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 李存贵 751413641X,978751413641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李存贵专著的《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在系统论理论、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区位理论以及产业聚集与扩散理论的指导下,以城乡产业互动为研究视角,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城乡产业关系,构建城乡产业合作的实现机制和战略举措,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分工,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推动要素资源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

李存贵,1980年生,山西省应县人,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成员。2005年起师从东北林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佟光霁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1年6月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7月起在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村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自从事科学研究以来,共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被EI、ISTP、CSSCI收录检索;主持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著作、教材编写5部,参与撰写的著作《闭锁与破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协调研究》获第十五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城乡一体化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策略
二、产业合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三、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述评
第四节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综析
第一节主要概念界定
一、城市与乡村
二、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
三、合作、协调与融合
四、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城乡产业合作基础理论综析
一、系统论理论
二、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三、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四、产业聚集与扩散理论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城乡产业关系的演变历程及现存问题
第一节城乡产业关系演进的一般规律
一、研究假设及城乡产业关系的阶段划分
二、前工业时期的城乡产业关系:乡村产业孕育城市产业
三、工业化初期的城乡产业关系:城乡产业对立阶段
四、工业化中后期的城乡产业关系:城市产业反哺乡村产业
五、后工业化阶段的城乡产业关系: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节我国城乡产业关系的演变历程
一、古代中国城乡产业关系
二、近现代中国城乡产业关系
三、当代中国城乡产业关系
第三节我国城乡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一、城乡产业发展差距明显
二、城乡产业关联效应不强
三、城乡产业结构高度同构
第四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国外城乡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二、日本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三、韩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第二节国内典型地区城乡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成都市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二、苏州市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三、嘉兴市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五章城乡产业合作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城乡产业合作的基础: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
一、城市布局指向型产业
二、乡村布局指向型产业
第二节城乡产业合作的动力:产业的互赖与互利性
一、城乡产业的相互依赖性
二、城乡产业合作的互利性
第三节城乡产业合作的纽带: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
一、城乡产业间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
二、城乡产业间要素流动的不合理性
三、城乡产业合作与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第四节城乡产业合作的载体: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
一、小城镇对促进城乡产业合作的载体功能
二、小城镇主导产业的选择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六章我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综合评价
第一节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的目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四、指标数据来源与相关处理
第二节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我国省域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静态评价
一、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与分析步骤
二、实证分析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我国近年来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动态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与分析步骤
二、实证分析
三、结果分析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七章城乡产业合作的战略构思
第一节城乡产业合作的SWOT分析
一、城乡产业合作的优势分析
二、城乡产业合作的劣势分析
三、城乡产业合作的机遇分析
四、城乡产业合作的威胁分析
第二节城乡产业合作的战略原则
第三节城乡产业合作的战略目标
一、近期目标:提升农村产业自组织能力(至2020年)
二、远景目标: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至2050年)
第四节城乡产业合作的战略举措
一、城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城乡第二产业合作: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三、城乡第三产业合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第五节本章小结
第八章城乡产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城乡产业合作的调节方式
一、城乡产业合作中政府的边界作用
二、城乡产业合作中市场的边界作用
第二节统筹城乡产业空间布局
第三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第五节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六节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三)产业的分类
产业分类就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不同的经济活动进行分解和组合。根据不同的分析和研究的目的,产业的分类方法也是多样化的,本书将根据研究的需要,恰当运用下列不同分类方法所界定的产业内容。
(1)三次产业分类法。它是根据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将社会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和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一产业,对自然界的物质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划为第二产业,将从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
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阿·格·费歇尔(A.B.Fishcher)在1935年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首先创立。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克拉克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因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可概括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由于17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已对此作过描述,因此后人称上述规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继配第、克拉克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又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演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将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关于各国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的演变趋势,他认为:第一,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下降;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人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其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ISBN751413641X,9787514136418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存贵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