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由美国珍妮弗·加维·贝格所著、陈颖坚翻译的《领导者的意识进化(迈向复杂世界的心智成长)》一书中系统性地阐述了每个心智发展阶段所展现的心智结构为自己建构了什么样的世界观,各自的特色在哪里,他们的视野如何渐进地拓展开来,周遭的人和个体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互动关系。理论陈述之后,都有翔实的案例佐以说明,这是难得的。另外,相当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以领导人与组织发展的角度为核心开展每个章节的内容。同样的一个组织议题,在各个不同的心智发展阶段会分别如何展现,每个层次如果要有所成长,个体在这个阶段可承受的成长边际可能在哪里。
媒体推荐
对于重新设想领导者成长的工作,此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萨丽·米勒(Sany De Witt Miller) 微软公司全球领导发展总裁
人们不断在问我一个问题:他们如何可以得到一套丰富、实务而且具有指导方法的实践理论。能够将成人发展理论及教练有效地联结在一起?这本书就是答案!——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这本书注定是领导学及成人发展领域中的一本经典著作。主管们、人力资源工作者们、教练们及其他置身于帮助领导者成长的专业工作者,都会发现阅读此书对他们有莫大的帮助。——威廉·霍杰茨(William H.Hodgetts) 富达国际投资(Fidelity,Investments)企业人才发展副总裁
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三件事?我认为是,(一)转化一个你在其中的文化系统:(二)转化一个你在其中的会议或对话;(三)转化你自己的心智。你想要学习如何做到吗?用这本书所提供的透镜来反思你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将会是一个极佳的起点。——比尔·托波特(Bill Torbert) 波士顿大学管理学教授
紧扣你的安全带——你的世界将被颠覆!珍妮弗·加维·贝格令人惊艳的创见,透过这本书,及时送达身处复杂世界中的主管、专业工作者,以及众多的理论工作者。——马克·利奇(Mark Leach) 管理助力集团(Management Assistance Group)
作者简介
作者:(美)珍妮弗·加维·贝格 译者:陈颖坚
珍妮弗·加维·贝格(Jennifer Garvey Berger),世界五百强企业总裁教练、企业顾问、作家及演说家,同时也是两位孩子的母亲。珍妮弗是成人意识进化领域中少有的能同时兼备研究及顾问于一身的行业先锋。她师承美国哈佛大学享负盛名的罗伯特·凯根教授,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她成立了领导力成长管理顾问公司,致力于将意识进化的概念应用到企业的领导力发展工作上,帮助组织和个体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和创造性的方式实现变革。珍妮弗·加维·贝格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领导力中心的网站发表专栏。2006年她辞去美国大学教职,现与家人居住在新西兰。陈颖坚,Joey Chan,组织发展顾问,首位在中国提出整合型管理与领导成长的导师,他潜心研究成人意识及发展领域超过十年,有着非常丰富的管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经验。陈颖坚是领导力成长管理顾问公司的顾问及培训导师,以推广成人发展理论为己任。他曾服务于集团、渣打银行、上海汽车、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陈颖坚现与家人居住在中国香港。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渐趋复杂的成长之路
第一章心智的层次
010/理解你所看到与无法看到的差异·016/成人发展的建构式发展理论·019/心智结构与转化·027/背后的意涵·028/伦理
第二章深人分析心智结构
032/以我为尊·037/规范主导·046/自主导向·050/内观自变·054/后续呢?
