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实现可持续的卖服务代替卖产品: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型及其他》的小册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工程学与金融学对称美的探索。
目录
第1章 循环经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第2章 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式以及确定服务销售价格的基本方法
第3章 详论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型
第4章 循环经济的组织结构发展形式
第5章 “回来的路和去时的路一样长”—循环经济的物流
第6章 关于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几个问题探讨
第7章 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型的分配方式设计
第8章 环境产品服务设计
第9章 “一卡在手,四海为家”一循环经济下的一种生活模式
附录1 居住服务价值的实例计算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附录2 利用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公租房经济计量
总结语
循环经济一般均衡就是劳动的均衡?(编辑语)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循环经济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自从英国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启了大规模利用自然资源的时代。而福特汽车公司的泰勒工作法开启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在自然资源大规模利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的排放物和废弃物。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发达国家挟持其技术先进之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先受到资源的掠夺,继而受到排放物和废弃物的侵害。前者以自由贸易,后者以投资自由化来实行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区域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此过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基于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梯度转移模式,两头在外模式等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经济发展道路,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的竞争趋势将从“廉价劳工”的竞争转向“廉价智力”的竞争①,使全球生产制造的便利,转向全球创新创造的便利的科学发展。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基础的今天,通过在地“廉价智力”研发创造出的以环境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循环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上具有新的封闭性。其封闭性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再使用上。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体现,是新时期财富观转变,实现共同富裕而开创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基于自然界循环轮回的规律,符合巴克思主义人类社会螺旋上升的历史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的卖服务代替卖产品: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型及其他》的小册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工程学与金融学对称美的探索。
目录
第1章 循环经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第2章 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式以及确定服务销售价格的基本方法
第3章 详论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型
第4章 循环经济的组织结构发展形式
第5章 “回来的路和去时的路一样长”—循环经济的物流
第6章 关于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几个问题探讨
第7章 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型的分配方式设计
第8章 环境产品服务设计
第9章 “一卡在手,四海为家”一循环经济下的一种生活模式
附录1 居住服务价值的实例计算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附录2 利用循环经济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公租房经济计量
总结语
循环经济一般均衡就是劳动的均衡?(编辑语)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循环经济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自从英国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启了大规模利用自然资源的时代。而福特汽车公司的泰勒工作法开启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在自然资源大规模利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的排放物和废弃物。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发达国家挟持其技术先进之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先受到资源的掠夺,继而受到排放物和废弃物的侵害。前者以自由贸易,后者以投资自由化来实行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区域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在此过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基于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梯度转移模式,两头在外模式等生产要素流动和配置的经济发展道路,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的竞争趋势将从“廉价劳工”的竞争转向“廉价智力”的竞争①,使全球生产制造的便利,转向全球创新创造的便利的科学发展。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基础的今天,通过在地“廉价智力”研发创造出的以环境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循环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上具有新的封闭性。其封闭性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再使用上。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体现,是新时期财富观转变,实现共同富裕而开创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基于自然界循环轮回的规律,符合巴克思主义人类社会螺旋上升的历史发展观。
| ISBN | 7503547103,9787503547102 |
|---|---|
| 出版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作者 | 林家荣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