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让农民工成为历史”,推进人口城镇化,是个重大社会问题。有效促进农民工及其家属实现“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就必须设计一整套低成本融入模式。本书描绘了未来城镇化低成本融入愿景,是一个独特视角,也是值得探索的尝试。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几亿农民进城成为市民,不但是身份的改变,更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改变。世界各国城镇化的方式千差万别,但很小的投入优选的产出是一种很好路径。《穷人的城镇化》一著,从低成本的角度设计了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美好愿景,将个人、家庭、企业、学校等元素纳入成本框架,值得一读。刘世能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城镇产业投资联盟秘书长城市的未来不取决于富人,而在于穷人。《穷人的城镇化》不止是为穷人代言,更是为城市把脉。如果城市丧失了包容精神,不顾及穷人尊严,那将是灾难性的。希望我们所有的城市市长都能读到这本书。李平中国城镇化促进会海绵城市与综合管廊专业委员会、执行副会长城镇化是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消除农村贫困的主要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加强城镇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作者简介
马振涛,山东临朐人,管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研究院高级经理,《中国旅游报》特约评论员,中隧隧盾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顾问。曾在中国著名的社会智库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国家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过全职研究或实习研究工作,关注领域涉及政府经济、公共政策、城镇化等。本书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全成本的城镇化模式与公共政策选择研究”最终成果(13CGL114)。
目录
绪论
城镇化成本研究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国内外基于成本问题的城镇化研究
一、城镇化成本研究
二、基于成本的城镇化模式
三、既有研究的述评
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拟解决问题与创新之处
一、拟解决核心问题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全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问题的缘起:低成本扩张模式的不可持续
土地获取价格低成本
劳动力要素价格低成本
基础设施结构性不足低成本
基本公共服务残缺低成本
资源价格低与生态成本未纳入
扭曲的低融资成本
制度成本为代表的其他低成本
本章主要结论
完全成本分析框架:量化模型、实证检验与化解方案
完全成本假设:成本构成及演变
一、政府层面:公共成本及构成
二、企业层面:解决就业的相关成本
三、社会层面:社会服务及第三方影响成本
四、个人层面:城市生存与发展成本
五、小结
完全成本测算:模型设计与验证
一、相关计量方法及其借鉴
二、城镇化成本构成变量与约束条件
三、成本测算模型的构建
四、模型实证检验:广东省的数据
五、小结
成本化解与分摊机制设计:技术性方案
一、根据产品属性界定分摊主体
二、渐进地变革土地财政制度
三、明确成本分摊中的激励机制
四、提高转移人口成本担负能力
五、致力于制度创新与政策调试
本章主要结论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关于城镇化未来模式的建构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我们在谈论什么?
一、对既有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反思
二、低生存成本城镇化模式的提出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何以值得信赖?
一、应对社会民生问题的选择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选择
三、纠正要素配置扭曲的选择
四、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选择
五、构建协同共享社会的选择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遵循哪些构建原则?
一、主体责任共担
二、内生良性循环
三、要素双向流动
四、个体福利最大
五、多方机制协同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有哪些要素构成?
一、核心层:要素配置优化
二、外围层:紧凑绿色智慧
三、保障层:体制机制创新
规划调整与低生存成本城镇化实施
一、明确城乡一体化理念
二、摒弃传统小规划思维
三、多规合一降低实施成本
本章主要结论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要素资源配置与优化
低生存成本的土地要素、空间布局与住房保障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其问题阐释
二、低生存成本模式下土地制度变革
三、低生存成本模式下城镇布局调整
四、低生存成本模式下住房联动性改革
五、小结
低生存成本的资本要素与投融资模式创新
一、传统城镇化投融资模式及弊端
二、低生存成本城镇化与投融资模式互动
三、低生存成本下投融资模式创新路径
四、低生存成本下投融资模式制度变革
五、小结
低生存成本的劳动力要素匹配:“民工荒”视角
一、既有劳动力要素不匹配解释
二、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三、基于新框架的分析与验证
四、低成本下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建议
本章的主要结论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体制机制保障与创新
低生存成本模式下“多中心”社会共治机制
一、概念界定及与城镇化的内在逻辑
二、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成本构成
三、“多中心”社会共治机制内涵界定
四、“多中心”社会共治机制内容与实施
五、小结
低生存成本模式下行政区划调整与体制改革
一、文献及历史变迁梳理
二、成本视角的行政体制问题探究
三、低成本模式下调整与改革建议
四、小结
本章的主要结论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价值
一、学术层面
二、应用层面
研究不足与欠缺
基于政治哲学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人的自由度是国家盛衰的关键,“拓展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促进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这对于城镇化过程的分析同样适用。城镇化过程应当是获取实质自由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自由作为衡量尺度,实际上是应在城镇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解放的。
