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师傅这样当 好徒弟这么做 陈晓 7516414700,978751641470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师徒制是解决企业“师带徒”矛盾的一剂良药,本书致力做一剂药引,作用于企业人才培养最痒之处。
*2017年超级畅销书,在预售过程中就已被多家大型企业预约订购为师徒培训辅导教材。
*徒弟不好带,徒弟不好管……当好师傅的方法与心得尽在书中;刚入职眼前黑,工作没重点……学会做一名好徒弟我们告诉你。
*老员工当师傅不再畏惧,新员工做徒弟不再迷惘。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解开师徒矛盾那个结,让教与学更顺畅有效。
*由“师徒制”培训模式著名教练倾力打造,综合多年培训经验,解决企业“师徒制”过程中最实际的问题。
*准确作用于师徒制实行痛点,快速诊断企业师徒制实行难点,有效解决师徒制培训中存在的焦点。
*古老的“师带徒”传承模式再次登台唱戏,结合当代企业员工培训模式,老树开新花,依然芬芳四溢!

作者简介

陈晓
·多家培训机构签约讲师
·职业化管理导师
·“师徒制”培训模式教练
·中小企业员工管理顾问
·中国职业经理人认证特约培训师
·中国讲师500强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咨询工作,尤其近几年对“师徒制”培训模式的研究颇有心得。为多家企业提供师傅“传、帮、带”徒弟的培训模式解决方案。多年企业培训的历练、新加坡游学的深造、培训大师余世维博士的精心指导,逐渐使曹老师成长为企业培训界的一位新锐。其注重内容结合实用需求,运用大量真实的案例进行解析,善于把抽象的知识移植到生动鲜活的故事中,力争让读者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目录

第一章做对好师徒,彰显传承的力量
1.培养现代“工匠”,需要师徒制回归
2.师徒关系——简单而又复杂
3.师徒携手,长江后浪推前浪
4.师徒是最“完美”的互补
5.师徒制让绝技不“绝”
6.好师徒让工匠精神永不灭
第二章诲人不倦,好师傅就要这样当
1.当师傅容易,当好师傅不易
2.传道,循循善诱引导为上
3.授业,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4.解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5.提升自我,名师才能出高徒
6.把带好徒弟当成责任与义务
7.与时俱进,以时代需求作为培养徒弟的核心
8.练就慧眼,挑选最适合自己的“高徒”
9.传技艺勿忘塑品格
第三章学而不厌,好徒弟就要这么做
1.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2.尊重师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3.严谨的态度是做好徒弟的第一步
4.独立思考,好徒弟不只是依赖师傅
5.不懂就问,少走“冤枉路”
6.跟随师傅的脚步走出自己的路
7.虚心接受批评才能进步
8.学技艺更要学品行
9.知恩图报,用感恩之心激励自己
10.拜师勿盲目,分析自身理性选择
第四章智慧沟通,师徒都要会说话
1.懂得沟通的智慧才能成为好师徒
2.沟通不畅——师徒矛盾的根源
3.真诚是打开沟通之门的钥匙
4.平等沟通才能和谐交流
5.遇矛盾先冷静,少说气话矛盾易解
6.换位思考,交心并不难
7.求同存异,正视沟通中的分歧
8.相互鼓励永远好过相互埋怨
第五章相处有道,让师徒关系更进一步
1.营造亦师亦友的师徒关系
2.别把师徒关系看成“供求关系”
3.让师徒关系走进生活
4.保持恰当距离
5.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自己的徒弟
6.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师傅
7.相互包容,接受对方身上的缺点
第六章走出误区,别让师徒关系走进死胡同
1.摆脱传统师徒制带来的误区
2.良好的师徒关系不能有“不平等条约”
3.师傅无权决定徒弟的前途和未来
4.徒弟不要总是依赖着师傅
5.“气味”不相投也能成为好师徒
6.师傅不是“偶像”,徒弟也并非“粉丝”
7.明确“双向关系”成就现代好师徒
第七章开拓创新,建立现代化师徒培训模式
1.科学设计制度,让师徒不止于形式
2.让师徒制与现代员工培训完美融合
3.以“传、帮、带”为核心,创新徒弟培训模式
4.互联网+师徒制,开创师徒培训新纪元
5.引入师徒组间竞争,有竞争更有动力
6.学学“洋师徒”,借鉴国外师徒培训模式
7.利用拓展训练,快速完成师徒磨合
8.合理制定师徒分配选拔制度
第八章弘扬师徒文化,企业也要搭把手
1.师徒文化是企业文化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2.制度先行,师徒文化发展需要制度保障
3.建立师徒结对平台
4.开设“师傅课堂”,培养优秀师傅
5.组织师徒文化宣传学习活动
6.传承劳模精神,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