第三章寻找成长的边际
058/“结构”与“内容”·059/将你的问题往“边际”去提问·059/保持真正的好奇心·060/放慢你的判断·060/寻找结构·072/回头观照到自己身上
第二部分协助他人成长
第四章扩展式的成长教练
085/教练与“以我为尊”的被教练者·092/教练与“规范主导”的被教练者·098/教练与“自主导向”心智者及更上层者·106/心智结构的知识对教练同等重要·108/结论
第五章专业发展的蜕变
111/心智上足够宽广的跨层级空间·126/转化式的专业发展
第六章具转化性的心智习惯
134/提出不同问题·138/接纳多面向观点·141/看见系统全貌:模式与极性管理·151/培养习惯
第三部分在工作中转化
第七章孕育领导力
156/领导人的工作·157/领导力和意义建构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165/创造情境以帮助领导者更成功·175/组织的支持
第八章孕育智慧
186/提供给所有人的工作元素·200/起点
附录
致谢
序言
推荐序
慢慢扩建自我的心智容量
前渣打银行学习与人才发展部副总裁
王少玲
进入组织从事领导力、组织人才发展、接班人培训等也将近二十年,虽然不是直接从事与所学相关的工作,但我始终认为,自己的工作与兴趣从未离开人类行为的范畴。初闻成人心智发展理论到协助本书中文化的过程,我有一种联结到内心深处的踏实感,也或许掺杂着部分的使命感吧!协助领导人与个体在工作中有系统与方向性地成长,同时也为组织带来的效益。
承袭过往正规教育的学习经验,我们自然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与金钱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巧上,并认为多学知识与技巧就会变得更加厉害,成为一名专家。这种水平式的广度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懂更多,会更多,处理更多新的技术性议题。然而,学习还有另外一个构成层面,我们称为垂直式的纵向学习,这是有关提升心智结构发展的向度,它特别有助于我们在面临复杂的调适性议题时,有机会看到更多的观点与可能性,并包容与整合彼此的差异性。简单来说,这方面的培养与学习重点是扩增你的心智容量,目前在组织与社会中相对来说是比较罕见的,但也逐渐受到重视。
是的,不少研究发现,我们过去比较着重关注领导人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也会去观察其执行的过程;但鲜少探究领导人的心智层次,也就是除了智力之外,他们面对复杂性的能力如何,甚至如何提升此种心智能力。如果说领导人是引领组织前进的引擎,那么这个关乎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内在关键元素,着实值得我们投入更多心思与热情来研究,进而找到可行的方法,让这些领导人通过日常业务(business as USLlal,BAU)来逐步养成,而不只安排三天时间,将一群高阶主管拉到高山或丛林进行特训,然后就期待遇见改变!
本书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的成人心智发展理论为基础。凯根主要拓展皮亚杰的建构式发展概念,从主体~客体(subject-object)访谈法及观点采择的多元性角度,提供了一个有阶段性的渐进式发展架构。这个渐进的心智发展架构,让自我有机会走出自己的框架看到其他人,学习以群体的标准为依归,进而取得认同,再慢慢走向独立的自我主张,接着迎向更深的包容与转化。这是一个螺旋式的成长过程,让每个人有机会为自己的现状定位,依需求逐步成长或是自在地定位在某个阶段。让我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持续孕育,主动地渐进提升心智的成长,扩建自我的心智容量!过往,多数人总在经历人生的重大事件或创伤之后,才被动地有所转化或蜕变。可喜的是,心智结构的成长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与练习而逐步提升,我们现在真的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养成活动。组织成长所忽略的重要向度
我们经常在组织或社会中惊讶于某些资深人员或领导人的思维模式与做事方法。其中,常听到的是“真不懂,他在想什么!”思维窄化与限制、本位主义或者难以沟通等字眼也常有所闻。此时,组织经常出现几种做法,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为这些主管寻找个人教练,或学习相关的技能课程,甚至更直接地提醒他:“换位思考一下嘛!看大局呀!”然而这些改善活动的成效并不稳定或持续。探究不稳定的原因五花八门——从教练本身的技术、课程内容设计到客户的自我察觉等。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经常忽略对方目前的心智发展阶段,他的心智容量有多大,能够演算多复杂的议题——也或许应该说,我们根本不知道成人的心智还有不同的发展阶段!随时都可以开展
