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978751163069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目录

第一章休闲农业概述()

第一节休闲农业基本理论()

第二节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第四节休闲农业的经典案例()

第二章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第二节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第三节农家乐旅游模式()

第四节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第五节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第六节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第七节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第三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源()

第一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第二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征和功能()

第三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源()

第四章乡村旅游的设计()

第一节乡村旅游游览的设计原则()

第二节乡村旅游购物活动的管理()

第三节乡村旅游游憩设施的配备()

第四节乡村旅游的环境保护()

第五章乡村旅游的开发()

第一节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第二节古村落旅游开发()

第三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第六章乡村旅游的筹办与营销()

第一节乡村旅游的筹办()

第二节乡村旅游的营销()

第三节乡村旅游的管理()

第七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政策法规()

第一节国家相关政策()

第二节地方相关政策()

第三节经营管理法规()

第四节环境保护法规()

参考文献()

序言

前言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过程和乡土民俗文化,经过项目可行论证、主题创意策划、系统规划设计和精心配套建设,达到能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自然观光、消费购物、农事体验、游乐活动、养生度假等多种服务的新型高效产业形态。其重大意义在于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缩短了农产品流通环节,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互动交流,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与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和拓展了农业的加工增值功能、休闲服务功能、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体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科普教育功能和示范推广功能,引领农业、农村、农民向现代化方向迈进。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步入良好的发展机遇期。
本书围绕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编写而成。全书共7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休闲农业概述、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源、乡村旅游的设计、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旅游的筹办与营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政策法规等内容。在编排结构上,尽可能由浅入深,以适应农民学习规律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适应农民朋友的文化水平;在内容选取上,既包括理论探索,又展示了大量的经典案例。
由于编写时间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及时修订。

