马融是山野岩居的小臣,本性十分愚钝,但受到了圣上的恩德,怎么可以沉默不语呢?因此特地写下了这部著作,或许对治世、明道多少有点帮助。虽然这部书言辞、道理都十分浅薄俗陋,不值得称道,但忠道是无所不在的,宣扬它可以劝世人向善,而向世人劝善,又有什么比宣传忠、孝更为重要的呢?本书按照职位高低不同,对“忠”的要求各异来安排内容,并引用《诗经》、《尚书》来作为论述要纲。我这样做,完会是师法古人,怎么敢自己任意虚造呢?其中与古人或许有不同的地方,也仅是做了一点点改易。有的是取其比喻意思作为引证,有的拿过来正好是同一类的事理,有的比《孝经》相应章数的内容有所减省,有的又比《孝经》更为充实详备。《忠经》模仿《孝经》的章节,同样写成十八章,主要是用它来弘扬至公之理,劝勉至诚之心。诚信本来是治理国家的主要内容,陈述侍奉君王的主要原则,从建立德行开始,到创立功业结束,这就是《忠经》所要讲述的大义。谨序。
【注释】
①《孝经》:宣传封建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有今文、古文两本,今文本称为郑玄注,分十八章;古文本称孔安国注,分二十二章。孔注本亡于梁,隋刘烨伪作孔注传世。②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义:合理的主张和思想。③分:职分。④既:已经。⑤阙:欠缺。⑥焉:语气词。⑦庖、轩:传说中远古英明的君主。庖,即伏羲,也作庖牺,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相婚而产生。轩,即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传说中为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⑧勋、华:传说中远古英明的君主。勋,即唐尧,名放勋,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华,即虞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⑨弼贤俾能:使天下贤明能干的人都受到重用。弼,辅佐。俾,使。⑩攸:于是,乃,就。(11)融:即作者马融,东汉经学家、文学家。(12)庶少裨补:多少有些增益补阙。(13)曷敢徒然:怎么敢任意虚造呢?(14)洪:弘扬,扩大。(15)义:意义,意思。
文摘
直言不讳,不怕失宠
范雎见昭王时,径直闯进宫闱禁地“永巷”。见秦昭王从对面被人簇拥而来,他故意不趋不避。一个宦官见状,快步趋前,怒斥道:“大王已到,为何还不回避!”范雎并不惧怕,反而反唇相讥道:“秦国何时有大王,独有太后和穰侯!”说罢,继续前行不顾。范雎这一句表面上颇似冒犯的话,恰恰击中了昭王的要害,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昭王听出弦外之音,非但不怒,反而将他引入内宫密室,屏退左右,待之以上宾之礼,单独倾谈。
但范雎看出秦昭王还心有疑虑,甚至对他们的谈话有些心不在焉,于是一再避实就虚,“唯唯”连声,避而不答。如此者三次,最后,秦昭王深施大礼,苦苦祈求道:“先生难道终不愿赐教吗?”范雎见昭王求教心切,态度诚恳,这才婉言作答。讲了一番使秦国富强称霸的大道理,并且说道:“臣为羁旅之臣,交疏于王,而所陈之词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虽然愿效愚忠,却未见大王之心,所以大王三问不敢作答。臣非畏死而不进言,即使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也在所不辞。然而,大王信臣,用臣之言,可以有补于秦国,臣死不足以为患,亡不足以为忧,漆身为癫、披发为狂不足以为耻。
臣独怕天下人见臣尽忠身死,从此杜口不语,裹足不前,莫肯心向秦国。”这番慷慨
悲壮之词更进一层,先是披肝沥胆,以情来感召昭王,接着说以利害,以杀贤误国
震慑昭王,给自己的人身、地位争取了更大的安全系数。
经过充分的铺垫,范雎最后才接触到实质问题,点出了秦国的弊端隐患:“大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谄,居深宫之中,终身迷惑,难以明断善恶。长此以往,大者宗庙倾覆,小者自身孤危,这是臣最恐惧的。”其实,上述之弊端虽确有之,但并非治理秦国的当务之急。范雎所以要大论此事,意在用“强干弱枝”来迎合昭王。与此同时,也借以推翻范雎将来立足秦廷的政敌,从而确立自己在秦廷的地位。只要地位确立了,其他一切都可以顺理成章。谋略家们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如此,才使范雎言必有中,让秦昭王对他推心置腹,信任有加,并将他封为相国。范雎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在面对合适说话对象的同时也要把握讲话的时机,不该说的时候坚决不说,如果他不懂得这个,而是在前两次见面的时候就阐述自己的计划,那么因为秦昭王没有专心听他讲,他说的话很可能根本不会被昭王听进去,说了也白说。在这里,范雎体现了他既不失人又不失言的明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东方朔巧劝汉武帝
汉武帝非常喜欢道士,并让这些人去寻找长生不老的神仙药。东方朔对方术之士特别反感,但又不便直接向皇帝进谏。于是,他就用另一种方式向汉武帝进言说:“陛下让人找的都是地上产的药,这些药是不能使人长生不老的,只有天上的药才能使人长生不老。”
汉武帝问:“谁能上天呢?你能上天取来药吗?若能取来,我重赏你。”
东方朔说:“我可以上天取药。”
汉武帝知道东方朔是在说假话,就一再追问,并让东方朔立即上天取药。东方朔马上告辞,走出殿堂大门后又很快返回来说:“我现在一人上天,好像是在跟您说假话,希望陛下能派一人与我同行,以证实我的真假。”汉武帝于是就派遣一名方士与东方朔同行。并约定三十天后返回。