书中系统性地阐述了每个心智发展阶段所展现的心智结构为自己建构了什么样的世界观,各自的特色在哪里,他们的视野如何渐进地拓展开来,周遭的人和个体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互动关系。理论陈述之后,都有翔实的案例佐以说明,这是难得的。另外,相当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以领导人与组织发展的角度为核心开展每个章节的内容。同样的一个组织议题,在各个不同的心智发展阶段会分别如何展现,每个层次如果要有所成长,个体在这个阶段可承受的成长边际可能在哪里。
教练是近年很热门的技术之一,针对不同心智发展阶段的个体,教练活动应如何开展,才能给自己及客户带来双赢。会议始终是组织耗费最多心神的一个活动,从成人心智发展的观点出发,会议如何成为组织成长的孵育空间与时间。往深处去
因缘际会,这本书出现在我眼前,也不知它牵动了我内在哪个部分,我就这样冲动地自告奋勇,给了一个协助本书中文化的承诺。当然,展现莫大勇气拿下书籍中文版权的陈颖坚是启动这一切的关键人物。
本书不仅有其时代意义,也几乎可以说是第一本以成人心智发展为架构的中译管理书籍。更重要的是,本书让我们有机会系统性地拓展垂直学习的视野与可能性。字里行间,你可以徐徐感受到作者所流露的包容与慈爱和她对人的温暖。作者在书中提及: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对了解成人成长的样貌和特色感兴趣的人的,让他们可以支持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和发展,或者最有可能是双方的成长和发展。是的,我经常一边翻阅,一边回忆自己过往在组织中的经验,许多精彩而实用的内容,令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
后记
致谢
有时候,书其实是作者本身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这显然可以用在我身上。这本书一系列的关键想法始于我在华盛顿特区的办公室,而在澳大利亚的蓝山啜饮红酒时继续延伸,最后在我新西兰家中的花园写作棚完成这本拙作。这本书待过三台笔记本、三间房子和两个不同国家,并看着我的儿子艾丹(Aidan)学会阅读,看着我的女儿纳奥米(Naomi)上高中。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写这本书,长到我原本的编辑谈了一场恋爱,生了孩子,离开了出版社,而最可怕的是在本书出版之前出版社就结业了。这本书陪伴着我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如同其他成长,本书想法的发展主要来自老师、朋友、同事和客户们的陪伴(其中许多人是同时身兼多职)。我要感谢那些曾经让我站在肩膀上的巨人,让我看得更远。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曾经是我的教授、我的博士导师和我的心灵教师,我越认识他,就越敬佩他的深度怜悯、深奥的智慧和无人可及的幽默感。苏珊娜·库克一格罗特(Susann Cook-Greuter)让我非常惊艳于她身上一种少见的组合:谦逊的人格和浩瀚的理论知识。大卫·鲁克(David Rooke)和比尔·托伯特(Bill Torbert)两位则指导我如何将成人发展的想法真正实践于生活。马西娅·巴克斯一马格达(Marcia Baxter-Magolda)是长期研究发展的典范,我除了期许自己与她并驾齐驱的那一天尽快到来之外,也很开心有这个机会可以向她学习。琼·沃福德(Joan Wofford)和巴里·詹斯(Barry Jentz)以实际行动证明所谓跨心智层级的思维和教学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比尔·乔伊纳(Bill Joiner)和史蒂夫·约瑟夫斯(Steve Josephs)启发我去做超越传统的思考,并让我看到如何可以达到在我之前的信念里未能及的可能之境。如果我的书可以帮助任何人,如同我曾获得上述作者和思想家们的启发一样,那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我在写这本书时,非常感激那些曾经一起共事的朋友们:在Kennine As-sociates的合作伙伴、乔治梅森大学和新西兰教育研究委员会(New Zealand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的同事们,以及提供最重要的反馈和协助修改、润色的各位:艾丽·布尔(Ally Bull)、卡罗琳·库格林(carolyn Cough-lin)、达里尔·奥格登(Daryl Ogden)、简·吉尔伯特(Jane Gilbert)、马克·阿德尔森(Mark Addleson)、马克·莱登(Mark Ledden)、马克·希克斯(MarkHicks)、迈克尔·米拉诺(Michael Milano)、尼尔·斯特劳(Neil Stroul)和罗宾·巴克(Robyn Baker)等人。现在我们的思想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非常享受生活和工作中有你们的相伴。