对“自由”这一概念,赛亚·伯林区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认为自由属于“没有受到别人干涉或没有受到人为的束缚”;后者则认为“自由这个词的积极意义来自于个人希望能够做自己的主人。”前者需要外在环境制衡,后者则要依靠内在机制完善。城镇化过程,有助于完善这两种“自由”的实现途径,一方面能够在城镇化过程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借助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等约束消极自由;另一方面,借助满足人的生存物质需求和交往等精神需求,以实现主动自由。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让农民工成为历史”,推进人口城镇化,是个重大社会问题。有效促进农民工及其家属实现“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就必须设计一整套低成本融入模式。本书描绘了未来城镇化低成本融入愿景,是一个独特视角,也是值得探索的尝试。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几亿农民进城成为市民,不但是身份的改变,更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的改变。世界各国城镇化的方式千差万别,但很小的投入优选的产出是一种很好路径。《穷人的城镇化》一著,从低成本的角度设计了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美好愿景,将个人、家庭、企业、学校等元素纳入成本框架,值得一读。刘世能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城镇产业投资联盟秘书长城市的未来不取决于富人,而在于穷人。《穷人的城镇化》不止是为穷人代言,更是为城市把脉。如果城市丧失了包容精神,不顾及穷人尊严,那将是灾难性的。希望我们所有的城市市长都能读到这本书。李平中国城镇化促进会海绵城市与综合管廊专业委员会、执行副会长城镇化是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消除农村贫困的主要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加强城镇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作者简介
马振涛,山东临朐人,管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研究院高级经理,《中国旅游报》特约评论员,中隧隧盾国际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顾问。曾在中国著名的社会智库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国家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过全职研究或实习研究工作,关注领域涉及政府经济、公共政策、城镇化等。本书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全成本的城镇化模式与公共政策选择研究”最终成果(13CGL114)。
目录
绪论
城镇化成本研究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国内外基于成本问题的城镇化研究
一、城镇化成本研究
二、基于成本的城镇化模式
三、既有研究的述评
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拟解决问题与创新之处
一、拟解决核心问题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全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问题的缘起:低成本扩张模式的不可持续
土地获取价格低成本
劳动力要素价格低成本
基础设施结构性不足低成本
基本公共服务残缺低成本
资源价格低与生态成本未纳入
扭曲的低融资成本
制度成本为代表的其他低成本
本章主要结论
完全成本分析框架:量化模型、实证检验与化解方案
完全成本假设:成本构成及演变
一、政府层面:公共成本及构成
二、企业层面:解决就业的相关成本
三、社会层面:社会服务及第三方影响成本
四、个人层面:城市生存与发展成本
五、小结
完全成本测算:模型设计与验证
一、相关计量方法及其借鉴
二、城镇化成本构成变量与约束条件
三、成本测算模型的构建
四、模型实证检验:广东省的数据
五、小结
成本化解与分摊机制设计:技术性方案
一、根据产品属性界定分摊主体
二、渐进地变革土地财政制度
三、明确成本分摊中的激励机制
四、提高转移人口成本担负能力
五、致力于制度创新与政策调试
本章主要结论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关于城镇化未来模式的建构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我们在谈论什么?
一、对既有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反思
二、低生存成本城镇化模式的提出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何以值得信赖?
一、应对社会民生问题的选择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选择
三、纠正要素配置扭曲的选择
四、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选择
五、构建协同共享社会的选择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遵循哪些构建原则?
一、主体责任共担
二、内生良性循环
三、要素双向流动
四、个体福利最大
五、多方机制协同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有哪些要素构成?
一、核心层:要素配置优化
二、外围层:紧凑绿色智慧
三、保障层:体制机制创新
规划调整与低生存成本城镇化实施
一、明确城乡一体化理念
二、摒弃传统小规划思维
三、多规合一降低实施成本
本章主要结论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要素资源配置与优化
低生存成本的土地要素、空间布局与住房保障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其问题阐释
二、低生存成本模式下土地制度变革
三、低生存成本模式下城镇布局调整
四、低生存成本模式下住房联动性改革
五、小结
低生存成本的资本要素与投融资模式创新
一、传统城镇化投融资模式及弊端
二、低生存成本城镇化与投融资模式互动
三、低生存成本下投融资模式创新路径
四、低生存成本下投融资模式制度变革
五、小结
低生存成本的劳动力要素匹配:“民工荒”视角
一、既有劳动力要素不匹配解释
二、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三、基于新框架的分析与验证
四、低成本下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建议
本章的主要结论
低生存成本城镇化:体制机制保障与创新
低生存成本模式下“多中心”社会共治机制
一、概念界定及与城镇化的内在逻辑
二、新型城镇化社会治理成本构成
三、“多中心”社会共治机制内涵界定
四、“多中心”社会共治机制内容与实施
五、小结
低生存成本模式下行政区划调整与体制改革
一、文献及历史变迁梳理
二、成本视角的行政体制问题探究
三、低成本模式下调整与改革建议
四、小结
本章的主要结论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价值
一、学术层面
二、应用层面
研究不足与欠缺
基于政治哲学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人的自由度是国家盛衰的关键,“拓展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促进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这对于城镇化过程的分析同样适用。城镇化过程应当是获取实质自由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自由作为衡量尺度,实际上是应在城镇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解放的。
对“自由”这一概念,赛亚·伯林区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前者认为自由属于“没有受到别人干涉或没有受到人为的束缚”;后者则认为“自由这个词的积极意义来自于个人希望能够做自己的主人。”前者需要外在环境制衡,后者则要依靠内在机制完善。城镇化过程,有助于完善这两种“自由”的实现途径,一方面能够在城镇化过程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借助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等约束消极自由;另一方面,借助满足人的生存物质需求和交往等精神需求,以实现主动自由。
ISBN | 7517706640,9787517706649 |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作者 | 马振涛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