序言

在悠悠岁月长河中,世事变迁如过眼云烟,然而有一种关系、一个组合、一对伙伴却贯穿于每一个时代,从未湮灭在时间里。师徒——我们几乎可以在历史的每一个时代、世界的每一个地方看到他们的身影。无数文化精髓与高超技艺都是依靠一对对优秀师徒的薪尽火传。

时至今日,时代的变化使得师徒的身影渐渐淡出了现代职场。在我们都以为师徒制走入末路时,它却如凤凰涅槃般重新绽放了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仿佛在告诉世人,为何自己能够经历数千年岁月风雨的冲刷依旧屹立不倒。

随着“工业40时代”的来临,机器和互联网逐渐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手段,产品却走向单一化、粗糙化。缺乏了手艺人心血的灌注,一件件从流水线上走下来的毫无吸引力的
工业制成品好像在嘲弄着我们。直到此时许多人才如梦方醒,手艺人的制作工艺再一次走进世人的视线,几近失传的绝技再一次被世人关注。

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优秀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时代里,师徒制也重新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许多现代企业重新将师徒制重视起来,并作为企业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企业中最关键、最核心的生产领域和生产岗位上。

然而,在师徒制回归后,不少人却发现它仿佛沉睡得太久,早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现代企业、现代职场人的需要,非但不能为培养工匠级人才、传播工匠精神提供助力,反而成为了阻碍。要想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就需要让师傅、徒弟、企业通力合作,在传统师徒制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学习师徒制需要师傅、徒弟、企业掌握的必备知识与方法,将师徒制与现代企业需求、现代科学人才培养策略相结合,让传统师徒制脱胎换骨,使它发挥本该拥有的力量。

现代师徒制不仅仅是一种人文关系,更是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做师傅的能够努力按照需求将自己培养成为现代优秀师傅,做徒弟的能够努力配合师傅不断提升自己,将师傅的技艺与匠人品质“完美”继承,同时师徒还要掌握如何在如今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相处、沟通。而对于企业和管理者来说,也要能够从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层面为现代师徒制在企业中的建立、发展提供助力。

本书旨在从帮助师傅做好传授工作,帮助徒弟做好继承工作,帮助师徒更好地沟通相处,帮助企业制定科学、有效的师徒制度与弘扬师徒文化几大方面,给师徒、企业提供必要的知识与经验,帮助师徒、企业和管理者更好地发挥师徒制的重要作用,让员工、企业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

一批好师傅,一批好徒弟,再加上优秀的师徒制度与浓厚的师徒文化,师徒在这个时代仍然能够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仍然能够成为传承技艺、传播工匠精神非常有用的方式,能够在这个时代里发挥出更强大的力量。