还有那些曾经参加过我所教授的主体一客体访谈法(SOI)的各位,你们也都是这本书的文字内容和反馈的重要来源。在此我要感谢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以及来自其他世界各地的学生们。特别感激简·格雷(Jane Gray)、珍尼特·史密斯(Janet Smith)、约翰·德里(John Der-ry)、马克·利奇(Mark Leach)和帕齐·多德(Patsy I)odd)的友情支持。悉尼大学推行一项大型探讨教练在发展上的成果,它将我引导并联结至各个教练和学者的社群,他们丰富了我的思维和实践态度。我真的很希望这里有足够的空间能够提到每一个曾经启发过我的人。我想特别感谢:保罗·阿特斯(Paul Atkins)、迈克尔·卡瓦纳(Michael Cavanagh)和托尼·格兰特(TonyGrant)对本研究的指导;安娜·博伊(Anna Booy)、戈登·斯彭斯(Gordon Spence)、英格丽德·斯塔德霍姆(Ingrid Studholme)、简·考克斯(Jane Cox)、凯特·威兹德姆(Kate Wisdom)和尼克拉斯·于(Nickolas Yu)(成长边际团体)协助测试这些想法,帮助理顺思考逻辑,拓展我的实践经验,同时示范了一个最优秀的学习社群模式。你们的问题、想法和故事我总是记在心里,而且我很感激我们三天的工作坊延伸出一同学习、欢笑和工作的可能性。
文摘
迟来的转向,重新整理原有的安排,设计了部分新活动。结束时,虽然
大家对于解决方案仍处于模糊的阶段,但起码对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实佩里和雅各布都是聪明、有趣的人,拥有丰富和成功的工作经历。他们与组织里的其他人相处融洽,更有着相似的背景、教育以及个性。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总觉得对方粗暴地践踏了自己的想法与核心价值。他们通过别人传话,避免当面对话,但又觉得被深刻误解。但是当我询问他们的主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她又难以说明,只能告诉我:“他们就是如此不和。”
正是这些人际互动的细微之处令人难以言传,复杂万分。你和不同类型的人相处时间越长,越能体会这种复杂性的难度。对于某些技巧或任务而言,辨识什么样的人可以胜任以及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并不困难。当任务明确、界限清晰,同时易于评估时,所需要的职能也会相对清楚,进而对额外训练及支持的需求,也相对容易说明。但是当任务的复杂性不断提升,权限无法清楚界定,同时难以评估或难以和表现直接联结时,所需要的职能就不再那么容易辨识。即使我们做出判断(如人际互动技巧不佳),往往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究竟该提供培训还是辅导?抑或该安排一个建立团队共识的活动比较好?由此可见,在现代的商业世界里,协助人们获得复杂的综合技巧,确实比过往困难许多。
除了学习而来的技巧和行为,我们还有与生俱来的反射行为。当触碰到一个热锅时,你会不假思索地把手拿开。这是非常有用的反射行为,它可以让我们免受伤害。如果你还要考量锅的热度并权衡你的选择——我要先放下这个热锅而让新台面有烫坏的风险吗?无论你权衡各项选择的速度有多快,没有一个能快得让你免受伤害。这是来自你潜意识的天赋,保护你不受伤害。但其他的反射机制,就没什么太大帮助。例如,如果经理每次问你问题时,你都觉得她在质疑你的能力,从而变得防卫,这个反射就可能让你受伤而不是保护你。然而,改变这个反射机制,就像让你一直拿着热锅一样困难,甚至就某种程度而言,你会觉得这是很愚蠢的。我们有许多本能的反射行为,如“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的生理机制,在过去远古的草原时代保护我们,但现在却伤害我们。大脑内部的线路,也就是反射的本能,仍然是比较适合部落族群而非企业组织。
因此,在反射行为只会误导我们反应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技巧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面,我们如何才能把自己管理得更好?如果我们的组织和世界需要更有经验的领导者,如何才能协助组织确切地培育领导力与复杂性?理解你所看到与无法看到的差异
任何在组织工作过的人都会告诉你,不同个体在决策、处理冲突,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上都相当不同。他们有不同的强项与弱点,不同种类的技巧,以及不同的背景与个性。在本书中,我会探究另外一种不同:“人们理解自己所处复杂世界的能力各自不同。”而这种能力会随着时间成长而变化。虽然我们不认为个人心智的成长与技巧的成长是等同的事,但是这两种成长,在个人成功和效能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随着孩童逐渐成长,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会随之调整,是以更加缜密与复杂的方式在转变。