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王月曦编著的《布袋和尚传说》介绍: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千万化身之一,俗名张契此,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于五代后梁乱世。他身材矮胖、满脸欢喜,平日以杖肩荷布袋云游四方,以禅机点化世人,乐善好施、身怀绝技、除暴安良,让众生离苦得乐。在奉化流传的许多传说,描述了他智慧、幽默、与人为善、乐观包容等精神品德。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一、概述
【壹】布袋和尚传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贰】布袋和尚生平
二、布袋和尚传说选粹
【壹】乡土系列
【贰】丛林系列
【叁】异地应迹系列
三、布袋和尚传说的价值及意义
【壹】布袋和尚传说的价值
【贰】布袋和尚传说的意义
四、布袋和尚传说的保护和传承
【壹】布袋和尚传说的保护
【贰】布袋和尚传说的传承
附录
奉川长汀张氏宗谱中的《义祖弥勒佛传》
部分书刊登载的布袋和尚传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东海之滨,有一个人文荟萃、风光旖旎的好。地方——奉化。奉化东临象山港,南与宁海县、象山县隔港相望,西接新昌县、嵊州市、余姚市,北与宁波市鄞州区接壤。总面积134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25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96平方千米,海岸线长61千米,岛屿二十四个。
根据1989年境内茗山后遗址的发掘,奉化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1993年)。秦汉至六朝时期,奉化属鄞县、郧县(县治在今奉化白杜)。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拆郧置奉化县。其得名有“以民皆乐于奉承王化”等三说。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奉化升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1988年改为市。县治自置县至今未变,在大桥镇(今锦屏街道)。2016年11月,撤市设区,为宁波市奉化区,全区人口48万。
奉化属东南丘陵地带,负山临海,有多种地形、地貌。其西部处天台山脉与四明山脉交接地带,多高山峻岭,最高峰976米;东北部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土地肥沃,属宁奉平原,是水稻和经济作物重要种植区。奉化全境为甬江流域。其地貌构成大体为“六山—水三分田”。
奉化物产丰富,山川秀丽,区内雪窦山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
好山好水出名人,奉化也是五代十国时就名闻遐迩的布袋和尚契此的故乡。
传说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于唐僖宗年间现身奉化。他肥头大耳,袒胸露腹,忍辱宽容,笑口常开,肩背一个与生俱来的布袋,出没在闹市街头。乍看这和尚有点疯疯癫癫,可他嘴里吐出来的话神乎其神,有的还出口成章,成为脍炙人口的诗偈。他天性乐观,人见人爱,熟悉他的人都叫他“欢喜和尚”,成道后称“眯眯菩萨”,被公认为“人间弥勒”。
布袋和尚原是个流落到奉化长汀村的孤儿,被村民张重天收养。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劳和气,助人为乐。张重天夫妇也待他视如己出,一心盼望义子成龙,为张氏传宗接代,光宗耀祖。
一个好人家的儿子,怎么突然出家为僧了呢?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怎么突然变成街头痴和尚了呢?一个宽容大度的和尚,怎么突然圆寂了呢?这些谜团一直郁积在奉化人的心中挥之不去,后来听说他圆寂时留下四句话:“弥勒真弥勒,化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还有人在东阳、福建等地看到已经逝世多年的布袋和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弥勒菩萨化身!于是乎有关布袋和尚的传说便纷纷出世,并且在布袋和尚足迹所到之处广为流传。
布袋和尚传说有哪些内容,有什么社会价值,对后世有何影响,当地政府如何保护这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就是本书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布袋和尚传说,最早记载于宋人赞宁(919—1002)所著《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其中记述了契此卧雪不沾衣,能示人吉凶、善测天气,暗示其为弥勒化身等。景德元年(1004年)道元所著《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布袋和尚传”,又有其街头乞钱、问答佛理、作偈说法、逝后现身、四众图像等记述。南宗志磐所著《佛祖统纪》有群儿戏布袋、师徒同浴、葬身封山、墓中遗物等情节。之后《浙江通志》《宁波府志》《奉化县志》《岳林寺志》《奉川长汀张氏宗谱》记有更多的传说,如福建化木、皇帝赐号、结交居士、喜着木屐、大桥佛水、分身插秧、囊沙筑堤等。这些传说,在他生活过的奉化及游方过的地方广为流传,代代不息。据初步调查,有百余则之多。
