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老最老的祖先》 陈建魁 9787534843532,753484353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姓,是中华民族标志其家族系统的称号,一般通称为姓氏。“氏”是“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从丰富多彩的中华姓氏文化典籍中提炼姓氏文化的精华,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便是本书写作的宗旨所在。我们每个人的祖先源自哪里,都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那些久远的祖先吧!

作者简介

陈建魁,1965年生,汉族,河南荥阳人,硕士。任职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现任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研究室主任。独著或合著有《中国姓氏文化》《中华林姓通史》《河南通鉴》《源于河南千家姓》等著作十多部。另发表相关专业论文二十多篇、文章三百多篇。并于2001年至2004年先后在《中国剪报》《大河报》《益寿文摘》《吴忠日报》等多家报刊辟有姓氏文化研究专栏,累计发表作品二百多万字。

目录

一、赵姓/1
二、钱姓/10
三、孙姓/16
四、李姓/27
五、周姓/36
六、吴姓/44
七、郑姓/53
八、王姓/62
九、冯姓/73
一〇、陈姓/80
一一、褚姓/88
一二、卫姓/93
一三、蒋姓/99
一四、沈姓/107
一五、韩姓/114
一六、杨姓/123
一七、朱姓/131
一八、秦姓/137
一九、尤姓/142
二〇、许姓/147
二一、何姓/153
二二、吕姓/160
二三、施姓/167
二四、张姓/172
二五、孔姓/179
二六、曹姓/185
二七、严姓/190
二八、华姓/194
二九、金姓/199
三〇、魏姓/204
三一、陶姓/209
三二、姜姓/214
三三、戚姓/219
三四、谢姓/224
三五、邹姓/232
三六、喻姓/238
三七、柏姓/245
三八、水姓/249
三九、窦姓/252
四〇、章姓/258
四一、云姓/263
四二、苏姓/266
四三、潘姓/272
四四、葛姓/276
四五、奚姓/280
四六、范姓/283
四七、彭姓/292
四八、郎姓/297
四九、鲁姓/300
五〇、韦姓/306
五一、昌姓/310
五二、马姓/313
五三、苗姓/319
五四、凤姓/323
五五、花姓/326
五六、方姓/330
五七、俞姓/338
五八、任姓/344
五九、袁姓/349
六〇、柳姓/357

序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每当追忆遥远的历史,想起我们的古老的祖先,他们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举,亭台歌榭寄居田园的闲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发,喜怒笑骂智斗权贵的淋漓,琴棋书画世事练达的儒雅,携妻将子荷戈配剑的播徙,宦海逐波格物致知的求索,纵情山水流连忘返的写意,等等等等,无一不时时刻刻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愫。
姓,是中华民族标志其家族系统的称号,一般通称为姓氏。自古以来,姓与名相连,作为识别一个人的符号,具有不可缺少、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姓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姓”,在母系氏族社会时已经产生,距今至少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母系氏族社会,“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世系的计算只能以母系为准。凡一个氏族的成员都出自一个共同的女祖先,从母得姓,即《左传》上所谓“因生赐姓”。“姓”字本身就是一个会意字,即“女所生也”。中国产生较早的姓,如姬、姜、妫、姚、妊等,多从女旁。
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就是由图腾转化而来。仰韶文化处于母权社会的繁荣阶段,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像,或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 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字的造字结构,在甲骨文中是“木本”之意,即植物的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氏最初是表示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往往借用图腾、徽号和地名作为标志。男子称氏,氏随父亲而来。氏到后来逐渐转变为专指部落首领相沿承袭的尊号。如黄帝号轩辕氏,炎帝号神农氏等。炎黄时代,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源。
先有姓,后有氏;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姓侧重于血统关系,氏强调地域的概念;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氏则是用来区分贵贱的。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无氏;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女子称姓而不称氏。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瓦解和社会的急剧变革,“姓氏相别”的制度发生动摇。到秦汉时期,姓氏逐渐通用、合二为一,姓氏体系基本定型,“姓氏合一”这一模式,一直延用至今。
宋代一位老儒编了一本《百家姓》。起初,《百家姓》收有410个姓氏,历元、明、清三代,又出现了多个《百家姓》版本,最常见的版本有568字,其中单字姓447个,双字姓60个,最末一句是“第五言福,百家姓续”。《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儿童读物的固定教材。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从丰富多彩的中华姓氏文化典籍中提炼姓氏文化的精华,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便是本书写作的宗旨所在。

编者
2013年3月5日

文摘

版权页:



后张牛角被弓箭射中,受伤而死,临死前让他的部下跟随褚燕,说:“一定要让褚燕为主帅。”张牛角死后,大家一起拥戴褚燕,于是他改姓张。张燕身手矫捷,剽悍过人,所以军中称他为“飞燕”。后来,他们的军队人数渐渐增多,达到百万,号称黑山军。官渡之战时褚燕率领黑山军投靠曹操,并助曹操部将李典、乐进一同攻打高干把守的壶关,获得胜利,被曹操任为平难中郎将,封为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死后,其子张方袭爵。
唐初十八学士之一——褚亮
褚亮,字希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文工诗,喜交游名士。至德元年(583年),访尚书左仆射徐陵,受到赏识。陈后主闻而召见,命即席赋诗,在座诸人皆顿首称许,任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后入隋,为东宫学土、太常博土。大业中,炀帝嫉才,诬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年),金人校尉薛举割据称王,任褚亮为黄门侍郎,参与机密。次年,秦王李世民消灭薛举,褚亮人为秦王府文学,侍从征战。唐立国之初,褚亮对内外大政常提建议,曾劝说唐高祖停止冬猎,以免扰民。贞观元年(627年),授弘文馆学士,与杜如晦等十八人在馆内轮流值宿,以备咨询军国大事。贞观十六年(642年),晋爵为侯。褚亮大力支持李世民扩大疆土,命子遂良从征,出兵突厥。晚年病休在家,李世民还不断派人慰问。唐太宗命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绘像,并让褚亮为这些像作赞,号称《十八学士写真图》,题上名字爵位,收藏为朝廷档案。后辞官归里,卒年八十八岁。
ISBN9787534843532,7534843537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陈建魁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