文摘

第一章 做对好师徒,彰显传承的力量
鬼谷子与孙膑、长桑君与扁鹊、计然与范蠡,中国历史上一对对数不胜数的优秀师徒,成就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当今社会,一对好师徒同样能够彰显传承的力量,向世人书写一段传奇。
1.培养现代“工匠”,需要师徒制回归
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即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工作,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当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度成为青年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师徒制作为一种传统的技能传承方式,也是人才输出非常有效的手段,几百年来为各行各业所广泛运用。近年来,由于培训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更新,很多企业逐渐摒弃了师徒制,认为师徒制是旧工业时代的产物,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飞速发展。
……
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师徒制的回归,很大程度上也是形势使然。当一个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提升了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技能人才将持续供不应求。而值得借鉴的是,德国的大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在培训年轻的技能人才,每1000名工人就有40名学徒。“技术熟练工人是一笔公共财富。”“德国制造”的坚挺,其基础就是一向为世人称道的“德国工匠”。随着中国制造以更快的脚步迈向世界,大国制造也在更急迫地呼唤工匠精神,师徒制下所产生的更多“工匠”正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首先,师徒制的回归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对于大学刚毕业,初次接触社会的新员工来说,通过师傅的带领,尽快地掌握自己立足立身的本领,学习更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缓解和消除初入社会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惑,让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更快更多地看到实现价值的正确途径和工作的本质,从而为塑造工匠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师傅的良好作为就是一个职场新人走上正确职业道路的灯塔。
其次,师徒制作为企业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高技能人才和民间手艺师被引入企业担当师傅,带领徒弟一同学习、工作、生活,一方面培养能工巧匠,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新员工养成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有着其他职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有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加快传统技艺的传授和先进技能的培养,以适应企业对“现代工匠”的急迫需求。
……一个有序的社会,需要不同的社会分工,鼓励和倡导更多的年轻人有志于做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现代工匠,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同时,在持续多年“最难就业季”的背景下,“工匠精神”能够帮助职场新人提高创业、就业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因此,于员工个人而言,师徒制将有助于新员工长远的发展。
在这个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淘汰的快节奏工业生产大局面下,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自动化工业生产的局限性,也开始重新重视工匠精神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师徒制的回归,可谓正当其时。
2.师徒关系——简单而又复杂
“未曾学艺先试礼,未曾习武先明德”,一句话道出了传统师徒关系的真谛。师徒关系,是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是教和学的关系,更是传授和继承的关系,并且极具个人感情色彩和鲜明的特征。徒弟除了秉承师傅技艺上的行规、流派以外,还受师傅教化的影响,学礼仪,修道德,成为能使师门发扬光大的人。生活中,师徒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师傅关爱徒弟就像关爱子女一般,亲密无间,所谓“师徒如父子”,就是师徒关系亲密的写照。但同时,师傅对徒弟的要求也极为严格,所谓“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意思。传统的师徒关系就是这样简单而直接,单一而纯粹。现在我们从日本的师徒制中还能清晰地看到传统师徒制度的全貌。
