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旅游文化创意与规划》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锋,著名旅游规划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兼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副会长、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旅游学刊》学术委员等,是30多个省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是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组组长、《旅游法》特邀起草专家,主持过丝绸之路,海南、贵州、福建、广东、天津、大连、杭州、桂林等百余项旅游规划。先后在《新华文摘》、《改革》、《旅游学刊》等期刊上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刘锋讲旅游》、《大转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旅游驱动新型城镇化》、《旅游景区营销》等8部,编著10余部。李明伟,教授。著名丝绸之路与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学者,旅游文化与规划专家。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日本国日本大学客席研究员。现任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规划师。长期从事丝绸之路与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旅游学研究和旅游规划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6项,如《丝路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主持或参与重大旅游规划项目《丝绸之路旅游总体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连云港市旅游发展规划》《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总体规划》等200余项。出版专著《丝绸之路贸易史》《丝绸之路贸易研究》《丝绸之路大辞典》《丝绸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研究》等1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目录
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二、旅游的本质和属性
三、旅游文化的核心价值
第一章坚守红色文化基因和底色,大力创新红色旅游
一、《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与时俱进的红色文化
二、我国红色旅游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三、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与开发
规划解析:瑞金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年)
第二章记住乡愁一把乡村田园文化注入乡村旅游灵魂
一、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
二、从农家乐起步的中国乡村旅游
三、从新农村建设到创建美丽乡村
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新乡村休闲产业模式
五、乡村田园文化建设十大课题
规划解析:海南省三亚市乡村旅游规划
第三章丝路文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创新发展
一、丝绸之路和丝路文化
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丝路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创新发展蓝图
四、丝路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规划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评审征求意见稿)
第四章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一、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和遗产旅游
三、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管理和旅游开发现状
四、从丝路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问题看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
案例分析: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规划解析:湖南蓖山“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旅游规划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丝路西北地区的世界遗产自然与文化资源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一种生态性资源。例如,绿洲因河流滋润而形成,河流是因冰川融雪形成的,高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着河流,它又依赖于降水融雪。土地资源受到气候和地形影响,在干旱和极干旱区形成戈壁、沙漠、荒漠,在半干旱区是草原和黄土高原耕作区。植被覆盖良好的林地、草场、耕地没有水土流失,形成陕西秦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朱鹅保护地、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山丹军马场大草原、天山巩乃斯森林、巴里坤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等美丽景观;而植被稀疏,地表裸露的地方则形成陕北、陇东这样的黄土沟壑区,被风蚀的罗布泊、布隆吉雅丹地貌、克拉玛依“乌尔禾”魔鬼城、奇台县卡拉麦里山地诺敏“风城”。河流水系的方向决定了丝绸之路历史名城的“串珠”状区位分布,当水系变化时,某些古城就消失了,如额济纳旗的黑城、安西的锁阳城。塔里木河全长2300公里,该水系曾哺育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文明。由于生态破坏、干旱加剧,下游和孔雀河水量剧减、改道,最终导致罗布泊、楼兰国、罗布人消失。因为地壳运动和冰川才形成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托素湖、尕海等占全国湖泊总面积17%、面积达1.26万平方公里、数量高达266个的青海高原湖泊奇观。
《旅游文化创意与规划》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刘锋,著名旅游规划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兼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副会长、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学术委员、《旅游学刊》学术委员等,是30多个省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是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组组长、《旅游法》特邀起草专家,主持过丝绸之路,海南、贵州、福建、广东、天津、大连、杭州、桂林等百余项旅游规划。先后在《新华文摘》、《改革》、《旅游学刊》等期刊上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刘锋讲旅游》、《大转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旅游驱动新型城镇化》、《旅游景区营销》等8部,编著10余部。李明伟,教授。著名丝绸之路与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学者,旅游文化与规划专家。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日本国日本大学客席研究员。现任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规划师。长期从事丝绸之路与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旅游学研究和旅游规划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6项,如《丝路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主持或参与重大旅游规划项目《丝绸之路旅游总体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连云港市旅游发展规划》《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总体规划》等200余项。出版专著《丝绸之路贸易史》《丝绸之路贸易研究》《丝绸之路大辞典》《丝绸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研究》等1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目录
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二、旅游的本质和属性
三、旅游文化的核心价值
第一章坚守红色文化基因和底色,大力创新红色旅游
一、《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与时俱进的红色文化
二、我国红色旅游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三、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与开发
规划解析:瑞金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年)
第二章记住乡愁一把乡村田园文化注入乡村旅游灵魂
一、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
二、从农家乐起步的中国乡村旅游
三、从新农村建设到创建美丽乡村
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新乡村休闲产业模式
五、乡村田园文化建设十大课题
规划解析:海南省三亚市乡村旅游规划
第三章丝路文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创新发展
一、丝绸之路和丝路文化
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丝路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创新发展蓝图
四、丝路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规划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评审征求意见稿)
第四章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一、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和遗产旅游
三、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管理和旅游开发现状
四、从丝路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问题看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
案例分析: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规划解析:湖南蓖山“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旅游规划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丝路西北地区的世界遗产自然与文化资源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一种生态性资源。例如,绿洲因河流滋润而形成,河流是因冰川融雪形成的,高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着河流,它又依赖于降水融雪。土地资源受到气候和地形影响,在干旱和极干旱区形成戈壁、沙漠、荒漠,在半干旱区是草原和黄土高原耕作区。植被覆盖良好的林地、草场、耕地没有水土流失,形成陕西秦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朱鹅保护地、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山丹军马场大草原、天山巩乃斯森林、巴里坤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等美丽景观;而植被稀疏,地表裸露的地方则形成陕北、陇东这样的黄土沟壑区,被风蚀的罗布泊、布隆吉雅丹地貌、克拉玛依“乌尔禾”魔鬼城、奇台县卡拉麦里山地诺敏“风城”。河流水系的方向决定了丝绸之路历史名城的“串珠”状区位分布,当水系变化时,某些古城就消失了,如额济纳旗的黑城、安西的锁阳城。塔里木河全长2300公里,该水系曾哺育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文明。由于生态破坏、干旱加剧,下游和孔雀河水量剧减、改道,最终导致罗布泊、楼兰国、罗布人消失。因为地壳运动和冰川才形成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托素湖、尕海等占全国湖泊总面积17%、面积达1.26万平方公里、数量高达266个的青海高原湖泊奇观。
ISBN | 9787563735723 |
---|---|
出版社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 |
尺寸 | 16 |