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可供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利用、城市安全和地下管线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城市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1.1.1城市与城市化
1.1.2城市容量与城市空间
1.1.3城市地下空间及其发展
1.1.4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约束条件
1.2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的必要性
1.2.1城市地下管线监测的内涵
1.2.2地下管线监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1.2.3地下管线监测是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内容
1.2.4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
1.3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
1.3.1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3.2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发展与现状
1.3.3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发展趋势
1.4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发展现状
1.4.1地下管线监测发展现状
1.4.2城市发展适应性研究现状
第2章城市发展适应性理论基础
2.1城市结构及其特性
2.1.1城市结构
2.1.2城市系统特性
2.2城市可持续发展
2.2.1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2.2.2节约能源和水资源
2.2.3缓解城市发展中的矛盾
2.3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
2.3.1适应观的思想基础
2.3.2适应性及其测度
2.3.3适应性城市评价的方法基础
2.3.4传统城市建设的适应性因素
2.3.5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3章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适应性
3.1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
3.1,1城市地下管线空间布设原则和要求
3.1.2城市地下管线空间布局特点
3.1.3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隐患
3.1.4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
3.2地下管网承载力
3.2.1地下管网承载力基本概念
3.2.2地下管网承载力特征
3.2.3地下管网承载力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3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
3.3.1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需求
3.3.2地下空间资源的特征
3.3.3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适应性的关系
第4章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数据资源及处理
4.1数据源
4.1.1数据分类
4.1.2数学基础
4.1.3数据分类利用
4.2数据模型
4.2.1对象模型
4.2.2场模型
4.2.3网络模型
4.3数据获取与融合
4.3.1坐标转换
4.3.2投影转换
4.3.3格式转换
4.3.4尺度变换
4.3.5数据的提取与融合
第5章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基本方法
5.1GIS空间分析方法
5.1.1空间量算
5.1.2空间分析
5.1.3空间统计分析
5.2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5.2.1综合指数法
5.2.2层次分析法
5.2.3主成分分析法
5.2.4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5.2.5灰度关联度评价法
5.2.6模糊综合评价法
5.2.7小结
5.3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5.3.1基本原则
5.3.2指标构建及筛选
5.3.3指标标准化处理
5.3.4加权系数的确定
第6章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模型
6.1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评价
6.1.1占压分析
6.1.2净距分析
6.1.3顺序分析
6.1.4空间布置分析
6.1.5埋深分析
6.1.6穿越分析
6.1.7地下空间布局安全性综合评价
6.2地下管线承载力评价
6.2.1给水管网承载力评价
6.2.2燃气管网承载力评价
6.2.3排水管网承载力评价
6.2.4供电管网承载力评价
6.3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评价
6.3.1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分级
6.3.2地层深度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影响
6.3.3地面现状划分
6.3.4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状况评价指标
第7章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辅助系统
7.1设计目标
7.2系统设计原则
7.3系统总体架构
7.4基础平台选择
7.5数据库设计
7.5.1数据库总体结构
7.5.2数据库概念设计
7.5.3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7.6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辅助系统功能设计
7.6.1数据编辑与处理子系统
7.6.2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分析子系统
7.6.3地下管网承载力分析子系统
7.6.4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子系统
7.6.5成果展示与输出子系统
第8章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应用
8.1试点区域基本情况
8.1.1试点区域概况
8.1.2试点区域地下管线概况
8.1.3试点区域数据源
8.1.4数据处理
8.2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分析
