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1986-2016中国文化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 编者:徐涟 9787503963025,750396302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徐涟主编的这本《记忆(1986-2016中国文化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是一部文化评论结集,共130篇文章。这些文章乍看起来彼此也未必有什么关联,但浏览下来,应该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报》及其文化报人三十年的足迹,辨识出中国文化三十年的大致轨迹。同时,这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文化报人的过去与现在、使命与担当、呼唤与期冀、观察与思考、欢乐与忧愁,还有不断成长着的文化自信。

目录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对《中国文化报》创刊30周年的批示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努力创办有影响力的报纸
芳华初度(1986—1996)
科教电影生产中的几个问题——访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万迪基
唯事业是重唯团结是本——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骆玉笙
文学三十年(节选)
在寻觅美的路上——访女服装设计师李艳萍
中国,世界:既要横着比更要竖着比——访爱泼斯坦同志
提高文艺理论修养加强观察生活训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专修班举行汇报演出
此心与谁共惟系故国情
只有善于竞争才能踏出生路——上海出版界改革初貌
一个“走穴”者的自述
黄山行
自强不息拼搏不止——记京剧作曲家关雅浓
人民的文化人民办——访七届人大代表、济南市市长翟永淳
喜剧队哪儿去了
天津的剧团建设搞得好
陈可之其人其画
圣火颂
他们都是共产党员——记宜兴灾区的乡文化站长们
不重复的神话世界——观北京龙庆峡第六届冰灯艺术节
在“阿诗玛”家做客
智欲圆而行欲方——王先霈教授访谈录
通俗文学怎么样了
三峡文物抢救工作刻不容缓——全国政协文物调查团考察三峡侧记
振翅的“凤凰”
图书馆喜忧录
李德伦的“历史癖”
文化记者,用好你的双刃剑——对一种“新批评”的批评
优化环境突出特色——黑龙江省戏剧艺术蓬勃发展
戴耀明:一路搏击
声乐“奥运会”的金牌得主——第十届柴可夫斯基金奖获得者袁晨野
这里,没有出现“滑坡”——沅陵县文化工作纪实
植根民族艺术为群众送歌献舞——鄂尔多斯歌舞剧团以艺术精品奉献群众
国产片票房收入向“大片”叫板
寻常百姓缘何不进歌舞厅
两个古老文明的握手——以色列文化官员访谈
时间的刻痕
摘翰振藻(1997—2006)
文化工作者要提高文化素养——访著名学者王朝闻
社区文化: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广阔天地觅知音——四川省营山县川剧团的振兴之路
沈谱与范长江“走马灯”式的婚姻生活
三条路上三个人生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华文文学:扎根本土面向世界
罗工柳和他的“金牌梦”
工作很忙很难,但很重要——杭州市文化市场稽查队队员董宏访谈
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出今年一号文件: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
敬礼,“一分钟的演讲”!
也谈荧屏上的“沙子”
貌似公允的西方中心主义——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继承与超越——中国近代文化史专家郑师渠谈五四新文化运动
问情何得深如许
一位沙漠考古学家对黄河断流的考察
抹不去的岁月留痕——记崇文区工人文化宫《老知青歌会》
最伟大的作家是上帝——近访刘震云
《生死抉择》热引发的文化思考
校园一朵民乐花
经纪人能否走上经理之路
国际友谊珍藏品何时才能有个家
傅彪:小角色堆出大明星
文化产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动力
惛惛之事赫赫之功
当代全球文化产业扫描
舞台摄影艺术之我见
舞台美术立体包装的喜与忧
怎样突破国有文化企业改制瓶颈——访著名经济学家唐丰义教授
打造王府文化世界名牌
从文化温饱迈向文化小康——天津宜兴埠镇农民文化需求调查
这一时刻写下历史——“台湾美术发展1950一2000”展在京举办
纵笔风云(2007—2016)
百年大师叶浅予
文化创新的几点思考
中国气息弥漫瓜纳华托
思念像泉水
江西卫东农民业余剧团:红土地上的乌兰牧骑
张家口影院拆迁事件调查
中国合唱比赛何时摆脱自娱自乐
师生情深一江水——怀念韩作黎
农村题材小戏小品创作喜中有忧
“总分馆制”使图书馆走近市民
雪中太行寻“虎”记
一座作家扛起的博物馆——关于航鹰的十年
昭陵“二骏”:流落异乡何时回
花香如故,清气满乾坤——“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侧记
政府“输血”,能否使文学刊物强健起来
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日本行纪
给活跃的一小撮
续、断历史之利益情结
十年辛苦不寻常——《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记
当代“齐人”会脸红吗
血缘和文化是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动力——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台北会见中华文化联谊会代表团纪实
一座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建筑群走进山西皇城相府
稿酬缘何成“稿愁”作家“讨薪”为哪般——出版社拖欠作家稿酬现象调查
时代赋予戏曲继承创新的良机
瑞芳老师远去的夏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追忆启功先生
奇幻过后是什么——关于“少年派”的意识漂流
跨年晚会:“七年之痒”后走向何方
中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南苏丹首任驻华大使毛肯的中国故事
上海图书馆推出多项服务——技术服务双升级带动读者体验“新阅读”
演出未动舞美先行——巡演剧目舞美道具运输揭秘
“苦白”的启示
好的就是这一口儿——走访北京的民间曲艺票房
直指灵魂的《印象·普陀》
当代“磨针人”的钢铁坚守
舞剧该不该有字幕
惠民文化广场何以成了烂尾项目——河南辉县文化广场“文化苑”建设调查
黄巧灵:草根演出撑起百亿元市值
港澳非遗:呵护“油炸鬼”里的文化记忆
唤声姐姐叫萧红
中国动漫产业在“报告”——十年产业,五方力量,十二本《报告》
书香芬芳惹人醉——内蒙古包头市图书馆创新服务纪实
杭州:文化创意的天堂
别把儿童剧当做儿戏——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观察
公共文化涌动青春的力量
馆内艺术课堂: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英雄的艺术与艺术的英雄——评话剧《生如夏花》的典型方志敏
霸州老刘和他的书店
此刻,卖力、用心向老乡“汇报”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探秘
把两项法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电影《老炮儿》:“手艺”比较地道“规矩”需要反思
“最美文化站长”的平凡之美
30岁,有质朴,无沧桑——重访北京音乐厅
电影中无法忽视的“她”
“赛锣赛亮”,最温暖的乡愁
上海文化消费跃上新台阶
戏比天大修身立德——谢涛:晋剧的守望者
有的偃旗息鼓,有的活跃依旧——山寨文艺社团调查
这是一次未完成的采访——专访梅葆玖先生追记
六十年、六代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时隔60年再进京
小戏演活浙江新农村
为中塞两国人民心灵相通打开新渠道——记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奠基仪式
后记

