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四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童星,男,1948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现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社会风险研究基地主任。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苏现代民政研究院院长、江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城市应急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社会改革与对策等。
张海波,男,1978年生,管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社会风险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1997年进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2001年获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法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社会管理、社会保障、跨学科研究方法,风险与危机管理等。
目录
专栏导语: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的概念体系
安全概念再认识:从间接到直接
公共行政学视野下的危机定义研究回顾
灾害抗逆力:定义、维度和测量
地震、干旱和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简述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基于“社区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项目的实证分析
企业参与灾害管理能力发展:从阪神地震到3·11地震的日本探索
雾霾公共预警机制建构及实现途径
序言
前言
在今天的全球风险社会和中国高风险社会中,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如果说风险社会意味着一个时代性的转变,那么人类如何与风险、灾害、危机共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紧迫的研究主题。
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中国又相继经历了南方雪灾(2008)、汶川地震(2008)、玉树地震(2010)、舟曲泥石流(2011)、温州动车事故(2011)、芦山地震(2013)、鲁甸地震(2014)等重大突发事件,在灾难中前行。在这十年中,伴随着管理实践的进步,我们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理论引介到跨学科理论框架,再到规范的实证研究与积极的政策建言,在探索中发展。目前,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已经是江苏省和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设有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队伍,承接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推动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我们构建的跨学科理论框架中,风险、灾害、危机既代表了不同的学科传统、研究范式,也代表了从风险到危机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将刊物取名为“风险灾害危机研究”。这既代表了我们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理想,也表明了我们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办刊理念。因此,只要研究符合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我们欢迎任何学科关于风险、灾害、危机的研究。
2014年,我们有幸获得了美国唐仲英基金会的慷慨资助,开始以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为基础建设多学科研究平台,出版《风险灾害危机研究》便是其中的任务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将《风险灾害危机研究》办成一份高质量的学术刊物,推动国内的风险、灾害、危机的多学科研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风险灾害危机研究》实际上并非一份新创的刊物,而是已有将近十年出版历史的刊物。2005年,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06年,我们便推出了《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1辑,迄今已经出版10辑,风险灾害危机一直是其中的主要栏目。今天,借美国唐仲英基金会资助建设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多学科研究中心的契机,我们正式将《公共管理高层论坛》更名为《风险灾害危机研究》,交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除此之外,我们基本保持了与《公共管理高层论坛》一致的风格。
我们希望这份刊物能够为国内的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平台,也希望《风险灾害危机研究》能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支持与帮助。
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
2015年10月
文摘
版权页:
尽管如此,具有客观标准的事件或状态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危机,这就需要赋予其一定的社会价值意义和主观认知因素。同样是特大交通事故,如果发生在校车上面,政府不仅仅是行政技术层面的应对,同时还承载着整个关爱儿童的社会责任。主观认知,特别是危机决策者的认知对于危机的定义极为重要。例如,中央政府对于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流的不同反应。在2003年4月之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央政府对于“非典”的反应极为消极,即使在2月底疫情开始变得严重以后,其反应态度也没有明显变化。进入4月后全国范围的抗击“非典”运动开展也并非取决于客观上病毒扩散单一原因。而在2009年面对还处于国外扩散状态的甲流病毒,中央政府汲取非典防治过程中的教训,表现出积极开放的姿态。但在5月底以后公开场合很难发现国家领导人的介入,即使7月以后出现本土病例,二代病毒快速扩张甚至达到顶峰,中央政府也很少问津。显而易见,在不同事件以及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决策者对于形势的认知以及对于危机形势的判断不完全由客观可衡量的标准所左右,对于危机的认定保护了社会建构和主观认知的成分。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四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童星,男,1948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现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社会风险研究基地主任。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苏现代民政研究院院长、江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城市应急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社会改革与对策等。
张海波,男,1978年生,管理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社会风险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1997年进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2001年获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法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应急管理、社会管理、社会保障、跨学科研究方法,风险与危机管理等。
目录
专栏导语: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的概念体系
安全概念再认识:从间接到直接
公共行政学视野下的危机定义研究回顾
灾害抗逆力:定义、维度和测量
地震、干旱和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简述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基于“社区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项目的实证分析
企业参与灾害管理能力发展:从阪神地震到3·11地震的日本探索
雾霾公共预警机制建构及实现途径
序言
前言
在今天的全球风险社会和中国高风险社会中,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如果说风险社会意味着一个时代性的转变,那么人类如何与风险、灾害、危机共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紧迫的研究主题。
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中国又相继经历了南方雪灾(2008)、汶川地震(2008)、玉树地震(2010)、舟曲泥石流(2011)、温州动车事故(2011)、芦山地震(2013)、鲁甸地震(2014)等重大突发事件,在灾难中前行。在这十年中,伴随着管理实践的进步,我们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理论引介到跨学科理论框架,再到规范的实证研究与积极的政策建言,在探索中发展。目前,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已经是江苏省和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设有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队伍,承接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推动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我们构建的跨学科理论框架中,风险、灾害、危机既代表了不同的学科传统、研究范式,也代表了从风险到危机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将刊物取名为“风险灾害危机研究”。这既代表了我们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理想,也表明了我们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办刊理念。因此,只要研究符合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我们欢迎任何学科关于风险、灾害、危机的研究。
2014年,我们有幸获得了美国唐仲英基金会的慷慨资助,开始以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为基础建设多学科研究平台,出版《风险灾害危机研究》便是其中的任务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将《风险灾害危机研究》办成一份高质量的学术刊物,推动国内的风险、灾害、危机的多学科研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风险灾害危机研究》实际上并非一份新创的刊物,而是已有将近十年出版历史的刊物。2005年,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06年,我们便推出了《公共管理高层论坛》第1辑,迄今已经出版10辑,风险灾害危机一直是其中的主要栏目。今天,借美国唐仲英基金会资助建设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多学科研究中心的契机,我们正式将《公共管理高层论坛》更名为《风险灾害危机研究》,交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除此之外,我们基本保持了与《公共管理高层论坛》一致的风格。
我们希望这份刊物能够为国内的风险、灾害、危机研究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平台,也希望《风险灾害危机研究》能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支持与帮助。
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
2015年10月
文摘
版权页:
尽管如此,具有客观标准的事件或状态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危机,这就需要赋予其一定的社会价值意义和主观认知因素。同样是特大交通事故,如果发生在校车上面,政府不仅仅是行政技术层面的应对,同时还承载着整个关爱儿童的社会责任。主观认知,特别是危机决策者的认知对于危机的定义极为重要。例如,中央政府对于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流的不同反应。在2003年4月之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央政府对于“非典”的反应极为消极,即使在2月底疫情开始变得严重以后,其反应态度也没有明显变化。进入4月后全国范围的抗击“非典”运动开展也并非取决于客观上病毒扩散单一原因。而在2009年面对还处于国外扩散状态的甲流病毒,中央政府汲取非典防治过程中的教训,表现出积极开放的姿态。但在5月底以后公开场合很难发现国家领导人的介入,即使7月以后出现本土病例,二代病毒快速扩张甚至达到顶峰,中央政府也很少问津。显而易见,在不同事件以及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决策者对于形势的认知以及对于危机形势的判断不完全由客观可衡量的标准所左右,对于危机的认定保护了社会建构和主观认知的成分。
ISBN | 9787520101707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童星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