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胶州湾的化学环境演变》可供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以及人文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人员以及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胶州湾及其化学环境演变概述
1.1胶州湾概况
1.1.1胶州湾自然地理简况
1.1.2胶州湾生物资源
1.1.3胶州湾地形地貌与沉积环境
1.2胶州湾的开发利用及环境影响
1.2.1胶州湾岸线与面积变迁
1.2.2胶州湾贝类养殖及环境影响
1.3胶州湾化学环境演变概况
1.3.1胶州湾营养盐长期变化
1.3.2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
第2章胶州湾水化学环境及变化
2.1胶州湾的水环境状况
2.1.1海水温度
2.1.2盐度
2.1.3溶解氧
2.1.4pH
2.2海水中的营养盐
2.2.1海水中的氮
2.2.2海水中的磷
2.2.3海水中溶解硅酸盐
2.2.4胶州湾海水中营养盐的月际变化
2.2.5营养盐的年际变化特征
2.2.6海水营养盐结构的年际变化
2.3海水碳化学
2.3.1pCO2
2.3.2溶解无机碳
2.3.3有机碳
2.4海水中的痕量元素
2.4.1海水中重金属含量
2.4.2其他痕量元素
2.5海水中的其他化学物质
2.5.1有机污染物
2.5.2氨基酸
2.5.3低分子量有机酸
第3章输入胶州湾物质的变化特征
3.1陆源输送进入胶州湾的物质
3.1.1陆源污水输入
3.1.2化学需氧量的人海通量
3.1.3营养盐的输入通量
3.1.4痕量元素的输入通量
3.2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输入到胶州湾的物质
3.2.1大气营养盐干湿沉降对胶州湾的输入
3.2.2大气气溶胶中的可溶性无机离子
3.2.3大气干湿沉降对胶州湾微(痕)量元素的输入
3.3养殖排放对胶州湾物质的输送
3.3.1胶州湾海水养殖状况
3.3.2不同养殖方式污染物排放通量的估算方法
3.3.3胶州湾海水养殖排放COD与营养物质的通量
3.3.4海水养殖排人胶州湾营养盐的通量
3.4地下水和沉积物—海水界面迁移对胶州湾物质的输入
3.4.1胶州湾地下水物质输入通量
3.4.2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
第4章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的过程及表征
4.1胶州湾的现代沉积速率
4.1.1样品采集与分析
4.1.2胶州湾现代沉积速率
4.2沉积物中的氮与磷
4.2.1沉积物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4.2.2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4.3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
4.3.1胶州湾柱状沉积物定年与重金属污染状况
4.3.2胶州湾沉积物重金属的累积过程与特征
4.3.3胶州湾B3与D4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评价
4.4胶州湾滨海湿地碱蓬与盐渍土环境
4.4.1胶州湾滨海盐渍土及碱蓬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4.2胶州湾滨海盐渍土对重金属的聚集与分散特性
4.4.3碱蓬对胶州湾滨海湿地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
4.4.4胶州湾滨海湿地中的Li、Rb、Cs、Sr、Ba及碱蓬对其的“重力分馏”
4.4.5胶州湾滨海湿地盐渍土环境及碱蓬的作用
第5章胶州湾环境演变的趋势分析
5.1环胶州湾气候变化趋势
5.1.1近50年胶州湾的气候变化
5.1.2近50年胶州湾的降水变化
5.1.3未来20年胶州湾气候变化趋势
5.2岸线与面积变化趋势
5.2.1胶州湾岸线与面积的变化
5.2.2胶州湾岸线与面积的变化趋势
5.3海湾冲淤预测
5.3.1近几十年的冲淤现状
5.3.2胶州湾冲淤预测
5.4水动力与水质变化趋势
5.4.1近70年胶州湾的水动力变化
5.4.2胶州湾水动力变化趋势预测
5.4.3胶州湾的水质变化趋势
5.4.4胶州湾水质变化趋势预测
5.5生态系统变化趋势
5.5.1浮游植物
5.5.2浮游动物