8.2.1占压分析
8.2.2净距分析
8.2.3顺序分析
8.2.4空间布置分析
8.2.5埋深分析
8.2.6综合分析
8.3地下管网承载力分析
8.3.1给水管网承载力分析
8.3.2燃气管网承载力分析
8.4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8.4.1地面现状划分
8.4.2地下空间开发限制分区
8.4.3地下空间资源容量估算
8.5试点区域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适应性结果
8.5.1地下空间布局安全性
8.5.2地下管网承载力
8.5.3地下空间利用状况
第9章结束语
9.1主要结论
9.2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1)管线超负荷运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管线的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为增加供给,需要合理增设新的管线。因此,若管线规划不合理,空间布局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将会出现管线超负荷运行的情况,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比如,燃气管线如果超负荷运行,再加上年久老化,则会增加泄漏爆炸事件发生的概率。
2)管线占压
由于地下管线空间布局的不合理,不少地方存在管线占压的情况。地下管线被占压后将会引发诸多问题。例如,如果发生供气管线破裂,因管线占压不能及时得到检修,一方面导致市民无气可用,另一方面还将相继引发更严重的次生灾害:可能引发爆炸事件,从而导致更多危险事件发生。
3)城市“拉链马路”现象频发
伴随城市发展,地下管线建设项目也日渐增多,由于地下管线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地下管线建设中各自为政,导致地下管线布设规划不合理,路面反复开挖现象屡见不鲜,常常出现“马路拉链”现象,窨井伤人现象也时有发生,给市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4)管线应急能力薄弱
在地下管线规划设计过程中,忽视管线对自然灾害、极端气候的应急能力,导致地下管线应对抵抗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条件的能力薄弱,频繁出现安全隐患问题。
5)城市内涝问题凸显
近几年城市排水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0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cm以上时,都曾发生过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管线布设不合理,导致排水管线分布不成系统,排水能力差。同时,城市内涝容易出现雨污合流的情况,造成城市污水量增加、水资源浪费,给城市用水安全带来隐患。
3.1.4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
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问题,不能等到城市发展之后再来解决,应当在发展之前做好规划,发展之中同步统筹,发展之后才能保证其运行良好并进行有效的维护管理(刘贺明,2009)。城市的发展与地下管线的安全问题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地下管线在现代城市安全中占有的位置越来越受到关注,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前置考虑。
《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可供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利用、城市安全和地下管线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绪论
1.1城市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1.1.1城市与城市化
1.1.2城市容量与城市空间
1.1.3城市地下空间及其发展
1.1.4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约束条件
1.2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的必要性
1.2.1城市地下管线监测的内涵
1.2.2地下管线监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
1.2.3地下管线监测是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内容
1.2.4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
1.3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
1.3.1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3.2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发展与现状
1.3.3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发展趋势
1.4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发展现状
1.4.1地下管线监测发展现状
1.4.2城市发展适应性研究现状
第2章城市发展适应性理论基础
2.1城市结构及其特性
2.1.1城市结构
2.1.2城市系统特性
2.2城市可持续发展
2.2.1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2.2.2节约能源和水资源
2.2.3缓解城市发展中的矛盾
2.3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
2.3.1适应观的思想基础
2.3.2适应性及其测度
2.3.3适应性城市评价的方法基础
2.3.4传统城市建设的适应性因素
2.3.5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3章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适应性
3.1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
3.1,1城市地下管线空间布设原则和要求
3.1.2城市地下管线空间布局特点
3.1.3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隐患
3.1.4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
3.2地下管网承载力
3.2.1地下管网承载力基本概念
3.2.2地下管网承载力特征
3.2.3地下管网承载力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3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
3.3.1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的需求
3.3.2地下空间资源的特征
3.3.3地下空间资源开发与城市发展适应性的关系