但对成人而言,伴随年龄的心智成长与发展(这里不单指技巧的变化)的概念却是相对陌生的。在孩童身上,观察年龄差异所产生的世界观相对容易。例如,当一名3岁女童在浴缸里,看到自己身边的水不断从排水孔流走时,她会直接想到自己的身体和玩具即将一起被冲走,因而马上产生一种危险的感觉。即使成人和善地向她说明水与人在“性质上”的差异,时同安抚她,恐怕都是徒劳无功。因为在她的发展阶段,自我并不具备分辨物体特性的能力,也就是为何浴缸里的水会流走,玩具却因为体积过大而不会被冲走的道理。她会一直哭,央求离开浴缸并同时迅速挽救那些她认为快要被冲走的玩具。但同样的女孩,数个月后,因为自我已经具备不同层次的心智,她会平静且开心地一方面看着浴缸中流光最后一滴水,同时仍继续和她的玩具一起玩耍。水的性质从没改变过,但她的自我区分力已经不同——朝另一个更复杂的层次成长。(P009-011)
由美国珍妮弗·加维·贝格所著、陈颖坚翻译的《领导者的意识进化(迈向复杂世界的心智成长)》一书中系统性地阐述了每个心智发展阶段所展现的心智结构为自己建构了什么样的世界观,各自的特色在哪里,他们的视野如何渐进地拓展开来,周遭的人和个体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互动关系。理论陈述之后,都有翔实的案例佐以说明,这是难得的。另外,相当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以领导人与组织发展的角度为核心开展每个章节的内容。同样的一个组织议题,在各个不同的心智发展阶段会分别如何展现,每个层次如果要有所成长,个体在这个阶段可承受的成长边际可能在哪里。
媒体推荐
对于重新设想领导者成长的工作,此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萨丽·米勒(Sany De Witt Miller) 微软公司全球领导发展总裁
人们不断在问我一个问题:他们如何可以得到一套丰富、实务而且具有指导方法的实践理论。能够将成人发展理论及教练有效地联结在一起?这本书就是答案!——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这本书注定是领导学及成人发展领域中的一本经典著作。主管们、人力资源工作者们、教练们及其他置身于帮助领导者成长的专业工作者,都会发现阅读此书对他们有莫大的帮助。——威廉·霍杰茨(William H.Hodgetts) 富达国际投资(Fidelity,Investments)企业人才发展副总裁
什么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三件事?我认为是,(一)转化一个你在其中的文化系统:(二)转化一个你在其中的会议或对话;(三)转化你自己的心智。你想要学习如何做到吗?用这本书所提供的透镜来反思你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将会是一个极佳的起点。——比尔·托波特(Bill Torbert) 波士顿大学管理学教授
紧扣你的安全带——你的世界将被颠覆!珍妮弗·加维·贝格令人惊艳的创见,透过这本书,及时送达身处复杂世界中的主管、专业工作者,以及众多的理论工作者。——马克·利奇(Mark Leach) 管理助力集团(Management Assistance Group)
作者简介
作者:(美)珍妮弗·加维·贝格 译者:陈颖坚
珍妮弗·加维·贝格(Jennifer Garvey Berger),世界五百强企业总裁教练、企业顾问、作家及演说家,同时也是两位孩子的母亲。珍妮弗是成人意识进化领域中少有的能同时兼备研究及顾问于一身的行业先锋。她师承美国哈佛大学享负盛名的罗伯特·凯根教授,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她成立了领导力成长管理顾问公司,致力于将意识进化的概念应用到企业的领导力发展工作上,帮助组织和个体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和创造性的方式实现变革。珍妮弗·加维·贝格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公共领导力中心的网站发表专栏。2006年她辞去美国大学教职,现与家人居住在新西兰。陈颖坚,Joey Chan,组织发展顾问,首位在中国提出整合型管理与领导成长的导师,他潜心研究成人意识及发展领域超过十年,有着非常丰富的管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经验。陈颖坚是领导力成长管理顾问公司的顾问及培训导师,以推广成人发展理论为己任。他曾服务于集团、渣打银行、上海汽车、诺基亚-西门子网络公司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陈颖坚现与家人居住在中国香港。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渐趋复杂的成长之路
第一章心智的层次
010/理解你所看到与无法看到的差异·016/成人发展的建构式发展理论·019/心智结构与转化·027/背后的意涵·028/伦理
第二章深人分析心智结构
032/以我为尊·037/规范主导·046/自主导向·050/内观自变·054/后续呢?