编者2017年3月

文摘

第一章 休闲农业概述
第一节 休闲农业基本理论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
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从时空特点来看,休闲农业具有时间上的季节性,注重布局上的绿色生态性,重视资源整合和城乡关系的协调性。
二、休闲农业的功能
1休闲性
休闲性是指依某些作物或养殖动物,构成多种具有观光、休闲和娱乐性产品,供人们欣赏和休闲。在不同类型观光农业区设计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在树林中设吊床、秋千;在海滨滩涂区踩文蛤、跳迪斯科舞;在水塘垂钓、抓鱼、套鸭子;在草原区设跑马场,开展骑马、赛马等娱乐活动。
2观赏性
观赏性是指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和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品种繁多,特别是那些千姿百态的农作物、林草和花木,对城市居民是奇趣无穷。这种观奇活动,使游人获得绿色植物形、色、味等多种美感。从农业本身看它是人工产物,如各种农作物、人工林、养殖动物等,它们既需人工培育,同时,又要靠大气、光热、降水等自然条件完成其生长周期,整个环境又属于田园旷野,因此,观光农业具有浓厚的大自然意趣和丰富的观赏性。
3参与性
让游人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让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例如,对其有趣的观光农业项目,让游人模仿和学习,如嫁接、割胶、挖薯、摘果、捕捞、挤奶、放牧、植稻、种菜等,还可以开展当一天农民的活动,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从而了解农业生产,增长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4文化性
观光休闲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的,因此,观光农业的目标市场在城市,观光休闲农业经营者必须认识这种市场定位的特点,研究城市旅游客源市场及其对观光休闲农业功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按季节特点开设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如体验种植活动在春季,采摘农业果实在秋季,森林疗养在夏季,狩猎在冬季。这样可以利用季节,定位市场,扩大游客来源。
三、休闲农业的类型
休闲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
1按区域位置分
(1)城市郊区型。一般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好,农业特色突出,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发展休闲农业条件优越。
(2)景区周边型。一般靠近旅游景区,农业产品丰富,农村环境好,农民经营意识强,有利于休闲农业发展。
(3)风情村寨型。一般具有民族民俗风情,地域特色鲜明,农村土特产品丰富,可吸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4)基地带动型。农业种养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可以让游客采摘、品尝农产品,参与农业活动,购买农产品。
(5)资源带动型。农业资源有森林、湖泊、草原、湿地等,可以发展森林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生态休闲等休闲旅游业。
2按产业分
(1)休闲种植业。休闲种植业
指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现代化种植业。它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最新成果。如引进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观赏花卉作物,组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自摘水果园、农俗园、农果品尝中心。
(2)休闲林业。休闲林业
指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林果园、绿色造型公园等。开发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所具有的多种旅游功能和观光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间场所。
(3)休闲牧业。
休闲牧业指具有观光休闲性的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为游人提供观光、休闲和参与牧业生活的风趣和乐趣。如奶牛观光、草原放牧、马场比赛、猎场狩猎等各项活动。
(4)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指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具有观光、休闲、参与功能的旅游项目,如参观捕鱼、驾驶渔船、水中垂钓、品尝水鲜、参与捕捞活动等,还可能让游人学习养殖技术。
(5)休闲副业。
休闲副业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过程,都可作为观光副业项目进行开发。如利用竹子、麦秸、玉米叶等编织多种美术工艺品;南方利用椰子壳制作、兼有实用和纪念用途的茶具,云南利用棕榈编织的小人、脸谱及玩具等,可能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手艺或组织游人自己参加编织活动。
(6)观光休闲生态农业。
建立农林牧渔综合利用土地的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彩的绿色保健食品。为了给游人提供观赏和休闲的良好生产环境和场所,发展林果粮间作、农林牧结合、桑基鱼塘等农业生态景观、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形成的桑、鱼、蔗互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景观。
3按功能分
(1)观光农园。利用花园、果园、茶园、药园和菜园等,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拔菜、赏花、购物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2)休闲农园。利用农业优美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为游客提供欣赏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生态及文化等活动。
(3)科技农园。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耕栽培、农技博物馆等项目,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学习、体验等活动。
(4)生态农园。以农业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绿色农园等,为游客提生态休闲、生态教育、生态餐饮等活动。
(5)休闲渔园。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为游客提供垂钓、观赏、餐饮等活动。
(6)市民农园。农民将土地分成若干小块(一般以一分地为宜),将这些小块地出租给城里市民,根据市民要求,由农业园人员负责经营管理,节假日城里人去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7)农业公园。利用农业环境和主导农业,营造农业景观,设立农业功能区,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活动。
四、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发展休闲农业具有3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三是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第二节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外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自19世纪60年代休闲农业出现起,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过程可大致归纳为3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扩展阶段。
1萌芽阶段
即开始出现观光农业旅游活动,但只是城市居民到乡村去欣赏自然风光。
19世纪初,农业蕴涵的观光旅游价值逐步显现出来。19世纪30年代,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为了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人们渴望到农村享受暂时的悠闲与宁静,体验乡村生活。于是农业旅游在欧洲大陆兴起。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休闲农业的产生。当时的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体味农野间的趣味,他们与农民一起吃饭,一同劳作,搭建帐篷野营,或直接在农民家中留宿。
2发展阶段
