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结构模型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以广东、江西两省高校为例 黄小平 751619557X,978751619557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基于素质结构模型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以广东、江西两省高校为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黄小平(1983.9—),江西南丰人,管理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测量与评价、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以及高教管理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合著)1部。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厅级课题2项,获省、厅级奖励4项。

目录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研究目标与内容及关键点
第四节研究方法、实验方案及可行性
第五节研究价值、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相关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第二节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及相关研究
第三节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阐述
第四节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评价
第二章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初探
——基于内容分析法对《院士思维》的考察分析
第一节内容分析方法概述
第二节内容分析法之于研究目的的阐释
第三节文献抽样
第四节研究过程概要
第五节研究结果
第六节结果讨论
第三章素质结构模型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素质模型构建的方法概述
第二节对BEI技术的反思与讨论
第三节质性访谈效标样本的确立
第四节质性访谈过程概述
第五节质性访谈资料的分析过程、结果及讨论
第四章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评价指标及量化研究
第一节评价指标编制的思路框架
第二节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评价体系的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
第四节评价指标验证性因素分析
第五节评价问卷的实证效度
第六节研究结论和小结
第五章相关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关于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的讨论
第二节核心能力与思维方式关系的讨论
第三节五因子相互关系的阐释和讨论
第四节建议与对策
第五节研究小结及未来研究方向
附件1: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调查问卷
附件2:78项素质特征词的定义及关键行为特征描述
附件3: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BEI访谈提纲
附件4: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件5: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与行为特征评价问卷
附件6:77项素质概念词的缩写词及维度划分
附件7:学科分类及调查高校编码表
附件8: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与行为特征评价问卷(修订稿)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1)个性因素。这是科学家在科学创新过程中的个性品质,这些人格表现出来的个性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动力来源。换言之,如果没有这种个性,科学活动就不太可能持续进行下去;没有这种个性品质,就不大可能引导和促进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发现。科学家个性品质反映了他们自身独特的存在方式,其实质是不同个体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通过访谈,科学家的个性因素品质主要有:坚忍执着、探索规律、勤勉性、科学进取性、严谨求实、独立自主、变革创新、挑战性、质疑性、灵活性、专业敏感性、敢于突破、超越、创新。这些因素在受访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坚韧不拔,脚踏实地,进取创新,严谨灵活”。(2)动机因素。科学家个体在科学研究中充满热情、激情以及保持持续创新的活力,其动力受两种力量的驱动:一种是基于外在因素的驱动,另一种是基于内在因素的驱动。内在动机因素有求知欲、兴趣驱动和好奇心、自信心、成就导向,这些因素促使其在科学创新过程中不断学习,保持对某一个科学问题持续性的专注和兴趣,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成就,能够“出人头地”。
外在驱动则来自一定的物质报酬、荣誉和激励性措施,从受访群体受到驱动的内容要素来看:外在的奖励固然重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这并不是促使其产生科学成就的主要原因,大多数人“需要物质报酬、荣誉称号,但并不看重物质报酬以及荣誉称号本身,是自己的荣誉自然会得到,不是自己的,也不必刻意去追求”。
ISBN751619557X,978751619557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黄小平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