第三章寻找成长的边际
058/“结构”与“内容”·059/将你的问题往“边际”去提问·059/保持真正的好奇心·060/放慢你的判断·060/寻找结构·072/回头观照到自己身上
第二部分协助他人成长
第四章扩展式的成长教练
085/教练与“以我为尊”的被教练者·092/教练与“规范主导”的被教练者·098/教练与“自主导向”心智者及更上层者·106/心智结构的知识对教练同等重要·108/结论
第五章专业发展的蜕变
111/心智上足够宽广的跨层级空间·126/转化式的专业发展
第六章具转化性的心智习惯
134/提出不同问题·138/接纳多面向观点·141/看见系统全貌:模式与极性管理·151/培养习惯
第三部分在工作中转化
第七章孕育领导力
156/领导人的工作·157/领导力和意义建构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165/创造情境以帮助领导者更成功·175/组织的支持
第八章孕育智慧
186/提供给所有人的工作元素·200/起点
附录
致谢
序言
推荐序
慢慢扩建自我的心智容量
前渣打银行学习与人才发展部副总裁
王少玲
进入组织从事领导力、组织人才发展、接班人培训等也将近二十年,虽然不是直接从事与所学相关的工作,但我始终认为,自己的工作与兴趣从未离开人类行为的范畴。初闻成人心智发展理论到协助本书中文化的过程,我有一种联结到内心深处的踏实感,也或许掺杂着部分的使命感吧!协助领导人与个体在工作中有系统与方向性地成长,同时也为组织带来的效益。
承袭过往正规教育的学习经验,我们自然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与金钱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巧上,并认为多学知识与技巧就会变得更加厉害,成为一名专家。这种水平式的广度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懂更多,会更多,处理更多新的技术性议题。然而,学习还有另外一个构成层面,我们称为垂直式的纵向学习,这是有关提升心智结构发展的向度,它特别有助于我们在面临复杂的调适性议题时,有机会看到更多的观点与可能性,并包容与整合彼此的差异性。简单来说,这方面的培养与学习重点是扩增你的心智容量,目前在组织与社会中相对来说是比较罕见的,但也逐渐受到重视。
是的,不少研究发现,我们过去比较着重关注领导人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也会去观察其执行的过程;但鲜少探究领导人的心智层次,也就是除了智力之外,他们面对复杂性的能力如何,甚至如何提升此种心智能力。如果说领导人是引领组织前进的引擎,那么这个关乎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内在关键元素,着实值得我们投入更多心思与热情来研究,进而找到可行的方法,让这些领导人通过日常业务(business as USLlal,BAU)来逐步养成,而不只安排三天时间,将一群高阶主管拉到高山或丛林进行特训,然后就期待遇见改变!
本书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的成人心智发展理论为基础。凯根主要拓展皮亚杰的建构式发展概念,从主体~客体(subject-object)访谈法及观点采择的多元性角度,提供了一个有阶段性的渐进式发展架构。这个渐进的心智发展架构,让自我有机会走出自己的框架看到其他人,学习以群体的标准为依归,进而取得认同,再慢慢走向独立的自我主张,接着迎向更深的包容与转化。这是一个螺旋式的成长过程,让每个人有机会为自己的现状定位,依需求逐步成长或是自在地定位在某个阶段。让我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持续孕育,主动地渐进提升心智的成长,扩建自我的心智容量!过往,多数人总在经历人生的重大事件或创伤之后,才被动地有所转化或蜕变。可喜的是,心智结构的成长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与练习而逐步提升,我们现在真的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养成活动。组织成长所忽略的重要向度
我们经常在组织或社会中惊讶于某些资深人员或领导人的思维模式与做事方法。其中,常听到的是“真不懂,他在想什么!”思维窄化与限制、本位主义或者难以沟通等字眼也常有所闻。此时,组织经常出现几种做法,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为这些主管寻找个人教练,或学习相关的技能课程,甚至更直接地提醒他:“换位思考一下嘛!看大局呀!”然而这些改善活动的成效并不稳定或持续。探究不稳定的原因五花八门——从教练本身的技术、课程内容设计到客户的自我察觉等。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经常忽略对方目前的心智发展阶段,他的心智容量有多大,能够演算多复杂的议题——也或许应该说,我们根本不知道成人的心智还有不同的发展阶段!随时都可以开展
书中系统性地阐述了每个心智发展阶段所展现的心智结构为自己建构了什么样的世界观,各自的特色在哪里,他们的视野如何渐进地拓展开来,周遭的人和个体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互动关系。理论陈述之后,都有翔实的案例佐以说明,这是难得的。另外,相当精彩的部分在于作者以领导人与组织发展的角度为核心开展每个章节的内容。同样的一个组织议题,在各个不同的心智发展阶段会分别如何展现,每个层次如果要有所成长,个体在这个阶段可承受的成长边际可能在哪里。