日本拉面是大家比较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这种日本拉面看上去很简单,但是从熬汤到熏肉,从面条的硬度到佐料的配置,每一家拉面店都不一样。所以,日本好吃的拉面店门口,即使在深更半夜也总会有人排队。
在日本的拉面行业里,著名拉面店的店主往往就是一位拉面大师,要成为这些大师的徒弟,不仅需要一种虔诚的学艺之心,更需要基本的礼仪和高尚的人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的。
日本的拉面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管年纪多大,只要在拉面店里做学徒,三年内师傅管吃管住,但是不发工资。
学艺三年之后,如果师傅认为徒弟合格了,就会允许其独立出去自己开店,但是徒弟即使独立出去,开店那一天,也一定要恭恭敬敬地请师傅到场检查自己的店铺和手艺。没有师傅到场,也就意味着师傅没承认这是他的嫡传弟子,那当徒弟的就会很没有面子。所以,徒弟跟师傅分庭抗礼的事,在日本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出现的话,也会被同行鄙视甚至被行业组织封杀。
在拉面界如此,在演艺界也是如此。日本有一个很著名的导演,叫北野武。他自己成立了一个演艺事务所。名义上,他是演艺公司的社长,但是他的弟子们始终恭恭敬敬叫他师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师徒关系早已没有如此直接和单纯。诚然,师徒关系相比于其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其结构是简单的,然而在这简单之中却也蕴含着复杂,因为在现代师徒关系中,一些传统的东西在消减,与现代人观念和理念更接近的、涉及利益内容越来越多起来。例如新闻上经常爆出一些师徒反目的新闻,纵使曾经师傅恩重如山,徒弟恭谨知礼,最终也抵不过一些现实的诱惑,导致“分道扬镳、恩断义绝”,甚至是对薄公堂。
传统的师徒关系在新的社会结构里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各个领域中,师徒关系都因为加入了过多市场因素、社会因素而趋于复杂化,如果无法将这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师徒关系梳理好,那么最终只会导致师徒反目,让彼此都蒙受物质、精神的损失。同时随着师傅与徒弟之间年龄差异的不断缩小,各自的利益纠葛也“剪不断理还乱”。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处理好现代师徒间的关系则成为师徒制真正给师徒以及整个企业带来推动作用的关键。
造就现代师徒关系更加复杂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在中国古代,各个行业的师徒关系是比照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之伦就是父子之伦。这实际上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师徒关系实际上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是一个讲求自由发展的年代。师徒制要想在现代社会立足,就必须转变这种固有模式,让其由人身依附关系向符合现代价值观认同的契约精神转变,不过这一转变显然并不那么容易。
第二,随着农耕社会向工商业社会的转变,诸多行业的技艺传承已从师徒相授变为学校的批量培养。学生和老师固然还有师徒的情分在里面,学生有着尊重老师的道义责任,但现代法治体系已经把师生关系改造成一种比传统师徒关系平等得多的关系。“义务教育”是国家对公民的义务,教师只是政府的雇员;大学教育和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同样只是教育机构的雇员,学生缴了学费,有相应的受教育权利。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已经无法很快适应师徒制所需要的相处方式,从而让师徒相处变得更加复杂。
第三,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各行各业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行业需求和行业氛围。很多时候,师徒制必须能够符合一个行业的需求,顺应已经存在的行业氛围,才能真正在一个行业中得以存在并发展。师徒制作为一种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不进行现代化“改造”,很显然难以适应如此多的变化的。依照不同的行业氛围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师徒关系相处方式,也让师徒关系出现了更多复杂的变化。
其实,现代职场也与以前一样像一个“江湖”。只不过如今的“江湖”发展变化得更快,人心所向更难以捉摸,从而让师徒这种简单的关系增加了更多复杂的变数。因此,要想在现代职场中发挥师徒制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认清师徒关系趋于复杂的现状,并力图去顺应、掌握更加复杂的现代师徒关系。
3.师徒携手,长江后浪推前浪
无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某一个岗位或是其领域的员工能够实现一代超越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而让员工个人、整个企业都从中获得收获与进步。很多人可能会怀疑师徒制这种看似“古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也具有这样的作用。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师徒制不仅具备这样的作用,甚至比很多所谓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方式”的效果更显著。
