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是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之一。
作者简介
陶雄华,男,1963年11月生,湖北省仙桃人,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批中青年优秀主讲教师,兼任湖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理论与政策、信用管理,近年来,在《财贸经济》、《宏观经济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参编《货币银行学》等著作6部;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客观必要、限性分析及其缓解
第一节 区域经济战略与建设全面小康、推进和谐社会
第二节 企业跨区域协作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企业跨区域合作、生产贸易链构建与区域企业信用评价
第二章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区域性企业信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制度经济学理论与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第二节 信息经济学理论与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第三章 中国现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考察
第一节 中国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现状考察
第二节 中国企业信用评价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考察
第三节 我国企业征信体系建设考察
第四章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想
第一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的政府作为
第三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分在企业信贷领域的应用
第五章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模型
第一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评价指标选择
第二节 资信评价模型应用——大企业样本
第三节 综合评分法原理——中小企业样本
第四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商业银行统一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第六章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征信数据库的建设
第一节 数据仓库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及其在区域性企业信用评价中的应用
第三节 发达国家(地区)企业征信数据库现状与经验借鉴
第四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区域性企业征信数据库构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在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活动很大比例为跨行政区域活动,因此在行政性区域范围内建立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并无太大意义。尽管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征信(信用)体系应该是最终目标,但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难以顾及到区域层面的现实问题。如果依据一个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则发达地区的企业由于其经营规模大、资产质量高、经营效益好而获得较高的资信评级,其融资相对容易。但是,落后地区的企业由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偏弱,尽管其经营效益好、资产质量高,但由于其规模有限,使得其资信评级相对较低,获得融资难度较大。特别是在生产贸易链条件下,具有贸易优势的终端企业往往效益最好,且这类企业大多在发达地区,相对来说,依赖价格低廉的劳动力、靠近原材料出产地从而具有生产优势的企业大多在落后地区,尽管其资信评级较低,但由于其处于生产贸易链条上,其还款能力依赖生产贸易链终端企业的产品结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给予生产贸易链终端企业较高的资信评级,那么终端企业将会及时结算,上游企业的还款是有保证的,同样应该给予上游企业同样的资信评级使其获得融资。也许终端企业所在地的金融机构了解这一生产贸易链条,愿意给予上游生产企业融资,但由于行政区划限制,这一可能性被大大降低。上游生产企业更多是从所在地金融机构取得融资,如果在一个统一的企业资信评级体系下,上游生产企业往往由于较低的资信评级难以获得金融支持。如果在一个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有一个区域性的企业资信评级体系,这一体系能够考虑生产贸易链条件下的企业融资地位差异,这一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
而且,在区域经济日趋融合的大背景下,“建立一个市场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是大势所趋。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是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之一。
作者简介
陶雄华,男,1963年11月生,湖北省仙桃人,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批中青年优秀主讲教师,兼任湖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理论与政策、信用管理,近年来,在《财贸经济》、《宏观经济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参编《货币银行学》等著作6部;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客观必要、限性分析及其缓解
第一节 区域经济战略与建设全面小康、推进和谐社会
第二节 企业跨区域协作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企业跨区域合作、生产贸易链构建与区域企业信用评价
第二章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区域性企业信用评价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制度经济学理论与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第二节 信息经济学理论与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第三章 中国现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考察
第一节 中国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现状考察
第二节 中国企业信用评价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考察
第三节 我国企业征信体系建设考察
第四章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想
第一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的政府作为
第三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分在企业信贷领域的应用
第五章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模型
第一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评价指标选择
第二节 资信评价模型应用——大企业样本
第三节 综合评分法原理——中小企业样本
第四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商业银行统一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第六章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征信数据库的建设
第一节 数据仓库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及其在区域性企业信用评价中的应用
第三节 发达国家(地区)企业征信数据库现状与经验借鉴
第四节 生产贸易链条件下区域性企业征信数据库构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在生产贸易链条件下,企业活动很大比例为跨行政区域活动,因此在行政性区域范围内建立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并无太大意义。尽管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征信(信用)体系应该是最终目标,但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难以顾及到区域层面的现实问题。如果依据一个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则发达地区的企业由于其经营规模大、资产质量高、经营效益好而获得较高的资信评级,其融资相对容易。但是,落后地区的企业由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偏弱,尽管其经营效益好、资产质量高,但由于其规模有限,使得其资信评级相对较低,获得融资难度较大。特别是在生产贸易链条件下,具有贸易优势的终端企业往往效益最好,且这类企业大多在发达地区,相对来说,依赖价格低廉的劳动力、靠近原材料出产地从而具有生产优势的企业大多在落后地区,尽管其资信评级较低,但由于其处于生产贸易链条上,其还款能力依赖生产贸易链终端企业的产品结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给予生产贸易链终端企业较高的资信评级,那么终端企业将会及时结算,上游企业的还款是有保证的,同样应该给予上游企业同样的资信评级使其获得融资。也许终端企业所在地的金融机构了解这一生产贸易链条,愿意给予上游生产企业融资,但由于行政区划限制,这一可能性被大大降低。上游生产企业更多是从所在地金融机构取得融资,如果在一个统一的企业资信评级体系下,上游生产企业往往由于较低的资信评级难以获得金融支持。如果在一个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有一个区域性的企业资信评级体系,这一体系能够考虑生产贸易链条件下的企业融资地位差异,这一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
而且,在区域经济日趋融合的大背景下,“建立一个市场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是大势所趋。
ISBN | 9787514100792 |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陶雄华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