即具有观光职能的专类农园开始出现,逐步替代仅对大田景观的观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交通拥堵、环境的污染,加之日益激烈的工作竞争,都使得人们倍感疲倦。而乡村环境所形成的森林、郊野、农场等资源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于放松身心的渴望,于是,具有观光职能的农园开始大量涌现。农园内的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游、食、住、购等多种方式,同时,还产生了相应的专职服务人员,这标志着休闲农业打破传统农业的束缚,成为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型产业。
3扩展阶段
即参与性、现代化的旅游模式替代传统型、静态、休憩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更多地参与实践,亲身体会农事活动的乐趣成为越来越多旅客的需求,于是广泛参与性的多元化、特色化休闲项目被广泛开发并推广,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旅游方式。
二、我国休闲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具体发展阶段如下。
1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旅游,举办荔枝节、桃花节、西瓜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如广东省深圳市举办了荔枝节活动,吸引城里人前来观光旅游,并借此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收到了良好效果。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景区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针对京津唐游客市场推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多项旅游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2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
该阶段正处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在这样背景下,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番禺区化龙农业大观园、河北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江苏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四川成都郫县农家乐、福建武夷山观光茶园等。这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
3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至今)
该阶段处于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全面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始强烈,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1)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
(2)更加注重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
(3)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技性的旅游项目开始融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4)政府积极关注和支持,组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评定标准和管理条例,使休闲农业园区开始走向规范化管理,保证了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5)休闲农业的功能由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
第三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欧洲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意大利
1865年,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标志着休闲农业的产生,当时的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体会农野间的趣味,他们与农民一起吃饭,一同劳作,搭建帐篷野营,或直接在农民家中留宿。作为意大利旅游业中的新秀,20世纪70年代农业旅游被人们称为“绿色假期”,可见其兴盛之势。随着“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逐步成为意大利人的新生活观念,农业旅游也已逐步发展成为集现代化都市生活、新型生态环境景观、丰富民情民俗于一体的新型产业。
2德国
德国的休闲农业最初源于Klien Garden。Klien Garden是当时许多德国人为享受亲自栽培作物的乐趣,在自家庭院中划分的小块园艺用地形式。到19世纪后半叶德国推行“市民农园”体制,这成为了德国休闲农业的真正发端。那时,德国政府为每户居民提供一小块荒地,让他们用作自家的小菜园,以实现蔬菜的自给自足,其目的是:树立健康生活理念,让住在狭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够获取充足的营养。历经多年的发展“市民农园”的主旨已成为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机会,使久居都市的人享受田园之乐。目前,“市民农园”呈兴旺发展之势,其产品总产值已占到德国农业总产值的1/3。
3法国
法国休闲农业是由政府、社会团体和农民协会来推动发展的。最初,农业旅游只是贵族的消遣活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5天工作制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人到田野欣赏自然风光、品尝特产,有兴趣的甚至亲自参与农活,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工人菜园”的发展,使法国的农业旅游渐渐兴盛。现在法国旅游收入的1/4来源于农业旅游,每年约700亿法郎的收益使农业旅游成为法国的重要支柱产业。
1998年,法国农业会议常设委员会(APCA)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服务接待处(Le Relais Agriculturd et Tourisme),并联合法国农业经营者工会联盟(FIVSEA)、法国农会与互动联盟(CNMCCA)和国家青年农民中心(CNJA)等专业农业组织,设计研发了“欢迎莅临农场(Bienvenue à la ferme)”组织网络,当时有3 000多个农户加盟。APCA与农业服务接待处还将法国的农场划分为三大类型,即美食品尝类、休闲类和住宿类,三大类农场又以其不同的属性分为9个系列: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农场客栈、暂住农场、露营农场、骑马农场、狩猎农场、教学农场和探索农场,组织网络不仅提供辅助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为农场日常经营提供必要的帮助,还制定了专门的条例,有效区分市场,严格规范农场行为,禁止售卖或采买远方农场的农产品类型,以保证每个农场都别具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从而提高法国农场旅游的竞争指数。
4英国
英国的国家公园和早期的一些私人庄园(现已归为国家所有,属观光型农业公园)是英国休闲农业的发源。1981年以来,受到国内经济问题的困扰及欧盟对农业结构支持的变化等因素影响,英国农业一度陷入困境,而休闲农业成为了提高农民收益、拯救农业的好的选择。据资料显示,英国约有197%的农民从事农业旅游服务业,1994年,休闲农业给每户农民带来约1万美元的额外收入,63%的农民认为休闲农业是未来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他们极其重要。
二、美洲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了食物生产过剩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着力推行农地转移计划,即协助农民转移农地的非农业使用,并在经费和技术上提供相应支持。这一举措有力地推进了美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到农村去骑马、骑牛,重温农村生活成为一种风尚。到了80—90年代,度假农场、早餐加住宿的乡村旅馆以及商业旅游等形式都已十分普遍。据资料记载,2004年约5万家农场从农业旅游中获得总数约955亿美元的额外收入,其中骑马和农场度假最为普遍,且面积在hm2以上的农场旅游收入最高。
美国的休闲农业特色除规模化外,还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农业旅游发展。其专门设有全国农业法规中心,其法律法规可划分为三大类:一般法律(大多数农业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遵循的法规)、雇员法(农业旅游经营者雇佣工人时要依据的法律)和经营范围法(农业旅游经营者经营的农业用地只能从事农业活动,要改变土地用途需经过相关部门审批核准)。另外,还专门设有对经营者的保护性法规。
