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及影响因素 刘俊 978703035546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中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及影响因素》适用于国内从事旅游研究的高校教师、专家学者、硕博士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国内滨海旅游目的地各级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官员,从事滨海旅游开发的企业及滨海旅游规划管理人员,同时对于国内外其他类型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开发管理人员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案例
1.3研究过程
1.4研究意义
第2章研究述评
2.1国外相关研究
2.2国内相关研究
2.3研究创新点
第3章三亚亚龙湾度假区发展历程
3.1筹划和小规模开发阶段
3.2以三亚市政府为主体的国有亚龙湾公司开发阶段
3.3中粮集团控股的亚龙湾公司开发阶段
第4章北海银滩度假区发展历程
4.1北海地产泡沫
4.2地产泡沫中的北海银滩
4.3银滩环境危机与改造运动
第5章亚龙湾和银滩度假区发展历程及开发绩效比较
5.1发展轨迹及发展阶段
5.2政府介入程度及方式
5.3地产热对度假区开发的影响
5.4度假区土地开发管理
5.5招商引资及项目开发
5.6基础设施建设
5.7客源市场结构
5.8小结
第6章气候因素对于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影响
6.1滨海旅游目的地的气候
6.2三亚气候条件的特殊性
6.3若干证据
6.4小结
第7章形态规划对于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影响
7.1滨海旅游度假地的形态规划
7.2滨海旅游度假区形态模型
7.3亚龙湾与银滩度假区形态比较
7.4三亚滨海旅游度假区形态比较
7.5三亚亚龙湾与印尼努沙杜阿度假区形态比较
7.6小结
第8章治理结构对于旅游度假区发展的影响
8.1旅游度假区管理体制
8.2度假区治理结构
8.3度假区产权结构模型
8.4排他性授权
8.5经营管理者的选择和退出
8.6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
8.7小结
第9章结论和讨论
9.1案例研究结论
9.2中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影响因素
9.3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反思
9.4旅游度假区治理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Ⅰ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重点人物访谈提纲
附录Ⅱ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重点人物访谈提纲
附录Ⅲ与案例相关的文件档案资料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种体制复归沿着两个纬度进行,一是“扩”,即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工委分别与区政府、区委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如杭州之江度假区与西湖区合二为一,成为政区合一型治理模式;二是“缩”,即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缩编成区政府的某个部门,通常是旅游局,度假区管委会与旅游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如青岛石老人度假区与崂山区旅游局合署办公,管委会的管理效能大大降低,成为行政边缘化型治理。无论是“扩”还是“缩”,度假区管委会都是名存实亡,完全丧失了对旅游度假区的实际控制权,区别仅在于前者演变为区政府的附属,而后者则进一步退回到职能部门序列中。
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名存实亡可由两个指标看出。
一是旅游度假区的行政边界大大扩大。旅游度假区的规划面积一般不超过20km2,而合并后的行政区面积往往数十倍于此。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度假区原有的旅游度假功能定位与整个政区的经济、社会等战略目标相比显得无足轻重。换言之,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功能的一体化为导向,经济开发区以产业集聚和经济功能为导向,行政区则还要统筹考虑到经济、社会、居民、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三区的目标并不一致,实行三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虽然行政协调的成本降低,但不可避免地会使得各区原本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而旅游度假区天生的弱势地位注定了被边缘化的命运。
二是旅游度假区管理部门和人员数量的变化。合并前的度假区管委会一般来说都有相对齐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以北海银滩度假区为例,1993年2月初管委会成立时,下设1室6处(办公室、规划处、招商处、建工处、综合处、人教处、财务处),共有职工27人。合并后的度假区管委会往往缩编成行政区的旅游局,人员编制降至不足10人。协调管理能力的大幅下降和人员方面的捉襟见肘,使得度假区的有效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ISBN978703035546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俊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