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杭州全书·湘湖(白马湖)丛书:湘湖记忆》由杭州出版社出版。
目录
走读湘湖
第一章远古跫音
第一节湖底的秘密
第二节三探跨湖桥
第三节比河姆渡早一千年
第四节中华第一舟
第五节遗址中捡珍宝
第六节“湘湖先民”起居录
第七节跨湖桥人去哪儿了?
第二章云涌城山
第一节寻找固陵城
第二节越王城访古
第三节三千越甲可吞吴
第四节越女扬蛾入吴关
第五节功成名遂隐江湖
第三章沧桑湖史
第一节从自然之湖到人文之湖
第二节北宋杨时开新湖
第三节筑湖的幕后功臣
第四节“罢湖”与“护湖”
第五节耄耋魏骥护湖
第六节何氏父子护湖传奇
第七节近代垦禁之争
第四章湖山胜概
第一节何以名湘湖
第二节环湖诸山与湖中九岛
第三节山中藏湖
第四节新旧“湘湖八景”
第五节古寺寻踪
第六节古桥卧波
第五章湘湖诗巢
第一节西陵诗声
第二节“到此岂可无诗”的渔浦
第三节城山怀古诗
第四节北干山两山亭唱和
第五节明清诗坛大家云集
第六节桑梓深情人诗来
第六章名士清芬
第一节许询舍宅建祗园寺
第二节江淹梦笔与江郎才尽
第三节湖岸春风贺监船
第四节张岱的“湘湖为处子”
第五节毛奇龄情系湘湖
第六节“海上四任”
第七节为湘湖作传
第八节湘师风范
第七章湘湖风物
第一节水神崇拜与湘湖香市
第二节湘湖莼·西施藕
第三节“无壳荔枝”与免贡樱桃
第四节“浙江龙井”云雾茶
第五节湘湖水鲜
第六节湘湖砖瓦
第八章春回湘湖
第一节艰难的抉择
第二节擘画之功
第三节从“悲歌”到“欢歌”
第四节湘湖新貌
湘湖圆梦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考古学家推测当时的房屋建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泥墙式的地面建筑。因为在遗址中发现了残存的土墙,地面上也有烧痕、灰坑等,说明是人们日常烧烤时留下的。有些地面上尚存有席状编织物的痕迹,这大概是当时人们席地坐卧时铺设的苇席。另一种,是当时也可能建造了像后来河姆渡文化那样的“干栏式建筑”,就是那种在地上立柱,楼层架空,再在上面搭建梁柱屋顶的建筑。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在遗址中出土了一具可用作攀爬的木器——独木梯。这是一种原始的楼梯,可以斜靠在地面和干栏式建筑楼层之间,供上下踩踏之用。
在遗址中也出土了不少骨制或木制的纺织器具,如骨针、木纬刀、双尖叉形器等,还出土了陶纺轮。有一件骨针长9厘米,最大径不足2毫米,孔径不足1毫米。这是否意味着当时人已经会缝制衣物了呢?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事实上,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用树皮或树叶等缝制简单的“衣服”,到了跨湖桥文化时期,由于狩猎活动频繁,一旦猎获比较大的野兽,用野兽皮毛来缝制御寒衣物,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虽然在遗址中并未发现布料遗迹,但从木纬刀、陶纺轮、线轮等出土文物看,当时已出现原始纺织是完全可能的。
《杭州全书·湘湖(白马湖)丛书:湘湖记忆》由杭州出版社出版。
目录
走读湘湖
第一章远古跫音
第一节湖底的秘密
第二节三探跨湖桥
第三节比河姆渡早一千年
第四节中华第一舟
第五节遗址中捡珍宝
第六节“湘湖先民”起居录
第七节跨湖桥人去哪儿了?
第二章云涌城山
第一节寻找固陵城
第二节越王城访古
第三节三千越甲可吞吴
第四节越女扬蛾入吴关
第五节功成名遂隐江湖
第三章沧桑湖史
第一节从自然之湖到人文之湖
第二节北宋杨时开新湖
第三节筑湖的幕后功臣
第四节“罢湖”与“护湖”
第五节耄耋魏骥护湖
第六节何氏父子护湖传奇
第七节近代垦禁之争
第四章湖山胜概
第一节何以名湘湖
第二节环湖诸山与湖中九岛
第三节山中藏湖
第四节新旧“湘湖八景”
第五节古寺寻踪
第六节古桥卧波
第五章湘湖诗巢
第一节西陵诗声
第二节“到此岂可无诗”的渔浦
第三节城山怀古诗
第四节北干山两山亭唱和
第五节明清诗坛大家云集
第六节桑梓深情人诗来
第六章名士清芬
第一节许询舍宅建祗园寺
第二节江淹梦笔与江郎才尽
第三节湖岸春风贺监船
第四节张岱的“湘湖为处子”
第五节毛奇龄情系湘湖
第六节“海上四任”
第七节为湘湖作传
第八节湘师风范
第七章湘湖风物
第一节水神崇拜与湘湖香市
第二节湘湖莼·西施藕
第三节“无壳荔枝”与免贡樱桃
第四节“浙江龙井”云雾茶
第五节湘湖水鲜
第六节湘湖砖瓦
第八章春回湘湖
第一节艰难的抉择
第二节擘画之功
第三节从“悲歌”到“欢歌”
第四节湘湖新貌
湘湖圆梦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考古学家推测当时的房屋建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泥墙式的地面建筑。因为在遗址中发现了残存的土墙,地面上也有烧痕、灰坑等,说明是人们日常烧烤时留下的。有些地面上尚存有席状编织物的痕迹,这大概是当时人们席地坐卧时铺设的苇席。另一种,是当时也可能建造了像后来河姆渡文化那样的“干栏式建筑”,就是那种在地上立柱,楼层架空,再在上面搭建梁柱屋顶的建筑。一个重要的依据是,在遗址中出土了一具可用作攀爬的木器——独木梯。这是一种原始的楼梯,可以斜靠在地面和干栏式建筑楼层之间,供上下踩踏之用。
在遗址中也出土了不少骨制或木制的纺织器具,如骨针、木纬刀、双尖叉形器等,还出土了陶纺轮。有一件骨针长9厘米,最大径不足2毫米,孔径不足1毫米。这是否意味着当时人已经会缝制衣物了呢?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事实上,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用树皮或树叶等缝制简单的“衣服”,到了跨湖桥文化时期,由于狩猎活动频繁,一旦猎获比较大的野兽,用野兽皮毛来缝制御寒衣物,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虽然在遗址中并未发现布料遗迹,但从木纬刀、陶纺轮、线轮等出土文物看,当时已出现原始纺织是完全可能的。
ISBN | 9787556505548 |
---|---|
出版社 | 杭州出版社 |
作者 | 周新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