布袋和尚传说的产生,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奉化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秦时即为郧县县治所在地,唐玄宗朝正式建县。“奉化”之名来自“遵奉王化”,民风淳厚,“和乐文化”深入民间。
布袋和尚幼读诗文,知书识礼,扎根于民众之间,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和奉化地域文化熏陶,形成了豁达乐观、大度宽容、助人为乐、幽默风趣的性格,这在传说中均有体现,如《群儿戏弥勒》反映了他豁达乐观,《布袋记趣》反映了他大度宽容,《升米救灾》反映了他助人为乐,《破谜解惑》反映了他幽默风趣。他虽然出家,但不出世,与百姓有广泛的交往和密切的联系,因此,他的传说得以不断丰富,生生不息。
布袋和尚传说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改善人心,和谐社会,建立人间净土,充实中国佛教的理论体系,乃至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对未来世界的引导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全书分四章。
第一章“概述”,引用历代文献记载,结合传说内容,对布袋和尚的身世作全面分析,从而证明这个传奇式的佛教人物是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即“人间弥勒”。
第二章“布袋和尚传说选粹”,收录布袋和尚传说三十一则,分三个系列,其中乡土系列九则,丛林系列十五则,异地系列七则,大多是早期搜集整理、流传较广的传说。
第三章“布袋和尚传说的价值及意义”分两个范畴:一为科学价值,包括文学、艺术、佛学、历史、教育五部分;二为现实意义,在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丰富旅游文化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第四章“布袋和尚传说的保护和传承”,从弥勒信仰的走势、弥勒文化研究及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角度作了简要的考量,特别强调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及大慈佛国的面世对我国及世界的广泛影响。同时,记述奉化对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保护计划。从中不难看出,布袋和尚传说在奉化人民心目中的分量之重。
愿布袋和尚传说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实、开拓,使布袋和尚宽容大度、和谐和乐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后记
宽容大度,和谐和乐,是布袋和尚传说的精神要旨。这种精神,既是我编著这部专著的动力和方向,也是几经跌宕终于完稿的契合点。
从该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到此书完稿付梓,前后达十余年,中间有多少人搜集资料、提供议题、整理文本;有多少个传说被刊发转载、重新认知,已经无法列举。总之,本书是集布袋和尚传说传承者、弥勒文化传播者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的大成,希望它的出版能令所有为此付出过心血的同仁们满心欢喜。
此书部分章节引用了奉化文化局原副局长方林泉先生撰写的布袋和尚传说申报非遗项目时的电子文本原文及资料图片,文化馆现任创作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伟军先生在书稿后期处理及校对方面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在此谨表衷心感谢!
作者
文摘
二、布袋和尚传说选粹
众僧人和工匠抬的抬,扛的扛,运了整整一夜,大家都感到十分疲劳,巴不得早点歇工休息。为首的木匠在地基上查点用材数目,这木匠自称是鲁班师傅的徒弟,人称“活鲁班”。运得差不多的时候,有人性急地问“活鲁班”:“造殿的木材够不够呀?”“活鲁班”回答:“够了!”实际上还差一根。但由于为首的木匠说够了,这根木头就再也不升上来,永远留在井中了。
修建大殿开始动工了,“活鲁班”一一安排建筑材料,先是安排栋梁,接着安排金刚柱……金刚柱需要三十六根,木工们数来数去只有三十五根,还差一根。到处寻找,翻遍捞上来的所有木料,始终找不到这根大木头。这时,“活鲁班”才想到,井中留下的那根大木头就是遍寻不见的金刚柱。再去捞时,他们想尽所有办法,费尽所有力量,都无法捞上来。这根浸在井水里的木头,历经千年,不腐不烂,始终如故,所以有人称之为“井中神木”。井水很深,井口也不大,一般人看不到井底的木头,只有有缘人才能看到,所以到岳林寺的香客没有一个不想见见神木,接接灵气。这是后话。
话说“活鲁班”急得满身大汗,搞得晕头转向。人们都知道,造寺院的建筑材料中,最主要的是栋梁和金刚柱,金刚柱缺少一根,大殿就立不起来。这样的大柱一时又难以弄到。无奈中他想起了布袋和尚。这和尚神通广大,是星宿下凡,无所不能,向他讨教,一定有解决的办法。
“活鲁班”一进布袋和尚的禅房,布袋和尚就开门见山地问:“金刚柱差一根,你打算怎么办?”木匠首先检讨:“我做事粗心大意,结果少了一根金刚柱,恐怕要耽误整个造殿工程,为此特向师父请教,帮我渡过难关。”布袋和尚胸有成竹地随手拾起一个湿泥团,用手掰成两半,一半做成凹形,一半做成凸形,而后又将两半合在一起,递给木匠去琢磨。“活鲁班”本来就是匠中高手,悟性极高,一看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暗示用小木料凹凸相榫,拼凑成一根大柱(另一传说的版本是布袋和尚亲自用木匠刨木头时刨下的刨花黏合而成)。