三、亚洲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日本
20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村土地普遍出现过疏化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都市农业就是举措之一。日本的休闲农业是定位于“特大国际化大都市局部地区”的都市农业,是以工业及科技优势为依托的产业格局,它起着“食”与“绿”两方面作用(即为市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新鲜的农副产品;为市民营造生存所需的绿色生态环境,发挥其保持生态平衡,抗灾防灾等公益功能)。经营形态主要包括银发族农园、市民农园、农业公园、观光农园、观光渔村、民俗农庄、体验农业园。
2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为了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政府有效引导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充分发掘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已成立高新科技农业开发区10个,建成10个农业科技公园,兼有生产与游览功能的农业生态走廊50条。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构建世界一流的花园景观生态环境,同时每年还能吸引500多万名旅客,年创汇超50亿美元,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绿色旅游王国”。
3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首次开办了荔枝节,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仿效。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目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如农家乐、文化风情游、采摘节等多种形式,已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但是,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整体规划,导致了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缺乏特色、规模偏小、品位不高、恶性竞争、管理不善、服务落后、环境受损等问题,同时,因缺乏有效法律法规的规范而导致的土地流转纠纷、非法占地等问题,也浮现出来。因此,借鉴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节休闲农业的经典案例
一、国外休闲农业经典案例
1韩国——周末农场型
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形式为“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以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为例:大酱村首先抓住游客好奇心出奇制胜的由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利用当地原生材料采用韩国传统手艺制作养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酱,既符合现代人的养生学,还可以让游客亲临原初生活状态下的大酱村,同时,节省资本、传承民俗文化特色。此外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还特别准备了以3 000个大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绿茶冥想体验,赤脚漫步树林及美味健康的大酱拌饭,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性,体现了乡村旅游的就地取材、地域特色浓郁的同时,迎合了修身养性的市场需求,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客源。
值得学习的经验:以“奇”为突破口,和尚与大提琴家共同经营是创意的奇特,配合这样的理念,开展3 000个大酱缸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会,是实践的奇特,同时,将韩国泡菜、大酱拌饭为核心招牌突出乡土气息,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
2亚洲发达国家——生态交流型
相对于欧美,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的亚洲发达国家发展速度却极其迅速。以体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杂志和报纸在当今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需要高涨的背景下人气非常旺盛,因此生态交流型的乡村旅游在该地区受到欢迎。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大王山葵农场,该农场以黑泽明导演的电影《梦》拍摄地点而闻名日本全国,每年吸引约120万访客旅游。这种以农场为依托,以媒体传播为宣传手段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
值得学习的经验:宣传手段,通过影视作品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升品牌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宣传乡村旅游目的地,更重要的是提示休闲农业经营者宣传促销的重要性。
3欧洲——乡野农庄型
欧洲国家休闲农业发展最早,并形成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形态,在这之中,“民宿农庄”“度假农庄”尤为典型。这种形态的旅游或以度假为主的民宿农庄、露营农场、或以美食品尝为主的农场饭店开展,也有以适应欧洲居民习俗的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和狩猎农场等形式发展起来。例如,在法国、奥地利、英国农村,将旅游住宿附加球场、赛马场、钓鱼场、园林等设施,迎合休闲旅游者需求。
值得学习的经验:增加休闲农业的参与性项目,欧洲国家这种休闲农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由赛马、高尔夫球、钓鱼等实际参与性活动的催生而形成的,可见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其参与性项目的重要性,民俗、露营、美食品尝等进行当地特色化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之一。
4法国——普罗旺斯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各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5澳洲——葡萄酒庄园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具有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地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二、国内休闲农业经典案例
1江苏华西村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的华西村,依托休闲农业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示范村,其推出的“农家乐趣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满足了都市人们体验农家生活、追求休闲、度假的需求,同时,开辟了农家乐特色游,住传统农舍、烧传统锅灶、用传统厨具,自钓活鱼、自摘蔬菜、自饮自娱,让城市游客不仅尝到鲜美地道的农家菜,也感受到农村和农家生活的新鲜和乐趣。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容,也为华西村提供了一个有效致富之道(图1-1)。
图1-1江苏华西村
值得学习的经验:传统特色项目的深度挖掘,产品多样化发展。开展了“农家乐趣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的同时,通过住传统农舍、烧传统锅灶、用传统厨具,自钓活鱼、自摘蔬菜体现了乡村特色。
2成都“五朵金花”
以花卉产业为载体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五朵金花”是成都锦江区三圣乡的五个村雅称。采取自主经营、合作联营、出租经营等方式,该区域的农户依托特色农居,推出休闲观光、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多样化的休闲农业项目,现已形成了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篙花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等著名休闲农业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休闲农业开发的典范(图1-2至图1-6)。
图1-2红砂村的“花乡农居”