序言

30年,往前看或许感觉不算短,回头看却是倏忽而过,“弹指一挥间”。
《中国文化报》创刊,不经意间便已30年了。对于参与创刊或创刊初期进入报社大门的同志来说,当年的筚路蓝缕仿佛就在昨天。过去的岁月,说“不经意间”是一种修辞,实际上,一代代文化报人,一直对文化心存敬意,对文化新闻工作充满爱意,对办好报纸很用心、很在意,用呕心沥血、全心全意来形容并不为过。文化部党组一直对报纸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与支持。一个个宣传文化单位,不计其数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一批批读者、作者,也一直将爱护与关注的目光,投向报纸,投向每一期、每个版面的字里行间。
30年,以什么方式回顾与纪念?报社编委会反复斟酌、研究,并报文化部同意,决定将正在或曾经在报社工作过的同志在《中国文化报》发表的文章,不限题材体裁,每人选择一篇,汇成一个集子出版,以资纪念。回回首,看一看走过的路;抬起头,更好地向前走。
创刊25周年时,出版了纪念文集《历史因此而精彩》,主要是由报社同仁与老同志讲述报纸创刊与发展、自己与报纸以及与同事的故事等。那本纪念文集的出版,现在看来依然难能可贵,让人们了解了报纸、报社和一群报人的故事。这次文集所荟萃的稿件,主要也是在讲故事——30年中的文化故事。这些故事连缀起来,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大故事。故事的背后,无疑有文化报人采集故事的难忘经历,有渗透在那些故事中的艰辛与快乐。
这个集子,编辑出版并不简单。编委会一次次研究、讨论,具体负责编辑的同志一次次翻阅、检索报纸,尽力联系曾在报社工作过的同志,以尽量周全。即便如此,遗珠之憾恐也难免,一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未能入编。
有一种说法,新闻是易碎的。就某一篇章而言,或许确实如此,但将诸多作品连缀为一体,便增加了硬度和韧性,并从“一斑”而接近于“全豹”,形成一定时间内基本完整的历史。翻开30年的《中国文化报》,可以说对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建设、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等,能有基本的了解。至少,这是我们的心愿。
这个集子中的130篇文章,来自134位同志,以十年为一辑。尽管题材不同,体裁有异,长短不拘,这些文章乍看起来彼此也未必有什么关联,但浏览下来,应该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报》及其文化报人30年的足迹,辨识出中国文化发展30年的大致轨迹。同时,这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文化报人的过去与现在、使命与担当、呼唤与期冀、观察与思考、欢乐与忧愁,还有不断成长着的文化自信。
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观察者、思考者,也是时代的嘹望者。由于角度不同、高度有异,以历史的眼光看,有的稿件或许有其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文章,说出了“预见”,领风气之先。有的报道可能是信手拈来,但更多的稿件是采编人员深入基层,甚至参与文化工作实践,踏破铁鞋方觅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结晶。对所有这些稿件,我们都非常珍惜,视作报纸30年历程中五颜六色的珍珠。尽管有大有小,甚至有的未必圆润,但每一颗珍珠,仔细观察都有文化河流不同河段的水印,静心侧耳能听到文化海洋不同时间的潮声……
从创刊始,先后进入报社的同志中,既有文化与新闻战线经验丰富、满怀文化新闻使命与情怀的老兵,也有刚出大学校门热血沸腾的青年。随着文化事业发展,报纸从周一刊发展为日报,版面也不断增加。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和许多报纸一样,《中国文化报》也会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一代代文化报人勠力同心,始终努力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为文化繁荣发展奋力鼓与呼。
有许多同志离开了报社的岗位,有一些同志调到其他单位,甚至有的同志已永远离去,但翻开报纸,一篇篇文字仿佛还有着温度,一个个名字依然让我们动情。而现在岗位上的同志,都努力不改初心、不弃情怀、不忘责任,兢兢业业地续写着文化新闻的篇章。
这个集子,是报纸30年的剪影。我们珍视这个剪影,但回回首、挥挥手,还要仗笔前行。