一根金刚大柱终于拼凑完成。这根大柱与其他各柱同样牢靠,但中间空心。后来,到岳林寺拜佛的人知道了这根金刚柱的来历,都要敲上一敲,大柱会发出“咚咚”的响声,清脆悦耳。
传说到岳林寺看古井神木,有的人还能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奉化有一个穷人,在财主家里做长工,事先说好一年的工钿是一头牛,契约上写明做满三年才结账。长工老老实实,早出晚归,做了三年,财主却只给长工三斤油的工钿。长工向他讲理,财主拿出契约来证明。原来财主欺长工不识字,故意把“油”读成“牛”,把“牛”代替“油”。白纸黑字,长工告状无门。
长工吃了哑巴亏,拎着三斤油回家过年。路上他越想越气,路过岳林寺,突然想起,这么点东西拿回家里也派不上用场,好在自己光棍一条,一个人吃饱了全家都无人挨饿,本来打算吃上三年苦,赚到三头牛,讨个老婆,生个孩子,传宗接代。如今理想成了泡影,索性把这三斤油捐给岳林寺点长明灯吧。想罢,他向山门走去。
正在天王殿打坐迎客的布袋和尚,见长工提着三斤油进来,大声叫道:“大施主到了,打开正门,全体寺僧出迎!”
长工连忙摇着头,疾步上前说:“师父师父,你弄错了,我不是大施主,我只捐三斤油,请你不要大事张扬!”
“这三斤油是你三年的血汗工钿,你全部捐到寺里,岂不是大施主?”布袋和尚十分客气地说。
长工受到岳林寺僧众的盛情接待,把油捐出后,布袋和尚邀请他到井里看来生。只见井里幽幽的,有一束烛光在晃动。不一会,水井明亮起来,也宽敞起来。只见里面有一队执事在开锣喝道,执事后面有一顶官轿。布袋和尚对长工说:“这顶官轿给你来生乘坐,报答你对岳林寺的慷慨捐助。”
长工离寺后,到处讲述他在岳林寺的奇遇。这番话很快传入财主的耳朵,他也拎了十斤油到岳林寺来捐赠。P64-66
王月曦编著的《布袋和尚传说》介绍: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千万化身之一,俗名张契此,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生于五代后梁乱世。他身材矮胖、满脸欢喜,平日以杖肩荷布袋云游四方,以禅机点化世人,乐善好施、身怀绝技、除暴安良,让众生离苦得乐。在奉化流传的许多传说,描述了他智慧、幽默、与人为善、乐观包容等精神品德。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一、概述
【壹】布袋和尚传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贰】布袋和尚生平
二、布袋和尚传说选粹
【壹】乡土系列
【贰】丛林系列
【叁】异地应迹系列
三、布袋和尚传说的价值及意义
【壹】布袋和尚传说的价值
【贰】布袋和尚传说的意义
四、布袋和尚传说的保护和传承
【壹】布袋和尚传说的保护
【贰】布袋和尚传说的传承
附录
奉川长汀张氏宗谱中的《义祖弥勒佛传》
部分书刊登载的布袋和尚传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在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东海之滨,有一个人文荟萃、风光旖旎的好。地方——奉化。奉化东临象山港,南与宁海县、象山县隔港相望,西接新昌县、嵊州市、余姚市,北与宁波市鄞州区接壤。总面积134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25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96平方千米,海岸线长61千米,岛屿二十四个。
根据1989年境内茗山后遗址的发掘,奉化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1993年)。秦汉至六朝时期,奉化属鄞县、郧县(县治在今奉化白杜)。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拆郧置奉化县。其得名有“以民皆乐于奉承王化”等三说。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奉化升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1988年改为市。县治自置县至今未变,在大桥镇(今锦屏街道)。2016年11月,撤市设区,为宁波市奉化区,全区人口48万。
奉化属东南丘陵地带,负山临海,有多种地形、地貌。其西部处天台山脉与四明山脉交接地带,多高山峻岭,最高峰976米;东北部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土地肥沃,属宁奉平原,是水稻和经济作物重要种植区。奉化全境为甬江流域。其地貌构成大体为“六山—水三分田”。
奉化物产丰富,山川秀丽,区内雪窦山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
好山好水出名人,奉化也是五代十国时就名闻遐迩的布袋和尚契此的故乡。
传说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于唐僖宗年间现身奉化。他肥头大耳,袒胸露腹,忍辱宽容,笑口常开,肩背一个与生俱来的布袋,出没在闹市街头。乍看这和尚有点疯疯癫癫,可他嘴里吐出来的话神乎其神,有的还出口成章,成为脍炙人口的诗偈。他天性乐观,人见人爱,熟悉他的人都叫他“欢喜和尚”,成道后称“眯眯菩萨”,被公认为“人间弥勒”。
布袋和尚原是个流落到奉化长汀村的孤儿,被村民张重天收养。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劳和气,助人为乐。张重天夫妇也待他视如己出,一心盼望义子成龙,为张氏传宗接代,光宗耀祖。
