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简编·近现代卷》 安作璋 704039751X,978704039751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858920 类别: 图书 历史 经典著作
编辑推荐

《中国史简编·近现代卷》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便于教学、适用范围广的中国通史教材,也适合社会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第四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编)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鸦片的输入
中国的禁烟斗争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经过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的战斗
第三节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英《南京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的继续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洪秀全和冯云山的早期反清活动
金田起义
第二节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
定都天京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捻军和各地少数民族响应起义
《天朝田亩制度》及各项政策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沙俄乘机侵吞中国大片领土
“辛酉政变”和中外反动派开始勾结
第四节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太平天国为争取形势好转而斗争
经营江浙和保卫安庆的失败
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和天京陷落
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继续战斗
大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洋务运动
外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
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第二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早期斗争
第四章 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第一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美曰对台湾的侵略
俄英对新疆的侵略
英国对云南和西藏的侵略
第二节中法战争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
中法战争与《中法新约》的签订
第五章 甲午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一节中日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的准备
中日战争的爆发和经过
《马关条约》
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强占台湾省的斗争
第二节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活动
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第六章戊戌变法
第一节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活动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
第二节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百日维新
变法的失败
第七章 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与京津义和团的战斗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沙俄侵占中国东北
第八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民族危难的加深和不断高涨的人民反抗斗争
清政府推行“新政”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第二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
第三节武昌起义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前夜的群众斗争和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和各省区的响应
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节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
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与袁世凯窃取民国政权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
第四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编)

文摘

版权页: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义和团和清军沿途拆毁铁轨,不断拦截侵略者。6月12日,侵略军在落垡车站遭到袭击。6月14日,当西摩尔率部窜到廊坊车站时,义和团300多人立即进行包围。18日,董福祥的甘军和团众一起猛攻廊坊车站,击毙敌人数十名。西摩尔率部逃奔杨村车站,又遭到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和当地团民围攻,死伤近40人。侵略军粮弹缺乏,西摩尔召诸将议事,均哀叹:“进京之路,水陆俱穷”,“唯回津之计可行~。西摩尔被迫率残部沿运河向天津撤退,至25日才回到天津租界。在这场阻击战里,侵略军死62人,伤228人,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未能实现。
与此同时,八国联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犯。6月16日傍晚,侵略军把最后通牒送交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限于次日凌晨2时交出炮台,否则即开炮攻取。罗荣光严正拒绝撤离阵地,传令各炮台将士备战迎敌。17日凌晨,联军发动猛攻,大沽炮台爱国官兵奋起还击,激战6个小时,毙伤侵略军130多人,击伤敌舰6艘,终因弹尽援绝,炮台失陷。
在八国联军进犯中国之际,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对和战问题发生了争论。军机大臣王文韶、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及地方督抚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认为中国无力与列强开战,只要把义和团镇压下去,联军就失去进攻的借口。他们在光绪皇帝的赞同下,坚决反对向列强同时宣战。把持朝政的载漪、刚毅等顽固派王公大臣,由于和帝国主义存有矛盾,则坚决主张利用义和团与列强对抗。掌握清政府最高权柄的慈禧太后,在两派的激烈争论中一时举棋不定。6月16日,她召开御前会议时,再次宣布暂停镇压义和团,声称如果外国继续进兵,就不惜开战。会后,却又根据各国公使的要求,派荣禄的武卫军和董福祥的甘军严密保护使馆,幻想以此换取外国停止进兵。17日,慈禧太后接到了裕禄关于联军强索大沽炮台的奏报,同时还接到谎报,说洋人勒令太后立即归政给光绪,这使她极为恐惧和恼恨。此后几天,慈禧太后连续召开三次御前会议。当派人劝阻列强勿犯北京毫无结果和传来大沽沦陷的噩讯后,她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强行决定对外宣战。21日,清政府向各国使馆递交“宣战谕旨”,宣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ISBN704039751X,978704039751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安作璋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