东方朔出了朝廷大门后,每天都到各王侯家轮流饮酒,期限快到了,他还没有上天的意思,随行的方士不断地催促他。东方朔说:“神仙鬼怪的事很难预言,不久就会有神仙来接我了。”
有一天,方士白天一直在睡觉,东方朔突然弄醒他,对他说:“我喊你好半天你都不答应我刚从天上下来。”方士大吃一惊,把这一切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东方朔竟敢当面欺骗他,遂下令把东方朔投入监狱。东方朔一边哭一边说:“我在顷刻之间几乎要死两次!”汉武帝很奇怪,就问东方朔,到底是怎么回事?东方朔回答说:“玉皇大帝问我天底
下的老百姓靠什么穿衣服?我说:‘靠虫子。’玉皇大帝又问:‘虫子像什么?’我回答说:‘虫子嘴毛乎乎的像马,颜色黄乎乎的像虎。’天神大怒,认为我说假话。便派使臣到人间探问,使臣回来报告天神:‘有这种虫子,名字叫蚕。’于是,天神放了我,如今您如果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希望能派人上天查问。”
汉武帝听后大为吃惊,说:“好,齐人狡诈,你原来是想让我不再重用方术之士呀!”
东方朔对汉武帝的委婉进言,从此,汉武帝罢掉诸方士,不再重用他们。
公孙鞅信守诺言增威信
商鞅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所以大家管他叫卫鞅。他认为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能,就跑到魏国,在魏国当了一段时间的门客,但是一直没受重用。商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决心离开魏国到秦国去。
商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商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士,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制度,推行商鞅提出的新法令。商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商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两金子。”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大伙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商鞅听说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两金子。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出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北
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儿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两金子奖给了他。这事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接着,商鞅便开始实施新法令,新法令如下:
第一,加强社会治安。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组织起来,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担保,互相监观。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一起判罪。检举坏人和杀敌一样有赏,窝藏坏人和投降敌人一样受处罚。外出必须携带凭证。没有证件各地不准留宿。
第二,奖励发展生产。鼓励百姓努力生产,粮食布帛贡献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劳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连同妻子、儿女一起充当官奴。一家有两个以上儿子、待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税,否则一人要交两份税。
第三,奖励杀敌立功。官爵大小以军事上立功多少为标准。功劳大的封官爵就高,车辆、衣服、田地、住宅、奴婢的赏赐,也都以功劳大小而定;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即便有钱也不能过奢华的生活,就是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待遇。
新的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那些贵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许多特权;实行连坐法以后,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了。因此,都疯狂地攻击新的法令,更不要说保守势力的代表甘龙他们了。在他们的唆使下,就连太子也出来反对。商鞅把甘龙罢了官,可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便处分,商鞅去找秦孝公,对他说:“新法令之所以推行不开,主要是上头有人反对。”孝公说:“不管谁反对,都依法惩办!”商鞅把太子反对、故意犯法的事一说,孝公既生气又为难,没有言语。商鞅说:“太子当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随便违犯,今后就更不能推行了。”孝公问:“那怎么办呢?”商鞅说:“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师唆使的,应该惩治他们。”