一个好人家的儿子,怎么突然出家为僧了呢?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怎么突然变成街头痴和尚了呢?一个宽容大度的和尚,怎么突然圆寂了呢?这些谜团一直郁积在奉化人的心中挥之不去,后来听说他圆寂时留下四句话:“弥勒真弥勒,化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还有人在东阳、福建等地看到已经逝世多年的布袋和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弥勒菩萨化身!于是乎有关布袋和尚的传说便纷纷出世,并且在布袋和尚足迹所到之处广为流传。
布袋和尚传说有哪些内容,有什么社会价值,对后世有何影响,当地政府如何保护这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就是本书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布袋和尚传说,最早记载于宋人赞宁(919—1002)所著《宋高僧传》卷二十一“唐明州奉化县契此传”,其中记述了契此卧雪不沾衣,能示人吉凶、善测天气,暗示其为弥勒化身等。景德元年(1004年)道元所著《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布袋和尚传”,又有其街头乞钱、问答佛理、作偈说法、逝后现身、四众图像等记述。南宗志磐所著《佛祖统纪》有群儿戏布袋、师徒同浴、葬身封山、墓中遗物等情节。之后《浙江通志》《宁波府志》《奉化县志》《岳林寺志》《奉川长汀张氏宗谱》记有更多的传说,如福建化木、皇帝赐号、结交居士、喜着木屐、大桥佛水、分身插秧、囊沙筑堤等。这些传说,在他生活过的奉化及游方过的地方广为流传,代代不息。据初步调查,有百余则之多。
布袋和尚传说的产生,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奉化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秦时即为郧县县治所在地,唐玄宗朝正式建县。“奉化”之名来自“遵奉王化”,民风淳厚,“和乐文化”深入民间。
布袋和尚幼读诗文,知书识礼,扎根于民众之间,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和奉化地域文化熏陶,形成了豁达乐观、大度宽容、助人为乐、幽默风趣的性格,这在传说中均有体现,如《群儿戏弥勒》反映了他豁达乐观,《布袋记趣》反映了他大度宽容,《升米救灾》反映了他助人为乐,《破谜解惑》反映了他幽默风趣。他虽然出家,但不出世,与百姓有广泛的交往和密切的联系,因此,他的传说得以不断丰富,生生不息。
布袋和尚传说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改善人心,和谐社会,建立人间净土,充实中国佛教的理论体系,乃至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对未来世界的引导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全书分四章。
第一章“概述”,引用历代文献记载,结合传说内容,对布袋和尚的身世作全面分析,从而证明这个传奇式的佛教人物是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即“人间弥勒”。
第二章“布袋和尚传说选粹”,收录布袋和尚传说三十一则,分三个系列,其中乡土系列九则,丛林系列十五则,异地系列七则,大多是早期搜集整理、流传较广的传说。
第三章“布袋和尚传说的价值及意义”分两个范畴:一为科学价值,包括文学、艺术、佛学、历史、教育五部分;二为现实意义,在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丰富旅游文化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第四章“布袋和尚传说的保护和传承”,从弥勒信仰的走势、弥勒文化研究及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角度作了简要的考量,特别强调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及大慈佛国的面世对我国及世界的广泛影响。同时,记述奉化对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保护计划。从中不难看出,布袋和尚传说在奉化人民心目中的分量之重。
愿布袋和尚传说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实、开拓,使布袋和尚宽容大度、和谐和乐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后记
宽容大度,和谐和乐,是布袋和尚传说的精神要旨。这种精神,既是我编著这部专著的动力和方向,也是几经跌宕终于完稿的契合点。
从该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到此书完稿付梓,前后达十余年,中间有多少人搜集资料、提供议题、整理文本;有多少个传说被刊发转载、重新认知,已经无法列举。总之,本书是集布袋和尚传说传承者、弥勒文化传播者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的大成,希望它的出版能令所有为此付出过心血的同仁们满心欢喜。
此书部分章节引用了奉化文化局原副局长方林泉先生撰写的布袋和尚传说申报非遗项目时的电子文本原文及资料图片,文化馆现任创作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伟军先生在书稿后期处理及校对方面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在此谨表衷心感谢!