图1-3幸福村的“幸福梅林”

图1-4驸马村的“东篙花园”

图1-5万福村的“荷塘月色”

图1-6江家村的“江家菜地”
值得学习的经验:发挥区域合作优势,突出主题产业载体,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瓶颈之一就是力量单薄,无论是资金、基础设施还是所依托的景区资源,基本上每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相关问题,所以,在“五朵金花”的案例中,将5个村子联合起来,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旅游的区域合作发展,增加项目发展的凝聚力提供了突破口。
3嘉善休闲农业
嘉善县通过积极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以碧云花园为代表的农业园区型,以浙北桃花岛为代表的基地拓展型,以汾湖休闲观光农业带为代表的资源景观型,以祥盛休闲农业园、龙洲休闲渔业园为代表的特色产品型,以西塘荷池村、陶庄渔民公园为代表的“农家乐”型等多种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并于2011年3月嘉善县获得了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的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图1-7)。
图1-7浙北桃花岛

值得学习的经验:休闲农业的休闲化,随着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产业转换的过程中,嘉善休闲农业将观光业和休闲业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乡村旅游的与时俱进开辟了一条道路。
4贵州余庆白泥坝区现代农业旅游规划
余庆地处黔北南陲,系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四地州(市)的结合部。北与湄潭,东与石阡、凤冈,南与黄平、施秉,西与瓮安接壤。北部、中部为乌江河谷阶地,县城所在的白泥盆地,是贵州省著名的万亩大坝之一。规划区紧靠余庆县县城,白泥万亩(1亩=667m2,下同)大坝是贵州省19个万亩大坝和全国100个万亩大坝之一,是余庆县粮食生产的主要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发展优势(图1-8)。
图1-8白泥坝区现代农业观光园