后记

自1986年创刊以来,《中国文化报》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亲历了重大文化事件的历程,记录了文化变革发展的步伐,定格了重要文化人物的熟悉面孔,也因此见证了30年来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并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文化的意义凸显。从广义上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彰显了文化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从狭义而言,文化已经融入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内在的自发需求和最有温度的表达。正因如此,中国文化报社的30年纪念文集,放弃了对于中国文化事业全方位的宏大叙事,转而面向30年来曾经在此工作过、生活过的同仁同事个人的视角,力图从带着个人印迹的一次次采访、一篇篇文章、一个个事件,进入到《中国文化报》30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个微小瞬间,重温曾经走过的脚步,并借此勾勒出报社30年波澜起伏的发展过程中的一幅清晰剪影。
当我们真正着手编辑这本文集的时候,一个个熟悉的面庞,在眼前浮动;也才发现,人世沧桑,30年累积的变化,对于个体而言,是多么巨大!我们尊重个人的意愿,文章基本上由同事们自己编选,也有一部分,由编者代选。欣慰的是,退休的老同志们,老当益壮,身体康健;从报社调离的,在新的岗位上都干得有声有色;还有不少曾经在记者站工作过的同志,走上了地方文化厅局的领导岗位,依然支持着我们的工作;而这些年来报社不断增加的青年队伍,正在成为报社的骨干力量!遗憾的是,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同事,有一些已经离我们而去……
文集只是一种表达形式。除了编辑、记者,报纸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岗位中的每一个人。办公室、发行部、广告部以及所有行政部门的同仁,特别是从手敲录入到今天电子排版的照排、校对的所有同事们,他们把青春岁月贡献给了报社!这些同事们的工作隐含在文集的背后,但我们珍视所有为中国文化报社30年发展作出努力的每一位同仁,感谢他们!
本书编委会主任刘承萱、宋合意多次召集编委会就文集作专题讨论。高昌、杨晓华、刘茜、张欣然几位同志一个个打电话核实稿件,照排王长山、通联刘松等同事从故纸堆中一篇篇查找,他们付出了大量心血。尽管如此,文集本身还可能会有一些遗漏。
30年,是中国文化报社的而立之年。我们有了自己的风格形象,我们也确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在传媒业发展瞬息万变的当下,我们要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以专业精神,不辜负中国文化发展的记录者、传播者、推动者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是为文集后记,亦为中国文化报社跨入而立之年后的一点感想。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
2017年2月