作者
文摘
二、布袋和尚传说选粹
众僧人和工匠抬的抬,扛的扛,运了整整一夜,大家都感到十分疲劳,巴不得早点歇工休息。为首的木匠在地基上查点用材数目,这木匠自称是鲁班师傅的徒弟,人称“活鲁班”。运得差不多的时候,有人性急地问“活鲁班”:“造殿的木材够不够呀?”“活鲁班”回答:“够了!”实际上还差一根。但由于为首的木匠说够了,这根木头就再也不升上来,永远留在井中了。
修建大殿开始动工了,“活鲁班”一一安排建筑材料,先是安排栋梁,接着安排金刚柱……金刚柱需要三十六根,木工们数来数去只有三十五根,还差一根。到处寻找,翻遍捞上来的所有木料,始终找不到这根大木头。这时,“活鲁班”才想到,井中留下的那根大木头就是遍寻不见的金刚柱。再去捞时,他们想尽所有办法,费尽所有力量,都无法捞上来。这根浸在井水里的木头,历经千年,不腐不烂,始终如故,所以有人称之为“井中神木”。井水很深,井口也不大,一般人看不到井底的木头,只有有缘人才能看到,所以到岳林寺的香客没有一个不想见见神木,接接灵气。这是后话。
话说“活鲁班”急得满身大汗,搞得晕头转向。人们都知道,造寺院的建筑材料中,最主要的是栋梁和金刚柱,金刚柱缺少一根,大殿就立不起来。这样的大柱一时又难以弄到。无奈中他想起了布袋和尚。这和尚神通广大,是星宿下凡,无所不能,向他讨教,一定有解决的办法。
“活鲁班”一进布袋和尚的禅房,布袋和尚就开门见山地问:“金刚柱差一根,你打算怎么办?”木匠首先检讨:“我做事粗心大意,结果少了一根金刚柱,恐怕要耽误整个造殿工程,为此特向师父请教,帮我渡过难关。”布袋和尚胸有成竹地随手拾起一个湿泥团,用手掰成两半,一半做成凹形,一半做成凸形,而后又将两半合在一起,递给木匠去琢磨。“活鲁班”本来就是匠中高手,悟性极高,一看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暗示用小木料凹凸相榫,拼凑成一根大柱(另一传说的版本是布袋和尚亲自用木匠刨木头时刨下的刨花黏合而成)。
一根金刚大柱终于拼凑完成。这根大柱与其他各柱同样牢靠,但中间空心。后来,到岳林寺拜佛的人知道了这根金刚柱的来历,都要敲上一敲,大柱会发出“咚咚”的响声,清脆悦耳。
传说到岳林寺看古井神木,有的人还能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奉化有一个穷人,在财主家里做长工,事先说好一年的工钿是一头牛,契约上写明做满三年才结账。长工老老实实,早出晚归,做了三年,财主却只给长工三斤油的工钿。长工向他讲理,财主拿出契约来证明。原来财主欺长工不识字,故意把“油”读成“牛”,把“牛”代替“油”。白纸黑字,长工告状无门。
长工吃了哑巴亏,拎着三斤油回家过年。路上他越想越气,路过岳林寺,突然想起,这么点东西拿回家里也派不上用场,好在自己光棍一条,一个人吃饱了全家都无人挨饿,本来打算吃上三年苦,赚到三头牛,讨个老婆,生个孩子,传宗接代。如今理想成了泡影,索性把这三斤油捐给岳林寺点长明灯吧。想罢,他向山门走去。
正在天王殿打坐迎客的布袋和尚,见长工提着三斤油进来,大声叫道:“大施主到了,打开正门,全体寺僧出迎!”
长工连忙摇着头,疾步上前说:“师父师父,你弄错了,我不是大施主,我只捐三斤油,请你不要大事张扬!”
“这三斤油是你三年的血汗工钿,你全部捐到寺里,岂不是大施主?”布袋和尚十分客气地说。
长工受到岳林寺僧众的盛情接待,把油捐出后,布袋和尚邀请他到井里看来生。只见井里幽幽的,有一束烛光在晃动。不一会,水井明亮起来,也宽敞起来。只见里面有一队执事在开锣喝道,执事后面有一顶官轿。布袋和尚对长工说:“这顶官轿给你来生乘坐,报答你对岳林寺的慷慨捐助。”
长工离寺后,到处讲述他在岳林寺的奇遇。这番话很快传入财主的耳朵,他也拎了十斤油到岳林寺来捐赠。P64-66
ISBN | 9787551416528 |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作者 | 金兴盛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