孝公表示同意。这样,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被刺了面,大伙看到孝公和商鞅这样坚决,都不敢反对新法令了。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
通过原文亲近原典,感受国学之美。
疑难字词析疑辩难,增进对字词典故的理解记忆。
逐字逐句,对原文进行白话转译,疏通文意,帮助理解。
从作者的人生经验出发,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人对原文主旨更加心领神会。
结合古今名人轶事,触类旁通,增强理解。
名人推荐
《忠经诠解》中体现的“忠”,要点在于“一其心”,忠的作用是“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鬼神,而况于人乎”。
著名作家——李说堂
《忠经诠解》对于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须各尽其忠。
文学评论家——王劝篆
《忠经诠解》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忠德观念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反映了两汉时期忠德的主要内容,而且标志着春秋时期所产生的忠德观念己发展成为较系统、完整的忠德学说。
著名学者——刘党安
作者简介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历任校书郎、郡功曹、议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及武都、南郡太守等职,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剃发流放,途中自杀未遂,得以免罪召还。再任议郎,又在东观校勘儒学典籍,后因病离职。延熹九年(166年),马融去世,享年八十八岁。唐代时配享孔子,宋代时被追封为扶风伯。
马融一生注书甚多,注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皆已散佚,清人编的《玉函山房丛书》、《汉学堂丛书》都有辑录。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他尤长于古文经学。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他不拘于儒者的礼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卢植、郑玄等都是其门徒。
目录
序言
《忠经》原序
1 天地神明章第一
11圣君章第二
22冢臣章第三
34百工章第四
45守宰章第五
54兆人章第六
63政理章第七
74武备章第八
83观风章第九
94保孝行章第十
104广为国章第十一
116广至理章第十二
127扬圣章第十三
136辨忠章第十四
144忠谏章第十五
154证应章第十六
161报国章第十七
172尽忠章第十八
185附录 二十四忠
序言
【原文】
《忠经》者,盖出于《孝经》也①。仲尼说孝者所以事君之义②,则知孝者。俟忠而成之,所以答君亲之恩,明臣子之分③。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孝既有经④,忠则犹阙⑤。故述仲尼之说,作《忠经》焉⑥。
今皇上含庖、轩之姿⑦,韫勋、华之德⑧,弼贤俾能⑨。无远不举。忠之与孝,天下攸同⑩。臣融岩野之臣(11),性则愚朴。沐浴德泽,其可默乎!作为此经,庶少裨补(12)。虽则辞理薄陋,不足以称焉。忠之所存,存于劝善。劝善之大,何以加于忠孝者哉!夫定高卑以章目,引《诗》、《书》以明纲。吾师于古,曷敢徒然(13)。其或异同者,变易之宜也。或对之以象其意,或迁之以就其类,或损之以简其文,或益之以备其事,以忠应孝,亦著为十有八章,所以洪其至公(14),勉其至诚。信本为政之大体,陈事君之要道,始于立德,终于成功。此《忠经》之义也(15)二谨序。
【译文】
《忠经》这部书,是受《孝经》的启发而写出来的。孔子说,孝是一个人侍奉君王的重要原则。由此可知,要行孝道,首先必须要有忠道观念,它是用来报答君王对臣属的恩德,表明臣属所应尽的义务。忠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废弃的:孝道,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能放松的。关于孝道已经有了《孝经》这部经典,而有关忠道的阐述仍然没有出现,所以我依据孔子的学说,撰写成这部《忠经》。
当今皇上具有伏羲、黄帝那样的英姿,蕴藏着唐尧、虞舜那样的品德,使天下贤明能干的人都受到重用,即使在偏僻边远的地方也能被发现和举用。忠与孝这两大人伦之常,天下都是相通的。我马融是山野岩居的小臣,本性十分愚钝,但受到了圣上的恩德,怎么可以沉默不语呢?因此特地写下了这部著作,或许对治世、明道多少有点帮助。虽然这部书言辞、道理都十分浅薄俗陋,不值得称道,但忠道是无所不在的,宣扬它可以劝世人向善,而向世人劝善,又有什么比宣传忠、孝更为重要的呢?本书按照职位高低不同,对“忠”的要求各异来安排内容,并引用《诗经》、《尚书》来作为论述要纲。我这样做,完会是师法古人,怎么敢自己任意虚造呢?其中与古人或许有不同的地方,也仅是做了一点点改易。有的是取其比喻意思作为引证,有的拿过来正好是同一类的事理,有的比《孝经》相应章数的内容有所减省,有的又比《孝经》更为充实详备。《忠经》模仿《孝经》的章节,同样写成十八章,主要是用它来弘扬至公之理,劝勉至诚之心。诚信本来是治理国家的主要内容,陈述侍奉君王的主要原则,从建立德行开始,到创立功业结束,这就是《忠经》所要讲述的大义。谨序。
