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融合时代的传媒艺术》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俊,中国传媒大学教师,《现代传播》责任编辑,为我国传媒艺术学领域第壹个博士学位获授者。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论文多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转载、转摘;出版学术专著、编著、教材4部作为第壹或主要参加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2项,其他国家省部级课题10项。多次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奖项。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部、台湾电视台新闻部参与采编播工作。曾赴英国牛津大学等境外高校进修访学,兼仟首都文化智库顾问,多家CSSCI核心期刊审稿专家;参与中央电视台及省级卫视诸多重点节目的策划与评价。
目录
Contents
序一胡智锋
序二郑贞铭
引言
上编艺术融合:作为艺术类型的传媒艺术
第一章传媒艺术的命名界定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现实与历史的探问
第二节交叉的界定:何谓传媒艺术族群
第三节科技性:传媒艺术基本特征之一
第四节媒介性:传媒艺术基本特征之二
第五节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基本特征之三
第二章传媒艺术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状态
第一节传媒艺术的实践前奏与研究前奏
第二节传媒艺术研究与传媒艺术学建构
第三节实践示例:综艺大时代的井喷景观
中编媒介融合:作为传播策略的传媒艺术
第三章对内:赋权生态下传统媒体如何转型传播策略
第一节赋权时代里的新闻之变:基于时政新闻的突破口
第二节传媒领导者的素养提升:传统媒体发展的关键点
第三节整体性策略:融合时代电视是否将死与活力何在
第四章对外:融合时代里中国传媒如何面对国际传播
第一节中国形象与软实力的困境:亟待提高的中国国际传播力
第二节主体、诉求、渠道、类型: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四重策略
下编文化融合:作为文化景观的传媒艺术
第五章自由化、去核化、消费化:传媒艺术文化特征
第一节艺术创作的模拟/虚拟与自由文化
第二节艺术传播的去中心与后现代文化
第三节艺术接受的资本逻辑与消费文化
第六章均一化、欲望化、庸常化:传媒艺术文化批判
第一节文化目标性反思:被均一化的人
第二节文化手段性反思:被欲望化的人
第三节文化结果性反思:被庸常化的人
第四节终问:追寻爱与善意的传媒艺术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不似传统艺术,传媒艺术除摄影外,已不再多只表现世界的一个场景定格,或只是即时展现、即时反馈,而是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比如一部电影的时间)“连续不断”地模拟/虚拟、现实世界的样子。恰好,现实世界也是以这种“连续不断”的时间线的状态存在的,所以这种对现实世界“类似性”的追求也就更加逼真。这种模拟/虚拟还通过大众传播最大限度地影响无限多的艺术接受者。
传媒艺术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世界如此不断地复制传播,不断让接受者不自觉地笃定:“仿真世界”便是现实世界,并让艺术接受者习以为常地依据“仿真世界”去判断与思考。
第二,“关系”的相似:对模拟/虚拟世界深信不疑的基础。
在客观真实世界中,我们对“物”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自“物”与其外部环境(如外部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之间的真实关系。而在模拟/虚拟世界中,同样为我们预先设计好了虚拟之“物”,以及虚拟“物”的外部环境(如虚拟的时间与空间),这一套系统和客观真实世界是一样的。这让我们有了对模拟/虚拟内容深信不疑的基础,即我们在模拟/虚拟时空的感受与在现实时空的感受极为类似(如在过程、环境和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
《融合时代的传媒艺术》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俊,中国传媒大学教师,《现代传播》责任编辑,为我国传媒艺术学领域第壹个博士学位获授者。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论文多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转载、转摘;出版学术专著、编著、教材4部作为第壹或主要参加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2项,其他国家省部级课题10项。多次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奖项。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部、台湾电视台新闻部参与采编播工作。曾赴英国牛津大学等境外高校进修访学,兼仟首都文化智库顾问,多家CSSCI核心期刊审稿专家;参与中央电视台及省级卫视诸多重点节目的策划与评价。
目录
Contents
序一胡智锋
序二郑贞铭
引言
上编艺术融合:作为艺术类型的传媒艺术
第一章传媒艺术的命名界定与基本特征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现实与历史的探问
第二节交叉的界定:何谓传媒艺术族群
第三节科技性:传媒艺术基本特征之一
第四节媒介性:传媒艺术基本特征之二
第五节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基本特征之三
第二章传媒艺术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状态
第一节传媒艺术的实践前奏与研究前奏
第二节传媒艺术研究与传媒艺术学建构
第三节实践示例:综艺大时代的井喷景观
中编媒介融合:作为传播策略的传媒艺术
第三章对内:赋权生态下传统媒体如何转型传播策略
第一节赋权时代里的新闻之变:基于时政新闻的突破口
第二节传媒领导者的素养提升:传统媒体发展的关键点
第三节整体性策略:融合时代电视是否将死与活力何在
第四章对外:融合时代里中国传媒如何面对国际传播
第一节中国形象与软实力的困境:亟待提高的中国国际传播力
第二节主体、诉求、渠道、类型: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四重策略
下编文化融合:作为文化景观的传媒艺术
第五章自由化、去核化、消费化:传媒艺术文化特征
第一节艺术创作的模拟/虚拟与自由文化
第二节艺术传播的去中心与后现代文化
第三节艺术接受的资本逻辑与消费文化
第六章均一化、欲望化、庸常化:传媒艺术文化批判
第一节文化目标性反思:被均一化的人
第二节文化手段性反思:被欲望化的人
第三节文化结果性反思:被庸常化的人
第四节终问:追寻爱与善意的传媒艺术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不似传统艺术,传媒艺术除摄影外,已不再多只表现世界的一个场景定格,或只是即时展现、即时反馈,而是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比如一部电影的时间)“连续不断”地模拟/虚拟、现实世界的样子。恰好,现实世界也是以这种“连续不断”的时间线的状态存在的,所以这种对现实世界“类似性”的追求也就更加逼真。这种模拟/虚拟还通过大众传播最大限度地影响无限多的艺术接受者。
传媒艺术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世界如此不断地复制传播,不断让接受者不自觉地笃定:“仿真世界”便是现实世界,并让艺术接受者习以为常地依据“仿真世界”去判断与思考。
第二,“关系”的相似:对模拟/虚拟世界深信不疑的基础。
在客观真实世界中,我们对“物”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自“物”与其外部环境(如外部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之间的真实关系。而在模拟/虚拟世界中,同样为我们预先设计好了虚拟之“物”,以及虚拟“物”的外部环境(如虚拟的时间与空间),这一套系统和客观真实世界是一样的。这让我们有了对模拟/虚拟内容深信不疑的基础,即我们在模拟/虚拟时空的感受与在现实时空的感受极为类似(如在过程、环境和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
ISBN | 9787565718809,7565718807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刘俊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