教练是近年很热门的技术之一,针对不同心智发展阶段的个体,教练活动应如何开展,才能给自己及客户带来双赢。会议始终是组织耗费最多心神的一个活动,从成人心智发展的观点出发,会议如何成为组织成长的孵育空间与时间。往深处去
因缘际会,这本书出现在我眼前,也不知它牵动了我内在哪个部分,我就这样冲动地自告奋勇,给了一个协助本书中文化的承诺。当然,展现莫大勇气拿下书籍中文版权的陈颖坚是启动这一切的关键人物。
本书不仅有其时代意义,也几乎可以说是第一本以成人心智发展为架构的中译管理书籍。更重要的是,本书让我们有机会系统性地拓展垂直学习的视野与可能性。字里行间,你可以徐徐感受到作者所流露的包容与慈爱和她对人的温暖。作者在书中提及: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对了解成人成长的样貌和特色感兴趣的人的,让他们可以支持自己或他人的成长和发展,或者最有可能是双方的成长和发展。是的,我经常一边翻阅,一边回忆自己过往在组织中的经验,许多精彩而实用的内容,令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
后记
致谢
有时候,书其实是作者本身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这显然可以用在我身上。这本书一系列的关键想法始于我在华盛顿特区的办公室,而在澳大利亚的蓝山啜饮红酒时继续延伸,最后在我新西兰家中的花园写作棚完成这本拙作。这本书待过三台笔记本、三间房子和两个不同国家,并看着我的儿子艾丹(Aidan)学会阅读,看着我的女儿纳奥米(Naomi)上高中。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写这本书,长到我原本的编辑谈了一场恋爱,生了孩子,离开了出版社,而最可怕的是在本书出版之前出版社就结业了。这本书陪伴着我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如同其他成长,本书想法的发展主要来自老师、朋友、同事和客户们的陪伴(其中许多人是同时身兼多职)。我要感谢那些曾经让我站在肩膀上的巨人,让我看得更远。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曾经是我的教授、我的博士导师和我的心灵教师,我越认识他,就越敬佩他的深度怜悯、深奥的智慧和无人可及的幽默感。苏珊娜·库克一格罗特(Susann Cook-Greuter)让我非常惊艳于她身上一种少见的组合:谦逊的人格和浩瀚的理论知识。大卫·鲁克(David Rooke)和比尔·托伯特(Bill Torbert)两位则指导我如何将成人发展的想法真正实践于生活。马西娅·巴克斯一马格达(Marcia Baxter-Magolda)是长期研究发展的典范,我除了期许自己与她并驾齐驱的那一天尽快到来之外,也很开心有这个机会可以向她学习。琼·沃福德(Joan Wofford)和巴里·詹斯(Barry Jentz)以实际行动证明所谓跨心智层级的思维和教学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比尔·乔伊纳(Bill Joiner)和史蒂夫·约瑟夫斯(Steve Josephs)启发我去做超越传统的思考,并让我看到如何可以达到在我之前的信念里未能及的可能之境。如果我的书可以帮助任何人,如同我曾获得上述作者和思想家们的启发一样,那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我在写这本书时,非常感激那些曾经一起共事的朋友们:在Kennine As-sociates的合作伙伴、乔治梅森大学和新西兰教育研究委员会(New Zealand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的同事们,以及提供最重要的反馈和协助修改、润色的各位:艾丽·布尔(Ally Bull)、卡罗琳·库格林(carolyn Cough-lin)、达里尔·奥格登(Daryl Ogden)、简·吉尔伯特(Jane Gilbert)、马克·阿德尔森(Mark Addleson)、马克·莱登(Mark Ledden)、马克·希克斯(MarkHicks)、迈克尔·米拉诺(Michael Milano)、尼尔·斯特劳(Neil Stroul)和罗宾·巴克(Robyn Baker)等人。现在我们的思想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非常享受生活和工作中有你们的相伴。
还有那些曾经参加过我所教授的主体一客体访谈法(SOI)的各位,你们也都是这本书的文字内容和反馈的重要来源。在此我要感谢来自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以及来自其他世界各地的学生们。特别感激简·格雷(Jane Gray)、珍尼特·史密斯(Janet Smith)、约翰·德里(John Der-ry)、马克·利奇(Mark Leach)和帕齐·多德(Patsy I)odd)的友情支持。悉尼大学推行一项大型探讨教练在发展上的成果,它将我引导并联结至各个教练和学者的社群,他们丰富了我的思维和实践态度。我真的很希望这里有足够的空间能够提到每一个曾经启发过我的人。我想特别感谢:保罗·阿特斯(Paul Atkins)、迈克尔·卡瓦纳(Michael Cavanagh)和托尼·格兰特(TonyGrant)对本研究的指导;安娜·博伊(Anna Booy)、戈登·斯彭斯(Gordon Spence)、英格丽德·斯塔德霍姆(Ingrid Studholme)、简·考克斯(Jane Cox)、凯特·威兹德姆(Kate Wisdom)和尼克拉斯·于(Nickolas Yu)(成长边际团体)协助测试这些想法,帮助理顺思考逻辑,拓展我的实践经验,同时示范了一个最优秀的学习社群模式。你们的问题、想法和故事我总是记在心里,而且我很感激我们三天的工作坊延伸出一同学习、欢笑和工作的可能性。