文摘

黄山行
高放
几日连阴雨,一路潮湿。车到山脚下,大雾突然破开,缭绕在山腰的烟云转逝无踪,青山明艳如洗,好天!喊声未出,听见同伙一声叹息:看不到云海了。细细打听,方知奇峰、怪石、云海、温泉是游黄山必得留心的四奇。
寻捷径,从后山乘索道缆车。人在急遽升高,几分钟完成了几小时的路,没有喘息没有汗,转眼立在顶上,反而疑惑:这就是登山了吗?
“猴子观海”“狮子峰”、排云亭,一切都是为云海设置的,只是无云。晴空万里,一览无余,乏味。山不再为山,乱石而已。绝壁上风极大,不敢久站,深谷不见阳光,阴森之气袭人,一堆浓绿摇曳,呼呼作响。
期待黄昏。络绎不绝的游人攀上山尖,人影点点片片,遥望西天,虔诚等待。一颗普通的太阳在单调的天空中落下,与在家中的阳台上看毫无两样,没有幻想中的晚霞,因为没有云。
翌日,怏怏上路时,突见山坳间云涛翻涌,大惊,急行军般奔回山顶,云海在沉落,如即将干涸的湖,短暂的神秘不复存在。倒是那层层淡去的远山,仍浸在浓浓浮动的雾霭中,错落如凝结的浪头,带着极强的动感和气势,似乎沾上了天的颜色,显出水晶般干净的浅蓝。雾霭如烟,蒸腾着晨光,充满活力和诱惑。
清幽石径,树影斑驳,乌声伴人一路,一对老人拄着竹竿,相携上坡,步履蹒跚,超过他们时,忍住了回头的愿望,将那白发和双肩上好看的光环留作永久的记忆。
十几里爬坡,燥热不堪,登上光明顶,眼前豁然开朗。左前方,孤立陡峭的两座主峰傲然凸立,直刺云天,四周数十里皆空,气势非凡,山是巨石削成,拒人于千里之外,万顷山峦似低低的波涛匍匐在它脚下,舒展、温顺,截然相反的性格同时涌进视线,在心中唤起两种不和谐的情感。伸出双臂,触到蓝天,不知为何,只觉得怕与兴奋,久久凝望,任疾风吹散长发。是为了这份莫名的狂热?还是为了日出日落的幻想?决定住下。一天闲闲的玩,留下了许多在匆忙赶路中不会拾到的印象。也许玩儿本身就该闲闲的吧。
傍晚,夕阳为群山勾勒出一日中最丰富的层次,每块山石都是半明半暗,明暗交接处,条条锋刃逼人,莲花峰硕大的影子倒在天都峰明亮的胸前,似依伴的恋人。我似乎悟懂了那个早已用熟的词:反差。
终于有了晚霞,漫天飞扬。透过相机的长镜头,反弹起的落日霎时跳到眼前,火球般晶莹流动,赤红一片,心被烫了一下,说不出话。拿下镜头,仍是平和的胭脂色世界,群山绵长的剪影在微光中舞动。天色渐暗。送走了不安宁的夜,裹着棉被挤进人影蠕动的崖边。漆黑的地平线下燃起了一把大火,六点整,太阳从混沌中冒出,宁静如一滴血,无声无息地扩张,一弯弧形,半个圆,带着不可抗拒的热情骄傲地升腾着,虚动的大气从她双颊滑落。此时,地平线上出现了层层相叠的七彩颜色:红、橘红、粉、绿……灵火般细窄而醒目,我睁大眼睛,不敢奢想能实现的梦不期而至,天醉得朦胧了。几秒钟后,太阳炸裂般冲破圆的桎梏,耀眼得使一切褪色,天与地都亮了。
又是匆匆地走,无心四顾,越近天都峰,胆越怯,步子越急。
山根,仰头望去,手遮在额前,心闷闷地跳,一条细路笔直通天,石山无树,无遮无拦,反射着惨白的光。将行李卸给挑夫,喝了瓶汽水,拍出一元钱,跨进山门。是进是退?听挑夫吱吱的扁担声远去在绕山而过的小路,我已别无选择。
一路无话,闷头迈步。绝不回头,绝不下望,只是为了“不到天都峰,黄山一场空”。临顶,路陡然竖起,白云在头上旋转,一时冷汗掺着热汗,手脚并用,自尊虚荣全无。前后是同伴安慰的话语,脑子里是闪不完的惊险场面。手下的铁链在哗哗抖动,不禁骇然,这玩意儿靠得住吗?
露出头来,已是鬼门关“鲫鱼背”,狭长若钢丝,两边是笔直的百丈悬崖,一路听够了它的恐怖传闻,也许因为这是险路的尽头,也许衰竭的心无力再恐惧,我几乎奔跑着过去。第一次回过身,看风光无限,百感交集,为自己,更为这坚忍沉默的山:我永远错过了什么?
绝顶,当世界都在脚下时,却更不能松弛,立足之地竟浮岛般沉陷,人飘在空中,无所依托。“心旷神怡”,一老叟悠然的朗声赞叹使我羞愧,还没安定下来的心再次怦然。
下山似飞,终于落进群山怀抱,人不再失重,脚下越发踏实轻松,时而侧身挤过一线天,时而弯腰钻过石洞,翅绕曲折,生出无限乐趣。不知何时,身边奔出一条喧闹的山泉。
心境,境由心生。
一切都过去了。洗完温泉,舒畅得骨头发酥,蓬松着头发赤着脚,怀抱大包小包,懒懒地靠在溪边,在斜阳里痴痴地做着白日梦。
六月,黄山旅游的淡季。
静夜中的小楼仅我一个游客。月光透过窗帘半掩的玻璃将我劈开——半自半黑,这就是黄山了,迷蒙中飘过的最后一片思绪:反差。
(原载于1987年12月《中国文化报》)
P45-47
ISBN9787503963025,7503963026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编者:徐涟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