如此“古老”的师徒制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仍在很多领域内发挥着作用,它自然有着不可否认的效果,只是现如今的人们为眼花缭乱的“现代化培养方式”所倾倒,从而忽视了这种十分“原始”却十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绝对不是对师徒制的迷信,相比于不少现代化员工培养模式,师徒制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师徒制能够很大程度上让人们摆脱“竞争”的师徒关系,让师傅授业的过程少一些阻碍。
之所以会产生“竞争”关系,是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绝活让别人学会了,别人会反过来“对付”自己。而如果引入师徒制,竞争性就会被师徒制所带来的一种“延续关系”所削弱。一个人在教授自己的徒弟时,会理所当然地把徒弟当成承载自己技艺、理念的延续,而不会从一开始就把徒弟当作竞争对手,自然而然也就少了一些防备,让授业过程更顺畅,也就更容易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技艺追求。
其次,师徒制相比于“老师”教授“学生”的企业培训模式,更富有一些“人情味”,师徒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在工作上,同时也在生活中,因此更加紧密。这种联系紧密的关系往往能够增进师徒之间的了解,这种了解不只局限在技艺上,更是在人格、价值观等更深的层面上。这无疑让徒弟在承载师傅技艺的同时,更容易继承师傅的意志和品质,从而激励自己做得更好,让技艺在自己手中发扬光大。
此外,师徒制是一种长期延续的教授模式,这让徒弟在自己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始终能够获得师傅指点迷津,避免走弯路,让徒弟有机会走得更快、更好。人的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能少走一些弯路,自然就能够走得更远,师徒制恰恰能长期地提供让人少走弯路的重要经验。
在一个叫运城的地方,师傅李伟和徒弟杨旭霞各开了一家眼镜店。
两个眼镜店老板经常互动串门,聊聊当下,回忆往昔——
“那时候她才20岁,成天围着我打下手。而如今,我却成了她的‘徒弟’了。”年过花甲的李伟指着杨旭霞开玩笑地说。
1989年的某日,刚忙完手术的李伟,在楼梯口狠狠抽烟。此时,刚从卫校毕业的杨旭霞和男友从医院走道穿过。
这引起了李伟的注意,他主动申请让杨旭霞做自己的徒弟。第二天,杨旭霞成了李伟的弟子。与眼科手术打交道,成了这对师徒的日常工作。
彼时,近视并未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杨旭霞隐约感觉到自己的专业将来在青少年当中会有更大的需求,单飞的念头在内心中蠢蠢欲动。但另一方面,她缺乏社会与专业双重经验,不得不在师傅身边继续沉淀自己。
这种矛盾抗争,在杨旭霞心中持续了7年,直到1995年,她的孩子出世。
虽然觉得自己还没有把师傅的真传学透,本领还不到出师的时候,但她和爱人同在眼科医院上班,没有时间和精力照看孩子。出于无奈,杨旭霞和爱人辞别跟随7年的师傅,回到乡下老家,开了个乡村诊疗所,方便照顾孩子。
几年以后,诊所经营不善,入不敷出。于是,她关了诊所,变卖器械,筹足资金,重返临猗。
回到临猗,杨旭霞发现,自己多年前的预想已演变成现实:繁华街头、穿堂巷弄都出现了眼镜店,而且,师傅李伟也早已辞去医生职位,当起了眼镜店的老板。师傅还是爱抽烟,却比在医院时显得更年轻了。“轻松,不用担死亡风险,心头踏实。”李伟告诉杨旭霞。
听说了徒弟出师之后的困境,师傅像当初传授技艺一样地为徒弟指点迷津:“这条街附近没有眼镜店,我每天都在门口看路上的行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发现其中10人就有7.5人戴眼镜,这绝对是个大市场啊!”
杨旭霞有些心动了。但同时又充满不解:“为什么不去运城、太原、大同,那儿的市场岂不是更大?”
师傅摇摇头:“市场越大,竞争越大。”
辞别师傅,杨旭霞心里却另有一番打算,多亏了师傅把这些门道看得这么透彻,自己才能知道这一行的底细。但师傅做不到的,自己不一定做不到。于是,她决定去运城——师傅口中的“竞争越大”,在她看来是“机会越大”。
来到运城,杨旭霞瞄准了学校,因为还没有一家眼镜店开在学校。
在当时,学校如同旅游点,还未形成商业化。学生买零食、生活用品、配眼镜都需要去校外。……
这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也是一次勇者的胜利:杨旭霞的眼镜店在这年收益近20万。利用这些钱,杨旭霞扩大规模、加盟品牌,建立起了自己的事业。
如果杨旭霞没有一个如此倾囊相授、在关键时刻为她指点迷津的师傅,相信她不可能成功得如此快,更不可能超越自己的师傅将其技艺发扬光大成就更宏大的事业。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从师傅的传授中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然而却一定能有机会在自己的岗位和职业领域中更有作为,从而推动自己、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
每个企业、每个行业都需要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景象,而师徒制恰恰是实现这一景象的人才培养模式。师傅倾囊相授,徒弟发扬光大。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技艺的传承将得以延续,个人的未来将一片光明,企业的发展也有了中坚力量。
ISBN7516414700,9787516414705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作者陈晓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