值得学习的经验:水资源是开展休闲农业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流动的水能有效地带活乡村旅游,让乡村充满活力;亲水性的旅游项目,更容易让游客体验最为原始的乡村生活场景。所以本次设计充分依托余庆县自身的山、水景观特色,充分挖掘和提炼地段中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有机的设计使人在规划区中充分感受到山、水,突出山、城、水、绿交融的生态格局,从而形成深刻的旅游印象。
【拓展阅读】
打造休闲农业的20个概念
理解如下20个概念,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休闲农业,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1什么叫慢生活
“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积极的奋斗,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指标的今天,少数人仍然保有快乐人生的能力,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我们的休闲农庄也可把综合接待区营造为慢生活区。
2什么叫乐生活
活,是一个西方传来的新兴生活型态族群,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过生活,强调“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是乐活的核心理念。农庄也可牵头成立同城的乐活会、乐活汇、乐活圈、乐活社、乐活俱乐部。
3什么叫“第三地”
第三地是一个舶来词,也称第三生活空间,其含义是,人们除家庭和办公之外的第三个经常光顾的地方,多为酒吧、咖啡馆、私人俱乐部等。人们生活状态的“三分式”:现代人的时间分为工作、休息、生活,人的关系分为亲人、同事、朋友,所以,相对应的活动场所也就分为家、办公室、“第三地”。
4什么叫众筹农业
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由发起人、支持者、平台构成。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众筹农业是CSA社区支持农业和团购的升级版,发起人并不一定是因为缺少启动资金,而是通过众筹让消费者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固定的消费群体,并迅速带动相关消费圈子,同时,也满足了参与者自娱自乐、自给自足、扩大社交、投资理财的需求。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项目而言,可以拿出一些子项目对外众筹,不失为一种融资、融智、融人气的好策略。
5CSA是什么意思
CSA是“社区支持农业”的简称,一种新型农场经营模式。CSA模式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瑞士,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生产有机食品并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达成供需协议,并直接由农场送上门。之后,这种模式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并且有了改良。
6什么是自然农法
自然农法相当于国内的有机农业,只是名字更贴切。“土地是物质,物质由土地产生又回归土地”,这种闪烁着环境科学尤其是生态学中以生命为中心的物质循环法则的光辉思想就是自然农法的基本点。自然农法对我们发展休闲农业还有很多启示,一方面,我们可以按照自然农法生产优质天然农产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自然农法进行外延拓展,增加一些特色体验项目。
7什么是母本园
母本园指提供优良接穗、插条、芽苗、种子和砧木等为果树苗木繁殖材料的场所。包括良种母本园和砧木母本园。前者要求有适宜的自然环境条件,灾害性天气少;品种典型纯一;采用优良的农业技术措施;选择无病毒和无重要病虫害、特别是无检疫对象病虫害的地区;园地周围没有中间寄生植物,有条件的需进行隔离。后者除有计划地新建外,可将野生砧木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有成片的典型性较高的野生砧木林,通过选择,去杂去劣,改建成砧木母本园。
8什么是老种子保护园
自古以来,农民在自家菜园里种菜,种子都是去年留下的。年复一年,代代相传,那些老种子从未消逝过。休闲农业园区可采取有机种植保留方式,首先通过民间的力量,如公益组织以及个人,收集各地濒危的老种子,然后给老种子建立档案,储存于简单得种子储存库,每年由有机农场开辟一块耕地,种植老种子,通过每年的种植来更新储存的种子,同时,还可以将收获的蔬果供消费者食用,让蔬菜的老口味回归餐桌。
9什么是农业综合体
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融合工业、旅游、创意、地产、会展、博览、文化、商贸、娱乐等3个以上产业的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产业结合体。包括区域性综合体、农园综合体、农博综合体、主题产业综合体、卖场综合体等形态。农业综合体,就是用工业化发展理念,借鉴城市综合体概念提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载体形式。
10何为无印良品
其本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追踪无印良品的本源,它既不是品牌,也不是乐队,而是专指只供皇家使用,在世袭的小作坊中,经历数代工艺沉淀,全部由人手制作而成的产品。由于产量稀少,也没有所谓商标,它们的价值已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也由于做工精美以及极具收藏价值的稀缺性和增值性,无印良品早已成为上层人士争相推崇的精神标签,称得上是藏品中的珍品。
11何为伴手礼