【注释】
①《孝经》:宣传封建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经典。有今文、古文两本,今文本称为郑玄注,分十八章;古文本称孔安国注,分二十二章。孔注本亡于梁,隋刘烨伪作孔注传世。②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义:合理的主张和思想。③分:职分。④既:已经。⑤阙:欠缺。⑥焉:语气词。⑦庖、轩:传说中远古英明的君主。庖,即伏羲,也作庖牺,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相婚而产生。轩,即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传说中为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⑧勋、华:传说中远古英明的君主。勋,即唐尧,名放勋,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华,即虞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⑨弼贤俾能:使天下贤明能干的人都受到重用。弼,辅佐。俾,使。⑩攸:于是,乃,就。(11)融:即作者马融,东汉经学家、文学家。(12)庶少裨补:多少有些增益补阙。(13)曷敢徒然:怎么敢任意虚造呢?(14)洪:弘扬,扩大。(15)义:意义,意思。
文摘
直言不讳,不怕失宠
范雎见昭王时,径直闯进宫闱禁地“永巷”。见秦昭王从对面被人簇拥而来,他故意不趋不避。一个宦官见状,快步趋前,怒斥道:“大王已到,为何还不回避!”范雎并不惧怕,反而反唇相讥道:“秦国何时有大王,独有太后和穰侯!”说罢,继续前行不顾。范雎这一句表面上颇似冒犯的话,恰恰击中了昭王的要害,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昭王听出弦外之音,非但不怒,反而将他引入内宫密室,屏退左右,待之以上宾之礼,单独倾谈。
但范雎看出秦昭王还心有疑虑,甚至对他们的谈话有些心不在焉,于是一再避实就虚,“唯唯”连声,避而不答。如此者三次,最后,秦昭王深施大礼,苦苦祈求道:“先生难道终不愿赐教吗?”范雎见昭王求教心切,态度诚恳,这才婉言作答。讲了一番使秦国富强称霸的大道理,并且说道:“臣为羁旅之臣,交疏于王,而所陈之词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虽然愿效愚忠,却未见大王之心,所以大王三问不敢作答。臣非畏死而不进言,即使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也在所不辞。然而,大王信臣,用臣之言,可以有补于秦国,臣死不足以为患,亡不足以为忧,漆身为癫、披发为狂不足以为耻。
臣独怕天下人见臣尽忠身死,从此杜口不语,裹足不前,莫肯心向秦国。”这番慷慨
悲壮之词更进一层,先是披肝沥胆,以情来感召昭王,接着说以利害,以杀贤误国
震慑昭王,给自己的人身、地位争取了更大的安全系数。
经过充分的铺垫,范雎最后才接触到实质问题,点出了秦国的弊端隐患:“大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谄,居深宫之中,终身迷惑,难以明断善恶。长此以往,大者宗庙倾覆,小者自身孤危,这是臣最恐惧的。”其实,上述之弊端虽确有之,但并非治理秦国的当务之急。范雎所以要大论此事,意在用“强干弱枝”来迎合昭王。与此同时,也借以推翻范雎将来立足秦廷的政敌,从而确立自己在秦廷的地位。只要地位确立了,其他一切都可以顺理成章。谋略家们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如此,才使范雎言必有中,让秦昭王对他推心置腹,信任有加,并将他封为相国。范雎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在面对合适说话对象的同时也要把握讲话的时机,不该说的时候坚决不说,如果他不懂得这个,而是在前两次见面的时候就阐述自己的计划,那么因为秦昭王没有专心听他讲,他说的话很可能根本不会被昭王听进去,说了也白说。在这里,范雎体现了他既不失人又不失言的明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东方朔巧劝汉武帝
汉武帝非常喜欢道士,并让这些人去寻找长生不老的神仙药。东方朔对方术之士特别反感,但又不便直接向皇帝进谏。于是,他就用另一种方式向汉武帝进言说:“陛下让人找的都是地上产的药,这些药是不能使人长生不老的,只有天上的药才能使人长生不老。”
汉武帝问:“谁能上天呢?你能上天取来药吗?若能取来,我重赏你。”
东方朔说:“我可以上天取药。”
汉武帝知道东方朔是在说假话,就一再追问,并让东方朔立即上天取药。东方朔马上告辞,走出殿堂大门后又很快返回来说:“我现在一人上天,好像是在跟您说假话,希望陛下能派一人与我同行,以证实我的真假。”汉武帝于是就派遣一名方士与东方朔同行。并约定三十天后返回。
东方朔出了朝廷大门后,每天都到各王侯家轮流饮酒,期限快到了,他还没有上天的意思,随行的方士不断地催促他。东方朔说:“神仙鬼怪的事很难预言,不久就会有神仙来接我了。”
有一天,方士白天一直在睡觉,东方朔突然弄醒他,对他说:“我喊你好半天你都不答应我刚从天上下来。”方士大吃一惊,把这一切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东方朔竟敢当面欺骗他,遂下令把东方朔投入监狱。东方朔一边哭一边说:“我在顷刻之间几乎要死两次!”汉武帝很奇怪,就问东方朔,到底是怎么回事?东方朔回答说:“玉皇大帝问我天底