5.5.3底栖生物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菲律宾蛤仔属大型底栖滤食性双壳贝类,倒立埋栖于泥沙中。蛤仔在穴中随潮水降落做上下升降运动,伸出水管索食,从而使颗粒物质发生转移,进而改变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根据实测,蛤仔的最大分布深度为11cm,表层示踪砂的最大迁移深度5cm和8cm深处向上迁移所达最小深度为4cm,可能与放置的示踪砂数量有关。贝类主要是由于摄食而产生的身体运动对沉积物有扰动作用,摄食率反映贝类的生理状况。结果表明,壳长和饵料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蛤仔的扰动作用产生影响。个体增大,示踪砂悬浮进入水体的量和垂直迁移量以百分比表示的扰动参数均升高。ANOVA分析显示,前者无显著差异,后者差异显著;以单位湿重表示的迁移率降低,但无显著差异。该结果和体重对摄食率影响规律基本一致,摄食率随体重增加而增加,但随单位体重的增加而减小,蛤仔的栖息深度随壳长的增加而增加也是导致参数差异的原因,小蛤栖息深度比大蛤浅,就每次搬运量而言,可能低于大蛤,但由于搬运距离短和较小的重量而具有较高的搬运效率,蛤仔经常活动的深度与扰动参数值密切相关,又因为本实验中蛤仔的壳长差别不是很大(相对于1cm分层),故而扰动参数虽有差异但不都是显著差异。就饵料因子而言,投饵组各扰动参数值大于无饵组,大蛤间除表层下移百分比差异显著外,其他无显著差异。小蛤间存在显差异的参量为:表层下移百分比、深层上移百分比和深层单位湿重的上移率。饵料对贝类摄食生理的影响的传统理论(在一定的饵料范围内,摄食率随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支持上述结论,小蛤对饵料等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和较浅的栖息深度是其参数差异显著的原因。以上分析表明,扰动参数可以与摄食率一样作为反映贝类生理状况的指标。
结果表明,滤食性双壳贝类对沉积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扰动作用。按照传统概念,生物扰动是指底栖动物,特别是沉积性大型动物的活动对沉积物初级结构造成的改变。然而,本研究显示,菲律宾蛤仔通过自身的活动分别使28.2%的示踪砂悬浮进入水体和36.1%的示踪砂垂直下移,其生物扰动导致其活动范围内的沉积物颗粒上下混合,并促使颗粒态和溶解态的物质释放进入水体再悬浮,由此证明菲律宾蛤仔不仅通过摄食(生物沉降)控制水层生态系统,而且通过生物扰动影响沉积物一海水界面生源要素的交换通量,定量研究其生物扰动作用对深入开展水层和底栖耦合等过程有重要意义;从应用角度来看,选择合适的滤食性双壳类与经济种类混养,不但能通过其生物沉降作用净化水质,还能通过生物扰动作用净化沉积物。
《胶州湾的化学环境演变》可供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以及人文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人员以及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胶州湾及其化学环境演变概述
1.1胶州湾概况
1.1.1胶州湾自然地理简况
1.1.2胶州湾生物资源
1.1.3胶州湾地形地貌与沉积环境
1.2胶州湾的开发利用及环境影响
1.2.1胶州湾岸线与面积变迁
1.2.2胶州湾贝类养殖及环境影响
1.3胶州湾化学环境演变概况
1.3.1胶州湾营养盐长期变化
1.3.2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
第2章胶州湾水化学环境及变化
2.1胶州湾的水环境状况
2.1.1海水温度
2.1.2盐度
2.1.3溶解氧
2.1.4pH
2.2海水中的营养盐
2.2.1海水中的氮
2.2.2海水中的磷
2.2.3海水中溶解硅酸盐
2.2.4胶州湾海水中营养盐的月际变化
2.2.5营养盐的年际变化特征
2.2.6海水营养盐结构的年际变化
2.3海水碳化学
2.3.1pCO2
2.3.2溶解无机碳
2.3.3有机碳
2.4海水中的痕量元素
2.4.1海水中重金属含量
2.4.2其他痕量元素
2.5海水中的其他化学物质
2.5.1有机污染物
2.5.2氨基酸
2.5.3低分子量有机酸
第3章输入胶州湾物质的变化特征
3.1陆源输送进入胶州湾的物质
3.1.1陆源污水输入
3.1.2化学需氧量的人海通量
3.1.3营养盐的输入通量
3.1.4痕量元素的输入通量
3.2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输入到胶州湾的物质
3.2.1大气营养盐干湿沉降对胶州湾的输入
3.2.2大气气溶胶中的可溶性无机离子
3.2.3大气干湿沉降对胶州湾微(痕)量元素的输入
3.3养殖排放对胶州湾物质的输送
3.3.1胶州湾海水养殖状况
3.3.2不同养殖方式污染物排放通量的估算方法
3.3.3胶州湾海水养殖排放COD与营养物质的通量
3.3.4海水养殖排人胶州湾营养盐的通量
3.4地下水和沉积物—海水界面迁移对胶州湾物质的输入
3.4.1胶州湾地下水物质输入通量
3.4.2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
第4章胶州湾沉积环境演变的过程及表征
4.1胶州湾的现代沉积速率
4.1.1样品采集与分析