以往的华人社会为农业社会,人情味浓厚,凡出外或是回乡,为表关怀与礼数,都会携带随手的小礼物送给亲友。这些随手的伴手礼并不是价值不菲的名贵产品,而是代表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只是一份小小的伴手却代表送礼者的心意,可谓礼轻情意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都成了伴手礼的代名词。
12什么是农夫市集
农夫市集是由一群关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消费者志愿发起,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让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流,既帮助消费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也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鼓励更多农户从事有机农业,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食品安全、实践公平贸易。农夫市集也是小农生产的安全农产品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的平台,休闲农庄举办农夫市集,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民的发展增收,体现农庄的公益形象,营造农庄卖场氛围。
13什么是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就是将旅游活动、度假方式等消费行为的排碳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既能益智益体,放松心身,保持优雅的生活方式,又在环境资源承载的范围内。
14什么是亲子旅游
亲子旅游是继家庭旅游细分后产生的,更具体的,更关注与孩子的需求相关的一种旅游形式。其活动范围较小,一般局限于家长所在城市及附近所辖县市,目的是培养小孩的认知和自理能力。6~12岁:这个年纪的孩子比较好动,所以选择主题公园、海滩、登山等简单的户外旅游就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12~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参与到旅游的计划,到目的地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
15什么是乡村游学营地
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
所谓游学即是一个“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乡村游学是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乡村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和游玩,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简单的学,在学习之中潜移默化的体验人生,在体验当中学习。休闲农庄可以结合夏令营、冬令营、周末营以及青少年第二课堂的形式,把自然生态教育、趣味知识教育、传统国学教育、手工技能教育、艺术特长教育、职业体验教育等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建设当地独具特色的青少年游学营地。
16什么是“无景点旅游”
所谓无景点旅游,就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住下,但并不会特别去逛景点,而是走到哪里算哪里。“无景点”旅游与自助游、自驾游、农家游一样,属于休闲游的一种。其特点是:自主,自愿,自助,自由。自主,就是自主选择落脚点,自主选择行走路线,自主决定景点。与众不同的是“无景点”旅游在途中不再是“到知名景点一游”,而是“驻扎”到某地,吃吃饭,喝喝茶,随意安排行程,在城市大街小巷或乡郊野外悉心品味民风民俗,不再跟随旅行团走马观花地参观门票高涨的景点。
17什么是“不开发区”模式
在“不开发区”里,农业主导、自然生态优先,是用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模式来发展生态、科技、高效农业。在“不开发区”启动后,区内房价已大幅见涨,过去工业上的弱势已成为生态上的优势,绿野葱葱、小桥流水的江南原味令许多投资者趋之若鹜。“不开发”的风靡也让该区域农民体验到了生态与收益的双重快感,成为“幸福江阴”建设中城乡一体化的生动写真。
18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19何为国民幸福指数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是由南亚的不丹王国的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20何为泛休闲农业智库
泛休闲农业智库是一群以“田园城市,活力乡村”为理想追求,以“泛思广益,悦世致用”为价值取向,以“与农共舞,一路同行”为行动指南的乡土屌丝专家,于2012年在全国休闲农业创意大赛暨高峰发展论坛上首倡创建的。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这里没有高人,这里没有大师。这里只关乎乡土智慧、乡土力量、乡土守望、乡土情谊、乡土资本与乡土品牌。这里有我们关于乡土的集体记忆,更有繁荣家乡的共同追求。力求从顶层设计到分类指导、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从信息共享到定向协作,引导每一个休闲农庄,成为农业大观园、教育大课堂、生态会客厅、聚会大本营、美食嘉年华、特产购物村、科普新阵地、艺术新载体,促进城市与乡村、传统与时尚、技术与艺术、文化与创意、产业与平台的融合发展。
ISBN9787511630698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闫国龙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