下的老百姓靠什么穿衣服?我说:‘靠虫子。’玉皇大帝又问:‘虫子像什么?’我回答说:‘虫子嘴毛乎乎的像马,颜色黄乎乎的像虎。’天神大怒,认为我说假话。便派使臣到人间探问,使臣回来报告天神:‘有这种虫子,名字叫蚕。’于是,天神放了我,如今您如果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希望能派人上天查问。”
汉武帝听后大为吃惊,说:“好,齐人狡诈,你原来是想让我不再重用方术之士呀!”
东方朔对汉武帝的委婉进言,从此,汉武帝罢掉诸方士,不再重用他们。
公孙鞅信守诺言增威信
商鞅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所以大家管他叫卫鞅。他认为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能,就跑到魏国,在魏国当了一段时间的门客,但是一直没受重用。商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决心离开魏国到秦国去。
商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商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士,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制度,推行商鞅提出的新法令。商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商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两金子。”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大伙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商鞅听说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两金子。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出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北
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儿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两金子奖给了他。这事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接着,商鞅便开始实施新法令,新法令如下:
第一,加强社会治安。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组织起来,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担保,互相监观。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一起判罪。检举坏人和杀敌一样有赏,窝藏坏人和投降敌人一样受处罚。外出必须携带凭证。没有证件各地不准留宿。
第二,奖励发展生产。鼓励百姓努力生产,粮食布帛贡献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劳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连同妻子、儿女一起充当官奴。一家有两个以上儿子、待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税,否则一人要交两份税。
第三,奖励杀敌立功。官爵大小以军事上立功多少为标准。功劳大的封官爵就高,车辆、衣服、田地、住宅、奴婢的赏赐,也都以功劳大小而定;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即便有钱也不能过奢华的生活,就是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待遇。
新的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那些贵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许多特权;实行连坐法以后,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了。因此,都疯狂地攻击新的法令,更不要说保守势力的代表甘龙他们了。在他们的唆使下,就连太子也出来反对。商鞅把甘龙罢了官,可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便处分,商鞅去找秦孝公,对他说:“新法令之所以推行不开,主要是上头有人反对。”孝公说:“不管谁反对,都依法惩办!”商鞅把太子反对、故意犯法的事一说,孝公既生气又为难,没有言语。商鞅说:“太子当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随便违犯,今后就更不能推行了。”孝公问:“那怎么办呢?”商鞅说:“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师唆使的,应该惩治他们。”
孝公表示同意。这样,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被刺了面,大伙看到孝公和商鞅这样坚决,都不敢反对新法令了。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
ISBN | 9787513133845 |
---|---|
出版社 | 开明出版社 |
作者 | 马融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