文摘
迟来的转向,重新整理原有的安排,设计了部分新活动。结束时,虽然
大家对于解决方案仍处于模糊的阶段,但起码对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实佩里和雅各布都是聪明、有趣的人,拥有丰富和成功的工作经历。他们与组织里的其他人相处融洽,更有着相似的背景、教育以及个性。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总觉得对方粗暴地践踏了自己的想法与核心价值。他们通过别人传话,避免当面对话,但又觉得被深刻误解。但是当我询问他们的主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她又难以说明,只能告诉我:“他们就是如此不和。”
正是这些人际互动的细微之处令人难以言传,复杂万分。你和不同类型的人相处时间越长,越能体会这种复杂性的难度。对于某些技巧或任务而言,辨识什么样的人可以胜任以及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并不困难。当任务明确、界限清晰,同时易于评估时,所需要的职能也会相对清楚,进而对额外训练及支持的需求,也相对容易说明。但是当任务的复杂性不断提升,权限无法清楚界定,同时难以评估或难以和表现直接联结时,所需要的职能就不再那么容易辨识。即使我们做出判断(如人际互动技巧不佳),往往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究竟该提供培训还是辅导?抑或该安排一个建立团队共识的活动比较好?由此可见,在现代的商业世界里,协助人们获得复杂的综合技巧,确实比过往困难许多。
除了学习而来的技巧和行为,我们还有与生俱来的反射行为。当触碰到一个热锅时,你会不假思索地把手拿开。这是非常有用的反射行为,它可以让我们免受伤害。如果你还要考量锅的热度并权衡你的选择——我要先放下这个热锅而让新台面有烫坏的风险吗?无论你权衡各项选择的速度有多快,没有一个能快得让你免受伤害。这是来自你潜意识的天赋,保护你不受伤害。但其他的反射机制,就没什么太大帮助。例如,如果经理每次问你问题时,你都觉得她在质疑你的能力,从而变得防卫,这个反射就可能让你受伤而不是保护你。然而,改变这个反射机制,就像让你一直拿着热锅一样困难,甚至就某种程度而言,你会觉得这是很愚蠢的。我们有许多本能的反射行为,如“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的生理机制,在过去远古的草原时代保护我们,但现在却伤害我们。大脑内部的线路,也就是反射的本能,仍然是比较适合部落族群而非企业组织。
因此,在反射行为只会误导我们反应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技巧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面,我们如何才能把自己管理得更好?如果我们的组织和世界需要更有经验的领导者,如何才能协助组织确切地培育领导力与复杂性?理解你所看到与无法看到的差异
任何在组织工作过的人都会告诉你,不同个体在决策、处理冲突,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上都相当不同。他们有不同的强项与弱点,不同种类的技巧,以及不同的背景与个性。在本书中,我会探究另外一种不同:“人们理解自己所处复杂世界的能力各自不同。”而这种能力会随着时间成长而变化。虽然我们不认为个人心智的成长与技巧的成长是等同的事,但是这两种成长,在个人成功和效能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虽然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随着孩童逐渐成长,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会随之调整,是以更加缜密与复杂的方式在转变。但对成人而言,伴随年龄的心智成长与发展(这里不单指技巧的变化)的概念却是相对陌生的。在孩童身上,观察年龄差异所产生的世界观相对容易。例如,当一名3岁女童在浴缸里,看到自己身边的水不断从排水孔流走时,她会直接想到自己的身体和玩具即将一起被冲走,因而马上产生一种危险的感觉。即使成人和善地向她说明水与人在“性质上”的差异,时同安抚她,恐怕都是徒劳无功。因为在她的发展阶段,自我并不具备分辨物体特性的能力,也就是为何浴缸里的水会流走,玩具却因为体积过大而不会被冲走的道理。她会一直哭,央求离开浴缸并同时迅速挽救那些她认为快要被冲走的玩具。但同样的女孩,数个月后,因为自我已经具备不同层次的心智,她会平静且开心地一方面看着浴缸中流光最后一滴水,同时仍继续和她的玩具一起玩耍。水的性质从没改变过,但她的自我区分力已经不同——朝另一个更复杂的层次成长。(P009-011)
ISBN | 9787303224210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珍妮弗·加维·贝格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