4.1.2胶州湾现代沉积速率
4.2沉积物中的氮与磷
4.2.1沉积物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4.2.2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4.3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
4.3.1胶州湾柱状沉积物定年与重金属污染状况
4.3.2胶州湾沉积物重金属的累积过程与特征
4.3.3胶州湾B3与D4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评价
4.4胶州湾滨海湿地碱蓬与盐渍土环境
4.4.1胶州湾滨海盐渍土及碱蓬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4.2胶州湾滨海盐渍土对重金属的聚集与分散特性
4.4.3碱蓬对胶州湾滨海湿地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
4.4.4胶州湾滨海湿地中的Li、Rb、Cs、Sr、Ba及碱蓬对其的“重力分馏”
4.4.5胶州湾滨海湿地盐渍土环境及碱蓬的作用
第5章胶州湾环境演变的趋势分析
5.1环胶州湾气候变化趋势
5.1.1近50年胶州湾的气候变化
5.1.2近50年胶州湾的降水变化
5.1.3未来20年胶州湾气候变化趋势
5.2岸线与面积变化趋势
5.2.1胶州湾岸线与面积的变化
5.2.2胶州湾岸线与面积的变化趋势
5.3海湾冲淤预测
5.3.1近几十年的冲淤现状
5.3.2胶州湾冲淤预测
5.4水动力与水质变化趋势
5.4.1近70年胶州湾的水动力变化
5.4.2胶州湾水动力变化趋势预测
5.4.3胶州湾的水质变化趋势
5.4.4胶州湾水质变化趋势预测
5.5生态系统变化趋势
5.5.1浮游植物
5.5.2浮游动物
5.5.3底栖生物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菲律宾蛤仔属大型底栖滤食性双壳贝类,倒立埋栖于泥沙中。蛤仔在穴中随潮水降落做上下升降运动,伸出水管索食,从而使颗粒物质发生转移,进而改变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根据实测,蛤仔的最大分布深度为11cm,表层示踪砂的最大迁移深度5cm和8cm深处向上迁移所达最小深度为4cm,可能与放置的示踪砂数量有关。贝类主要是由于摄食而产生的身体运动对沉积物有扰动作用,摄食率反映贝类的生理状况。结果表明,壳长和饵料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蛤仔的扰动作用产生影响。个体增大,示踪砂悬浮进入水体的量和垂直迁移量以百分比表示的扰动参数均升高。ANOVA分析显示,前者无显著差异,后者差异显著;以单位湿重表示的迁移率降低,但无显著差异。该结果和体重对摄食率影响规律基本一致,摄食率随体重增加而增加,但随单位体重的增加而减小,蛤仔的栖息深度随壳长的增加而增加也是导致参数差异的原因,小蛤栖息深度比大蛤浅,就每次搬运量而言,可能低于大蛤,但由于搬运距离短和较小的重量而具有较高的搬运效率,蛤仔经常活动的深度与扰动参数值密切相关,又因为本实验中蛤仔的壳长差别不是很大(相对于1cm分层),故而扰动参数虽有差异但不都是显著差异。就饵料因子而言,投饵组各扰动参数值大于无饵组,大蛤间除表层下移百分比差异显著外,其他无显著差异。小蛤间存在显差异的参量为:表层下移百分比、深层上移百分比和深层单位湿重的上移率。饵料对贝类摄食生理的影响的传统理论(在一定的饵料范围内,摄食率随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支持上述结论,小蛤对饵料等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和较浅的栖息深度是其参数差异显著的原因。以上分析表明,扰动参数可以与摄食率一样作为反映贝类生理状况的指标。
结果表明,滤食性双壳贝类对沉积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扰动作用。按照传统概念,生物扰动是指底栖动物,特别是沉积性大型动物的活动对沉积物初级结构造成的改变。然而,本研究显示,菲律宾蛤仔通过自身的活动分别使28.2%的示踪砂悬浮进入水体和36.1%的示踪砂垂直下移,其生物扰动导致其活动范围内的沉积物颗粒上下混合,并促使颗粒态和溶解态的物质释放进入水体再悬浮,由此证明菲律宾蛤仔不仅通过摄食(生物沉降)控制水层生态系统,而且通过生物扰动影响沉积物一海水界面生源要素的交换通量,定量研究其生物扰动作用对深入开展水层和底栖耦合等过程有重要意义;从应用角度来看,选择合适的滤食性双壳类与经济种类混养,不但能通过其生物沉降作用净化水质,还能通过生物扰动作用净化沉积物。
ISBN | 9787030480941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宋金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