第4章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数据资源及处理
4.1数据源
4.1.1数据分类
4.1.2数学基础
4.1.3数据分类利用
4.2数据模型
4.2.1对象模型
4.2.2场模型
4.2.3网络模型
4.3数据获取与融合
4.3.1坐标转换
4.3.2投影转换
4.3.3格式转换
4.3.4尺度变换
4.3.5数据的提取与融合
第5章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基本方法
5.1GIS空间分析方法
5.1.1空间量算
5.1.2空间分析
5.1.3空间统计分析
5.2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5.2.1综合指数法
5.2.2层次分析法
5.2.3主成分分析法
5.2.4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5.2.5灰度关联度评价法
5.2.6模糊综合评价法
5.2.7小结
5.3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5.3.1基本原则
5.3.2指标构建及筛选
5.3.3指标标准化处理
5.3.4加权系数的确定
第6章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适应性评价模型
6.1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评价
6.1.1占压分析
6.1.2净距分析
6.1.3顺序分析
6.1.4空间布置分析
6.1.5埋深分析
6.1.6穿越分析
6.1.7地下空间布局安全性综合评价
6.2地下管线承载力评价
6.2.1给水管网承载力评价
6.2.2燃气管网承载力评价
6.2.3排水管网承载力评价
6.2.4供电管网承载力评价
6.3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评价
6.3.1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分级
6.3.2地层深度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影响
6.3.3地面现状划分
6.3.4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状况评价指标
第7章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辅助系统
7.1设计目标
7.2系统设计原则
7.3系统总体架构
7.4基础平台选择
7.5数据库设计
7.5.1数据库总体结构
7.5.2数据库概念设计
7.5.3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7.6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辅助系统功能设计
7.6.1数据编辑与处理子系统
7.6.2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分析子系统
7.6.3地下管网承载力分析子系统
7.6.4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子系统
7.6.5成果展示与输出子系统
第8章地下管线监测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分析应用
8.1试点区域基本情况
8.1.1试点区域概况
8.1.2试点区域地下管线概况
8.1.3试点区域数据源
8.1.4数据处理
8.2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分析
8.2.1占压分析
8.2.2净距分析
8.2.3顺序分析
8.2.4空间布置分析
8.2.5埋深分析
8.2.6综合分析
8.3地下管网承载力分析
8.3.1给水管网承载力分析
8.3.2燃气管网承载力分析
8.4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8.4.1地面现状划分
8.4.2地下空间开发限制分区
8.4.3地下空间资源容量估算
8.5试点区域地下管线与城市发展适应性结果
8.5.1地下空间布局安全性
8.5.2地下管网承载力
8.5.3地下空间利用状况
第9章结束语
9.1主要结论
9.2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1)管线超负荷运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管线的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为增加供给,需要合理增设新的管线。因此,若管线规划不合理,空间布局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将会出现管线超负荷运行的情况,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比如,燃气管线如果超负荷运行,再加上年久老化,则会增加泄漏爆炸事件发生的概率。
2)管线占压
由于地下管线空间布局的不合理,不少地方存在管线占压的情况。地下管线被占压后将会引发诸多问题。例如,如果发生供气管线破裂,因管线占压不能及时得到检修,一方面导致市民无气可用,另一方面还将相继引发更严重的次生灾害:可能引发爆炸事件,从而导致更多危险事件发生。
3)城市“拉链马路”现象频发
伴随城市发展,地下管线建设项目也日渐增多,由于地下管线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地下管线建设中各自为政,导致地下管线布设规划不合理,路面反复开挖现象屡见不鲜,常常出现“马路拉链”现象,窨井伤人现象也时有发生,给市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4)管线应急能力薄弱
在地下管线规划设计过程中,忽视管线对自然灾害、极端气候的应急能力,导致地下管线应对抵抗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条件的能力薄弱,频繁出现安全隐患问题。
5)城市内涝问题凸显
近几年城市排水问题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08~2010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cm以上时,都曾发生过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管线布设不合理,导致排水管线分布不成系统,排水能力差。同时,城市内涝容易出现雨污合流的情况,造成城市污水量增加、水资源浪费,给城市用水安全带来隐患。
3.1.4地下管线空间布局安全性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
城市地下管线安全问题,不能等到城市发展之后再来解决,应当在发展之前做好规划,发展之中同步统筹,发展之后才能保证其运行良好并进行有效的维护管理(刘贺明,2009)。城市的发展与地下管线的安全问题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地下管线在现代城市安全中占有的位置越来越受到关注,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前置考虑。
ISBN | 9787030520296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王泽根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