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二(套装共2册)》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中二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中二年级(下册)》共2册。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中二年级(上册)》目录:
经典文学篇
第一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第二节庄子《逍遥游》
第三节韩非子《说难》
华夏文化篇
第一节先秦到汉代的文化融合
第二节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文化融合
第三节宋金元时期的文化融合
第四节明清时期的文化融合
杰出人物篇
第一节孙武
第二节诸葛亮
第三节岳飞
第四节郑成功
古代科技篇
第一节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第二节古代的历法成就
传统美德篇
第一节“礼”的内涵
第二节践行礼德的楷模
地域文化篇
第一节江南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江南的书法与绘画
第三节江南的古典园林艺术
文化遗产篇
第一节五台山与终南山
第二节嵩岳山与九华山
第三节普陀山与衡岳山
第四节峨眉山与鸡足山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中二年级(下册)》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礼的一些重要论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主要有:
一、“克己复礼”。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西周建立起来的礼治秩序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当时的情况是,“周室衰,礼法堕”,而诸侯也是贵族世卿专权,如齐之田氏,晋之六卿,鲁之三家,即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目睹这种种现象,与礼治下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对照,孔子非常气愤。当孔子听说鲁国三位权臣祭祀祖先唱着“雍”来撤除祭物时,就斥责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而当听说季平子竟然比照天子的标准,“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更加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面对当时如此不堪的社会现实,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所谓“复礼”就是回归于“礼”。当时不仅社会下层的人不照礼行事而“犯上作乱”,即使社会上层的人也不照礼行事。孔子认为,其所以不照礼行事,是因为人们都愿意满足他们自己的欲求,照着自己的欲求行事,所以复礼必须“克己”。“克”是战胜的意思,“克己”就是要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求,能“克己”自然就“复礼”了。
二、“正名”的理论。为了维护周礼的尊严,为了贯彻亲亲尊尊的原则,孔子又提出了“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正名”就是整顿某些人特别是在位的人与他的身份不相符合的言论和行动,是维护礼的重要主张。孔子认为,礼治制度之所以产生,是为了确定各人与其名分相符的思想和行为,正名就是使名实相符。
正名就是改变“礼崩乐坏”的状况,按照礼的要求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谨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也就是“齐之以礼”。事实上为君、为臣、为父、为子的人,都合乎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之道,这就是“天下有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二(套装共2册)》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中二年级(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中二年级(下册)》共2册。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中二年级(上册)》目录:
经典文学篇
第一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第二节庄子《逍遥游》
第三节韩非子《说难》
华夏文化篇
第一节先秦到汉代的文化融合
第二节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文化融合
第三节宋金元时期的文化融合
第四节明清时期的文化融合
杰出人物篇
第一节孙武
第二节诸葛亮
第三节岳飞
第四节郑成功
古代科技篇
第一节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第二节古代的历法成就
传统美德篇
第一节“礼”的内涵
第二节践行礼德的楷模
地域文化篇
第一节江南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江南的书法与绘画
第三节江南的古典园林艺术
文化遗产篇
第一节五台山与终南山
第二节嵩岳山与九华山
第三节普陀山与衡岳山
第四节峨眉山与鸡足山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中二年级(下册)》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礼的一些重要论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主要有:
一、“克己复礼”。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西周建立起来的礼治秩序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当时的情况是,“周室衰,礼法堕”,而诸侯也是贵族世卿专权,如齐之田氏,晋之六卿,鲁之三家,即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目睹这种种现象,与礼治下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对照,孔子非常气愤。当孔子听说鲁国三位权臣祭祀祖先唱着“雍”来撤除祭物时,就斥责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而当听说季平子竟然比照天子的标准,“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更加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面对当时如此不堪的社会现实,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所谓“复礼”就是回归于“礼”。当时不仅社会下层的人不照礼行事而“犯上作乱”,即使社会上层的人也不照礼行事。孔子认为,其所以不照礼行事,是因为人们都愿意满足他们自己的欲求,照着自己的欲求行事,所以复礼必须“克己”。“克”是战胜的意思,“克己”就是要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求,能“克己”自然就“复礼”了。
二、“正名”的理论。为了维护周礼的尊严,为了贯彻亲亲尊尊的原则,孔子又提出了“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正名”就是整顿某些人特别是在位的人与他的身份不相符合的言论和行动,是维护礼的重要主张。孔子认为,礼治制度之所以产生,是为了确定各人与其名分相符的思想和行为,正名就是使名实相符。
正名就是改变“礼崩乐坏”的状况,按照礼的要求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谨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也就是“齐之以礼”。事实上为君、为臣、为父、为子的人,都合乎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之道,这就是“天下有道”。
ISBN | 9789900398127 |
---|---|
出版社 | 北京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编写组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